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音乐
(一)唢呐班一般由5~7人组成,伴奏乐器有笙、笛、锣、鼓、钗、梆子等。吹奏曲牌有《大开门》、《小开门》、《万年青》、《庆丰收》、《百鸟朝凤》等。亦可模拟名人名曲,吹奏戏剧,歌曲唱段。以迎仙区的黄蛤蟆班、秦家班,城郊区的张家班,黄岭区的吴家班,鱼同城区的马家班和宋集区的邵家班为最著,到20世纪70年代,并有女的参加吹奏。黄岭区于庙于爱民和杨桥集的戴小红是本县第一代女吹奏手。
(二)八音班又名八音会。以大小锣、钗、笛和哈巴狗(铜制圆形张口乐器,口内装一铁球)等乐器,演奏者一手持铜器,一手执木条敲击,演奏中有节奏地间断上抛,高达1米左右,接着再击,以此配合肘哥、抬哥等舞蹈演出。此班系清朝中叶山西人来此经商传入杨桥集和长官店一带。
(三)锣鼓棚系清朝末叶传入,民间打击乐班。用大小锣、钗和大鼓、梆子,配合舞蹈演出,或在戏曲演出前“打闹台”。乐牌有《闹元宵》、《十番子》、《风摆柳》、《凤凰三点头》等10多种,以杨桥集为最盛。
(四)民间小调较为流行的有《拜门小调》、《跳槽》、《十绣》、《望郎》、《锄头歌》等。
附小调(一)、(二)、(三)、(四)、(五)、(六)。
二、舞蹈
较流行的有龙舞、狮舞、轿舞、鹤蚌舞、小车舞、扑蝶舞、花挑、旱船、腰鼓、秧歌舞,以及火叉、火伞、高跷、肘歌、犟驴、打五扇、二仙摔跤、刘海戏金蟾、姜公背姜婆等20余种。
(一)龙舞鱼同城、姜寨、瓦店等地民间多演龙舞。1984年临泉民间舞蹈队赴阜阳地区参加歌舞百戏调演,获优秀节目奖。并被安徽省电视台录制成电视片。
(二)狮舞鱼同城、姜寨、迎仙、杨桥、老集等区多演狮舞。姜寨集有东西两个狮舞队。1984年西队出席地区歌舞百戏调演获优秀节目奖。
(三)轿舞轿舞分东西两路。迎仙、姜寨虽同属西路,内容也不尽相同。迎仙区瓦店乡灯班围一顶彩轿,模仿生活中娶新娘时用的花轿,竹扎彩围,约一米见方,高两米,悬璎珞绣球,轿里站(坐样)一位少妇,轿系在少妇身上,少妇手扶轿门,以步带轿动,后边一位青年轿夫,象征性地肩扛轿杆,两人作协调虚拟动作,以舞蹈节奏快慢,表现引轿急缓,道路坎坷,高低不平。表现娶新娘时引轿的情景和欢乐气氛,4个少女伴舞。姜寨的独杆轿,上坐一丑扮知县,上下晃动,尽出洋相。
东路的杨桥轿舞,4个轿夫抬一对轿杆,中间标一座楼,上坐一丑扮知县,头戴乌纱,身穿补衣,脚穿皂靴,口噙长杆烟袋,除伴舞少女外,加一寡妇李氏和丑扮张三打花官司的情节。寡妇拉张三拦轿告状。知县问:“你告他为何?”李氏答:“太爷,张三行为不端,深夜潜入奴的内房。”知县问:“张三,你半夜三更去干什么?”丑答:“太爷,小的前去找火。”“知县骂道:“娘的,找火也不打个灯笼”等等。
(四)小车舞用竹子扎成独轮车,彩画布围,彩绸作绊,下悬绣球。表演时,少妇乘车(站在车中),手扶车帮,以步代车轮前进,一人扮推车老汉,一人扮拉车后生。三人模拟推车动作,上坡下坡,过独木桥,车身倾斜、扶正等,动作协调,推车口吹篾子,发出咝咝的响声,酷似车声,加以诙谐的说白,欢快风趣。1954年县搬运站舞队小车舞,参加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奖。
(五)鹤蚌舞女演员身披竹篾扎成的布面河蚌壳,饰蚌姑娘,双手扶壳,可张可合。壳内设彩色灯泡,张壳时闪闪发光。蚌姑娘4人以上。舞蹈由奏打击乐开头,蚌姑娘身着彩衣,翩翩起舞,缓张慢合,或立或蹲,有仰有俯,交叉变换队形。一男演员身着鹤具饰大鹤,穿插蚌姑娘中间,嬉戏追逐,伺机把嘴喙伸入蚌壳,蚌壳立刻合闭,模拟蚌鹤相斗,趣味盎然。
(六)打五扇打五扇是吕寨区特有的传统民间舞蹈,内容是在明媚的春天,一对青年夫妇前去赶会,两人载歌载舞,说不尽心里话,叙不完生活乐趣,丈夫时时戏追妻子,妻子诙谐地挥扇拍双肩,头部及两膝盖。表现夫妇爱情的欢乐和甜蜜。唱腔似花鼓灯调,伴以打击和琴弦乐曲。
(七)二仙摔跤是姜寨集民间独特的表演节目。做两个木偶头像,穿攀肩长衫。表演时,一人操纵两个木偶,两手充做两脚,模拟两人摔交,翻来滚去,互不相让,作取胜艰难状。1984年参加阜阳地区民间歌舞百戏调演获奖。
(八)姜公背姜婆是姜寨区的独有节目。一人表演二人戏。演员扮姜婆并在胸前绑一老翁打扮木偶头像,背后系一老妇装扮两只假脚,模拟成一对老夫妇形象。表现出背人的多种姿式,时而挥汗,时而叹息,又不肯丢下,而姜婆不时地俯首观望姜公并为其擦汗,十分怜惜老汉。相传,姜寨系姜子牙故里,因此舞蹈取名“姜公背姜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