目录
第二节 历年灾害
临泉县历来灾害频繁,远无可考,仅从有文献记载的明代中叶记起。
明成化二年(1466年),洪水泛滥,漫城尺许,饥荒严重,人死约半。
明弘治六年(1493年),九月廿五大雪,道路不通,村落不明,河冰坚合,禽鸟绝飞。
明弘治七年四月初三夜,北风大作,雨雹伤禾。
明弘治十六年,春,地震。秋雨连绵,豆子沤烂。次年饥荒,疾病流行。
明弘治十七年五月十二,午时西风大作,天昏地暗,河里翻船,入夜乃止。
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旱,秋蝗为害,造成次年春荒,饥民争相外逃。
明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廿四,大风拔木摧禾。冬暖如春,果木开花。
明嘉靖三年,正月初一夜地震,春大饥,人相食。
明嘉靖十三、十四两年飞蝗蔽日,田无遗穗。
明嘉靖廿五年四月二十,下冰雹深五寸,砸坏麦。
明隆庆二年(1568年),洪水泛滥,田舍倾废。冬大雪,鸟兽绝迹。
明隆庆六年,大水。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正月初一,雷震,大雨,后有旱灾。
明万历十八年,三月初三,大风折树,屋瓦飘飞。
明万历二十年,蟋蟀吃庄稼成灾。
明万历廿一年,八月初八大水,舟行树梢,十三日水始退。冬和次年春大饥,饿殍枕藉。
明万历廿三年春,饥荒,饿死人。
明万历廿九年,正月初一,黑雾黄风。五月淫雨,麦腐烂。秋大水,豆子歉收。
明万历三十年,正月雪深五尺。五月初四下冰雹,沈丘集、瓦店镇雹大如鹅卵,人、畜、房都有损毁,雨后热风。秋涝。
明万历三十一年,春饥荒,疾病流行,民十有六病饿死。八月大水,平地可行舟。
明万历三十七年、四十六年、四十七年皆蝗灾。
明天启元年(1621年),夏蝗灾。冬雪积深近丈。
明天启二年,蝗灾。
明崇祯五年(1632年)春,大水。
明崇祯九年,四至八月淫雨,洪水泛滥。
明崇祯十三年,大旱苗枯,继蝗灾。七月大风拔树。
明崇祯十四年,春大饥,人相食。夏疾病流行,秋末方止。
明崇祯十六年,二月廿二大风,三月又大风,天昏地暗。七月下冰雹,大如鸡卵。八月淫雨七昼夜。十二月初丑时地震。
清顺治二、三、四年(1645~1647年),洪水成灾。
清顺治五年,四至六月不雨,秋大水成涝。
清顺治七年,二月廿七,大风拔树毁屋,五月冰雹伤禾。
清顺治十五年,大水。
清顺治十八年,旱。
清康熙元年(1662年),夏、秋水灾,八月蝗灾。九月大水平地丈余达5天。
清康熙二年,大旱。
清康熙三年,夏旱,冬无雪。
清康熙四年,春旱,五月初一始雨,大水。
清康熙五年、六年,蝗。
清康熙七年,大水。
清康熙十六年,麦生疸,年歉。
清康熙十七年,麦生疸,冬无雪,年饥。
清康熙十八年,春大饥,人多食麻饼、榆树皮。
清康熙廿九年,冬大雪,果木冻死,十一月廿九冰封河,次年正月廿始开。
清康熙三十九年,夏水。
清康熙四十五年,秋大水。
清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雨,至五月初二方止,大水为灾。次年春大荒,饿殍只存筋骨。
清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大水,十一月初七雷。
清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大水。
清乾隆七年,四至七月淫雨,秋又淫雨,庄稼沤烂,次年疾病流行。
清乾隆九年,大旱,继蝗灾。
清乾隆十年,秋水成灾。
清乾隆十一年,四至七月大水。
清乾隆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八、二十年,皆水灾,民有外逃。
清乾隆廿八年,大水、饥荒。十二月种麦,次年亦大熟。
清乾隆三十三年,大水、饥荒。
清乾隆四十六、四十七年,水灾、民饥。
清乾隆四十八年春,大水,五月初雨止。饥民数百为群劫夺粮食。
清乾隆四十九年、五十年皆大旱,饥荒,疾病流行,延至次年。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霜打荞麦,饥荒。
清嘉庆十九年,夏大旱,禾半无穗,饥荒。
清嘉庆廿一年,疾病流行。
清嘉庆廿四年,秋大水。
清道光元年(1821年),六月大疫。
清道光十二年,大水。
清道光十五年,旱灾,蝗虫。
清咸丰六年(1856年),大风拔树。
清咸丰七年,春大饥。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夏旱,秋大水。
清光绪廿三年,夏旱,秋涝。
清光绪廿四年春,淫雨45天,雪深二尺多,沈丘集冻饿死数百人。
清光绪三十一年,秋旱,过蝗虫。
清光绪三十三年,大旱,民多外逃。
民国元年(1912年),夏旱,继虫害。
民国3年,春荒,降大雾,麦生红疸。
民国6年、9年皆秋旱,蝗虫成灾。
民国10年,7月大雨,平地水深尺余,秋苗多被淹没。
民国11年,夏旱,麦减产。
民国15年,秋苗被淹。
民国16年3~5月,阴雨连绵,麦生芽,疾病流行,死者众。
民国17年,春夏无雨,秋遭蝗灾,几乎绝收。次年疾病流行,死者甚多。
民国20年,大水成灾。
民国21年,先旱后涝,6~8月淫雨40天。
民国22年,大旱。
民国24年,6、7月旱,8月大雨,秋季歉收。
民国25年,夏秋大旱,秋苗枯,歉收。
民国26年,春夏发7场大水,麦生芽、腐臭。
民国27年,午收时连阴雨30多天,麦秧垛多半生芽。
民国28年,秋旱,豆天蛾为害,红芋、大豆减产。
民国29年,秋旱,豆枯,红芋所收无几。
民国30年,秋旱,禾枯。霜打荞麦,饥荒,民多外逃或饿死。
民国31年,春,大饥荒,秋又大旱,且蝗害。瘟疫流行,民多外逃。次年春,病、饿死者多,有绝户的,尸体无人掩埋。
民国32年,夏,先过飞蝗,遮天敝日,后起跳蝻,覆盖地皮,从西北往东南,不分沟河院墙,皆未能挡。高粱、谷子、甘蔗等叶穗尽被吃光。
民国33年,风、雹毁房及庄稼。
民国34年,秋旱。
民国35年,春大雨,麦苗受淹,后生黄疸。
民国36年,夏涝。
民国37年,秋雨,大豆、红芋烂在地里。
1949年,秋旱,豆天蛾为害。
1950年7月,连降大雨,洪河漫堤决口,泉河倒灌,县城水深过人,全县淹五分之三。吕寨区蟋蟀成灾。10月下旬连阴雨10余天。
1951年,先旱后涝,7、8月两次涝灾,秋庄稼受害,东部浮尘子危害高粱。
1952年,6月5~6日两次风、雹,风力达11级。高粱、棉花、芝麻受害,小麦收到场里又被刮走,顾集(今属界首县)牌坊被刮倒。麦收后旱,7月始雨。是年牛瘟,死约万头。
1953年,4月12日凌晨降霜,麦枯萎。6月3日风、雹成灾。
1954年,6月1日下冰雹,庄稼受损。7月淫雨26天,7、8两月降雨1258、4毫米,是百年来特大洪水,房倒近半。9、10月大旱。
1956年6~8月多大雨。6月2~8日,县城降雨达504、5毫米,麦泡在水里,减收大半,受灾面积140万亩。秋季旱灾,小麦不能适时播种。
1957年,春季多雨,麦遭吸浆虫害。6月10日10级大风携冰雹从姜寨向东南袭击到滑集一带。秋旱,减产过半。
1959年,麦生黄锈病,减产4成。7、8、9、10月百天无雨,7、8月最高气温达40℃,持续7天。地干裂,禾枯,秋无收。冬和次年饥荒。
1960年,6月25~30日降雨208、2毫米,湖坡洼地积涝成灾。麦沤烂在地里。
1961年,7月旱,受灾面积130万亩,大豆枯死,后又虫灾,大豆减产8成,红芋减产5成。
1962年,1~5月旱,5月底又遭干热风袭击,小麦严重减产。6月24日夜鱼同城、姜寨、迎仙、宋集、艾亭、滑集6区10级大风携冰雹,伤人及畜。7月7日大雨坏作物。
1963年,1月29日,大风刮毁房屋441间,4、5月淫雨,形成涝灾。5月24日,暴风雨雹,鱼同城、黄岭、姜寨、迎仙、长官、宋集6区11个公社下雹5~10分钟,小麦绝收的达4、4万亩。后又虫灾。7、8两月降雨600毫米,绝收农田达19、8万亩。
1964年,4月降雨159、7毫米,午季受灾农田28、34万亩。6月13、14两日下午,杨桥、老集、滑集3区9个公社下雹持续近一个小时,雹大如鸡卵,伴有9级大风,砸坏农作物8、15万亩,毁房8037间,折树9458棵,砸伤175人、6头牲畜。王寨公社阎庄砸死600多只鸟。6~7月旱,黄豆成片干死。
1965年,1月7日,瞬间风速28米/秒,摧毁房屋11、16万间。6月30日至7月20日,共降水544、8毫米,造成涝灾,农作物受灾39、9万亩,8月1~4日降暴雨160毫米,人畜有伤亡,农田受害达5、4万亩。
1966年,2月22日,9级大风,刮毁房屋1926间,电线杆546根。夏抗旱种豆子,秋抗旱种麦,作物减产。
1967年,8月无雨,10~11月抗旱种麦。12月至次年3月,只降雨25毫米,冬旱严重。
1968年,5月19日下午3时,铁佛公社暴雨,8级大风,冰雹大如鸡卵,持续半小时,麦秆被打断,毁房屋164间,倒树194棵。6月25日至7月20日共降雨499、4毫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作物受淹,全县有1504个村庄进水,倒塌房屋3979间。
1969年,2月13~27日降雨淞,电线结冰达64毫米,折断电线杆,中断电话达15天。6月仅降雨3毫米,影响下种。9月下旬连阴10天,降雨160毫米,红芋受淹,部分坏烂。
1970年,6月12~14日,杨桥、谭棚、高塘、老集、吕寨5公社下冰雹,受害农作物75536亩,9月降雨169、8毫米,庄稼减产30%。
1971年,6月8~19日,淫雨11天,小麦收割的烂在场里,未割的在穗上生芽。7~8月旱,艾亭区红芋未栽上,大豆无收。
1972年,4月18日,10级大风伴冰雹历时10分钟,砸伤216人,毁房30、56万间(其中倒1024间),受害农作物21606亩。6月14日艾亭、张集、陈集、宋集、韦寨、庞营、黄岭7公社又下冰雹,受害农作物6、56万亩。7月2日降雨达225、4毫米,北部25个公社受灾面积36、55万亩。
1973年,4、5月涝灾。7、8月旱灾,沟塘干涸,棉花落蕾,大豆干死。10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又旱,造成小麦缺苗断垄。12月21日9级大风。
1974年,6~7月旱。6月22日夜降冰雹。
1975年,因河南省连降暴雨,板桥水库崩裂,8月9日洪水由3处冲入本县,14日进入县城,除张集、谢集、滑集、土陂、吕寨5公社外,多成泽国,达1个月。
1976年,夏旱,又遭虫灾,秋庄稼减产8成。
1977年,4~5月淫雨,麦多瘪籽。7、8月旱,又遭虫灾,芝麻、大豆旱死,红芋减产4成。
1978年,秋旱遭虫灾,庄稼减产。
1979年,4月25日风雹灾,麦秆被砸断。9、10月淫雨30天,红芋烂在地里,棉桃霉烂。全县1018个村庄被水围困,倒房18755间,人畜有伤亡。
1980年,4月13日发生霜冻,油菜受害。5月淫雨,使小麦收获期推迟10天。6月中、下旬连降暴雨,小麦在场里生芽,泉、洪河沿岸发生洪涝,房屋倒塌。秋庄稼减产7成以上。
1981年,麦将成熟时淫雨。小麦在地里生芽。7、8、9月无透雨,秋庄稼减产8成以上。切晒红芋时又遇淫雨,大量霉烂。
1982年,5月下旬淫雨,小麦在穗上生芽。7月上旬旱,中旬至8月涝,庄稼减产8成,有30万亩无收,民房倒塌7000间。
1983年,7月18~24日降雨252、3毫米,造成涝灾,受害农田达9万亩,减产3至8成,倒房2160间。
1984年,6月12日中午天气骤变,降大暴雨,全县平均降水达380、7毫米,其中鱼同城区达448、2毫米,接近常年总降水量的一半。加上17日河南省宿鸭湖水库开闸,泄经本县,平地水深近1米,小麦被冲走或沤烂,农作物普遍受害。冲毁小型涵闸12座、简易桥梁105座,有3个供销社和3个粮站仓库进水。房倒万余间,仅土陂一乡就倒681间。9月6日起又出现连续大暴雨,9月7日泉河水位4小时内上涨1、05米,洪河水位超过警戒0、21米,公路交通中断。8月29日上午和9月9日下午,分别在谭棚、杨新集两乡发生龙卷风,拔木倒屋。9月24日至10月3日,又连续降雨,其中杨桥区达189、4毫米。9月雨量超过历年当月平均雨量的6倍以上,全县普遍积涝成灾。造成大豆在地里生芽,红芋沤烂在地里,棉花烂桃,芝麻霉烂在垛。
1985年,5月淫雨,大风,小麦倒伏,生吸浆虫和锈病。6月16、17日两次冰雹,持续7、8分钟,雹大如蛋黄,砸坏农作物5330亩,砸伤3人、50头牲畜,砸死3000只鸡,倒房361间,折树810棵。6~9月旱,沿长官店至庙岔集一线10公里宽的地带,呈现“大豆一寸高,红芋不弯腰,棉花不结桃,芝麻尺把高”的旱象。8月23日下午,王寨、谭棚两乡遭龙卷风袭击,拔木倒屋。
附:“七五·八”洪水纪实
1975年8月4~8日,洪河、颍河上游流域的河南省南阳、驻马店、许昌、周口等地区降特大暴雨,5天中有3次降雨过程。暴雨中心的林庄雨量达1631、1毫米,其中5~7日3天降雨1605、3毫米,在洪河班台以上1、17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平均降雨609、9毫米。
洪水发生之前,本县7月降雨较少,河槽水位低,各地正在抗旱。8月4日后,各河上游相继涨水。板桥、石漫滩两水库于8日凌晨漫坝失事,老王坡、泥河洼等滞洪区相继漫决,河道堤防到处漫溢、决口,颍、洪、泉河洪水互相窜流。
洪河班台水位8月5日开始上涨,7日急剧上涨,一天涨幅达9米。洪河分洪道班台闸在7日13点30分闸上水位34、38米时开闸分洪。由于上游汝河左岸漫决,8日班台洪河左岸洼地开始行洪。10日班台以下洪河左堤漫决,11日洪河左岸刘埠口炸口,12日傍晚本县黑龙潭附近洪河左堤漫决,14日炸毁班台闸和炸开附近洪洼下隔堤18处,15日下午炸开黑龙潭洪洼上隔堤,当夜至次日晨炸开方集洪河分洪道左右堤,洪水经洪洼下泄。
方集附近洪洼内15日22点最大下泄流量达2980立方米/秒,下泄总水量达15、52亿立方米,占经方集总断面下泄水量的31%,而洪河方集断面最大流量为1710立方米/秒,洪河分洪道为1670立方米/秒,8月5日至9月12日,通过班台闸下泄的总水量(包括坡洼漫决水量)达55、13亿立方米。
泉河上游区处于洪河老王坡东,本身产水量约为5.77亿立方米。因老王坡滞洪区的干河南堤、东堤于8日漫决,约有10亿立方米洪水窜入,洪河左堤全面漫决,泉河以南一片汪洋,水流互窜,主客不分。9日晚洪水漫入县境。
8月5~8日,境内降雨量仅18、3毫米。河南省板桥、石漫滩两水库相继垮坝,洪水下泄。8日宿鸭湖水库炸坝行洪。9日老王坡行洪,约150亿立方米洪水通过洪、泉、颍河下泄。洪水分三路从本县南、西、北部入境。
第一路是由洪河进入艾亭、陶老两公社。自8月7日8点起,洪河水位猛涨,一天上涨4米多。8日21点黑龙潭水位达32、6米,12日18点达35、6米,22点洪峰35、8米,超过保证水位(33、78)2、02米,超过堤坝高程(34、8)1、004米;洪河干堤多处漫溢、决口,于黑龙潭炸堤行洪。洪河分洪道班台7日14点开始分洪,12日14点左右分洪道水位(胡庄)达34、3米,超过保证水位(32、98)1、32米,分洪道右堤胡庄涵洞处漫堤决口20多米,15日胡庄涵洞西边也漫堤决口,涵洞被冲翻,多处破堤。县洪河防汛指挥所室内进水,电话线路被冲断,平地水深2~3米,最深处达5米,只有艾亭集南北两十字街口现陆。灾民与水搏斗,三天未吃东西。
第二路是从西部地面漫流入境。9日河南省项城、平舆、新蔡3县洪水遍地漫流,灌入庙岔公社,10日15点越过0911公路,经温庄进入流鞍河洼地向东漫溢,当夜进入鱼同城南魏庄、周庄等大队。鱼同城西北小泥河8日水位暴涨,10日中午漫堤,洪水进入姚寨等大队,向东南漫流,与从流鞍河漫流的洪水窜流。13日下午,县境以西泉河右岸至延河左岸洪水连成一片。庙岔、姜寨、鱼同城、庞营、白庙、黄岭、周桥、韦寨公社的全部和瓦店、迎仙、田桥公社及城关镇的部分被淹没,县城受到威胁。13日20点,县城第一道防线由曾庄破堤,当即沿城内临鱼同路抢筑第二道防线,14日10点40分,第二道防线于农机一厂西南角被冲垮。当时城北大坝水位36、6米,决口后水位仍继续上涨,17日14点30分达37、12米,超过保证水位1、12米。城内只有老十字街东西约400米、南北约150米现陆,其余水深一般1~1、5米,街道可行船。8月14~17日,洪水继续向东漫溢,并沿临艾、界南两河向南漫流。城关镇和邢塘公社全部、长官公社大部、杨集公社西部和老集公社西北、西南部相继成灾。群众在临(泉)艾(亭)、临(泉)南(阜南)公路搭庵棚居住。
第三路是由泉河流入县北部。8月7日泉河水位开始猛涨,9日5~8时,县城水位34、314米,杨桥闸水位32、84米。13日20点35分,县城水位达36、38米,超过保证水位0、33米,同时泉河堤老刘庄等多处决口。16日7点杨桥闸水位35、38米,泉河右岸冷楼和左岸石楼等处接连破堤决口。18日16点至19日6点,杨桥闸水位35、6米,超过设计防洪水位(34、66)0、94米,最大流量为1420立方米/秒。8月12~19日,县境杨桥以下全部淹没,高塘公社因九龙沟倒灌有7个大队受淹。
从8月6日洪水入境到9月2日基本归槽,历时28天,滞留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通过泉河杨桥站河道下泄水量为18、08亿立方米,通过坡地漫流的水量为2、65亿立方米,粗估由洪河、老王坡入泉河的水量15、69亿立方米,其中0、5亿立方米在杨桥以上经界南河、谷河入淮河。
8月10~11日,在抗洪紧急时刻,党中央发来慰问电,调来解放军,派来医疗队和慰问团。一面空投救生器材、食品、药物,一面抢救灾民。全省各地送来大批抗洪、救灾物资。
洪水期间,投入抗洪军民40万人,加固堤防120公里,抢筑堤防80公里、村寨圩堤500多个,堵复沟口80多处,使7个公社没有漫水,洪泛区部分村镇免受或减少灾情。杨桥镇用面粉、棉被等抢堵围堤缺口,得免水灾。
这次洪水给本县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全县26个公社(镇)有19个公社(镇)受灾,其中全淹的12个公社,243个生产大队,3970个生产队,150434户,774589人,109、7万亩庄稼。死亡155人,其中淹死108人,砸死21人,病死26人。房屋倒塌42万间,县、公社两级公房倒塌2012间。损失粮食4946万公斤,其中国库的808、5万公斤,集体的1505、5万公斤,社员的2632万公斤。损失小农具12万件,农业机械6000多台,化肥62、5万公斤,食盐469万公斤,棉花27、5万公斤,煤110万公斤,糖11万公斤,布32、5万米。损失药品和医疗器械折款110、6万元,国营商业损失折款1030万元,合作商业损失折款110万元,国营工业损失折款160万元;集体工业损失折款170万元;教育事业损失折款1212万元。水利设施和农电建设损失堤坝76处长7400米,桥梁520座,涵闸25处,机电排灌站65处,高压线路50公里,低压线路200公里,变电所2座。建筑材料及设备折款460万元。
明成化二年(1466年),洪水泛滥,漫城尺许,饥荒严重,人死约半。
明弘治六年(1493年),九月廿五大雪,道路不通,村落不明,河冰坚合,禽鸟绝飞。
明弘治七年四月初三夜,北风大作,雨雹伤禾。
明弘治十六年,春,地震。秋雨连绵,豆子沤烂。次年饥荒,疾病流行。
明弘治十七年五月十二,午时西风大作,天昏地暗,河里翻船,入夜乃止。
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旱,秋蝗为害,造成次年春荒,饥民争相外逃。
明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廿四,大风拔木摧禾。冬暖如春,果木开花。
明嘉靖三年,正月初一夜地震,春大饥,人相食。
明嘉靖十三、十四两年飞蝗蔽日,田无遗穗。
明嘉靖廿五年四月二十,下冰雹深五寸,砸坏麦。
明隆庆二年(1568年),洪水泛滥,田舍倾废。冬大雪,鸟兽绝迹。
明隆庆六年,大水。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正月初一,雷震,大雨,后有旱灾。
明万历十八年,三月初三,大风折树,屋瓦飘飞。
明万历二十年,蟋蟀吃庄稼成灾。
明万历廿一年,八月初八大水,舟行树梢,十三日水始退。冬和次年春大饥,饿殍枕藉。
明万历廿三年春,饥荒,饿死人。
明万历廿九年,正月初一,黑雾黄风。五月淫雨,麦腐烂。秋大水,豆子歉收。
明万历三十年,正月雪深五尺。五月初四下冰雹,沈丘集、瓦店镇雹大如鹅卵,人、畜、房都有损毁,雨后热风。秋涝。
明万历三十一年,春饥荒,疾病流行,民十有六病饿死。八月大水,平地可行舟。
明万历三十七年、四十六年、四十七年皆蝗灾。
明天启元年(1621年),夏蝗灾。冬雪积深近丈。
明天启二年,蝗灾。
明崇祯五年(1632年)春,大水。
明崇祯九年,四至八月淫雨,洪水泛滥。
明崇祯十三年,大旱苗枯,继蝗灾。七月大风拔树。
明崇祯十四年,春大饥,人相食。夏疾病流行,秋末方止。
明崇祯十六年,二月廿二大风,三月又大风,天昏地暗。七月下冰雹,大如鸡卵。八月淫雨七昼夜。十二月初丑时地震。
清顺治二、三、四年(1645~1647年),洪水成灾。
清顺治五年,四至六月不雨,秋大水成涝。
清顺治七年,二月廿七,大风拔树毁屋,五月冰雹伤禾。
清顺治十五年,大水。
清顺治十八年,旱。
清康熙元年(1662年),夏、秋水灾,八月蝗灾。九月大水平地丈余达5天。
清康熙二年,大旱。
清康熙三年,夏旱,冬无雪。
清康熙四年,春旱,五月初一始雨,大水。
清康熙五年、六年,蝗。
清康熙七年,大水。
清康熙十六年,麦生疸,年歉。
清康熙十七年,麦生疸,冬无雪,年饥。
清康熙十八年,春大饥,人多食麻饼、榆树皮。
清康熙廿九年,冬大雪,果木冻死,十一月廿九冰封河,次年正月廿始开。
清康熙三十九年,夏水。
清康熙四十五年,秋大水。
清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雨,至五月初二方止,大水为灾。次年春大荒,饿殍只存筋骨。
清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大水,十一月初七雷。
清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大水。
清乾隆七年,四至七月淫雨,秋又淫雨,庄稼沤烂,次年疾病流行。
清乾隆九年,大旱,继蝗灾。
清乾隆十年,秋水成灾。
清乾隆十一年,四至七月大水。
清乾隆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八、二十年,皆水灾,民有外逃。
清乾隆廿八年,大水、饥荒。十二月种麦,次年亦大熟。
清乾隆三十三年,大水、饥荒。
清乾隆四十六、四十七年,水灾、民饥。
清乾隆四十八年春,大水,五月初雨止。饥民数百为群劫夺粮食。
清乾隆四十九年、五十年皆大旱,饥荒,疾病流行,延至次年。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霜打荞麦,饥荒。
清嘉庆十九年,夏大旱,禾半无穗,饥荒。
清嘉庆廿一年,疾病流行。
清嘉庆廿四年,秋大水。
清道光元年(1821年),六月大疫。
清道光十二年,大水。
清道光十五年,旱灾,蝗虫。
清咸丰六年(1856年),大风拔树。
清咸丰七年,春大饥。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夏旱,秋大水。
清光绪廿三年,夏旱,秋涝。
清光绪廿四年春,淫雨45天,雪深二尺多,沈丘集冻饿死数百人。
清光绪三十一年,秋旱,过蝗虫。
清光绪三十三年,大旱,民多外逃。
民国元年(1912年),夏旱,继虫害。
民国3年,春荒,降大雾,麦生红疸。
民国6年、9年皆秋旱,蝗虫成灾。
民国10年,7月大雨,平地水深尺余,秋苗多被淹没。
民国11年,夏旱,麦减产。
民国15年,秋苗被淹。
民国16年3~5月,阴雨连绵,麦生芽,疾病流行,死者众。
民国17年,春夏无雨,秋遭蝗灾,几乎绝收。次年疾病流行,死者甚多。
民国20年,大水成灾。
民国21年,先旱后涝,6~8月淫雨40天。
民国22年,大旱。
民国24年,6、7月旱,8月大雨,秋季歉收。
民国25年,夏秋大旱,秋苗枯,歉收。
民国26年,春夏发7场大水,麦生芽、腐臭。
民国27年,午收时连阴雨30多天,麦秧垛多半生芽。
民国28年,秋旱,豆天蛾为害,红芋、大豆减产。
民国29年,秋旱,豆枯,红芋所收无几。
民国30年,秋旱,禾枯。霜打荞麦,饥荒,民多外逃或饿死。
民国31年,春,大饥荒,秋又大旱,且蝗害。瘟疫流行,民多外逃。次年春,病、饿死者多,有绝户的,尸体无人掩埋。
民国32年,夏,先过飞蝗,遮天敝日,后起跳蝻,覆盖地皮,从西北往东南,不分沟河院墙,皆未能挡。高粱、谷子、甘蔗等叶穗尽被吃光。
民国33年,风、雹毁房及庄稼。
民国34年,秋旱。
民国35年,春大雨,麦苗受淹,后生黄疸。
民国36年,夏涝。
民国37年,秋雨,大豆、红芋烂在地里。
1949年,秋旱,豆天蛾为害。
1950年7月,连降大雨,洪河漫堤决口,泉河倒灌,县城水深过人,全县淹五分之三。吕寨区蟋蟀成灾。10月下旬连阴雨10余天。
1951年,先旱后涝,7、8月两次涝灾,秋庄稼受害,东部浮尘子危害高粱。
1952年,6月5~6日两次风、雹,风力达11级。高粱、棉花、芝麻受害,小麦收到场里又被刮走,顾集(今属界首县)牌坊被刮倒。麦收后旱,7月始雨。是年牛瘟,死约万头。
1953年,4月12日凌晨降霜,麦枯萎。6月3日风、雹成灾。
1954年,6月1日下冰雹,庄稼受损。7月淫雨26天,7、8两月降雨1258、4毫米,是百年来特大洪水,房倒近半。9、10月大旱。
1956年6~8月多大雨。6月2~8日,县城降雨达504、5毫米,麦泡在水里,减收大半,受灾面积140万亩。秋季旱灾,小麦不能适时播种。
1957年,春季多雨,麦遭吸浆虫害。6月10日10级大风携冰雹从姜寨向东南袭击到滑集一带。秋旱,减产过半。
1959年,麦生黄锈病,减产4成。7、8、9、10月百天无雨,7、8月最高气温达40℃,持续7天。地干裂,禾枯,秋无收。冬和次年饥荒。
1960年,6月25~30日降雨208、2毫米,湖坡洼地积涝成灾。麦沤烂在地里。
1961年,7月旱,受灾面积130万亩,大豆枯死,后又虫灾,大豆减产8成,红芋减产5成。
1962年,1~5月旱,5月底又遭干热风袭击,小麦严重减产。6月24日夜鱼同城、姜寨、迎仙、宋集、艾亭、滑集6区10级大风携冰雹,伤人及畜。7月7日大雨坏作物。
1963年,1月29日,大风刮毁房屋441间,4、5月淫雨,形成涝灾。5月24日,暴风雨雹,鱼同城、黄岭、姜寨、迎仙、长官、宋集6区11个公社下雹5~10分钟,小麦绝收的达4、4万亩。后又虫灾。7、8两月降雨600毫米,绝收农田达19、8万亩。
1964年,4月降雨159、7毫米,午季受灾农田28、34万亩。6月13、14两日下午,杨桥、老集、滑集3区9个公社下雹持续近一个小时,雹大如鸡卵,伴有9级大风,砸坏农作物8、15万亩,毁房8037间,折树9458棵,砸伤175人、6头牲畜。王寨公社阎庄砸死600多只鸟。6~7月旱,黄豆成片干死。
1965年,1月7日,瞬间风速28米/秒,摧毁房屋11、16万间。6月30日至7月20日,共降水544、8毫米,造成涝灾,农作物受灾39、9万亩,8月1~4日降暴雨160毫米,人畜有伤亡,农田受害达5、4万亩。
1966年,2月22日,9级大风,刮毁房屋1926间,电线杆546根。夏抗旱种豆子,秋抗旱种麦,作物减产。
1967年,8月无雨,10~11月抗旱种麦。12月至次年3月,只降雨25毫米,冬旱严重。
1968年,5月19日下午3时,铁佛公社暴雨,8级大风,冰雹大如鸡卵,持续半小时,麦秆被打断,毁房屋164间,倒树194棵。6月25日至7月20日共降雨499、4毫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作物受淹,全县有1504个村庄进水,倒塌房屋3979间。
1969年,2月13~27日降雨淞,电线结冰达64毫米,折断电线杆,中断电话达15天。6月仅降雨3毫米,影响下种。9月下旬连阴10天,降雨160毫米,红芋受淹,部分坏烂。
1970年,6月12~14日,杨桥、谭棚、高塘、老集、吕寨5公社下冰雹,受害农作物75536亩,9月降雨169、8毫米,庄稼减产30%。
1971年,6月8~19日,淫雨11天,小麦收割的烂在场里,未割的在穗上生芽。7~8月旱,艾亭区红芋未栽上,大豆无收。
1972年,4月18日,10级大风伴冰雹历时10分钟,砸伤216人,毁房30、56万间(其中倒1024间),受害农作物21606亩。6月14日艾亭、张集、陈集、宋集、韦寨、庞营、黄岭7公社又下冰雹,受害农作物6、56万亩。7月2日降雨达225、4毫米,北部25个公社受灾面积36、55万亩。
1973年,4、5月涝灾。7、8月旱灾,沟塘干涸,棉花落蕾,大豆干死。10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又旱,造成小麦缺苗断垄。12月21日9级大风。
1974年,6~7月旱。6月22日夜降冰雹。
1975年,因河南省连降暴雨,板桥水库崩裂,8月9日洪水由3处冲入本县,14日进入县城,除张集、谢集、滑集、土陂、吕寨5公社外,多成泽国,达1个月。
1976年,夏旱,又遭虫灾,秋庄稼减产8成。
1977年,4~5月淫雨,麦多瘪籽。7、8月旱,又遭虫灾,芝麻、大豆旱死,红芋减产4成。
1978年,秋旱遭虫灾,庄稼减产。
1979年,4月25日风雹灾,麦秆被砸断。9、10月淫雨30天,红芋烂在地里,棉桃霉烂。全县1018个村庄被水围困,倒房18755间,人畜有伤亡。
1980年,4月13日发生霜冻,油菜受害。5月淫雨,使小麦收获期推迟10天。6月中、下旬连降暴雨,小麦在场里生芽,泉、洪河沿岸发生洪涝,房屋倒塌。秋庄稼减产7成以上。
1981年,麦将成熟时淫雨。小麦在地里生芽。7、8、9月无透雨,秋庄稼减产8成以上。切晒红芋时又遇淫雨,大量霉烂。
1982年,5月下旬淫雨,小麦在穗上生芽。7月上旬旱,中旬至8月涝,庄稼减产8成,有30万亩无收,民房倒塌7000间。
1983年,7月18~24日降雨252、3毫米,造成涝灾,受害农田达9万亩,减产3至8成,倒房2160间。
1984年,6月12日中午天气骤变,降大暴雨,全县平均降水达380、7毫米,其中鱼同城区达448、2毫米,接近常年总降水量的一半。加上17日河南省宿鸭湖水库开闸,泄经本县,平地水深近1米,小麦被冲走或沤烂,农作物普遍受害。冲毁小型涵闸12座、简易桥梁105座,有3个供销社和3个粮站仓库进水。房倒万余间,仅土陂一乡就倒681间。9月6日起又出现连续大暴雨,9月7日泉河水位4小时内上涨1、05米,洪河水位超过警戒0、21米,公路交通中断。8月29日上午和9月9日下午,分别在谭棚、杨新集两乡发生龙卷风,拔木倒屋。9月24日至10月3日,又连续降雨,其中杨桥区达189、4毫米。9月雨量超过历年当月平均雨量的6倍以上,全县普遍积涝成灾。造成大豆在地里生芽,红芋沤烂在地里,棉花烂桃,芝麻霉烂在垛。
1985年,5月淫雨,大风,小麦倒伏,生吸浆虫和锈病。6月16、17日两次冰雹,持续7、8分钟,雹大如蛋黄,砸坏农作物5330亩,砸伤3人、50头牲畜,砸死3000只鸡,倒房361间,折树810棵。6~9月旱,沿长官店至庙岔集一线10公里宽的地带,呈现“大豆一寸高,红芋不弯腰,棉花不结桃,芝麻尺把高”的旱象。8月23日下午,王寨、谭棚两乡遭龙卷风袭击,拔木倒屋。
附:“七五·八”洪水纪实
1975年8月4~8日,洪河、颍河上游流域的河南省南阳、驻马店、许昌、周口等地区降特大暴雨,5天中有3次降雨过程。暴雨中心的林庄雨量达1631、1毫米,其中5~7日3天降雨1605、3毫米,在洪河班台以上1、17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平均降雨609、9毫米。
洪水发生之前,本县7月降雨较少,河槽水位低,各地正在抗旱。8月4日后,各河上游相继涨水。板桥、石漫滩两水库于8日凌晨漫坝失事,老王坡、泥河洼等滞洪区相继漫决,河道堤防到处漫溢、决口,颍、洪、泉河洪水互相窜流。
洪河班台水位8月5日开始上涨,7日急剧上涨,一天涨幅达9米。洪河分洪道班台闸在7日13点30分闸上水位34、38米时开闸分洪。由于上游汝河左岸漫决,8日班台洪河左岸洼地开始行洪。10日班台以下洪河左堤漫决,11日洪河左岸刘埠口炸口,12日傍晚本县黑龙潭附近洪河左堤漫决,14日炸毁班台闸和炸开附近洪洼下隔堤18处,15日下午炸开黑龙潭洪洼上隔堤,当夜至次日晨炸开方集洪河分洪道左右堤,洪水经洪洼下泄。
方集附近洪洼内15日22点最大下泄流量达2980立方米/秒,下泄总水量达15、52亿立方米,占经方集总断面下泄水量的31%,而洪河方集断面最大流量为1710立方米/秒,洪河分洪道为1670立方米/秒,8月5日至9月12日,通过班台闸下泄的总水量(包括坡洼漫决水量)达55、13亿立方米。
泉河上游区处于洪河老王坡东,本身产水量约为5.77亿立方米。因老王坡滞洪区的干河南堤、东堤于8日漫决,约有10亿立方米洪水窜入,洪河左堤全面漫决,泉河以南一片汪洋,水流互窜,主客不分。9日晚洪水漫入县境。
8月5~8日,境内降雨量仅18、3毫米。河南省板桥、石漫滩两水库相继垮坝,洪水下泄。8日宿鸭湖水库炸坝行洪。9日老王坡行洪,约150亿立方米洪水通过洪、泉、颍河下泄。洪水分三路从本县南、西、北部入境。
第一路是由洪河进入艾亭、陶老两公社。自8月7日8点起,洪河水位猛涨,一天上涨4米多。8日21点黑龙潭水位达32、6米,12日18点达35、6米,22点洪峰35、8米,超过保证水位(33、78)2、02米,超过堤坝高程(34、8)1、004米;洪河干堤多处漫溢、决口,于黑龙潭炸堤行洪。洪河分洪道班台7日14点开始分洪,12日14点左右分洪道水位(胡庄)达34、3米,超过保证水位(32、98)1、32米,分洪道右堤胡庄涵洞处漫堤决口20多米,15日胡庄涵洞西边也漫堤决口,涵洞被冲翻,多处破堤。县洪河防汛指挥所室内进水,电话线路被冲断,平地水深2~3米,最深处达5米,只有艾亭集南北两十字街口现陆。灾民与水搏斗,三天未吃东西。
第二路是从西部地面漫流入境。9日河南省项城、平舆、新蔡3县洪水遍地漫流,灌入庙岔公社,10日15点越过0911公路,经温庄进入流鞍河洼地向东漫溢,当夜进入鱼同城南魏庄、周庄等大队。鱼同城西北小泥河8日水位暴涨,10日中午漫堤,洪水进入姚寨等大队,向东南漫流,与从流鞍河漫流的洪水窜流。13日下午,县境以西泉河右岸至延河左岸洪水连成一片。庙岔、姜寨、鱼同城、庞营、白庙、黄岭、周桥、韦寨公社的全部和瓦店、迎仙、田桥公社及城关镇的部分被淹没,县城受到威胁。13日20点,县城第一道防线由曾庄破堤,当即沿城内临鱼同路抢筑第二道防线,14日10点40分,第二道防线于农机一厂西南角被冲垮。当时城北大坝水位36、6米,决口后水位仍继续上涨,17日14点30分达37、12米,超过保证水位1、12米。城内只有老十字街东西约400米、南北约150米现陆,其余水深一般1~1、5米,街道可行船。8月14~17日,洪水继续向东漫溢,并沿临艾、界南两河向南漫流。城关镇和邢塘公社全部、长官公社大部、杨集公社西部和老集公社西北、西南部相继成灾。群众在临(泉)艾(亭)、临(泉)南(阜南)公路搭庵棚居住。
第三路是由泉河流入县北部。8月7日泉河水位开始猛涨,9日5~8时,县城水位34、314米,杨桥闸水位32、84米。13日20点35分,县城水位达36、38米,超过保证水位0、33米,同时泉河堤老刘庄等多处决口。16日7点杨桥闸水位35、38米,泉河右岸冷楼和左岸石楼等处接连破堤决口。18日16点至19日6点,杨桥闸水位35、6米,超过设计防洪水位(34、66)0、94米,最大流量为1420立方米/秒。8月12~19日,县境杨桥以下全部淹没,高塘公社因九龙沟倒灌有7个大队受淹。
从8月6日洪水入境到9月2日基本归槽,历时28天,滞留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通过泉河杨桥站河道下泄水量为18、08亿立方米,通过坡地漫流的水量为2、65亿立方米,粗估由洪河、老王坡入泉河的水量15、69亿立方米,其中0、5亿立方米在杨桥以上经界南河、谷河入淮河。
8月10~11日,在抗洪紧急时刻,党中央发来慰问电,调来解放军,派来医疗队和慰问团。一面空投救生器材、食品、药物,一面抢救灾民。全省各地送来大批抗洪、救灾物资。
洪水期间,投入抗洪军民40万人,加固堤防120公里,抢筑堤防80公里、村寨圩堤500多个,堵复沟口80多处,使7个公社没有漫水,洪泛区部分村镇免受或减少灾情。杨桥镇用面粉、棉被等抢堵围堤缺口,得免水灾。
这次洪水给本县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全县26个公社(镇)有19个公社(镇)受灾,其中全淹的12个公社,243个生产大队,3970个生产队,150434户,774589人,109、7万亩庄稼。死亡155人,其中淹死108人,砸死21人,病死26人。房屋倒塌42万间,县、公社两级公房倒塌2012间。损失粮食4946万公斤,其中国库的808、5万公斤,集体的1505、5万公斤,社员的2632万公斤。损失小农具12万件,农业机械6000多台,化肥62、5万公斤,食盐469万公斤,棉花27、5万公斤,煤110万公斤,糖11万公斤,布32、5万米。损失药品和医疗器械折款110、6万元,国营商业损失折款1030万元,合作商业损失折款110万元,国营工业损失折款160万元;集体工业损失折款170万元;教育事业损失折款1212万元。水利设施和农电建设损失堤坝76处长7400米,桥梁520座,涵闸25处,机电排灌站65处,高压线路50公里,低压线路200公里,变电所2座。建筑材料及设备折款4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