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服装
境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款式色调随年龄、身份、季节而异。老年爱宽松素雅,青少年爱瘦俏鲜艳。
民国时期,太和虽是蚕丝之乡,,但穿丝着绸的只是极少数富人,广大群众都是穿着自纺自织的“土布”。妇女把家织的白布送到染坊去染成兰黑色(有的人用石榴皮、灶烟灰自染黑色),为全家人缝制衣服。又常自染五色线,织成花条、花格布,为妇女儿童制衣并作被单、被面使用。抗日战争时期,太和迭遭黄泛,白色衣服一触黄水,便染成土黄色,且洗濯不掉,加之当时种植的有一种“紫花”,织成布也呈土黄色,缝制衣服较白色耐脏雅观,一时土黄色服装在境内流行甚广,男性夏季穿此色布达10年之久。为此曾招致外地来人的嘲笑,称太和人为“土地佬。”
建国后,境内服装发生重大变化。工厂生产的机织布逐渐代替了家织布,缝纫机缝制的服装代替了手缝服装,中山装逐潮代替了传统的长袍短褂。自50年代至70年代,深兰成了全县男女老少的主要服色。1978年以来,改革大潮波及到服装领域,太和人衣着又发生一次明显的更替。化纤代替了棉布,在青少年身上茄克、西服代替了中山装,穿裙子妇女遍及城乡。式样繁多,色彩纷呈,一洗过去“兰海洋”的单调服色。
二、饮食以面食为主,以小麦为细粮,称麦面为“好面”,其他为“杂面”。民国时期,中产之家每人全年吃小麦约50公斤。解放后,农村社员每人全年吃小麦也不过50公斤,1980年以来,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村每人全年可吃小麦150—200公斤,改变了长期以来以粗粮为主的饮食结构。
农村爱养鸡鸭,产蛋以自食为主。爱种蔬菜,也多以自食为主。盛产红芋,加工粉丝作常年副食。
食油以芝麻油、菜油为主,并用棉油、豆油及猪羊动物油。旧时抛荒地多,荒地及豆地中马泡(一种叶果均似甜瓜,但较甜瓜小的野生植物)丛生,农民用马泡子做油,味香似麻油。
本地一日生活安排:早晨稀饭、馍;中午面条;下午馍、茶(白开水)。农村习惯把稀饭、面条、茶作为一日三餐的代称。
妇女善炊事,粗粮细做,花样众多。馍类有正馍、卷子、花卷、饼子、油馍、烙馍、煎饼、菜馍等。面条有宽窄长短,又有汤面、蒜面、蒸面等。常吃的还有咸粥、疙瘩、水饺等。冬春季节,农民爱吃豆杂面条,用豆面、红芋干面、麦面混合制成,佐以干菜,香软耐嚼,较麦面条味道醇厚。
城镇居民习惯全家围桌吃饭。农村多到“饭场”吃饭,一村之内,常有几个固定饭场,吃饭时皆端饭前往,边吃边谈,议论庄稼、时事及市场信息。
本地不产茶叶,居民多喝白开水。农家有时采雨前大叶柳、霜后黄桑叶煮茶。近年生活水平提高,肉食增多,饮用茶叶者渐多。
农村居民夏季下地劳动,多饮生水,为防止肠胃病,多吃生蒜。
本地水位高,井多水甜。1960年以后,盛行小口井,一家一个,卫生方便,但不及大井水甜。县城自1984年开始使用自来水。
居民爱吃树菜、野菜。树菜有榆钱、葛花、剌槐花、楮穗、桑穗等。野菜有荠菜、扫帚苗、野苋菜、老鸹筋。爱储干菜,有芝麻叶、红芋叶等。嫩胡芦、倭瓜、豆角等亦常切晒储存。
境内赵庙西部与界首交界处,居民吃豆虫及豆虫蛹。遇豆虫为害季节,扑捉成筐,用剪刀剪去头部,再刀尖将皮冲开,虫体自动翻卷,白如豆腐,洗净炒焦,色黄味香。虫蛹味道更佳。
三、居住居民以同姓同村为多,村庄多以姓氏命名。围村多有河,喜种莲养鱼,岸植杨柳杂树,夏秋绿叶连荫,红蕖飘香。建国后连年大兴水利工程,沟多河深,村河常常水涸,水产颇受影响。
旧时村里路巷窄狭,雨时泥泞难行。建国后为改善居住条件,各地进行村庄和宅基规划。
目前村庄皆有官路,街巷宽阔,房舍座落有致。每户宅基二至三分,地权归公,使用权归个人。宅基喜平坦。主房向南,称堂屋,东西屋为旁房。围墙成院,筑狗头或鸡架门楼。住房分上下,长辈居上。室内陈设多为方桌、条几、壁上挂字画。
旧时庭院爱种石榴、枣树,取其见花见果,干矮叶稀,不蔽阳光。如今不少人家院植杂树,干高叶密,遮风蔽光,蚊虫增多。近年政府提倡“庭院经济”,已有不少人家筑圈养猪,张网养鸡,栽花种果,美化环境,增加收入。
城镇多用公共厕所。农村重积肥,家家有厕所,多露天。
四、旅行代步民国时期,出门多靠步行,当时流行的代步工具有小车、脚驴、马轿车、轿、马等。
小车又称“土牛”,木制独轮车,靠人力推行。居民常置此种车、备家人出门使用。少数贫苦人用此车出租,称为“推脚”或“卖路”。旧时官道行人,常见路旁树下系驴,背鞍项铃,专供行人雇用,雇者骑驴,驴主在后面赶驴,称为“赶脚”。以马代步的只是极少数富人、官僚、大绅,常请太康一带的马师驯马,驯成之马行路快,颠簸小,称为“走马”。
马轿车是一种双轮木板车,板上有轿形小屋,外张围幕,车上可坐三、四人,骡马拽行,多为富家私置。轿有彩轿、便轿,境内彩轿多为轿班集体所有,备迎娶雇用。便轿素围,多为富家私有,供妇女、老人出门使用,贫家也常借用素轿迎娶。抗日战争时期,境内出现胶轮马车,货客兼运,但为数极少。
建国后,自行车逐年增多、土牛、脚驴、马轿车等早已绝迹。1960年以后,农村公共汽车通达各区镇。80年代以来,出现许多私人客运车辆,行人称便。
下一篇:第三节 婚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