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民兵
一、组织建设
民国17年(1928年)春,中共皖北特委和太和县委,为建立红色政权,在太和、阜阳交界地区的王官集建立赤卫队,队员近两千人;在长春、苗集、宫集一带发展的也有两千多人。这是太和最早的民兵,也是皖北地区最早的人民武装力量。阜阳“四·九”暴动失败后,起义部队350多人至王官集与农民赤卫队会合,组成工农红军。后被国民党军队包围,战败解体。民国20年(1931年)5月,中共太和特支干事会建立军事机构,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赤卫队。至“四·一九”暴动前,赤卫队员发展到5000人,于“四·一九”暴动失败后解体,。太和解放战争中,新.俑髑群蠼⑶樱髑50至100人不等,亦是民兵性质。民国38年(1949年)2月,为解放江南,县独立团上升主力部队,从各区队选拔300余人,重建太和县大队。
新中国成立后,县民兵建设日趋加强,为保卫新生政权和抗美援朝,1950年各区建立民兵连。1953年实行“普遍民兵制”,把18至40岁、身体健康的男性公民编入民兵组织。其中18至25岁、政治纯洁、身体健壮、家庭劳力充裕者,编为基干民兵。各区、乡、村分设民兵中队、分队、小队。1958年8月,中央号召实行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从9月20日至国庆节,10天时间,全县16至50岁的男女公民,迅速组织起来,县建师、区建团、公社建营,生产大队建连,16岁至30岁的男性公民编为基干民兵。至1959年,全县民兵总数达220081人。其中基干民兵341人。县民兵师辖14团233营1049连。机关、工厂、学校都建有民兵组织,1962年,根据国务院《民兵工作条例》,全县民兵组织进行整顿,将身体健康的16至45岁的男性公民和16至35岁的女性公民,编入民兵组织。其中男性16至30岁、女性16至25岁者,编为基干民兵。其余为普通民兵。又根据工作需要,在基干民兵中,编为武装基干民兵者2277人。由于年龄压缩,再加上非正常死亡所造成的人口减少,全县民兵总数下降到172331人。1962年6月以后,根据中央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精神,每年冬春季节,全县民兵都进行一次整顿。1981年,根据中央指示,全县民兵组织进行调整和改革,缩小组建范围。机关、学校和科研单位不再建民兵组织。压缩年龄,减少人数,把参加民兵的年龄改为男性18至35岁,其中基干民兵为18至28岁的男性。经过这次整顿,全县民兵总数由1980年的278431人,减少到120153人,减少56.1%。其中基干民兵由1980年的139703人,减少到18730人,减少86.6%。简化组织层次,把原来的普通民兵、基干民兵、武装基干民兵3个层次,改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两个层次;女民兵只编基干民兵,不编普通民兵。把民兵制度与兵役制度结合起来,基干民兵为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为二类预备役;并严格民兵的政治、体质条件。编制方面,县建团、区建营、乡建连,基干民兵团不另设机构,县人民武装部兼团部。
1959年起,民兵配备武器,主要是七九式步枪和三八式步枪。1962年后,配备了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和三五式步骑枪。1981年,各种旧杂式武器和五三式步骑枪全部上缴,代之以五六式、六三式、并装备重火器。随着武器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至1984年,有八二迫击炮连两个,高机连一个,侦察连一个,通信连两个,六零迫击炮连两个,四零火箭筒连一个,坦克爆破班66班,计7个兵种,1471人”
二、军政训练
太和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赤卫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区队,多是在斗争实践中提高觉悟,增长才干,无条件进行常规训练。建国后,民兵训练逐步正规,形成制度。
军事训练的重点对象,是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1961年以后,基干民兵中建立武装基干民兵,武装基干民兵为训练重点。1962年起,专业技术民兵始有打坦克兵,1963年始有卫生兵。由于兵种的增加,专业技术民兵及其骨干,亦成为训练重点。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投弹、地雷、爆破、三打(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三防(防空、防化、防原子)和战术。1973年至1974年,县直机关和城关的民兵,突出防空和巷战的训练,农村民兵突出打坦克的训练。并用土法制作炸药、地雷、导火索等训练器材。训练时间在1958年以前,每年10天左右,以后,县人民武装部实行分期分批每年集训一次,民兵营长每期10至15天,专业技术骨干每期10至20天。武装基干民兵和连排干部,由公社人民武装部组织训练,每期10至20天。基干民兵训练,以小型、就地、分散为主,每年10天左右。民兵班由生产大队(村委会)组织训练,每年一次,每次两三天。1980年以前,每4年为一个训练周期。1981年起,训练周期改为2年,一个周期每年训练时间不超过15天。训练成绩经考核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不再参加集训。训练方法、采取分乡集中、取消小型分散。第一周期(1981年—1982年)训练合格2801人。第二周期(1983年—1984年)训练合格2754人。
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和民兵的光荣传统,战备形势、爱国主义,法制以及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1983年,阜阳军分区在太和召开了民兵政治教育现场会。
三、重要活动
民国36年(1947年)初,茨河以北的民兵配合县大队和区队开展游击战争。洪山区民兵截击、、烧毁国民党新五军运输汽车3两,缴获步枪3只,捕捉上士文书1名。
民国37年(1948年)冬至民国38年(1949年)初,民兵带头参加担架队、运输队支援淮海战役,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物资运到前线,把伤员抬到后方。民兵隋家民打入敌团部活捉敌团长一人。一担架队在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中,缴获机枪3挺,小炮1门,冲锋枪1支。
建国初期,全县民兵投入反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的斗争,保卫新生政权和人民胜利果食。1950年11月,民兵配合地方部队在反革命组织“江淮指挥部”暴动前,将其大小头目全部逮捕归案。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全县民兵纷纷报名参军。出现很多父送子、妻送夫的动人事迹。
1951年4月,以民兵为主的48个民工队,在河工上开展爱国竞赛,把每天多做的土方,称为“抗美援朝土方”,提前完成挖河任务。
1960年旧县姚长俊、倪邱张贵才、坟台张振亚,出席全国先进代表大会。大会赠给每人“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支,子弹60发。
1970年5月,太和民兵6000人参加濉阜铁路施工,承担建设运输任务。用架车把石子从涡阳石弓山、龙山运到远隔20多公里的工地,提前一年完成任务。
1975年,阜阳军分区在太和召开民兵训练现场会,旧县民兵作战术、技术表演,获得好评。
1977年,太和参加省军区反坦克爆破训练的民兵班,理论、技术、动作均获得优秀成绩。参加阜阳军区通信兵训练的民兵,被评为集体第一名。旧县公社民兵连,被评为省军区、阜阳军分区先进集体。
1980年,太和民兵参加阜阳军分区报务比赛,获第一名,奖给录音机一部。
1982年,太和民兵开展每月一堂政治课教育。4月,县人民武装部对大新区张路口公社几个大队进行调查,总结推广其月课教育经验。
1983年,参加阜阳军分区报务比赛,获第一名,奖给录音机一部。八里店乡闪庄男女基干民兵班,在阜阳军分区民兵射击对抗表演中,获总分第一名,3个单项第一名。
1984年,在阜阳军分区组织的民兵比武考核中,太和通信兵获团体第一名,倪邱重机枪连获第一名,肖口八二迫击炮连获第二名,城郊区通信民兵宋殿芳、王超俊,代表阜阳军分区参加省军区举行的全省民兵通信有线专业比赛,宋获1000米收放线第一名,王获500米收放线第一名,为阜阳军分区获得通信兵团体第一名立了功。军分区给宋、王各记三等功一次。太和民兵通信连被评为全国先进民兵通信连。在总参谋部通信兵部召开的会议上,介绍经验,放录象。总参通信兵部授予先进单位奖旗一面,收录机一部。
太和县民兵组织情况统记表
注:1967年至1969年、1973年至1978年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