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九节 印刷工业
民国32年(1943年),县城有小学教材印刷厂,承印小学课本及文化用品。有个体手工业用木板套印彩色年画(门画、灶画)、灯笼纸、八根柴扇面、喜寿对联等,具有传统工艺特色,现已被淘汰。1954年个体印刷业组成2个石印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合并为印刷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地方国营《临泉报》社印刷厂。老集、杨桥、长官、宋集、滑集、姜寨、鱼同城等公社先后建立印刷社(组),从业56人,年产值共7.5万元。1962年以后,杨桥印刷厂与毛笔社合并为杨桥印刷毛笔厂,长官印刷厂与被服厂合并为长官被服印刷厂,其余印刷社(组)成为农具社的印刷车间或班组。1965年仅有县印刷厂和杨桥、长官2个社和5个印刷小组。进入20世纪80年代,粮食、教育、商业、供销社、城郊区、城关镇相继建印刷厂,另有联户、个体户印刷厂50家。
县印刷厂在顺河街泉河巷30号,前身是1954年组织的石印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与印刷组、刻字组、毛笔组合并为印刷生产合作社。1958年升为《临泉报》社印刷厂。1962年转为国营临泉印刷厂,职工85人,用脚踏手摇印刷机,承印帐册及文化用品,年产值13.9万元。1965年设备更新改造,铸字、机印、切纸实现机械化生产。1975年添置胶印机,开始彩印。1981年添置飞达印刷机、烫金机、多能冲截机、自动磨刀机、铸条机等设备。1985年职工75人,固定资产21.2万元,产值25.32万元,实现利税7000元。
县印刷厂在顺河街泉河巷30号,前身是1954年组织的石印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与印刷组、刻字组、毛笔组合并为印刷生产合作社。1958年升为《临泉报》社印刷厂。1962年转为国营临泉印刷厂,职工85人,用脚踏手摇印刷机,承印帐册及文化用品,年产值13.9万元。1965年设备更新改造,铸字、机印、切纸实现机械化生产。1975年添置胶印机,开始彩印。1981年添置飞达印刷机、烫金机、多能冲截机、自动磨刀机、铸条机等设备。1985年职工75人,固定资产21.2万元,产值25.32万元,实现利税7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