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劳动计划与劳动力管理劳动计划,是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的实施而建立起来的,是国家和省人民政府对各地区、各部门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要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又要贯彻节约使用劳动力的原则,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生产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在30多年的实践中,劳动计划对促进安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过重要作用,但也有失误。1958年增人计划权下放,从农村招收劳动力过多,影响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城镇负担。1961年至1963年不得不精简大批职工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在劳动计划体制上,存在集中过多,统得过死,同生产需要结合不够紧密等弊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1984年以后开始对劳动计划体制进行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效果。
劳动力管理,建国前安徽近代工业职工人数较少,政府没有管理。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职工队伍不断壮大,企业劳动力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和加强。在劳动力调配上,经过组织平衡调剂,保证了新、扩建企业对技术骨干的需要;解决了大批职工和军队转业干部夫妻两地分居的困难。在用工制度上,经历了由使用固定工改为多用临时工、少用固定工,推行亦工亦农等两种劳动制度;到又将临时工转为固定工等多次反复。1982年以后经过改革探索,找到了适合企业需要的劳动合同制的用工制度,并正在逐步完善。
劳动力管理,建国前安徽近代工业职工人数较少,政府没有管理。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职工队伍不断壮大,企业劳动力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和加强。在劳动力调配上,经过组织平衡调剂,保证了新、扩建企业对技术骨干的需要;解决了大批职工和军队转业干部夫妻两地分居的困难。在用工制度上,经历了由使用固定工改为多用临时工、少用固定工,推行亦工亦农等两种劳动制度;到又将临时工转为固定工等多次反复。1982年以后经过改革探索,找到了适合企业需要的劳动合同制的用工制度,并正在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