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洼地治理
1957~1985年,全县治理易涝洼地102万亩,占低洼面积的85%。
一、老龙窝治理
鱼同城至关庙公路以北,泥河以南,双龙沟以西,与河南省项城县毗邻以东,24平方公里,17个自然村,19550亩耕地,原是老龙湖。民国时有“提起老龙窝,两眼泪簌簌,光见下种子,不见收打割”之谣。连年灾荒,亩产不过15~20公斤。1957年8月鱼同城区动员1万民工,沿湖洼四周筑圩42公里,做土198万立方米。根据地势,圩内又筑小圩,分为8个圩圈,沿大圩东南西三面挖环圩排水沟,隔离小泥河,连通双龙沟,各小圩内开不同标准的排水沟47公里,建9座排涝防洪涵洞,打井200眼,建18座生产交通桥,湖洼变良田。1958年小麦单产125公斤,1959年改种水稻3200亩,单产350公斤。
二、易涝片治理
1979年起,每年冬对易涝片进行治理,5年共上工120万人次,疏浚大、中沟475条,并建桥涵配套。其中新桥乡的明坡为较大的坡,位于南北双港沟之间,耕地5000余亩,4条沟皆因淤积堵塞排水不畅。1982年汛期地面积水深至1米,又受南北港沟水顶托,积水排除缓慢,农作物严重受灾。1983年冬,疏浚南北港,开挖23条排水沟,长11.4公里,次年配套建桥54座(其中三铰拱桥5座,涵管桥49座)。
三、小面积洼地治理
全县有百亩以上易涝洼地703片,计39.59万亩。1982年冬开始,到1984年底治理一半,共开挖、疏浚小沟2021条,长389.5公里,配套桥涵4728座。
一、老龙窝治理
鱼同城至关庙公路以北,泥河以南,双龙沟以西,与河南省项城县毗邻以东,24平方公里,17个自然村,19550亩耕地,原是老龙湖。民国时有“提起老龙窝,两眼泪簌簌,光见下种子,不见收打割”之谣。连年灾荒,亩产不过15~20公斤。1957年8月鱼同城区动员1万民工,沿湖洼四周筑圩42公里,做土198万立方米。根据地势,圩内又筑小圩,分为8个圩圈,沿大圩东南西三面挖环圩排水沟,隔离小泥河,连通双龙沟,各小圩内开不同标准的排水沟47公里,建9座排涝防洪涵洞,打井200眼,建18座生产交通桥,湖洼变良田。1958年小麦单产125公斤,1959年改种水稻3200亩,单产350公斤。
二、易涝片治理
1979年起,每年冬对易涝片进行治理,5年共上工120万人次,疏浚大、中沟475条,并建桥涵配套。其中新桥乡的明坡为较大的坡,位于南北双港沟之间,耕地5000余亩,4条沟皆因淤积堵塞排水不畅。1982年汛期地面积水深至1米,又受南北港沟水顶托,积水排除缓慢,农作物严重受灾。1983年冬,疏浚南北港,开挖23条排水沟,长11.4公里,次年配套建桥54座(其中三铰拱桥5座,涵管桥49座)。
三、小面积洼地治理
全县有百亩以上易涝洼地703片,计39.59万亩。1982年冬开始,到1984年底治理一半,共开挖、疏浚小沟2021条,长389.5公里,配套桥涵472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