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收入
一、农民收入
临泉是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建国前,大多数农民无地或少地,正常年景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如遇灾荒,外逃要饭、卖儿鬻女,屡见不鲜。据1951年土地改革时调查,吕寨区高寨高承求解放前占有土地4400亩,分布5个乡的21个村,有141家佃户和46个长工,为其效劳。1954年对田桥乡7个农业社190户915个农民调查,其中有解放前的佃户58户,长工41人,生活无着讨荒的40人。民国31年(1942年)饿死12人,出卖土地88.9亩、房屋6间、耕畜42头。这年有31户卖地的,有3户把小孩讨给别人的。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一般都能自给自足。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8年人均口粮173.5公斤;人均纯收入85元。1971年人均口粮177公斤,比1958年增加2%;人均纯收入103元,比1958年增长21%。1975年遭受特大洪水灾害,人均口粮下降到106公斤,人均纯收入下降到58元。1978年人均口粮达到196.5公斤,比1958年增长13%;人均纯收入89元,比1958年增长4.7%。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迅速发展。1985年人均口粮224公斤,比1958年增长29.1%;人均纯收入169元,比1958年增长98.8%。而且农村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年总收入在万元以上的专业户72户。农民的主食中,细粮占85%以上。住砖瓦房的66467户,220960间,户均住房54平方米。
抽样调查白庙、谭棚、宋集3乡中的10个不同类型村的317户1749人,1981~1984年平均递增情况是:(一)粮食产量21.8%,1984年总产75.45万公斤,比1980年总产34.3万公斤增加119.9%;(二)生产总值23.9%,1984年59.58万元,比1980年总值25.27万元增加135.77%;(三)农民收入19.9%,1984年人均233.64元,比1980年收入113.2元增加106.39%;(四)固定资产29.8%,1984年总产值18.38万元,比1980年总产值6.47万元增加183.9%。四年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一)吃,人均口粮1980年185公斤(2/3以上是粗粮),1984年增加到244公斤(2/3以上是细粮);(二)穿,人均衣着费用,1980年6.2元,1984年上升到9.87元;(三)住,住房,1980年934间,1984年增加到1438间,其中新建砖瓦房336间;(四)用,1980年无自行车、手表、缝纫机,1984年有自行车177辆,缝纫机76部,收音机181部,钟表共94只,新式家具1031件。
典型致富户
荣楼乡小刘庄农民丰之献,1980年起带动全村124户编织塑料藤椅,年收入6万元,其中韩学信五口之家,年收入3000元。
张集乡街西村农民王洪年,1980年建砖窑一座,1983年又改建两座,招合同工23人,获纯利1.2万元。除建砖瓦房12间、买电视机外,一笔向张集中学捐助2000元建校。
长官镇镇南村党支部书记李进贤1980年买一辆汽车搞运输,两年获利6.6万元。1984年联合19户回民买汽车15辆,年收入30万元以上。
白庙乡鲁楼248户,从1982年起,每年栽大葱400亩,1984年收入28.8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245元。
临泉县谭棚乡小园1952~1982年中的4个年份收入情况对比表
二、职工收入
民国时期,职工工资收入微薄。民国34年(1945年),乡村塾师靠学生学费,保国民小学教师月薪小麦30~40公斤,乡镇小学教师月薪小麦40~60公斤。由于物价暴涨,难以糊口。临泉同兴烟厂,多是雇用贫民甚或童工,工资低,厂房简陋,生产条件差,生活无保障。
建国后,政府广开就业门路,城镇居民多数就业。1949年,全民所有制职工1785人。1957年年末职工6506人,是1949年的3.65倍。1975年年末职工10515人,是1949年的5.89倍。1985年年末职工达到16784人,是1949年的9.4倍。集体所有制职工,1985年年末13885人,比1972年增加5.63倍。职工工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逐渐提高。1949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190元。1957年增加到468元。1970年518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增长幅度较大,1980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647元,1985年增加966元,是1949年的5.08倍。1985年,集体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606元,比1971年的340元增加78%。从1952年起,对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职工,实行劳保福利和公费医疗。1985年,仅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福利费5.37万元,比1962年的2.06万元增加1.6倍;医疗费62.77万元,比1980年的22.83万元增加1.75倍。
临泉县几个年份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一览表
临泉是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建国前,大多数农民无地或少地,正常年景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如遇灾荒,外逃要饭、卖儿鬻女,屡见不鲜。据1951年土地改革时调查,吕寨区高寨高承求解放前占有土地4400亩,分布5个乡的21个村,有141家佃户和46个长工,为其效劳。1954年对田桥乡7个农业社190户915个农民调查,其中有解放前的佃户58户,长工41人,生活无着讨荒的40人。民国31年(1942年)饿死12人,出卖土地88.9亩、房屋6间、耕畜42头。这年有31户卖地的,有3户把小孩讨给别人的。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一般都能自给自足。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8年人均口粮173.5公斤;人均纯收入85元。1971年人均口粮177公斤,比1958年增加2%;人均纯收入103元,比1958年增长21%。1975年遭受特大洪水灾害,人均口粮下降到106公斤,人均纯收入下降到58元。1978年人均口粮达到196.5公斤,比1958年增长13%;人均纯收入89元,比1958年增长4.7%。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迅速发展。1985年人均口粮224公斤,比1958年增长29.1%;人均纯收入169元,比1958年增长98.8%。而且农村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年总收入在万元以上的专业户72户。农民的主食中,细粮占85%以上。住砖瓦房的66467户,220960间,户均住房54平方米。
抽样调查白庙、谭棚、宋集3乡中的10个不同类型村的317户1749人,1981~1984年平均递增情况是:(一)粮食产量21.8%,1984年总产75.45万公斤,比1980年总产34.3万公斤增加119.9%;(二)生产总值23.9%,1984年59.58万元,比1980年总值25.27万元增加135.77%;(三)农民收入19.9%,1984年人均233.64元,比1980年收入113.2元增加106.39%;(四)固定资产29.8%,1984年总产值18.38万元,比1980年总产值6.47万元增加183.9%。四年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一)吃,人均口粮1980年185公斤(2/3以上是粗粮),1984年增加到244公斤(2/3以上是细粮);(二)穿,人均衣着费用,1980年6.2元,1984年上升到9.87元;(三)住,住房,1980年934间,1984年增加到1438间,其中新建砖瓦房336间;(四)用,1980年无自行车、手表、缝纫机,1984年有自行车177辆,缝纫机76部,收音机181部,钟表共94只,新式家具1031件。
典型致富户
荣楼乡小刘庄农民丰之献,1980年起带动全村124户编织塑料藤椅,年收入6万元,其中韩学信五口之家,年收入3000元。
张集乡街西村农民王洪年,1980年建砖窑一座,1983年又改建两座,招合同工23人,获纯利1.2万元。除建砖瓦房12间、买电视机外,一笔向张集中学捐助2000元建校。
长官镇镇南村党支部书记李进贤1980年买一辆汽车搞运输,两年获利6.6万元。1984年联合19户回民买汽车15辆,年收入30万元以上。
白庙乡鲁楼248户,从1982年起,每年栽大葱400亩,1984年收入28.8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245元。
临泉县谭棚乡小园1952~1982年中的4个年份收入情况对比表
二、职工收入
民国时期,职工工资收入微薄。民国34年(1945年),乡村塾师靠学生学费,保国民小学教师月薪小麦30~40公斤,乡镇小学教师月薪小麦40~60公斤。由于物价暴涨,难以糊口。临泉同兴烟厂,多是雇用贫民甚或童工,工资低,厂房简陋,生产条件差,生活无保障。
建国后,政府广开就业门路,城镇居民多数就业。1949年,全民所有制职工1785人。1957年年末职工6506人,是1949年的3.65倍。1975年年末职工10515人,是1949年的5.89倍。1985年年末职工达到16784人,是1949年的9.4倍。集体所有制职工,1985年年末13885人,比1972年增加5.63倍。职工工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逐渐提高。1949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190元。1957年增加到468元。1970年518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增长幅度较大,1980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647元,1985年增加966元,是1949年的5.08倍。1985年,集体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606元,比1971年的340元增加78%。从1952年起,对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职工,实行劳保福利和公费医疗。1985年,仅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福利费5.37万元,比1962年的2.06万元增加1.6倍;医疗费62.77万元,比1980年的22.83万元增加1.75倍。
临泉县几个年份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