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五、前两次修志简介
临泉,春秋为沈子国,战国至元末设县,易名凡十之多。古城子、鱼同城、黄岭、高塘皆曾为县治所。古城子隋末曾为沈州治所。自明至民国23年(1934年),中断建置567年。有关今临泉县境的记载,散见于明《颍州志》、清《颍州府志》、《汝宁府志》、《阜阳县志》、《沈丘县志》、《新蔡县志》等,也只是作为边陲地区,记其河流、村镇、寺庙而已。
民国23年(1934年)9月恢复县治,定名临泉县。翌年6月,第二任县长刘焕东任内主持编修临泉县第一部志书《临泉县志略》(以下简称“志略”),《志略》仅设十二项,41目,约万字。刚置新县,叙述较简,既无前言,也未后记。图、表、传、录全无。然而已付梓石印,立于安徽志林,藏于省图书馆。
《志略》尽管资料短缺,体例很不完善,但与旧志相比,它还是有独到之处的:(一)体例上有所更新,特别增设了经济建设部分,如金融、邮电、交通、救济;在经济一项下又设了工业、商业、农业3目。这些都是明、清志书所没有的。(二)符合“详今略古”原则,如在交通项下设水路、陆路、邮政、电台、电话;在行政项下设组织、人员、公安、自卫、壮丁等目,都能反映时代特点。(三)在表述上是以资料说话,议论少,文字也堪称简练流畅。
1959年编修临泉县第二部志书《临泉县志》,始成初稿(以下简称“初稿”),打印成册。《初稿》由县长傅勇主持并作序,李宪章、李振洲、王朝干、宁杰等编纂。本着“厚今薄古,古为今用”的原则,广征博采,去粗存精,编成记、志、传、图、表、录俱全的新志书,共20章,约45万字。《初稿》语言通俗,体例较新。突出了三点:(一)抛开旧志观念,记载劳动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较完整的记述了临泉县人民在1921年以后,较早的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成小片苏区这一突出特点,以及在“一战”、“二战”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二)突出了经济建设在志书中的地位,用近二分之一的文字记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三)以语体文表述,语言朴实无华。
由于《初稿》成于“大跃进”年代,受“左”的思想影响,在资料翔实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因而仅打印成册,发至县直各单位,并存入县档案馆,未及付梓。
民国23年(1934年)9月恢复县治,定名临泉县。翌年6月,第二任县长刘焕东任内主持编修临泉县第一部志书《临泉县志略》(以下简称“志略”),《志略》仅设十二项,41目,约万字。刚置新县,叙述较简,既无前言,也未后记。图、表、传、录全无。然而已付梓石印,立于安徽志林,藏于省图书馆。
《志略》尽管资料短缺,体例很不完善,但与旧志相比,它还是有独到之处的:(一)体例上有所更新,特别增设了经济建设部分,如金融、邮电、交通、救济;在经济一项下又设了工业、商业、农业3目。这些都是明、清志书所没有的。(二)符合“详今略古”原则,如在交通项下设水路、陆路、邮政、电台、电话;在行政项下设组织、人员、公安、自卫、壮丁等目,都能反映时代特点。(三)在表述上是以资料说话,议论少,文字也堪称简练流畅。
1959年编修临泉县第二部志书《临泉县志》,始成初稿(以下简称“初稿”),打印成册。《初稿》由县长傅勇主持并作序,李宪章、李振洲、王朝干、宁杰等编纂。本着“厚今薄古,古为今用”的原则,广征博采,去粗存精,编成记、志、传、图、表、录俱全的新志书,共20章,约45万字。《初稿》语言通俗,体例较新。突出了三点:(一)抛开旧志观念,记载劳动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较完整的记述了临泉县人民在1921年以后,较早的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成小片苏区这一突出特点,以及在“一战”、“二战”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二)突出了经济建设在志书中的地位,用近二分之一的文字记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三)以语体文表述,语言朴实无华。
由于《初稿》成于“大跃进”年代,受“左”的思想影响,在资料翔实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因而仅打印成册,发至县直各单位,并存入县档案馆,未及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