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学校概况
民国初年,仅在沈丘镇(今县城)、王楼、长官店、杨桥集、八十里店、白坡寺、邢塘集等地设立10所小学,共有教职员34人,学生389人,无女生。民国23年(1934年),小学83所,119班,学生4388人,教职员240人。民国24年,全县公立小学85所,短期义务小学20所,私立小学3所,共有小学108所,学生876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56%。民国30年,按教育部教育实施纲领,乡(镇)设国民中心小学,每保设一保国民学校。民国31年共有438所(乡镇中心小学50所,保国民学校388所),学生24160人。民国35年全县学龄儿童159856人,入学34500人,入学率21.6%。
民国37年秋,民主政府发动全县办民办公助小学47所,学生3906人。1949年9月,开办14所公立高级小学,学生1319人,年底共有小学693所,学生11000人。1951年随着土地改革运动,掀起办学热潮,开办民办小学526所,全县共有小学681所,在校学生69890人。1952年秋,民办转为公立,经整顿合并连同原有公立小学共675所,1928班,学生62163人。1953年,北部3个区划归界首县后,调整学校布局,减少复式班,尚有小学470所,学生50582人。
1958年,执行“国家办学、农业合作社办学、群众办学并重,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学校猛增到1587所,是1957年的3.7倍,学生122343人,比1957年增加50%。次年经过整顿,合并为536校。1960~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基本上巩固了发展成果。1964年,贯彻中央“国家办学与群众办学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执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大办半耕(工)半读小学。1965年,学校调整为587所,在校学生74904人。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多数学校停课,至1968年7月始相继复课。9月,农村普遍建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组织,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工作。10月,学习《人民日报》发表的侯振民、王庆余的来信,年底把公办小学下放到生产大队办,教师回原籍,学校陷入混乱状态。1969年,贯彻上级提出的“上小学不出村,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发展一批社办小学。学校由1968年的855所增加到1264所,学生由86845人增加到110666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79年学校1030所,在校学生247864人,为本县历来在校学生最多的一年。1980年以后,贯彻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普及教育规划。1983年3月,县委作出《关于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决定》,1985年,经过调整,各区、镇有中心完全小学,行政村有完全小学,部分自然村距完全小学过远者设分校,全县小学792所,在校学生23816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
临泉县1949~1985年小学概况统计表

二、学制改革
建县时,执行民国18年制定的“二、四”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用先生讲学生听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督促学生的手段为考试,辅以体罚和变相体罚。
建国后,进行教育制度改革,首先废除体罚和变相体罚。1952年起,在城中、杨桥小学由重点班试行“五年一贯制”,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推行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和五级记分法(5分为满分,3分相当于及格),因经济和师资条件不足,于1956年停止试行。1958年片面地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致形成社会活动多,生产劳动多,教育质量下降。直到1959年下半年始贯彻毛泽东主席早期提出的十大教授法,强调用启发式教学。1961年又在城西、杨桥、于老庄和师范附属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不久停止。
1968年秋,按照毛泽东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本县小学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遵照毛泽东主席“学生也是这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指示,开展学工、学农、学军,大搞批判队的活动,冲击了文化课,教育质量下降。197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主学与兼学的关系,始强调“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各校制定上好文化课的规章制度。但是1974年,江青反革命集团首先在教育界掀起大批“右倾翻案风”的浪潮,大肆鼓吹“读书无用论”,再次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通过拨乱反正,强调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简称“双基”教学)。摆正政治思想教育与“双基”教学的关系,逐步提高教育质量。
三、思想品德教育
民国25年按《小学特种教育纲要》注意激发学生爱国、爱民情绪,注意国防教育。民国35年,教育部颁发训育纲要,规定和鼓励学生实践校训——礼、义、廉、耻,以陶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美德,以及养成智、仁、勇的品格,使其成为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的优秀国民。
1949年起,主要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育;阶级与阶级斗争教育。1952年2月,贯彻《小学生守则》,加强纪律教育。1953年,进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教育和劳动教育。
1958年后,进行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教育,并开展学习革命烈士向秀丽、学习刘文学的活动。1963年开展学雷锋的活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反革命集团大批“智育第一”、“师道尊严”,鼓动学生要“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导致无政府主义和读书无用论思潮的泛滥。1977年,开展肃清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流毒和影响的教育。1979年贯彻修订的《小学生守则》。1981年开设“思想品德”课,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和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同时开展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活动。1984年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法制教育。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四、重点小学简介
临泉县城南小学
城南小学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创办辅仁义学(今针织厂院内)到1985年,有180年的历史。沈丘集辅仁义学于道光八年扩展为辅仁书院,民国初年改为阜阳县立两等小学,高、初等各1班,学生80人。民国14年张蕴华任校长,曾在师生中传播马列主义,提出“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在泉河岸边有义渡公田600亩,原为校产,被劣绅于仰斋长期霸占,张蕴华联合进步人士,上告北京大理院胜诉,于仰斋拒交义田,煽动和组织流氓冲击学校。师生奋起反击,迫使其交出义田,仍作校产。民国18年改为阜阳县西三镇立第一小学,4班,学生108人。民国22年,中共秘密党员韦济民(后改名“项锷”)任校长。以该校为联络站,发展党员。民国24年校址改做县政府,学校迁往东关外华严寺重建,改名城区小学,共8班,学生400人,中共秘密党员韦恢安(后改名“张威”)任校长。民国28年,因创办临泉县立初级中学,城区小学又迁至南门里路西(今城中小学)。民国30年,将城区小学、城区女子小学、省立临时小学并入,改名临泉县立沈丘镇中心国民小学。民国33年春,改为县立示范镇中心小学。民国36年,改为临泉县立简易师范附属小学,12班,学生1078人,同年10月停办。
民国37年秋,临泉市在原校址开办直属小学。次年3月,临泉市撤销,改为临泉县直属小学。1949年秋,第一届新民主主义教育研究会结业,派进教师9人。1952年7月,学校改名临泉县城关区中心完全小学,增设城南、城西两分校。10月,改名为临泉县城中小学,收归县管。1954年秋,大水成灾,校本部房舍大部倒塌,改做幼儿园,城南分校扩建为城南小学,城西分校扩建为城西小学。1958年8月城南小学改为临泉师范附属小学。1963年秋,师范停办,复改为临泉县城南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县的重点小学之一,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单位。37年共毕业36届8045名学生,平均升学率80%以上。1985年,17班,学生1404人,(其中女生619人),教职工50人,学校占地20亩,校舍130间。
临泉县长官小学
长官小学在清末是长官店义学,以文昌宫为校舍。民国3年改为高等小学。民国17年改名为阜阳县西五镇公立小学。校长张蕴华发动师生拆除文昌宫,扒柳庙、阎庙、赵庙、奶奶庙、冯寺等7个庙宇的房料,盖上下4个教室、两间办公室三层楼房的育才阁做教室。张蕴华为学校前大门书联语“竖起两根硬骨头,誓与土劣拼死命”,二门书“有什么思想说什么话,做一番事业尽一番心”,用以激励学生。并开设工农夜校、店徒训练班,组织学生会、工会、妇女会等革命群众组织。民国18年全校6班学生260人,教职员13人。民国20年,发展到7班,学生336人,教职员15人。课程设国文、算学、历史、地理、自然、卫生、图画、手工、音乐等科。教唱革命诗歌,如“大将军的钢刀,小百姓的肉头,大刀沙沙响,肉头滚滚流,肉头斩不尽,钢刀总有一天要生锈。”歌曲有《寒衣曲》、《锄野草》等。提倡半耕半读,半工半读。要求学生既会拿笔,又会拿锄,规定学生要有镰、斧、锄3样工具。还经常宣讲土豪劣绅的罪恶,教育学生与土劣斗争。张蕴华在长官小学任职两年,学生毕业两届226人,为党培养了革命人才,撒下了革命种子。
民国37年,民主政府首先在这里恢复小学,为悼念革命烈士张蕴华,命名为“蕴华小学。”1949年9月改名为长官区公立高级小学,后改为中心完全小学。至1985年,共毕业36届5850人。1985年,学生13班686人,教师18人,校基地1700平方米,教室41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