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驻军
民国27年(1938年),陇海、平汉、津浦等铁路沿线重镇先后沦陷。6月11日,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使豫东、皖北20余县尽成泽国。临泉境未遭其害,反而黄水形成北方屏障,东西距蚌埠、信阳日军据点较远,交通不便,日军不易窥视,因而从民国30年起,先后有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总部、第十九集团军、暂编第三十师、暂编第一军等和军事特种训练机构驻临泉。
一、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
民国30年冬,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战地党政分会由河南省漯河迁来,驻县城及其周围村庄,总部设县城北于老庄。与地方争权夺势,委派县长,以军令推行政令。时山东、江苏两省已沦陷,而安徽、河南两省则与之磨擦不已。于民国31年春撤销党政分会,成立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专管军事。原兼任党政分会主任的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改兼总司令部总司令,副主任沈克改任副总司令。总司令部设7处1社:秘书、副官、军医3处驻于老庄,参谋处驻小王庄,军法处驻于寨,军需处驻朱楼,政治部(原党政处)驻孟寨,《重建日报》社驻前冢子。在阜阳、立煌设办事处。边区总司令部所辖各地游击挺进纵队,在鲁东、汜北设挺进军总指挥部。民国33年夏,中原大部地区遭受日军冲击,国民党中央调整战斗序列,将鲁苏豫皖边区划归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兼河南省主席,驻洛阳。边区总司令部改为第一战区临泉指挥所,委任汤恩伯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临泉指挥所主任。洛阳沦陷后,此地划属第十战区,又改为第十战区临泉指挥所,仍由汤恩伯兼主任。
党政分会移驻临泉后,实行党政军一体,横征暴敛,加上连年遭受水、旱、蝗虫等自然灾害,致使民不聊生。汤恩伯安插亲信杨佩南任临泉县长,把持地方,设置特务机关,残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民国32年,杀害周孟平,活埋秦希义、韦超凡、韦崇山等共产党员,白色恐怖日趋严重。人们把汤恩伯给人民造下的灾祸与自然灾害并列为“水、旱、蝗、汤”四大灾害。抗战胜利后,临泉指挥所迁往徐州。
二、暂编第三十师
民国31年,国民党军暂编第三十师,驻谢集,民国33年开走。
三、阜颍师管区第三补充团
民国31年,国民党中央军第二集团军阜颍师管区第三补充团驻县城南八里陈,民国35年调走。
四、第十九集团军
民国33年,国民党中央军第十九集团军驻吕寨,抗战胜利后调走。
五、暂编第一军
民国34年,国民党中央军暂编第一军(后改为第九十七军)驻老集、谢集一带,抗战胜利后调走。
六、第一百O一师
民国34年,国民党中央军第一百O一师驻鱼同城、姜寨一带,抗战胜利后调走。
七、军事训练机构
(一)、驻鲁干部训练班民国29年秋,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鲁干部训练班(简称“鲁干班”)1000余人随第九十二军从重庆开往山东,因受日军所阻,第九十二军驻阜阳,鲁干班驻吕寨及其周围任庄、姜庄、李楼、周庄、韦庄、李营、吕老庄、陈庄、戴寨、高寨、高老庄、高小庄、王香铺等地。第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兼班主任,易谦、傅立平先后为副班主任。主要任务是训练下级军官和收容山东沦陷区的青年学生。从民国29年起共招收学生大队、练习营、入伍生团2000人,毕业后充任下级军官。民国33年并入湖北省均洲草甸的中央军校第八分校。
(二)、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从迁来临泉到改为临泉指挥所期间,先后建立干训团、特训班、工作总队、临训班4个培训军政特务人员的机构。
干部训练团民国30年初,在河南省漯河成立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战地工作人员训练班,主要培训所辖游击纵队的少尉到中校级军官和地方各县科员以上的干部及少数招考的学生。同年冬,随党政分会迁驻临泉县城南关,次年3月改为边区干部训练团(简称“干训团”)。民国33年秋改为第一战区临泉干训团,增设骑兵班和高级射击班。民国34年改为第十战区临泉干训团。团长由蒋介石兼,副团长由汤恩伯兼,团附是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何柱国和第十九集团总司令陈大庆兼,每期千人,共办10期。
特种干部训练班民国31年夏,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为培养特务人员,筹办鲁苏豫皖边区特种干部训练班(简称“特训班”),汤恩伯兼班主任,周麟祥任教育长。班本部驻县城东北王大湾,5个学生中队,分别驻王大湾、殷庄、史楼。共办两期,结业600人。
党政军工作总队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工作总队是鲁苏豫皖边区战地党政分会对外的工作队。民国32年底从太和迁驻县城东北王大湾,次年夏为逃避日本飞机轰炸,移驻长官店西大亓庄、饶楼,后又迁回王大湾。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后,分成两路去开封和徐州。
中美临训班民国34年春,国民党当局强调对敌(日本)、伪(汉奸)、匪(诬指共产党)斗争的需要,举办中美合作所技术人员训练班临泉分班(简称“中美第十一分班”)。班本部驻县城东3公里周庄,学员、学生共4个中队600人,分别驻萧庄、阎庄、任马庄。军统局局长戴笠兼班主任,周麟祥任副班主任。该班系军统特务组织,学生学员毕业后组织别动军,进行武装活动,抗战胜利后撤销。
一、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
民国30年冬,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战地党政分会由河南省漯河迁来,驻县城及其周围村庄,总部设县城北于老庄。与地方争权夺势,委派县长,以军令推行政令。时山东、江苏两省已沦陷,而安徽、河南两省则与之磨擦不已。于民国31年春撤销党政分会,成立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专管军事。原兼任党政分会主任的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改兼总司令部总司令,副主任沈克改任副总司令。总司令部设7处1社:秘书、副官、军医3处驻于老庄,参谋处驻小王庄,军法处驻于寨,军需处驻朱楼,政治部(原党政处)驻孟寨,《重建日报》社驻前冢子。在阜阳、立煌设办事处。边区总司令部所辖各地游击挺进纵队,在鲁东、汜北设挺进军总指挥部。民国33年夏,中原大部地区遭受日军冲击,国民党中央调整战斗序列,将鲁苏豫皖边区划归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兼河南省主席,驻洛阳。边区总司令部改为第一战区临泉指挥所,委任汤恩伯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临泉指挥所主任。洛阳沦陷后,此地划属第十战区,又改为第十战区临泉指挥所,仍由汤恩伯兼主任。
党政分会移驻临泉后,实行党政军一体,横征暴敛,加上连年遭受水、旱、蝗虫等自然灾害,致使民不聊生。汤恩伯安插亲信杨佩南任临泉县长,把持地方,设置特务机关,残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民国32年,杀害周孟平,活埋秦希义、韦超凡、韦崇山等共产党员,白色恐怖日趋严重。人们把汤恩伯给人民造下的灾祸与自然灾害并列为“水、旱、蝗、汤”四大灾害。抗战胜利后,临泉指挥所迁往徐州。
二、暂编第三十师
民国31年,国民党军暂编第三十师,驻谢集,民国33年开走。
三、阜颍师管区第三补充团
民国31年,国民党中央军第二集团军阜颍师管区第三补充团驻县城南八里陈,民国35年调走。
四、第十九集团军
民国33年,国民党中央军第十九集团军驻吕寨,抗战胜利后调走。
五、暂编第一军
民国34年,国民党中央军暂编第一军(后改为第九十七军)驻老集、谢集一带,抗战胜利后调走。
六、第一百O一师
民国34年,国民党中央军第一百O一师驻鱼同城、姜寨一带,抗战胜利后调走。
七、军事训练机构
(一)、驻鲁干部训练班民国29年秋,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鲁干部训练班(简称“鲁干班”)1000余人随第九十二军从重庆开往山东,因受日军所阻,第九十二军驻阜阳,鲁干班驻吕寨及其周围任庄、姜庄、李楼、周庄、韦庄、李营、吕老庄、陈庄、戴寨、高寨、高老庄、高小庄、王香铺等地。第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兼班主任,易谦、傅立平先后为副班主任。主要任务是训练下级军官和收容山东沦陷区的青年学生。从民国29年起共招收学生大队、练习营、入伍生团2000人,毕业后充任下级军官。民国33年并入湖北省均洲草甸的中央军校第八分校。
(二)、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从迁来临泉到改为临泉指挥所期间,先后建立干训团、特训班、工作总队、临训班4个培训军政特务人员的机构。
干部训练团民国30年初,在河南省漯河成立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战地工作人员训练班,主要培训所辖游击纵队的少尉到中校级军官和地方各县科员以上的干部及少数招考的学生。同年冬,随党政分会迁驻临泉县城南关,次年3月改为边区干部训练团(简称“干训团”)。民国33年秋改为第一战区临泉干训团,增设骑兵班和高级射击班。民国34年改为第十战区临泉干训团。团长由蒋介石兼,副团长由汤恩伯兼,团附是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何柱国和第十九集团总司令陈大庆兼,每期千人,共办10期。
特种干部训练班民国31年夏,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为培养特务人员,筹办鲁苏豫皖边区特种干部训练班(简称“特训班”),汤恩伯兼班主任,周麟祥任教育长。班本部驻县城东北王大湾,5个学生中队,分别驻王大湾、殷庄、史楼。共办两期,结业600人。
党政军工作总队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工作总队是鲁苏豫皖边区战地党政分会对外的工作队。民国32年底从太和迁驻县城东北王大湾,次年夏为逃避日本飞机轰炸,移驻长官店西大亓庄、饶楼,后又迁回王大湾。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后,分成两路去开封和徐州。
中美临训班民国34年春,国民党当局强调对敌(日本)、伪(汉奸)、匪(诬指共产党)斗争的需要,举办中美合作所技术人员训练班临泉分班(简称“中美第十一分班”)。班本部驻县城东3公里周庄,学员、学生共4个中队600人,分别驻萧庄、阎庄、任马庄。军统局局长戴笠兼班主任,周麟祥任副班主任。该班系军统特务组织,学生学员毕业后组织别动军,进行武装活动,抗战胜利后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