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古墓葬
老邵庄墓群位于韩楼乡老邵庄北20米,泉河南岸。为河坡地,面积约9600平方米。群众取土挖出的十余座墓葬中有爵、觚、戈等铜器,以及陶器等随葬品。属于商代墓群。
城中墓群位于县城内。为长方形,面积约40万平方米。因建筑已挖出周至汉代的墓葬50余座。出土有铜鼎、铜戈、铜剑以及陶豆、陶罐、陶鼎、陶壶、陶俑等物。
史楼墓群位于杨桥集北史楼村西南200米。为河坡地,面积8万平方米。属于周至汉代的墓群。出土有铜戈、剑、匕首和陶鼎、罐、壶、豆等物。
后集墓群位于瓦店乡后集村西北120米。面积500平方米。曾挖出汉代和唐代的遗物。
四古堆位于王寨乡李寨西20米,4座墓相连而得名。面积200平方米。传为汉蔡伯喈家族墓。
养坟位于牛庄乡马华庄东北400米。面积20平方米。传为春秋楚国名将养由基之墓。
油冢位于土陂乡后斜沟村东80米处。呈圆形封土堆,高5米,底面积约900平方米。传为汉墓。
马冢位于崔寨乡马冢村西南80米。呈圆形封土堆,高1.5米。传为墓葬。
金庄冢子位于谢集乡胡庄行政村金庄。呈圆形封土堆,高5米,底面积800平方米。传为汉墓。
水丘位于韩老家乡,流鞍河北岸,广济桥西。相传汉光武与王寻战于三丈陂,及即位,诏令葬士骨于此。
毕卓墓位于鱼同城集北1200米。呈高5米的封土堆,底面积80平方米。传为晋吏部郎毕卓墓。
张泌墓位于杨桥集南刘庄西头。为封土堆,面积20平方米。张泌,明永乐年间光禄侍卿。
姜寨墓葬位于姜寨中学南。1976年3月群众平整土地发现。木棺四周填以细沙,外封27厘米的石灰。棺内女性尸体,随葬有洒金纸扇、漆盒、铜镜、耳坠、口含的金珠等。尸体为夹被覆盖,头发乌黑、挽髻;上身外套宽袖长袍,内穿对襟短衫,下穿夹裤和护膝,外罩布、绸裙各1件;缠足,着绣花鞋。出土时尸体呈浅褐带银灰色,潮湿而有显著油腻感,并有轻度弹性。身长157厘米,重21公斤,约40岁。经安徽医学院病理解剖分析,属腊尸和鞣尸的混合型。鉴定为明代墓葬。
城中墓群位于县城内。为长方形,面积约40万平方米。因建筑已挖出周至汉代的墓葬50余座。出土有铜鼎、铜戈、铜剑以及陶豆、陶罐、陶鼎、陶壶、陶俑等物。
史楼墓群位于杨桥集北史楼村西南200米。为河坡地,面积8万平方米。属于周至汉代的墓群。出土有铜戈、剑、匕首和陶鼎、罐、壶、豆等物。
后集墓群位于瓦店乡后集村西北120米。面积500平方米。曾挖出汉代和唐代的遗物。
四古堆位于王寨乡李寨西20米,4座墓相连而得名。面积200平方米。传为汉蔡伯喈家族墓。
养坟位于牛庄乡马华庄东北400米。面积20平方米。传为春秋楚国名将养由基之墓。
油冢位于土陂乡后斜沟村东80米处。呈圆形封土堆,高5米,底面积约900平方米。传为汉墓。
马冢位于崔寨乡马冢村西南80米。呈圆形封土堆,高1.5米。传为墓葬。
金庄冢子位于谢集乡胡庄行政村金庄。呈圆形封土堆,高5米,底面积800平方米。传为汉墓。
水丘位于韩老家乡,流鞍河北岸,广济桥西。相传汉光武与王寻战于三丈陂,及即位,诏令葬士骨于此。
毕卓墓位于鱼同城集北1200米。呈高5米的封土堆,底面积80平方米。传为晋吏部郎毕卓墓。
张泌墓位于杨桥集南刘庄西头。为封土堆,面积20平方米。张泌,明永乐年间光禄侍卿。
姜寨墓葬位于姜寨中学南。1976年3月群众平整土地发现。木棺四周填以细沙,外封27厘米的石灰。棺内女性尸体,随葬有洒金纸扇、漆盒、铜镜、耳坠、口含的金珠等。尸体为夹被覆盖,头发乌黑、挽髻;上身外套宽袖长袍,内穿对襟短衫,下穿夹裤和护膝,外罩布、绸裙各1件;缠足,着绣花鞋。出土时尸体呈浅褐带银灰色,潮湿而有显著油腻感,并有轻度弹性。身长157厘米,重21公斤,约40岁。经安徽医学院病理解剖分析,属腊尸和鞣尸的混合型。鉴定为明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