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衣
服式清末民初,男的一年四季外出都穿长大褂(穷人例外),冬季内穿长袍,上罩对襟黑马褂,春秋穿夹衣,长短都有,女的上衣边缘和袖口用花缏镶边,袖、裤胖大,上衣须盖臀部,男女褂子都有大襟、小襟,用布做纽扣,缝在右边。冬初穿衩裤(有腿无裆的棉裤),冬寒穿棉裤。抗日战争开始,男的穿长袍大褂者逐渐减少,穿对襟短服者越来越多。公职人员、青少年穿中山装。冬罩大氅。妇女褂渐短。袖、裤口渐瘦。瓦店一带妇女多爱穿红、绿宽条布胖腿裤。80年代,除中老年妇女外,很少有穿带大襟上衣的。青少年女性夏穿裙子正在普及。男穿西装的增多,但系领带者少。裘毛衣、滑雪衫、牛仔裤、羽毛衫、羽绒衣等时髦服装正由城镇向乡村普及。
服色一般是冬尚黑,夏尚白,春秋喜穿蓝、灰、花色。民国时有印花布(用漏花印板把豆面浆漏印在白布上,晒干染色后刮掉豆面浆即成)。织花条、花格布(分双色和多色),皆为青年妇女和儿童所喜爱。建国后,由于纺织印染工业的发达,农村土纺土织土印染逐渐消失。
鞋袜穿鞋习尚黑色,冬穿棉鞋或苇毛缨窝子,雨天穿油鞋(桐油布鞋)。样式有双脸、单脸、长脸、短脸之分。年轻妇女和儿童穿绣花鞋,新媳妇穿红绣花鞋,幼儿穿虎头花鞋。建国后,男女逐渐喜欢穿长脸松紧口鞋。近年间始广穿球鞋、皮鞋、塑料鞋和妇女高跟鞋。夏季普遍穿塑料凉鞋和海棉底拖鞋,雨天穿胶鞋。清末民初以白布缝制双层布袜。民国时逐步穿机织长革幼线袜。20世纪70年代起逐步为有弹力的短革幼尼龙袜所取代,妇女在夏季已经开始普及肉色长筒袜。冬季的毛巾袜、人造毛袜已开始流行。
帽子解放前一般男人是冬戴帽垫、毡帽、抹捂帽(又叫“螺丝帽”),夏戴帽壳(高粱莛篾编织而成的),雨天戴斗笠。绅士戴礼帽,夏戴草帽(麦莛编织的有平顶、圆尖顶及礼帽式)。妇女夏戴帽伞(用布缝竹圈绷如伞大),冬勒帽箍,县北部多箍毛巾,南部多顶黑纱包头,儿童戴风帽。建国后,一般男人常年戴解放帽。近年戴鸭舌帽,夏季戴草帽,冬季多戴苏式棉帽(又叫“火车头”),妇女多戴平绒窝帽和毛线织帽,外配围巾。夏季多戴大檐草帽,间有塑料硬壳(拿破仑)帽和太阳帽。80年代以来,冬季穿羽绒衣连帽者渐多。
二、食
(一)节日食俗春节提早吃饭,先喝甜茶(红糖茶、米花糖茶或糯米酵子茶)象征常年生活甜美,然后吃素饺子。近年多食荤饺。北部吃水饺和蒜面条,面条象征钱串子,祈多生财。破五(正月初五)吃面叶子,说是“补窟窿”,寓意不负债。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布袋馍,喝元宵茶,象征丰收。二月二(二月初二),吃炒豆和煎饼。端阳节(五月初五)吃粽子、糖糕,纪念屈原。六月六(六月初六)吃炒面,是因六月气温高,需要雨水多,企图以吃炒面而感动上天下雨。七月七(七月初七)又叫“七夕节”,晚间姐妹们为祝愿牛郎织女相会,兑合七样菜肴聚餐为嬉。中秋节(八月十五)吃月饼、焦馍、水果等圆形食物,以示圆月。十月一(十月初一),吃小鸡。腊八(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迎接春节,有“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之谣,并将米粥涂在果树上,以期硕果累累。
(二)喜庆食俗庆寿、传帖过柬、谢媒等宴席皆八人一桌或十人一月桌,一般多的6至8碟10大碗菜,鸡鱼肉蛋俱全,外加烧酒,上菜次序:十席是鸡、鱼、肉、萝卜丁……、蒸馍点红点;婚嫁喜宴另封给每人酥角子(面包糖馅油炸)一对或点有红点的蒸馍,作为宴后捎包;招待送亲的或新女婿,另加变化席(4个小碗);妇女生第一胎小孩后,娘家和亲友来送祝米,饭前用鸡蛋糖茶或油条茶招待。
(三)丧葬食俗富者类喜庆,贫者质次,无酒,或有碗无碟。
(四)宴宾食俗根据需要与家境情况。春节请年客有设烧烤席、鱼翅席、参肚席、皮丝席、免青席或八八(八大八小)席等。俗说“富家一席酒,穷人半年粮”,甚或过之。请年客的宴席,客人不兴吃肉皮(每碗八块油炸的大块肉,又叫“碗面子”),说吃肉皮为“扒门楼子”,等于揭了主人的面子。
(五)饮料食俗民间习用火烤竹、石榴叶或晒干的车前叶、泽漆(猫儿眼)作茶。同兴集乡韩庙村的一棵硬科树,其叶尽作茶用。城镇居民和农村富裕户饮用茶叶。
饮酒民国时,农村习酿酒。黄岭、鱼同城、姜寨一带,过年几乎家家蒸明流子酒(又称“黑熬子酒”)。以酒醇厚。20世纪80年代啤酒开始进销,夏季吃冰棒、冷饮也遍及乡里。
三、住
习住向阳院,富家院宽大,分一进二进院。在建门楼上有区别。官宦之家建走马门楼,富绅家建过车门楼,一般平民建过道或“狗头”门楼。习用枣树脊檩、榆树梁、杏树门,以谐“早积余粮、幸福门”之韵。到20世纪80年代初,新建住房多由砖根土墙瓦脊趋向砖瓦房。冒尖户盖楼房苗头已兴。
历来有同宗聚居,长幼析居之俗。以前是三间堂屋,父母住东间,儿媳住西间。兄弟数人,次媳住配房,常说是“先来的住堂屋”。农业合作化后,儿子结婚,事先立新宅盖新房,媳妇进门就住新房。
四、行
封建社会时期,出门远行,先看皇历,选择吉日。若逢“杨公忌”、避破日子不出门,注意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多以农历双日出行为吉。
五、娱乐
民间娱乐有春放风筝,夏插大方,秋逮鹌鹑,冬摔交、叨鸡的习俗。男孩雨后摔泥巴窝儿、弹杏核、撒交、砸破鞋摞、打陀螺、踢毽子、砸砖等;女孩拾子、撑船、碰花坛、匀老窑儿。秋冬夜晚儿童挑兵捉小羊(北方叫“拿羊羔”)、牛亡牛抵头、摸瞎鱼儿、老鼠钻七洞、匀死狗、翻油条、散窑等。建国后,有些逐步为下橡棋、打扑克、跳绳、摔卡、弹珠子、踢毽子、荡秋千等代替。
六、礼节
过去的三跪九叩礼,已不实行。熟人相见或迎宾的免冠(脱帽)、拱手礼亦废除。建国后,握手礼习以为常,相见称谓,已渐通俗、简化。过去初见称贵,如贵姓、贵府、贵地、贵处等,答免贵姓×,敝处×等。问人名字称大名、官印、台甫。问人亲属按令、家、舍、小相互问答。称人父母曰令尊、令堂;称人兄弟姊妹曰令兄、令弟、令姐、令妹;称人子女曰令郎、令爱。自称家父或家严、家母或家慈、家兄、家姐、舍弟、舍妹、小儿或小女等。问人年龄对年轻者称贵庚,年老者称高寿。问人病情称贵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