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方言
太和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亦称“下江官话”。另据安徽省1958年方言普查材料,将太和方言划为“宿阜方言区”。它接近普通话,在语法、词汇上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的调类、调值上,不具备地区性差别,构不成方言区。现从语音、语法两方面,将太和话与普通话作以粗略的比较;并对太和的地方词汇作简要介绍。
一、语音
调类与调值太和方言与普话在语音上有4个基本一致:语音基本一致,音节基本一致,声母基本一致,韵母基本一致。其差别主.硐衷诘骼唷⒌髦瞪希I⒃喜灰恢碌闹挥屑父鲆艚凇T谏鞯母叩蜕希头窖员绕胀ɑ暗鸵欢取F胀ɑ暗牡髦凳晔5度(即常用的5度记标法),而太和话的最高度只有4度。在调类上,太和话的四声又与普通话的四声交织在一起。现以成语“山明水秀”4个单字为例来说明两者的对应关系,如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二三四声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话,把太和话的一声变为二声,二声变为三声,三声变为一声,四声不动(即降调),就和普通话的声调基本一致了,只不过调值普遍提高一度而已。这虽然不能当作绝对正确的公式,但对绝大多数单字,还是实用的。
方音外地人常用“黑了黑了来个客,骑个小黑驴,……”,来嘲笑太和人的方音。是因为太和和人把“黑”读成“血”(xiě),把“客”读成“切”(qiě)。太和方言中类似的音节还不少。这些方音,与普通话相比,有些是声母不同而韵母同,有些是韵母不同而声母同,也有声、韵全异,摘要举例如下:
(1)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2)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3)声、韵都不同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太和方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老年人仍有浓重的乡音,中青年的乡音逐渐减少;现在几乎没有青年人再把“国”读作guě,把“格”读作jiě,把“笔”读作pǔi、把“革”读作jiē了,太和话更趋于规范化,更接近普通话。
特殊的淝河方音太和面积两千平方里,人口百余万,县城偏南,境内的语言语音也有些不甚明显的变化。以县城为中心的颍河两岸,唇齿音较重,发音轻软,尾音也较轻。北部几个乡(镇)受豫东方言的影响,舌根音较重,发音粗重,尾音也较重。这些变化细微,不易觉察。惟县境东北部的三堂、苗集等沿淝河一带,平舌音z、c、s与翘舌音zh、ch、sh,甚至与舌面音q、j、x混同,举例如下:
例字普通话苗集话例字普通话苗集话孙sūnxǔn尊zūnjǔn村cūnqún足zújú蒜、算suànxuàn最zuìjuì醋cùqù苏sùxù坐xuòjuò粗cūgǔ错cuòquò嘴zuǐjūi葱cōngqǒng粗cūqǔ宋、送sòngxòng石、时shísí这种平舌音与翘舌音甚至与舌面音混用的语音现象,在临泉、利辛、界首、沈丘等县市的个别地区也有相同之处,为什么在接近普通话的阜阳地区,会跳跃式的穿插着这种奇特语音,原因还待进一步研究。
二、语法
太和方言与普通话不论在词法还是句法上,都基本相同。差别主.硐衷诳谕酚镅陨希址掷嘟樯苡诤螅
名词与普通话无甚差别,只不过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同一个概念。使太和话在使用普通话规范词汇的同时,也有地方词汇。如太和称高梁为“红秫秫”、“秫秫”,称玉米为“玉秫秫”称伯父为“大爷”(轻声,区别与祖辈的“爷”。称马铃薯为“山药旦”。对雄性和雌性的动物,太和方言有固定的叫法,如称雄马为“骚马”,雌马为“骒马”;雄性驴为“叫驴”,雌性驴为“草驴”;称雄性牛为“牛亡牛”、(未去势的小牛)、“犍牛”,雌性牛为“舐牛”、“水牛”(北部人称之);雄性猫为“狼猫”,雌性为“咪猫”等等。太和方言中这些名词词汇,绝非太和一地使用,整个北方语乃至普通话中也不乏使用,只不过是在太和方言中使用频率大,而在普通话中使用的频率小而已。
太和方言中部分及物动词有固定的宾语,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用其他同义的动词来代替,形成比较固定的动宾词组。如:砍秫秫、杀芝麻、割豆子、拾棉花、出红芋、截布、称盐、籴粮食、打油等。这些较为固定的动词短语,也仅仅是太和话使用的频率大于普通话而已。
太和方言中有几个地方性较强的动词,是普话很少使用或不使用的。
烀hǔ213:半煮半蒸,把食物弄待透熟。常用的有烀肉、烀红芋、烀菜等。
熬aǒ213:即煮食物、如熬肉。
毁húi24:除破坏掉的意思外,还有“吃”的意思,如:“这饭真好吃,没费事我毁了两大碗”。又有打、揍的意思,如:“他被流氓毁了一顿。”
太和话中的形容词,受古汉语影响较深,至今还留保少量古代词汇。如:
邋遢lt24:作肮脏,不清洁讲。见王子:《误入桃花源》中“芒鞋邋遢”句。现太和话中常用。
茸tà24yǒng215:没能力、没才干,办事窝囊的意思。见贾谊《吊屈原赋》“茸尊显兮,谗谀得志。”现太和口语仍常用,如:“这个人真茸”。“那个人茸无才”。
太和语言中名词作形容词的现象也很普遍。常用的如:
杠gàng41①形容强梁、霸道,如:这人说太杠,非压住人家不行”。②形容美好。如“张木匠的活杠得很。”“骑着车子戴住表,真杠。”
鬼gúi24:形容高兴,略含贬意。如:“小李受了表扬,鬼的一夜没睡着”。
妖yāo:形容聪明,刁钻。如:这个小孩妖得很”。“他真妖,人家都赊本,就他赚钱。”
太和方言中的代词与普通话基本对应。比较独特的是人称代词中用“这人”、“人家”、“俺”、“咱”的频率极多。
俺:指我,如:“这东西是俺的”。“你再说,俺就不上你的船”。又指我们。
咱:与俺的意思和用法相同,指我们的较多。如:“咱村里有500多人”。“他瞒着咱干的”。“咱不能落后”。
这人:指我。常用在关系亲近人之间。如:“你能干,这人也能干”。
人家:与这人同。如:“你能吃,人家不能吃。”
常用疑词代词有啥和咋(口怎)。如:“你干啥?”“他说啥”?这里啥作“什么”用。咋(zǎ)常代替“怎么”用,如:“你咋不吃不喝?”“这是咋回事”?
太和方言有一个使用率很高的副词——血,常用在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极”。如:“别看人家穷,做事血排场”。“人样不强,可是血有本事”。“墙涂的血白”。“穿的血漂亮”。
太和方言中的介词与普通话基本一致,有些介词词汇在太和话中有些变化。太和口语把“压”、“打”作介词用,相当于普通话里的“自”和“从”。如:“压(打)太和到阜阳,只有40公里”。“打(压)上关(正阳)到下关(临淮);(乘船)顺风只一天”。太和口语把“丢”、“呆”作介词用,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在”。如:“今天丢小会议室开会”。“他呆小张家打牌”。
太和北部几个乡(镇),口语中常用“给”代替介词的和、跟、向、与。如:“我不给你说。”“我给他一路去赶集”。“老大给老二不一样,老大清白,老二湖涂”。
太和口语中使否定副词“不”与普通话不同。普通话中的“不知道”,太和话多是说成“知不道”。普通话里要否定别人的陈述、观点,常用“不”、“不对”、“不是那样”、“不可能”,太和口语常用一个结构来表示:“道不了”。都是把否定副词夹在中间使用。
普通话的补语常用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很、极)、介词结构。太和口语中的补语除使用上述这些词或结构充当以外,还用一些词缀充当,形成主语+谓语+词缀的语法现象。如:“今天天气凉不唧哩”,“这孩子傻不唧里”,还有“黄不澄哩”、“苦不因哩”、“黑不刺哩”等等。这些词缀虽然有否定词“不”,但不表示否定,只是表示“有点儿。”相当于程度副词,作补语。在句式上,太和话和普通话完且一致。只是在口语中常出现一些习惯的倒置句,把主语放在谓语部分的后面。如:“为什么不说?你呀!”这种句式,多用来表示责备或喝问。平时还常听到:“赶集去,走”。“吃罢了,你”。
三、词汇
人称
称父为大、大爷。解放后城镇多改称爸。
称母为娘。解放后城镇多改称妈。
称祖父为爷,祖母为奶奶。
称曾祖父为太爷,曾祖母为太太,并常在前面加“老”字。
称伯父为大爷,伯母为大娘。如几个伯父,在前加排行数字,大大爷、二大爷。对陌生的老年人也通称为大爷、大娘,以示尊敬。
境内许多地方也叔称为“大”。父“大”读四声,叔“大”读三声。二者略有不同。
称外祖父为老爷,外祖母为老娘。
近年有些家庭称姐夫为“哥”,表示亲热。
朋友、同事之间,民国时期多称兄称弟,称字称号。建国后多称同志或老张、老李。对父母的朋友同事称叔称姨。对年老德高的人常称“×(姓或名)老。”
向不相识的人问路或打听信息,须视对方的年龄、性别,称对方为老大爷、老大娘、大哥、大嫂,称同志均能接受。对分辨不清结婚与否的青年妇女,宁可称为大姐,不可称为大嫂,如若称姑娘为大嫂,会遇到对方的反感或报复。
物名
鸭称扁嘴蛇称长虫,蟾蜍称癞头青蛙称蛤蟆蚯蚓称曲蟮壁虎称蝎虎子(谓其吃蝎子)蝙蝠称夜鳖虎子瓢虫称花大姐蝉称知了子(蝉的幼虫称爬蚱,蝉蜕称爬蚱皮)
麻雀称小小虫蝗虫称蚂蚱、乌鸦称老鸹喜鹊称麻嘎子鹭鸶称洼子黄莺称黄鹭子猫头鹰称猫儿头子规称苦熬云雀称膏锭子
乌鱼称火头、鲢称家鱼鱼感鱼称黄歇桂鱼称季花凤仙称指草子
时间今天称今个明天称明个前天称前个昨天称夜个后天称后个早晨称清早晚上称黑了
其他常用词
沾:意思同管、行。如:“这事情你去办沾不沾””
噘:口语称骂人为噘人。
榷:哄、骗的意思。如:“算命打卦,都是榷人”。
讹:敲诈的意思。如:“他家狗咬我,我踢它一脚。他说把狗踢病了,硬讹我几百块钱”。
抖:作阔气用。如:’那人现在混抖啦”。
打:也作打瓦,垮台的意思。如:“老刘混打了”。“老秦打瓦啦”。
撮:也作撮胡。用来形容人的本领不行。如:“别看穿的好,肚子里撮(指没学识)的很”。“他前二年很阔气,现下撮啦(指不行了)”。
(ruó):有碰壁的意思。如:“老张办事不讲情面,多少人去说情,都被回来啦”。“个对头弯”。“的活象秤钩子”。放炝不响,称“捻”。
喝:除用作吃喝外,还作“拼”用。如:“他俩个喝上啦”。“我跟你喝上啦”。
混眼狗:形容人不分好歹,乱咬乱斗。
黑眼皮:常形容人违情悖理,横加干扰。如:“大家都同意,就他出来装黑眼皮”。
生坯子、二红砖:形容人不成熟,粗暴。
粘痰絮:形容人罗唆。
馍样子:形容人虚有其表。。
街痞子:街头无赖。
热脸子:形容人修养不好,容易激怒、翻脸。
硬头钉:形容人办事过硬,敢抵撞。
胎里坏:形容人是生成的坏旦。
干家风:什么东西都往家拉。
响败狗:形容人败了也吹嘘。
公道亏:形容人好占便宜,得个公平便认为吃了亏。
光棍:除用作“单身汉”外,更多的用作“绅士”。以年龄分作“老光棍”和“新光棍”;以影响分作“大光棍”和“小光棍”;以性质分作“仁义光棍”和“虎狼光棍”。又作漂亮、标致用,如:“这人穿的才光棍”。“这孩子长的多光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