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人物传略
郭宪
郭宪,字子横,东汉汝南宋人。早年拜东海王仲子为师,经仲子推荐,受到王莽的重视。王莽篡汉后,拜郭宪为郎中,差人送去官服,要他去朝里做官。他把官服烧掉,逃到东海隐居。刘秀当了皇帝,拜他为博士。
刘秀西征隗嚣,郭宪拦住他的车子说:“天下初定,车驾未可以动。”并拨出佩刀,割断刘秀车上的马绳。刘秀不听他的劝告,军队到了下,后方发生动乱,刘秀星夜赶回洛阳,叹惜说:“恨不听子横之言!”
北方的匈奴不断向南侵犯,刘秀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郭宪以为“天下疲蔽,不宜动众。”刘秀没有即时采纳他的意见,他非常恼火,对皇帝拜也不拜,径自下殿而去。刘秀望着他的背影,向群臣说:“尝闻关东觥觥(刚直的样子)郭子横,竟不虚也。”宪遂以病辞官,卒于家。
著有《洞冥记》60篇,都是记载神仙道术和远方怪异的故事。
张
张,字孟候,东汉汝南细阳人。少年时从其祖父张充学习《尚书》,后又师事桓荣,学识渊博,授徒百数。后奉召入南宫,向汉明帝刘庄讲授《尚书》,甚受称赏,召为郎,赐车马衣服,令入宫教授太子刘,深得太子敬重。
刘即位,擢为郎中,出任东郡太守。虽系儒者,而性格刚直果断,不畏豪强。凡官吏处决盗贼,他总要严加复审,深恐罚不当罪。他常向人说:官吏贪污,还不至于处死,而盗贼多是出身雇佣,迫于饥寒,不能绳以峻法。郡吏王青,一门忠烈,因其喉受箭伤,声音沙哑,前郡守不肯选拨,知其状,叹惜说:“岂有一门忠义而爵赏不及乎!”遂擢青为极右曹,并上报朝廷,荐青“三世死节,宜蒙显异。”他任魏郡太守时,司徒校尉郑据的儿子在他手下做小吏,贵戚窦景与郑据有隙,私派夏猛去见张,请张设法把郑据的儿子除掉。张对窦景这种借刀杀人的行为非常愤慨,立即把夏猛关进监狱。后来张改任河南尹,又遇窦景的缇骑侯海殴伤市卒、市丞,张下令将侯海逮扑治罪,充军朔方。
张为一代帝王师,历官明帝、章帝、和帝三朝,深为朝廷倚重。元和二年(85年),他任东郡太守时,章帝刘到东郡巡视,召张及其门生、官吏晋见,刘当众先行学生之礼,请张讲《尚书》一篇,然后再行君臣之礼。永元五年(93年),召张为太尉,以疾辞谢。和帝刘肇向张的儿子说:朝廷望公(指张)思维得失,与国同心,而病自洁,求去重任,谁当与吾同忧责者,非有望于断金也”。
张听说,造朝谢罪,就任视事。
张病逝,和帝素有临吊,赐茔地,恩荣优于他相。
范滂
范滂,(137—169),字孟博,东汉汝南细阳人。少时砥砺名节,为乡里所重,举为孝廉和光禄四行(郭厚、质朴、逊让、节检)。汉桓帝时,宦官专权,让他们子弟亲戚担任地方官吏,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冀州地方,连遭饥荒,人民生活不下去,群起叛乱。范滂被遣为清诏使,往冀州按察。他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到了冀州,一些贪官污吏,,解去印绶。望风逃跑,人心大为悦服。
后来朝廷诏令三府椽属,检举州县官吏好坏,范滂又奏劾刺史二千石权豪二十余人,尚书责他所劾太多,滂答以除恶务尽,如农民除草,禾苗始茂。但他看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实行,弃官返里。
汝南太守宗资,闻其名,请他做汝南郡的功曹,一切政事都委托他办理,所以汝南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南阳人)主画诺”。他在职的时候,极力提拔善类,打击坏人。
他的外甥李颂,勾结权势,欺凌人民,通过宦官唐衡,要汝南太守给他一个官位,太守宗资答应了,但范滂坚决不许,使李颂不能就职,因此宦官对范滂更加忌恨。
党锢祸起,范滂被捕入狱,遭受毒刑。宦官王甫去提审他,问他为什么要评论朝廷好坏,他慷慨答辨,使王甫为之变色。经霍、窦武等申救,被释出狱。路经汝南时,受到数千人的夹道迎接。他恐怕诛连他人,遁回乡里,甘受禁锢。这时被禁锢的人很多,人们称扬他们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名目,滂名列八顾,谓其能以德行引人。
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大诛党人,汝南督邮吴导,受诏捕滂,抵县后,抱诏书伏床而泣,一县不知所为。范滂闻之,说:“必是为我。”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愿意带领范滂一同逃跑。范滂劝阻说:我一死就了事,何敢累你?又使我的老母流离避难呢?范滂的母亲带着孙子去与滂诀别,范滂劝慰母亲,不要过于悲伤。范母反而安慰儿子说:“汝今一死,得与李(膺)、杜(密)齐名。既有令名,复求令考,可得兼乎!”滂再拜受教。行路闻之,莫不泣下。死年33岁。
吕范吕据
吕范,字子衡。东汉汝南细阳人。幼家贫,为县吏,有丰姿。邑人刘氏,家富庶,有女美而淑。范托人求婚,女母嫌其穷。女父说:“看仪表,吕子衡岂是长久贫因的人!”于是许聘。后避乱寿春,受到孙策的赏识,遂归附孙策。
孙策的母亲在江都。策派吕范前往迎取。徐州牧陶谦以为范是袁术派去的侦探,嗾使江都令对范考掠审问,范策动随行的勇士以武力夺太妃归。
吕范常随孙策跋涉,艰辛备尝,危难不避,孙策待他如同亲戚,往往邀他到后堂饮宴于太妃之前。后随策征讨各地,累功封征虏中郎将。策死,佐孙权定江东,复同周瑜破曹兵于赤壁,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孙权讨荆州,范留守建业,功成,拜范为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阳太守。
吕范性好威仪,车服奢靡,然勤事奉法,孙权悦其忠,不怪其侈。孙权少时,范为孙策主管财务,权常私求于范,范必白孙策,不敢私许。及权统领江东,以范忠诚,厚加信任。
黄武七年(228年),迁大司马,印绶未下,范病卒,孙权素服举哀,遣使追赠印绶。后权还建业,路过吕范墓,高呼“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
吕范次子据,字世议,嗣父爵,任中郎将,数讨山贼皆破,败朱然于樊城外围,还拜偏将军。孙亮即位,拜右将军。五凤二年(255年)破魏将曹珍于高亭。太平元年(256年),帅师侵魏,未及淮,遭孙逼迫,左右劝其降魏,据耻为叛臣,遂自杀。孙休即位,杀孙,诏曰:“据以无罪,为峻、兄弟所残害,可谓痛心。”并令改葬祭奠。
杨师厚
杨师厚,五代颍州斤沟人。早年为李罕之步将,以猛决称著,更善骑射。及罕之败,退保泽州,师厚与李铎等来降朱温,初为忠武军牙将,累迁检校右仆射,表授曹州刺史。唐天复三年(903年)从朱温迎昭宗于岐下,李茂贞以劲兵出战,为师厚所败。王师范以青州叛朱温,温遣师厚率兵东讨,遇淮上王景仁率二万人来援师范,师厚破景仁军,追至辅唐,斩首数百。授齐州刺史,将赴任,会朱温急召见于郓西境,遣师厚率步骑屯于临朐,声言温军将东援密州,留辎重于临朐。王师范果出兵袭临朐,师厚伏兵于野,大破王师范军,追击至圣王山,斩首万余,擒都将八十人。未几,莱州刺史王师诲率兵救师范,师厚又大破之。迫使王师范力屈投降。天复四年三月,加师厚检校司徒徐州节度使。天佑元年(904年)加诸军行营马步都指挥。天佑二年八月,朱温讨赵匡凝于襄阳,师厚统前锋以进,赵匡凝严陈以待。师厚至谷城,伐木造浮桥,引军渡汉水,一战败赵匡凝,取襄阳,翌日表师厚为山南东道节度留后。复奉命南征,败赵匡明,取荆州。一旬之中连取二镇,乃正授襄阳节度使。
朱温取代了李唐的最高统治,加师厚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检校太傅兼潞州行营招讨使。梁开平三年(909年),同州刘知俊叛变,进陷长安,刘寻、牛存节等屡攻不下,师厚出奇兵沿南山急行军,由西门破城,收降守将,收复长安,诏授检校太尉。未几,周德威攻晋州,师厚奉命援晋,解晋州围。开平四年(910年)二月,移授陕州节度使。五年正月,晋军围邢州,掠魏博,南至黎阳,师厚受诏以兵屯魏州,晋军攻魏州不克而退,师厚追袭过漳河,解邢州之围,改授滑州节度使。明年,梁太祖朱温北征,令师厚以大军攻枣阳,逾旬不克,朱温屡加督责,师厚亲自督战,日夜奋击乃破之,尽屠其城。
朱温的儿子朱友弑父自立,以师厚为魏博节度使、检校侍中。镇人、晋人侵魏之北部,师厚率军至唐店,大破之,斩首五千级,擒都将三十余人。是时师厚手握重兵,叱咤风云,威高震主。受到友的猜忌。友诏师厚赴阙,欲除师厚。师厚率精甲万人去洛阳,严兵城外,自率十余人入见友,友惮其威,不敢发,厚礼而遣。
朱温的儿子朱友贞欲谋友,密派人与师厚联系,请其支援,师厚派部将去洛阳策动,友既除,友贞即位,首封师厚为邺王。事无巨细,必先咨询而后行,诏书只称其爵而不书其名,梁未帝贞明元年卒于镇。诏令废朝三日,追赠太师。
师厚勇决敏干,深受朱温父子倚重。晚年矜功恃众,颇有不轨之意。卒之日,末帝虽诏令举哀,而私下却于内庭受贺。
王质
王质,字梦瑾,明永乐间举人。官南阳训导九年,擢云南道监察御史。时松门一带有聚匪,王质奉命前去查处,惩其首魁,余众一律宽宥。在云南三年,因父丧回家丁忧。同僚某巡按至太和,见质家境贫寒,令知县馈送绢帛米肉,质谢道:“吾乡人脂膏也!”力辞不受。服满,补湖南道监察御史。宣德十年(1453年),升任四川布政司右参政,适遇松潘一带的少数民族互相争夺土地,械斗残杀,积岁不解,朝廷恐酿成边患,曾派重臣前往处理,仍不能平息,王质不避风险,单车去至松潘。召集各部酋长,谕以安危顺逆之理,众皆感泣,其仇遂解。质在川勤政爱民,自奉俭约,尝用署内闲地种植青菜?“晨昏一蔬,未常有厌。”蜀人爱其廉,号称“青菜王”。常上疏朝廷,建议:崇师儒、严威武、选贤才、简将帅、广储积、禁末技、重风宪、汰僧道、厚禄俸、旌功臣。悉见嘉纳。
正统三年(1438年),升山东右布政使,时济南近郊多虎患,质遣人操强弩捕治,三日缚虎十七只,其害虽息。济南狱中有长押重囚七人,内有三人称冤,质核查后,将三人开释。六年(1441)擢户部右侍郎。八年署刑部尚书。后因事左迁,仍任户部右侍郎。遇福建宝峰银场盗发,命质前往察治,船至苏州,他患了疾病,命舟继续前进,至杭州病故。讣闻,上甚为哀悼,命有司送其灵柩归葬,遣官谕祭。大学士杨溥为撰墓表,学士苗衷撰志。大学士李贤撰《青菜王记》,颂其高风亮节。
刘之协
刘之协(1740—1800),太和原墙人,幼颖慧善机巧。家资颇富,初习攵,后习武,弱冠赴南京武科乡试未中,遂无意功名,旋拜白莲教主刘松为师,从事反清复明活动。尝尽其家庭收入,供给传教活动,甚得刘松信任和教友爱戴。
乾隆四十年(1775年),刘松谋于鹿邑起义,事泄被捕,发配甘肃隆德,遂由刘之协继任教首。之协多次携巨金潜去隆德,供刘松活动费用,又与刘松谋划,把“混元教’改为“三阳教’,“混元美化经’改为“三阳了道经”,改“灵文”为口诀,以便利宣传。之协为加强号召力,诡称县人王廷章之子为“牛八’,影射朱姓,谓是明室后裔。又诡称刘松之子是弥勒佛转世,辅佐牛八,灭清复明。于是四出活动,在四川、湖北、河南、山西等地,发展了大量教徒。乾隆五十八年,各地白莲教又策划起事,被清廷发觉,重要首领多被捕,刘松、宋之清、齐林等不幸遇害,惟刘之协一人幸免。同年,刘之协又在河南被捕,解至扶沟,以重金贿差役,乘间逃脱。
刘之协一再破网,使清廷大为震动,乾隆皇帝曾愤恨地说:“各省督抚,以至州县,皆不能各矢天良,认真办理。”更痛斥河南、安徽官吏:“刘之协以邪教余犯,竞至任其潜逃漏网,尚复成何政体……所有河南、安徽两省巡抚、藩臬,于刘之协未获之前,不准其支领养廉”。并把湖南总督毕沅降职,河南巡抚穆和蔺革职充军,安徽巡抚陈用敷交部治罪。并降旨各地,务将刘之协及其党羽急速擒拿。于是各州府县,对刘之协画影图形,悬赏缉捕。胥役乘虐,逐户搜查,千家万户,株罗连织,富破家,贫陷死。迫使人心思乱。
嘉庆元年(1796年),刘之协乘乾隆退位之机,遂和同教江汉潮、姚之富、齐国谟、齐王氏等密谋起事。原拟于三月初十日发动,但聂杰人、张正谟、林之华、刘盛鸣等已先于正月十一日起事于枝江、宣都,姚之富、齐王氏等继起响应,一时起义军风起云涌,席卷鄂北、川东,蔓延河南、陕西、甘肃等五省数十州县,俱树天王刘之协旗。
清廷调动大批兵力对付教军。教军机动灵活,“踪迹飘忽,时分时合,随杀随增,东西回窜,官军受其牵缀,稍不慎即堕其术中,堵剿均无速效。”
为了联络策应各方,刘之协不驻军营,常往来于邓州、新野等地。嘉庆五年(1805年)正月,因为想在河南再立一股义军,声援陕西,策动李杰等在宝鸡、郏州起事,在后由汝州回叶县途中,不幸为叛徒冀大荣所诱,被叶县县令廖寅逮捕。清廷闻讯,即令侍郎高杞、侍卫兴常赴叶县将刘之协押解到京,处以凌迟极刑。
刘之协死后,教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但各地教军继续与清军战斗了三、四年。刘之协领导的这次白莲教起义,共与清廷战斗10年之久,双方各死亡数十万人,清军副将以下死亡400余员,其中官阶一、二品者20余员,许多名将、骁勇,贵胄,一个个人头落地,清廷耗费饷银逾亿万两,给清朝的统治以巨大冲击。
徐广缙
徐广缙(1797—1869年),字仲升,一字靖侯,太和大新区徐寨人。因随父寄籍鹿邑,改由河南乡试,嘉庆丁已(1890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山东、陕西道御史,广西乡试正考官,榆林知府、江西总粮道、福建按察使、顺天府尹、四川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云南巡抚、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和两湖总督等。他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在两广任上的外事工作。他利用广东人民的力量,挫败了英人的入城要求,保卫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赢得了朝野人士的交口称赞。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他出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鸦片战争后的广州,是中外贸易的枢纽,也是侵略和反侵略斗争的前哨。按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对英方开广州、宁波、南京等五口通商。之后,南京等四城市均允许英商入城贸易,唯独广州贸易只能在城外13家洋行进行,不许英人入城一步。由于广东人民在战争中与英人结下深仇大恨,一旦英人进城,即成为过街之鼠,人人喊打。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广州官员曾议许英人入城,广州人民得知以后,群起问罪,火烧了知府衙署。二十六年(1846年)八月,有两名英人入城,遭数百名群众围打,结果打死1人,逃跑1人。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英方以英人被欧为借口,把兵船开进省河,占领了虎门炮台,进行武力威胁。当时的总督耆英在道光皇帝“外衅不可启,民意不可拂”的寄谕下,与英方签订了“缓期二年”的入城之约。
广缙接任不久,英国公使文翰即提出咨询,要求届时践约入城。徐广缙坚持“决不能拂百性以顺远人”的爱国立场,坚决予以拒绝。为此,他于道光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亲赴虎门,登上英船,与文翰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虽然明以至理,晓以利害,英方仍不放弃其入城的要求。
谈判决裂之后,广缙一面飞章入奏,一面在广州募集义勇,筹措银两,进行战备,旬日之内,群众捐银60余万两,募集壮丁10万余人,购买军械,加强训练。同时,宣布暂停与外商贸易,孤立英方,并暗中照会法、美、吕宋诸国商人:中国采取这种行动,完全是由英方挑起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旦英方放弃入城要求,即可互市如初。贸易停止近两个月,使各国商人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怨言沸腾,纷纷开列清单,要英方赔偿损失,文翰“大为窘迫”。正在这时,道光皇帝密谕广缙,为了保持“信誉”,要酌量日期,让英人“入城瞻仰’。并指示:“一游之后,不得习以为常”。为此,徐广缙急以六百里飞章入奏:“审时度势,婉阻之未必遽.吲希嵝碇刂亮⑵鸹龆恕W杵淙氤嵌惺拢蛑谥境沙牵杏凶ρ乐墒眩恍砥淙氤怯惺拢蛉诵耐呓猓刂聊谕庵悔А!奔峋霾恍碛⑷恕叭氤且挥巍薄5拦饣实鄱酝V褂胪馍堂骋椎淖龇ㄒ卜浅5P模⒅甘荆骸爸练ā⒚赖裙喜豢山杵淞Γ炔豢烧衅湓埂!毙旃沌埔裁挥薪邮芑实鄣囊庵迹绦敌衅浞只摺
经过反复的交涉、斗争,英方见中国官员不受胁迫,广州人民寸步不让,于是故伎重演,把兵船开进省河,“连樯相接,轮烟蔽天’,进行战争要挟。徐广缙不畏风险,又一次单舸前往,登上英船,晓谕众怒不可犯。英方想扣他作为人质,俄尔省河两岸十万义勇呼声震天,英人大惧,请求“罢兵修好,自此不言入城事”。
反对英人斗争的胜利,引起朝野震动。道光皇帝在徐广缙的奏议上批示:“运筹之功,不亚于斩将搴旗。将士用命,绅民一心,更有过人之智。初不料卿有此妙用,可嘉之处,笔实难宣。”并为此赏给他双眼花翎和世袭一等子爵。
出身于诗书世家的徐广缙在民族矛盾面前,他愿意和人民站在一起,反抗外来侵略。但在阶级斗争面前,他甘愿站在保卫君主的立场上,残酷地镇压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
咸丰元年(1851年),在他辖区的罗镜地方,暴发了凌十八、陈二、吴三等领导的太平军起义。琼州地方暴发了刘文楷、高廉、何若科等起义。他为此进驻高州,进行残酷地镇压。二年五月,他奉命去广西梧州进剿太平军,在梧江水战中,生俘太平军1670余人,由他下令杀掉1636人。为此,他被咸丰皇帝赏给太子太保衔。
二年(1852年)八月,他被任命钦差大臣、两湖总督,奉命驰赴湖南,阻止太平军北上。他于十二月初五抵达岳州,而太平军已于初四攻克武昌。为此他被撤职拿问,交刑部治罪。咸丰三年三月到部,五月赦出,交河南巡抚差遣委用。咸丰七年(1857年),由胜保保奏,赏给四品卿御,随胜保办理豫皖军务。十月因病返里,从此不再出任。同治八年卒于家。
著有《徐仲升奏仪选》、《思补斋诗集》、《自订年谱》等。
谷振杰
谷振杰,字俊臣,李兴人。家贫从戎,同治初年,因战功由李鸿章、曾国.W啵愿苯幼鼙巍:笏孀笞谔奈髡鳎沉烊炻矶樱钥烁瓷挛鞴犹岫接妥钣掳屯悸(满语、勇士的意思)。克复甘肃、新疆叛乱后,升提督,赏一等轻车都尉。历署喀什葛尔提标营参将,借补塔尔巴哈台副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升署阿克苏挂印总兵。二十八年(1902),署新疆全省提督。三十年(1904)补授阿克苏挂印总兵,三十一年升授提督。宣统元年(1909年)以劳疾卒。
振杰负戈从戎,驰驱万里,身经大小百余战,所向克捷。虽为武将,与人接触,彬雅如儒士。生平自持俭约,不置姬妾。在任内,凡有病民之陋规,悉行革去,甚受百姓爱戴。卒后,几无资归葬。子维新,民国时任新疆莎车县知事。
马存一
马存一(1811—1900),字含三,号金波,回族,太和城关人。因家境清贫,早年弃举子业而自学书画。善花草,尤工竹石,蜚声豫东皖北一带。
存一德操高洁,从不以贫累其品,深受时人敬重。相传他为人作画,不论富贵贫贱,皆以人品为重。多任县长求他的画,他只为清官好官作画,对贪官污吏求画,他总是以病推辞,不肯赠送片纸,旧县附近有一贫苦农民,卖菜为业,爱他的画,每过其门,常送点青菜给他。存一和他拉拉家常,他说出求画心情。于是存一要他10天后再来,届时该农民挑一担大白菜送给存一,存一将新画新裱的梅兰竹菊四幅画屏赠给他,并把别人送的4斤上等糕点给这位农民,要他回去孝敬父母。还安置他说:“我们是乡亲,是朋友,以后不要再送东西给我。不然,你再来我就闭门不见了。”
存一作画,寓刚于柔,寓古于新,清丽高雅,尤以淡墨为胜,识者以其画如其人。
子忠辰(1876—1954),号小波,亦善画,尤工兰草。遵从父教,安贫乐道,一生以绘画,教书为业。
米建凯(1876—1960),字蓬仙,回族。幼家贫,捕鱼为业。存一怜其聪慧,收为弟子。善画竹,与小波齐名。时人谓:“细水画坛双珍珠,小波兰草蓬仙竹”。抗日战争时间,建凯曾于界首开设画馆,作品留传甚广。
欧阳泰
欧阳泰(1894~1927),字灵泽,又名欧烙,湖南醴陵人。毕业于长沙师范,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反对中法联合会镇压学生,被驱遣回国。
1924年再次赴法,转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军事,1927年初回国,经中共中央委派,来驻太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创办军事学校。由于初创时规模较小,称为革命青年训练班,又称学兵队、教导队。他担任大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在训练班内和社会上积极开展工作,并亲自发展蔡甲午等一批进步青年入党。同年10月,他带病随教导队去阜阳攻打秦庆麟部,不幸负伤,10月19日逝世于太和。遗体葬于县城东南三里湾。当时,中共垸北特委曾为之举行公祭。
昌绍先蔡甲午胡英初
昌绍先(1907—1928),湖北沔阳人。家贫,十岁时随其叔父去北京求学,入北京法文学校。1925年赴张家口冯玉祥创办的西北陆军干部学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到西北军骑兵第五师。1927年,到河南鹿钟麟东路军总司令部任参谋。不久,奉党组织指示,随南汉宸来太和杨虎城部工作,南汉宸任杨部军事干部学校校长,绍先任第一大队长兼学校党支部书记。1928年初,被选为中共皖北特委委员。后与魏野畴发动阜阳“四·九”暴动,率主力北上王官集,与当地农民赤卫队会合,成立了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推选绍先为红军总指挥。
蔡甲午(1902—1928),字卓炎,太和城关人。幼随父在蚌埠读书,父亲病故,辍学从军。1927年秋,于十九军军事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任教导团第三营文书,积极从事党的兵运工作,成绩显著,未几被选为中共皖北特委委员。“四·九”暴动时,他与杜聿德领导教导团中我党力量,与城外武装相配合,取得了暴动的胜利。并与昌绍先等率军至王官集,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
胡英初(1902—1928),字毓贤,江西婺源人。家贫,靠父亲教书为生,后毕业于安徽屯溪师范。1923年,在天津国民生计学校任教,次年,任天津《救国日报》编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该报被军阀查封,转入北京大学工作。1926年,经中共北方局介绍,去《西北日报》任编辑,旋去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复经河南省委派遣,来太和任中共皖北特委委员、宣传部长。协助魏野畴同志领导了阜阳“四·九”暴动,暴动后又随主力北去王官集。
4月12日晨,驻阜阳国民党高桂滋部以三个整团的兵力,进剿王官集,遭到我新成立的皖北工农红军的猛烈反击,连续打退敌人的数次冲锋,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特委决定地方力量就地疏散隐蔽,外来同志由昌绍先、蔡甲午、胡英初、李力果等领导突围北上。上午10点左右,在杜聿德同志(红军副总指挥,被俘后牺牲于阜阳)掩护下,昌绍先等20余人突出重围,北去太和县境,行至草寺集附近,复遭太和县警备营和当地练总武装的截击,除李力果同志事先分道脱险外,昌绍先,蔡甲午、胡英初等21人全部被俘。
先是,“四·九”暴动主力到达王官集以后,与当地李端甫领导的农民运动相会合,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立即开展打土豪、斗恶霸,分财产的群众运动。这时距离王官集10多里的草寺集一带的地主老财,闻风丧胆,担任团总(当时全县设12个分团,负责地方治安)的尚泽普,急忙召集当地练总(团总下属头目)和地主分子开会,商讨对策。决定组织地主武装,把各家的看家枪全拿出来,派人把守草寺附过的前后尚寨,同时去县城向县长李天午报告,请求派兵支援,结果李天午派出由连长曹子壮率领1个排的武装进驻后尚寨,以阻止王官集的红军北上。12日午饭前后,由王官集突围同志陆续到达草寺集附近,其中一行4人,被前尚寨地主武装截住,有1人跳入茨河溺死,下余3人当天下午即被惨杀于大沟嘴。另一行17人,被后尚寨的警备营和地主武装截住。当晚,经过曹子壮、尚泽普等严刑审讯,他们全部承认是共产党人。按曹子壮意见,将他们解县处理,而尚泽普等地方势力要求就地处决。经请示,县长李天午同意就地杀害,遂于13日上午将这17位同志集体惨杀于草寺集西头。共遇害21人。经过李力果等同志证明,遇害同志中有昌绍先、蔡甲午、胡英初3位中共皖北特委委员。又经当地群众证明这些同志被俘以后,表现得英勇顽强,宁死不屈。当敌人审问时,他们都是怒目相对,厉声斥责。他们被押赴刑场时,共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其中一位年仅15岁的小同志,审讯时也说自己是共产党,就义时也和大家一样慷慨激昂,还警告敌人说:“等着吧,一定有人给我们报仇!”这使一些在现场的善良农民惊心动魄,凄然泪下。
1958年,经过肃反运动,这一沉埋30年之久的重大冤案才得以昭雪。中央和安徽省委同意太和人民的要求,批准在草寺集为昌绍先、蔡甲午、胡英初等21位死难同志建立烈士陵园,让烈士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齐国庆
齐国庆(1902—1928),字仲嘉,双浮齐桥人。1917年考取阜阳省立六中,1923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迅速转入白色恐怖时期,中央大学也是一片乌烟瘴气,国民党军警以及叛变革命的反动学生,经常出没于光天化日之下,对进步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严格监视。平时以品学兼优,不苟言笑,而又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国庆同志,却未被敌人发觉。1928初,经已被敌人监视的党组成员曹赞卿举荐,复经上级党委讨论决定,由齐国庆担任中央大学党支书记。在市委书记孙津川的直接领导下,南京中央大学又建立了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国庆亲自拟出了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制定了严守纪律的条例。围绕土地要归公,工农要自由,杂税要减免,不要内战要团结,不要独裁要民主等纲领,同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校园内,不断出现批判国民党镇压革命、投降媚外的进步文章,出现“打倒腐化的国民党!”的革命口号。国齐本人还亲手把“打倒蒋介石!”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等革命标语贴在校外古城墙上,使南京人民于无声处又听到一声春雷。
1928年5月5日,由于叛徒告密,国庆和他的几位战友一同被捕。敌人使尽花招,不能动摇他的革命决心;酷刑用尽,不能摧毁他的钢筋铁骨。颍上县邵华,原是在阜阳六中的同学,此时当了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的委员,特赶往南京,到提篮监狱去会晤他,劝他叛变自首,保他一身无事,被他严词拒绝。后又遭到国民党太和县党部的控告,遂于9月27日,就义于雨花台。
国庆酷爱读书,即在狱中,也学习不辍。就义前,他听到传呼,即换上衣服,又穿上一双新袜子,因伤痕未愈,脚上出了点血,他向狱中的难友说:“大流血自己看不到了,从这点小流血来看,我的血还是红的。”并请同狱的窦昌熙转告其父兄:“我死之后,一切从简,不要用棺材。教妻子改嫁,不要教她守节。我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亲人不.恕!
烈士遗体由其父运回,葬县城南齐氏老茔。
张东杲
张东杲(1907—1928)字若晦,关集人。1921年考入阜阳省立六中读书,因抗议学校无理开除太和学生而愤然离校,旋考入南京江苏省立第一中学高中理科,曾主编太和旅宁同乡会刊物《太和之光》。1925年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思想上开始接受马列主义。“三·一八”惨案,他是工大学生游行示威的组织者之一,反动派的开枪镇压,战友们的流血牺牲,益发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
北伐军兴,东杲毅然南下,请缨武汉,参加了叶挺将军领导的二十四师,任连政治指导员,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进击夏斗寅叛军的“西征”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保卫了武汉——当时的革命根据地。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汪精卫的反动面目也日渐暴露,东杲对时局前途有着清醒的估计,作好了随时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准备。在东征讨蒋出发前夕,他将自己平时珍藏的马列主义著作、进步文艺书籍和自己的照片,送交在武汉中山大学读书堂弟东美,促其尽快离开武汉。之后,迭经南昌起义、潮州战役、广州暴动,东杲遂杳无音信。
东杲出身书香门第,天资颖悟,幼从名师王安贞读书,博览群艺,兼习武术,善击剑。及长、雄姿英发,以救国救民为已任。在其从江西发回的最后一封家书中,曾寄戎装照片一张,背题:“安得雄师一百万,横扫中原十八州。”
胡鸣九王新义
胡鸣九(1899—1932),名云鹤,城关人。先后在县立高等小学,阜阳省立六中读书,1925年毕业于北京陆军讲武学堂。曾在孙殿英部任参谋、邓琢如部任团附。1927年回县,参加中共皖北特委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会,后任太和县警备营骑兵连连长,太和县第二区区长。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太和县委军委会委员。“四·一九”暴动时,他担任城南指挥,率农民赤卫队埋伏城外,等候信号攻城。后得知城内有变,即将赤卫队遣散,约以待命再举。他同付焕之潜至沙河南田老庄亲戚家中。当天上午,敌人追至,鸣九以身作梯帮助付焕之越墙逃走,待自己跃上墙头,敌人已赶到墙下,被捕。敌人以呜九的社会地位较高,认定他是暴动的主要领导人,固此严刑逼供,要他交出全县党组织情况和党员名单。鸣九同志坚贞不屈,历数敌人的罪恶行径,使敌人无法审讯。4月23日,鸣九同志脚镣手铐,昂首挺胸,与战友共赴刑场,沿途高呼:“共产党万岁!”“苏维埃万岁!”英勇就义。
王新义(1909—1932),大新王寨人。出身贫寒,幼颖慧,有胆略,为同辈所推重。曾就读于渡口小学和县立初级中学。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入党,1931年任共青团县委常委,主持团县委工作。
新义于1928年初参加太和师资养成所学习,结业后在家乡任小学教师。他常利用夜晚,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与地主、官府开展抗租、抗债、抗税斗争。1931年夏秋大水,教师工资数月不发,新义参与并领导了小学教师的索薪斗争,组织广大城乡师生游行示威,迫使国民党政府将教育局长撤职,补发了教师的薪金。入冬,灾民遍地,他又领导大新、张楼一代农民开展借粮、均粮斗争,为此遭国民党通缉。1932年初,他根据县委指示,到西北沈邱一带活动,筹集军事物资。4月14日,他参加了中共地下县委在十二里庙召开的党、团和军委联席会议,决定由胡鸣九和他筹措武器,举行武装暴动。他很快从县西一带弄到长短枪50余支,大刀50把。4月17日,他又参加了县委的紧急会议,决定19日凌晨1时暴动,由他负责城内外的联络工作。18日夜,因叛徒泄密,敌人抢先包围了女子小学,他和孙海如等一同被扑。4月23日,壮烈牺牲。
门金西丁传合刘体龙
门金西(1911—1932),字致中,阜阳县刘集区门营村人,阜阳省立六中毕业,1928年入党,曾参加阜阳“四·九”暴动。1930年被党组织派到太和工作,以卖面为掩护职业,积极打入国民党太和公安局和警备营,发展丁传台、刘体龙等人入党,在警备营第三连中,大部分士兵受到他的宣传教育,同情和支持我党工作。1932年被选为县委委员。“四·一九”暴动时他担任城内总指挥。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派兵前去捕捉,恰遇金西持枪外巡,仓猝遭遇,互相开枪射击,终因弹尽被捕。当夜敌人即对他进行审讯,金西大义凛然,斥骂国民党祸国殃民的罪行。国民党太和县长杨颖之恼羞成怒,当即把他枪杀于县公署院内。
丁传合(1903—1932),山东省济南市丁井村人,军伍出身。1928年任太和警备营三连班长,同本城毛氏结婚,与门致中比邻而居。在门致中教育下,提高了革命觉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在士兵中开展工作。传合身材魁梧,对人谦虚,自己虽然贫困,但遇到班内士兵家庭困难,往往倾囊相助,又善射击,用步枪、手枪打靶,成绩皆居全连之首,故其在连队中人缘甚好,诸多士兵皆乐于听其差遣。“四·一九”暴动时,他担任城内突击队队长,负责领导本班及与我靠拢的士兵,作赤卫队攻城内应。是夜,他把本班士兵安排好,自己手持驳壳枪,站在家门口,单等信号动手,忽见金西遭敌人追击,当即开枪援助,并击伤两名敌人。终因弹尽无援,被敌人逮捕。四月23日与胡鸣九等一同就义。
刘体龙(1905—1932),蔡庙大松庄人,丝工出身。1930年在县警备营三连四班当兵,与丁传合相好,经丁介绍,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和丁传合的影响下,四班班长董治坤及全班士兵皆向我们靠拢。1932年4月上旬,该班奉命守卫崇文门(即小南门),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是等候赤卫队攻城时,打开城门锁钥,放赤卫队进城,然后配合赤卫队进攻县公署。不料叛徒泄密,警备营副营长兼一连长阎寿山在信号发起前率兵掩至,体龙觉察有变,忙缒城外出,以便把情况通知赤卫队,不幸腿被跌断,被俘牺牲。
孙海如周庭之张淑真
孙海如(1908—1932),城关人。1923年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同年考入南京正育中学,后升入武昌中山大学。1931年暑期返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的指示,留县担任城内女子小学校长,使女子小学成为县城革命活动的中心,学校的工友、炊事员都参加革命活动,暗中印制标语和各种宣传材料,在城内到处张贴。“四·一九”暴动,县委决定以女子小学为城内指挥部,他和王辅中担任副指挥,协助门金西进行工作。当夜,敌人抢先包围了女子小学,将学校校长、主任、住校教师、工友、炊事员等全部逮捕,海如于23日与胡鸣九等一同就义。
周庭之(1911—1932),女,关集周寨人。名师周宗文次女,幼随父上学,后入太和初级师范及阜阳师范读书,毕业后任太和女子小学教师。
庭之在小学读书时,即接触到地方进步青年王象贤、江化南等,阅读许多进步书籍,思想倾向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县妇联委员。“四·一九”暴动时,她协助门金西、孙海如负责城内指挥工作、事泄被捕,从容就义。
庭之自幼爱劳动、爱学习,她是纺织能手,村里妇女都称她是“飞梭”二姑娘。每天黎明,她便青灯孤影,伏案苦读,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她曾在枕头上绣了一首诗:
今宵呀,你权且安息,
明朝呀,你努力早起。
这是你暂时休息的场所,
不是你永久的坟墓。
时代的钟声在响,
梦中的人儿啊,
警起,警起!
参加革命以后,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劳苦人民满腔热忱。她经常深入城东一带农村,向农民进行宣传教育,组织了数百人的农民赤卫队。1931年夏秋大水,农民生活艰难,她领导赤卫队开展借粮、均粮斗争,迫使几家地主拿出几千斤粮食,使一些贫苦农民渡过难关。
庭之外柔内刚,卓有胆识。她多次在深夜把党的宣传材料塞进国民党县党部的屋里,贴在县政府的院里,吓得敌人瞠目结舌,惶恐万状。被捕时,她镇定自若。审讯时,她坚贞不屈。表现出共产主义战士的高贵气节。
张淑真(1907—1932),原墙人。自幼随父读书,其父信奉基督教,故淑真亦为基督教徒。
1927年,杨虎城部驻太和,女共产党员谢葆贞住进福音堂,与淑真邂逅相遇,逐成契友。在谢葆贞的帮助下,淑真参加了谢葆贞领导的各种社会活动,演现代戏,宣传男女平等。鼓励妇女放足读书。谢葆贞领导成立太和县妇女联合会,淑真被选为委员,并担任城关区妇联主任,以后又当选为县妇联主任,同时还担任女子小学教师、教导主任职务,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四·一九”暴动时,她和丈夫张殿五(砖桥小学教师)、婆妹张信真一同被捕。
淑真性格豪放,慷慨有男子气。被捕时她已怀孕数月,敌人欺其弱质,软硬兼施,企图使她屈服变节。淑真不为利动,不为刑屈,厉声怒目,呵斥敌人。她的婆妹张信真性情软弱,淑真鼓励她:“不能在敌人面前掉泪”,“要和敌人斗争到底!”4月23日,淑真和战友一同就义。沿途高呼口号,激昂慷慨。至刑场,神色自若,她喝令敌人:“不准从背后开枪,看清你姑奶奶是怎样死的!”终于迎弹牺牲。
同时遇害的还有:王醒五(1910—1932),河西王寨人,时任国民党区长。张殿五(1907—1932),阜阳滑集人,砖桥小学教师,张淑真之夫。张信真91910—1932),殿五之妹,在女小代课。徐树田(1904—1932),城关贫民。岳二虎(?—1932),阜阳三李老寨人,家赤贫。张岱起(1915—1932),城关人,女小工友。洪春堂(1909)—1932),沙河南岸洪庙人,女小炊事员。孙凤文91907—1932),城关人,女小工友。
陈尹珍
陈尹珍(1905—1933),又名雪梅,双浮陈庄人。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阜阳省立六中,后因校长吕醒宸无理开除太和学生朱荫桐,尹珍挺身而出领导同学驱打吕醒宸,为此被开除。旋入南京中英中学学习。五卅惨案发生后,尹珍自动离开学校,到处奔走宣传,呼吁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
1927年,尹珍回县任旧县小学校长。1928年阜阳“四·九”暴动失败后,太和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尹珍团结一批进步青年,继续在县内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9月,他领导旧县群众,捣毁旧县警察分局,痛打了警官陆月清。1929年秋,他又率领群众大闹国民党太和县政府,驱逐了县长吕永春,并揪出司法科长尹士安游街示众,一时群情振奋,人心大快。未几,因在《长江晚报》撰文揭露国民党罪恶被通辑。1930年初,他化名陈雪梅入北京大学学习,经葛春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叛徒出卖被捕,解往武汉,同年10月就义于武昌。
段恒昌
段恒昌(1910—1933),字华久,肖口小段庄人。阜阳师范毕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顾集、胡集任教、常利用假期,在家乡一带进行秘密串连,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
1932年初,中共太和县委书记顾恒,因手枪走火受伤,国民党追捕甚急,恒昌根据党组织指示,将顾恒隐藏在自己家中养伤,延医求药,精心护理,等伤势好转,又根据组织安排,将顾恒转移到别处休养。是年春,饥荒严重,民不聊生,恒昌发动农民,向当地几家较大的地主借粮,如果地主不借,准备用武力扒仓夺粮。不料这一计划被地主得悉,抢先报告给国民党县政府,即派兵逮捕恒昌。幸得小刘寨刘老毅送信,恒昌得以脱险,但其家庭被抄,全村株连,并下令通缉恒昌。为此,地方党组织介绍他去皖西参加工农红军,初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三团连指导员,后因作战立功,提拨为副营长、营长。
1933年,国民党对大别山增兵围剿,恒昌率部在郭家河、潘家河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被提升为二二三团团长。不久,在左倾路线指导下,红军以占领城市为中心任务,恒昌奉命率本团进攻七里坪国民党主力部队,初战时取得一定胜利,继而敌人援军大至,我军陷入重围。恒昌镇定自若,指挥突围,由于敌强我弱,未得成功。.4娓锩α浚悴龆ǚ稚⑼晃В伤室恢Яα肯虻腥朔⒍凸ィ匝诨て溆嗖慷油巳矗共簧偻镜靡酝严眨悴旧砀褐厣耍沉椅
高景麒
高景麒(1853—1934),字养趾,清浅高桥人,清末拨贡。曾在沈丘等地教书多年。
景麒入泮后,曾到淮阳书院深造,与袁世凯为同窗友。后袁任北洋大臣,延请景麒去京,担任其家庭教师。不久出仕,相继任河北蠡县、临城、成安和河南祥符知县。辛亥革命后,升任山东盐务道,移内政部内史监内史,继擢任山东省民政长,后调任总统府顾问。
景麒追随袁世凯十多年,对其窃权卖国行为多有觉察,渐萌退志,1914年春以父丧离任回乡。经袁世凯多次敦促,才复去北京,但一直托病乞养,不接受任何职务。1915年秋引退淮阳。后来他常向人说:涉身宦海十多年,有两件事不能自释。一是任山东民政长时,督军靳云鹏假我的名义,镇压白朗起义,屠杀义军八千余人;二是与袁世凯同乡同学,仆从多年,未能劝化其倒行逆施,愧对国家民族。出于忏悔,晚年好佛,积极参与地方慈善事业,曾担任淮阳专员公署救济会和淮阳佛教协会会长多年。
著有《纪事珠》。
张炯
张炯(1901—1938),字洞若,关集人。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幼读私塾数年,后入县立高等小学,1919年毕业于阜阳省立六中,旋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大学,1924年毕业,先在黄淮水利部门工作,后调进国家经济委员会,从事水利工程设计。为勘察地形,他不辞艰辛,足迹遍及黄河江淮流域及陕甘云贵等地区。
张炯生于清未,长于民国,常痛恨国势衰败,科学落后,列强凌逼,民生日艰,立志科学救国。他刻苦钻研,通晓英、法、荷兰等国文字,积累了国内外大量水利设计资料。1936年,国民党中央政府派他赴荷印(今印度尼西亚)留学并考察水利。在两年之内,他遍访南洋诸国,了解各国水利建设的经验和重要工程的设计情况,以利于取长补短,发展我国的水利建设。
1938年回国,时值抗日战争初期,神州半壁沦落,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都重庆,为疏通与印度、缅甸等国的通道,便于外援物资的输入,计划.俳鹕辰欢魏铰罚烧啪加虢煌üこ套液酥蓿赏衫技移训美巴辈狻=鹕辰τ谠颇仙角桨陡呱较抗龋赏牧骷保盥浯螅到付啵礁龆嘣碌募杩嗫辈欤腔菊莆樟烁媒伟到阜植记榭龊退谋浠墓媛桑⒛獬隹⒈径魏铰返募苹2恍矣诨爻淌院街校诶暇卜瞿选9竦持醒胝髁钣枰粤沂砍坪牛⒃诶暇残私ㄕ拧⒑⑵讶沂快籼茫碚闷湮枨某绺呔瘛
赵书香
赵书香(1910—1935),字芸阁,原墙祝庄人。毕业于太和乡村初级师范。在校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党的小组长、支部书记、太和县东北区区委委员职务,并在邓清庙小学、原墙小学任教。1932年太和“四·一九”暴动失败,书香被国民党通辑,遂化名去蚌埠第三乡村师范就读,继续在学生中开展革命活动,组织“现实社”和“生活读书会”,编印《现实周刊》,宣传抗日救国,收复东北国土。1935年1月被捕,同年5月,病殁于安庆“反省”院。书香被捕后,受尽折磨,但一直坚强不屈,其父曾去狱中探望,书香向父亲表示:“头可断,节不可变。”并请托父亲:“抚养孤儿,长大勿忘乃父之志。”
王朝贵
王朝贵(1909—1941),字尊如,甘肃张掖人。中央军校特训班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陆军及保安部队排长、连长、营长多年。
1941年初,驻鹿、商、亳等地日军,为策应信阳之敌,沿归信公路大举南犯,国民党太和县长兼国民兵团团长邹笑龄闻风逃往临泉,副团长薛廷芳逃往阜阳。当时朝贵任国民兵团少校团附,他召集部下说:“男儿从军,期在报国,临敌逃跑,天良何在!诸位愿逃者自便,不愿逃者随我一战。”广大官兵激于民族义愤,纷纷愿听指挥。朝贵遂率两连地方武装,配合国军一个连,奔赴双浮集,扼守谷河,阻击敌人。2月3日上午8时,日寇千余人至双浮,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我阵地猛扑,朝贵指挥官兵,英勇奋击。血战到下午2时,打死打伤日寇百余人,并击毙一名骑马军官。我方亦伤亡惨重。日军以装甲车正面进攻,分兵从上下游渡谷河,实行两翼包抄。此时朝贵已7处负伤,浑身鲜血,无法继续指挥战斗,遂命令余部撤退。朝贵被背到麦仁店,后面敌人赶至,朝贵复令随行人员向西转移,自己誓不作俘虏,饮弹自杀。
日军走后,太和各界民众怀着悲愤的心情,为朝贵举行了追悼大会,将其遗体安葬在城南神祗坛上(今公园),树碑铭文,表彰其爱国精神。对临阵脱逃的邹、薛二人,民众则视为狗屎不如之徒,不久皆离去。
宫绍烈
宫绍烈(1920—1941),宫集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少时在亳县、阜阳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决心投笔从戎,报效祖国。1939年春,入涡北新四军六支队随营学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三会区会南乡任指导员,不久提升为三会区区长兼武工队长。1941年12月,绍烈带领武工队由宿县去灵璧,途经南蔡桥,与敌军遭遇,发生激战,后来敌人援军大至、武工队陷入重围,绍烈为掩护同志突围,壮烈牺牲。
巴清光
巴清光(1869—1942),号仙琴,赵庙巴楼人,清未贡生。先后在太和、亳县、颍上等地执教40余年,及门弟子数百人。他主张教书要“知行并重,文道统一”。
清光出身于耕读人家,深知田家操作之苦,后悉心钻研,发明水力自行磨及自行船等,模型经上级机关鉴定成功,荣获银质发明奖章、奖牌各1枚。被聘为颍州物产会顾问。安徽省劝业道署重学研究会会员,省农业总会会员。
清光一生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临终前曾教其子孙说:“虽无多田可耕,颇有遗书可读;虽无多金可积,亦鲜重债待还。遗子孙者如此而已。”并口占一绝云:“我与饿乡曾有缘,每年小住十余天。此中莫谓无乐趣,磨砺英雄第一关。”
刘子布傅全才
刘子布(1915—1944),港集人。原为炉房工人,1939年去涡北参加新四军,在六支队副官处工作。当时国民党对我根据地歧视限制,拒不发给弹药,部队只好自己动手,用小炉铸造手榴弹壳,每炉只能铸造十几个。子布看到这种情况,便主动向部队领导建议,将太和港集炉房迁到涡北,为部队制造武器。部队首长即派子布返里做动员工作,结果港集炉坊100多名工人及全套设备,迁往六支队,并带去一批部队急需的被服工人。
炉坊工人很快掌握了铸造手榴弹壳技术。开始时每火可铸造2000多枚,后增到每火5000多枚,解决了部队对手榴弹的需要,为抗击日寇和巩固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
子布后任特务营一连连长。1944年在肖县小朱庄战斗中牺牲。他的名子镌刻在辉山烈士碑上,永垂不朽。
傅全才(1913—1941),港集炉坊工人。1939年随刘子布去涡北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铸造手榴弹。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汤恩伯部向我豫皖苏根据地进攻,全才随工厂迁到洪泽湖畔。后因拆卸美制炸弹掏取炸药,不幸炸弹爆炸,全才与其厂长杜天鹏及其他3人同时牺牲。
桑树德
桑树德(1918—1946),女,原墙人。1938年参加太和抗日自卫军二支队教导队,在淝河口一带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春,去涡北参加新四军游击支队,同年冬入党。1942年,任泗南县中共半城区委书记。1946年不幸被捕,就义于徐州。
赵学贤
赵学贤(1911—1947),赵庙前蒋庄人,家贫务农、性忠厚,为邻里所信任。1947年夏解放军到赵庙,群众举学贤为“穷人头”,给解放军做些服务工作。
同年10月,国民党新五军过境,盘踞在太和南部的国民党势力又都窜回县境北部,在赵庙、洪山、李兴一带烧杀淫掠,搜捕杀害我基层干部和革命家属。当时,学贤受党的委托,负责隐藏了9名干部和家属。经坏人告密,10月25日,一个姓刘的联防区队长带着一帮匪兵,赶来前蒋庄搜捕,这时学贤已将干部、家属转移到安全地方。匪徒们搜不到人,就将学贤吊在枣树上毒打,逼他把人交出来。学贤不肯招认,匪徒又叫他坐“老虎凳”,把他的两条腿都轧断,他还是不肯说出9名干部、家属的去向。匪徒把他的耳朵割掉,双眼挖去,他昏死多次,仍然坚贞不屈。最后匪徒把他带到孙楼村,活埋在村东南菜园里。
马思进
马思进(1923—1948),坟台马寨村人。出身贫苦,1946年被国民党抓丁送到徐州师管区,强迫补入快速纵队十八旅当兵。1947年2月,我华东野战军在鲁南战场上全歼敌二十六师,马思进获得解放,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的关怀教育下,迅速成长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战士。
1947年4月26日,在津浦线南留山战斗中,他和4位战友抢占山头阵地,连续击退敌人的几次冲锋。在孟良崮520高地争夺战中,他率领一个战斗小组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抢先登上主峰,和迟到一步的敌人一个排进行了殊死博斗,他们子弹用尽,就用刺刀拼搏,思进刺死敌人多名,夺到轻机枪1挺,直坚持到援军赶到。为此,他被评为三级人民英雄,记大功1次,他率领的战斗小组被命名为“马思进先锋小组”。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四连五班班长。
1947年夏,部队挺进鲁西南,在滕县战斗中,思进所在四连担任首先攻取西关子母堡群的任务,战斗十分艰苦,由于连续半月的冒雨行军,炸药失效,思进的五班和九班冒着敌人交叉火力网,扑向碉堡门,用手榴弹、汤姆枪迫使敌人缴械,又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坚守阵地一昼夜,使九连顺着这个缺口打下了滕县火车站。之后,部队开始了艰苦的大转移,思进所在连冒着大雨,一昼夜急行210里,到达鲁西平原时,思进的五班没丢一枪一弹,受到上级的表扬。
1947年秋,部队转战鲁西南,思进屡建战功,始终保持着“马思进先锋小组”的英雄本色。1948年6月12日,在曹县义集西南的刘楼阻击战中,思进率五班和四班的机枪组共14人,和敌激战4小时,歼敌45人,我方一无伤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范例。
1948年7月,思进随军转战豫东,在邱屯战斗中,四连担负突击任务,在冲锋中炸药失误,把六班和五班的半个班,都炸昏在开阔地上,思进和连队失去联络,全班只有3个人,思进借着敌人炮火的闪光,看到兄弟六连已上去突破敌人的大圈子,为了吸引敌人,协助六连突击,他率领两个战士,向敌人冲杀过去,当冲到敌人1个暗堡时,右侧敌人的机枪猛扫过来,他不幸中弹牺牲。他身边的战友郑文彬拣起思进手中的卡宾枪,冲进暗堡,消灭了堡内的全部敌人。
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前委追认马思进烈士为“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把他带领的四连五班命名为“马思进班”。在全师祝捷大会上,马思进的巨幅画象高高挂起,军部文工团把他的先进事迹编成戏演唱,他的英雄形象成为广大革命战士学习的榜样。
张海观
张海观(1881—1950),字鹤云,号秋谷,关集人。幼习举子业,全县童试第一。会科举废除,遂入安徽优级师范学堂读书,部试优等毕业。在校时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后,出任太和县参议员,劝学所长兼县立高等小学堂督监。后应聘于省立阜阳三师、六中,执教10余年,弟子遍及颍州各县。
1927年,杨虎城部来太和,聘任为县教育局长,打神办学,改庙产为学田,对地方教育事业卓有贡献。
海观早年信仰三民主义,并为之奔走宣传,以后目睹国民党之倒行逆施,认识也随之变化,逐渐倾向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他对自己的长子东杲加入共产党表示支持和高兴。1928年,中共皖北特委在王官集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声称北上太和,关集一带的地主豪绅,纷纷准备逃跑或抵抗,海观却命家人缝制红旗,准备迎接红军的到来。抗日战争爆发,他鼓励子侄参加动委会和自卫军,并出资为自卫军购买两支冲锋枪和一批优质步枪。以后,经东杲的同学、朋友透露,家乡盛传东杲在南昌起义中牺牲,国民党太和县党部多次向政府检举他是共产党烈士的亲属而横加迫害,他既痛惜爱子牺牲,又愤恨国民党之黑暗,于是退隐乡里,构茅屋3间,自题为“稼渔轩”。莳花种树,临池赋诗,风雨朝夕,自娱其中。鉴于他在县内享有崇高的声望,国民党对他亦奈何不得。
海观平生慷慨仗义,急人之难。他的朋友周宗文(另有传),家境清贫,海观援助不辍,宗文之女廷之因参加“四·一九”暴动遇难,全家备受迫害,宗文的小学校长被解职,一家生活无望。海观不畏风险,延请宗文为其家庭教师。共产党人李绳祖被通缉,四处逃亡,海观安置他在本乡教小学,在其庇护下,均得无恙。
海观是皖北著名书法家。初学刘石庵、何子贞,后学黄山谷、苏东坡。以习苏最久,得其形似。后翻悟,改临汉、魏碑贴,寒暑无间者10余载。其为书,笔力遒劲,气势雄浑,柔和而刚健,流利而端庄,熔诸家于一炉,凝多姿而独创,别开蹊径,自成一家。尝与友人论书云:“云烟落纸走龙蛇,柳骨颜筋岂浪夸。别有一言君记取,傍人门户不成家。”
著有《学书须知》二卷,《稼渔轩诗草》一卷。
王安贞
王安贞(1891—1952),大新花王庄人,杭州甲种蚕桑学堂毕业。任教于渡口小学,第一高等小学、税镇小学,临泉中学,并一度担任县教育局督学。
安贞古典文学基础深厚,诗文均人时人所称道。他多才多艺,对数学、自然、史地、书法、体育均有研究,还精通医学和武术,善长八卦掌、达摩剑、春秋刀。故其培养的学生多能全面发展,一时太和贤俊多出其门下。
1948年家乡解放,安贞得悉建国学院迁至界首,抱病扶杖前往,面见任崇高院长,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申请参加学习。后学院北迁开封,院方以其年老体弱,介绍回地方任教。1952年病逝。
高标
高标(1880—1954),字文光,城郊高碑楼人,清未廪生。科举废除,入安徽省高等学堂预科修业。1906年经阜阳程稚周介绍,与同乡好友马太初(回族,城关人)一起加入安仁会。
辛亥革命后,寿、凤、颍上相继光复,11月25日,张汇韬率淮上军光复阜阳,太和各界公推高标、马太初、曹逊之等到阜阳迎接民军。29日,宁俊元、张梦杰率民军200余人来太和,知县廖昌彝逃往亳州,各界群众持白旗出城欢迎民军。高标等邀请四乡绅士来城磋商独立事宜。12月3日,县城召开数千人大会,宣布太和脱离清政府独立。12月8日,亳州统领率清军数百护送廖昌彝回县,宁俊元退走,高标、马太初被捕,后经保释,高标遂潜去北京。先后入进士馆、政法学堂攻读,毕业后任农商部咨议。1926年,与友人集股经营镇安煤矿公司(后改平安煤矿公司),创办郁文字校。
建国后,颐养北京,中央文史馆曾聘为文史委员,未就,寻病终。
徐显曾
徐显曾(1875—1956),字季辉,城关人。清翰林徐广绂曾孙。弱冠游泮,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结识徐锡麟、秋瑾等,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回国,积极从事反清爱国活动。发展同盟会员。1910年,与同仁在河南创办南洋劝业会,他经常为该会所办报刊撰文,传播民主思想,宣传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胜利,宁俊元率淮上军光复太和,显曾率民众出城欢迎,捐资助饷,并与高标等筹备召开各界代表大会,宣布太和独立。后河南布政使倪嗣冲遣亳州统领李树勋带兵反扑,显曾与宁俊元离开太和。
显曾与袁世凯为中表亲。袁任总统后,即遣王月波(显曾留日同学)前来延请显曾出仕,显曾坚辞不赴。后患精神病,长期隐居乡里。1932年,曾与友人合作,在旧县集创办国学专修馆,显曾负责教授尔雅注疏、说文解字和诗词、书法等课程。
解放后,县教育科常邀请他到县城中学参观指导,给学生讲辛亥革命历史,受到师生的尊重。1956年病逝。
王云涛
王云涛(1886—1957),字甸宇,大新渡口人。杭州甲种蚕桑学堂毕业。返乡后积极宣传科学民主,提倡实业救国。1914年,自建校舍,购置桌凳、图书、仪器、聘请地方名师,创办太和县渡口小学,一时境内有识之士,多遣送子弟前往就读,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云涛为鼓励女子放足读书,先让自己的妹妹、女儿入学,后皆成.鞠刈钤绲呐笱
在办学育人的同时,他与徐诚修等人合作,大力提倡养蚕事业,亲去杭州购进湖桑数万株,在全县各地栽种,传授新法养蚕和制种技术,并在县城、税镇开办茧厂,收购加工,运销沪杭等地。一时全县养蚕之风大盛,蚕茧产量大幅度提高。
1921年前后,他又与人合作,创办石油、煤碳公司,以利地方民生。还在阜阳、太和开办柳溪书店,传播进步文化,为地方党的活动提供很多方便。1932年,太和“四·一九”暴动失败,柳溪书店被查封,运涛被通缉,其父被收监。
1935年,运涛出任太和县建设科长,主持修建国防交通线归信公路太和段,该段长50公里,沿途沟河多,土质松软,工程艰巨。甸宇受命后,早作夜思,勤力劳心,亲自测量插线,裁弯取直,并就地取材,以砂姜为主要建路材料,迄年告竣。经上级验收,质量甲于邻县,还节省资金5万余元。
抗日战争初期,担任县财委会主任,对抗日人民自卫军粮饷多有支持。后选任县参议员。1956年病故。晚年写有《发展太和蚕桑小议》。
张良臣
张良臣(1979—1959),倪邱人。祖、父皆为地方名医,良臣幼习故业,16岁应诊,20岁收徒,尝行医颍上、鹿邑、沈丘、界首等地,声名远播数县。
良臣医路宽,验方多,尤长于温病,县境北部多视为神医。谚有:“张老良,瞧一瞧,人死也能活;张老良,看一看,死了也无怨”。
良臣爱与人逗笑取乐,交游不分贵贱,看病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尝有一贫者请他看病,他只看下眼、舌,便去抓药,患者恳求他再仔细看看,他随口说:“官请官大夫,民请民大夫。治不好你的病,我叫你亲姐夫。”果然药到病除。其诙谐多类此。
周宗文
周宗文(1886—1960),字显卿,关集周寨人。父德明,清末秀才,家贫,以教书为生。宗文自幼随父读书,兼事耕作。1912年,考入太和师资培训班,结业后奉命开办第七区第三初级小学(今高庙小学)。1921年,奉调开办第二区第二高等小学(今祖师庙小学),并连任小学校长10余年。
宗文博学多识,生活朴素,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深受同事和学生的爱戴。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太和建立组织,发展党员,宗文受其影响,思想进步很快。当时在南京读书的王象贤、江化南等进步青年,常利用假期,返里向宗文学习诗文,并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得到宗文的支持和掩护。
宗文同情贫苦农民,为其子女入学提供诸多方便,减免学费,允许半天来校半天在家劳动。对于连课本也买不起的学生,宗文就亲自为他们抄书读。
有五女:庭桂、庭之、庭香、庭梅、庭训。庭之“四·一九”暴动牺牲,庭桂遂矢志不嫁,侍奉父母终身,乡里传为佳话。余皆先后参加革命工作,宗文常因此遭受国民党政府的迫害。庭之牺牲后,他的小学校长被解职。抗日战争时期,因庭香、庭训到革命根据地工作,不断受到胁迫。但他不屈不移,宁愿在关集推卖面糊口,也不向反动势力低头。
1957年,被选为太和县第二届人大代表,1960年病逝
徐诚修
徐诚修(1871—1960),字纯如,税镇鱼池村人,父徐北拱,清同治癸酉拔贡。诚修自幼从父受业,通经史,工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其父创办太和蚕桑学堂。后又在河南夏邑,渑池、鲁山等县政府和安徽省立阜阳六中做文字工作。
诚修中年以后,正值外强不断入侵,军阀混战频仍,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他在革新思想影响下,回到家乡,致力于剪除乡村陋俗,改良教育和振兴实业,提倡男女平等,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男女都要读书。他是有几十口人的大家庭,为了用新思想、新文化培养下一代,他在家里举办一所改良私塾,请当地名师随冠峰任教,买了上海印制的中国和世界地图,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的画象,以及关于修身、卫生方面的画片,对下一代进行爱国、民主、科学教育。
为了扩大教育乡里的子弟,他又带领群众将税镇西头大庙里的神象拆除,改建新制小学。在拆除“娃娃殿”大奶奶神象时,群众迷信其灵验,徘徊不肯上前,诚修将绳系上神象脖子,自己一人站在门外强拉,神象被拉倒,他自己也跌了一跤。不久,他因面部受风得了口眼歪邪病,迷信者都说是他拆神的报应,他一笑置之,未几治愈。
诚修性忠厚而廉洁,一生中从无欺贫诌富徇情营私之事,深为乡里所敬重。曾被推选为太和县财政委员会主任,临时参议会议长。他任职期间,对加重群众负担,危害群众利益的事,多持反对态度,据理力争。在临时参议会一次致开幕词时,谈到民间疾苦,他义愤填膺,抛开讲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揭露出来,把乡镇长大骂一顿,使许多列席会议的科局乡镇负责人面面相觑,无可如何。不久,因不愿与当道同流合污而离职。
诚修热心发展地方实业,他与王云涛、齐辅宸等倡导养蚕、办茧厂、煤厂、事见王云涛传。
曹朗斋
曹朗斋(1892—1964),城关人,其父清未廪生,精医道。朗斋自幼从父习经学医,通晓经史百家,擅长岐黄之术,成为民国后期地方知名人士。国民党历任县长及过境要人患病,皆请其诊治,大都得心应手,药到病除。他在行医的同时,也参加地方政治活动,曾出任县政府科长,县参议会副议长、太和银行董事长等职务。解放后,因其医术高明,且未间断行医,人民政府予以宽大处理,安排在县人民医院工作,从此专心从事医疗事业。
朗斋对祖国医学理论造诣颇深,擅长妇科、内科、尤长于湿病的诊治。通过解放后的学习改造,思想觉悟不断得到提高,他把辩证法的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基本原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辩证诊断,严谨立方,灵活用药,因人而异,使他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受到病患者的交口称赞。
朗斋出身于地主家庭,本人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又非专职郎中,所以他在旧社会接触的病人,多是上层人家。解放后,他.淞⒊。刃奈づ┓瘛1954年冬季天下大雪,城南李姓农民来到朗斋家中,说是母病,请他出诊。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道远路滑,毅然冒雪前往,以后又主动前去复诊数次,终使病人康复如初。
李国俊
李国俊(1914—1964),河南确山人。出身雇农家庭,1937年参加确山游击队,1938年随彭雪枫来淮北,1940年入党,历任班排长、连长、副营长,1955年任太和县兵役局局长,后改任副县长。
国俊在部队期间,机智勇敢,不怕牺牲。1940年春,他带一个排巡逻警卫,与日军扫荡部队遭遇,双方发生激战,互有伤亡,后来他的腹部受伤,肠从伤口冒出,他忍着剧痛,继续指挥作战,一直坚持到援军赶到。同年6月1日,我四师在新兴集召开纪念“五卅”十五周年大会,日军乘机进攻,国俊时在医院疗伤,立即带领伤病员投入战斗。1941年冬,他带领4名战士,夜袭日军炮楼,活捉日军1名,伪军7名,缴获步枪8支,轻机枪1挺。
国俊同志转到地方工作以后,仍保持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团结同志,关心下属,以身作则,艰苦奋斗。1960年他领导筹建太和化肥厂,经常和工人一起参加劳动,深受职工爱戴。有位技术干部没有自行车、上下班要跑很远的路程,当时市场上也买不到自行车,他就把自己的一辆飞鸽牌自行车送给技术干部骑,自己走着上班。
1964年旧伤复发,医治无效,逝世。
李道明
李道明(1890—1965),三塔人。1917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学校,返里后在三塔、张村、高弓等地开设医院。1927年杨虎城部驻太和,延聘为军医处长。杨部移防,道明辞去职务,仍留地方行医。
1932年,境内发生大瘟疫,群众称是“小鬼偷肉”染病者吐泄不止,半日即死。道明日夜抢救,活人无数,许多村庄因请不到医生,患病者皆寻找治愈者用过的李道明药方,照方用药,得救者也有十之八九。
抗日战争期间,何柱国部驻防三塔、原墙等地,道明为其官兵治病甚多。何柱国将军亲书“医界巨擘”匾额,送到道明家中悬挂,。表彰他对该部的贡献。
建国后,任教于合肥安徽省中医学校,兼任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后任省立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著有《防疫须知》、《治疗白喉五十例》、《鼠疫医案》、《李氏医案汇集》等。
郝全仁
郝全仁(1924—1965),河北沙河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家乡沦陷,他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群众,开展武装自卫斗争。1944年入党并加入武工队。不久,提任区委武工队教导员。后调太行地委武工队工作。
解放战争进入大反攻后,全仁随军南下到皖北,任泉阳县(今界首以南,太和西南和临泉东北部)第四区区长。该区解放前为临泉、太和边区、土匪横行。全仁率领小分队,深入险区,发动群众,了解匪情,连续捕获匪首十余人,稳定了社会秩序,使人民政府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951年,任县农委会主任,领导全县的土改运动。1954年任太和县长,分管工业、交通工作。太和解放前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基础亦很薄弱。他率领工交干部艰苦创业,先后办起机械厂、电厂、油厂、面粉厂、化肥厂、针织厂,为太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年患食道癌,正值三年灾害时期,他坚持工作,下乡蹲点,指挥救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全仁寡言敦厚,工作中实事求是,坚持党的基本原则,出了问题自己主动承担责任。1958年反右斗争中,他负责的一个单位没有一人划为右派分子,上级领导批评他右倾,并要宣传部长写出书面检查。全仁挺身而出,向上级表示:“此单位由我分管,如有错误,责任在我,不应责怪宣传部长。”大跃进时期,他经常教育干部:不要说大话空话,不要吹牛。1954年,冬季大雪,全县有4人非正常死亡,他在次年代会上作了公开检查,表现出共产党人高贵的负责精神。
周
周(1920—1968),原名庭香,关集周寨人。
1937年毕业于阜阳省立三中师范部,任李兴小学教师。1938年任太和县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省委托第四工作团团长(又名妇女工作团),发动全县广大妇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初去涡北抗日根据地,入抗大四分校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调任淮北中学教导员兼党支部书记。1945年日本投降后,奉调东北,任辽南一地委城工部干事。东北解放后,随四野南下到江西,任上饶县委宣传部长,上饶市委副书记。1952年,任武汉钢铁公司华钢工程公司政治部副主任。后转任武建大冶分公司党委副书记。1959年调湖北省委工业部任干部处长。“文化大革命”武斗高潮中,一些“四人帮”派系的喽罗,企图打倒中央决定结合的原湖北省委领导干部而苦无材料,他们认为周是干部“活档案”武装绑架周,但用尽酷刑,终无所获。为杀人灭口,他们把周活活打死,将尸体从楼上抛下来,加上“畏罪跳楼自杀”的罪名。1982年,湖北省委作出结论,为周召开追悼会,平反昭雪。
周性格豪爽,意志坚强,坚持原则,敢作敢为。抗日战争时期,一次她和几个同志被敌人发现,敌人对他们穷追不舍。一个敌人用剌刀把周的背包戳个洞,周从袋里摸个窝窝头,转身向敌人砸去,敌人误认是手雷,连忙躲闪,周才得以脱身。转战辽南时,在一次反包围战斗中,周的几个月的孩子丢失了,领导找她谈话,要她留下来找一找。她说:“宁可不要孩子,也要坚持战斗。”过了七、八个月才把孩子找到。1954年,长江大水,.;そ蹋N牢浜海シ缑坝辏找狗苷剑牍と送使部唷KH未笠惫镜澄涸鹑耸保蠖飨酱笠笔硬欤凸と艘黄鹗艿矫飨那浊薪蛹K饺丈钇铀兀患抟履艽10多年,但遇到职工有困难,常不惜百元相助。
张振万
张振万(1946—1969),坟台人。1965年入伍,1968年入党。1969年3月15日,在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他在班长杨林(战斗英雄)带领下,与敌人的坦克、装甲车展开激烈战斗,当场击毁敌人坦克两辆,装甲车两辆。为了吸引敌人火力,确保我步兵右翼阵地安全,他配合杨林在暴露了的土坎上架炮,向敌人猛烈射击,直至光荣牺牲。战后,部队党委给他追记二等功。
陈修文
陈修文(1937—1971),城东陈寨人。1956年参军,初在炮兵部队,1959年选送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学习,经过长期学习实践成为优秀的空军战士。历任空军中队长,3685号直升飞机机长等职。
1971年9月13日,3685号直升飞机在北京沙河机场值班。凌晨2时40分,林彪死党周宇驰、于新野、李伟信等,携带大批国家机密文件和大量美钞,到北京沙河机场,将陈修文从床上叫起,以“执行紧急任务”为名,命令修文架机起飞。修文不明真象,遂于3时15分遵令起飞。飞机至张家口北部上空时,周宇驰拿出一张北京——乌兰巴托——伊尔库次克的航行路线,命令陈修文飞向乌兰巴托。修文此时的思想活动已无法得知,但张家口机场调度室确实与修文通过话,修文说:“油料不多,要下去加油”。但飞机并未降落,显然,他是被判逃分子阻止住了。修文此时虽在周宇驰等人的严密监视之下,而他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以及他对驾驶工作的熟练技巧和丰富经验,终于瞒过敌手,把飞机绕回到北京郊区怀柔县上空,当飞机降落到树梢高时,天已大亮,于是机舱里开展了一场生死搏斗。周宇驰向修文连开四枪,将修文打死。周宇驰、于新野开枪自杀,李伟信被抓获归案。
1987年12月,中央军委召开大会,授予陈修文烈士以“忠诚战士”的光荣称号。
修文出身贫苦,祖父四代当长工,他在苦水中度过童年,在新中国长大成人。他在学前当过儿童团长,在小学读书时加入共青团,24岁时入党。他在部队立功受奖10多次,完成了试航、抢险、救灾、珍宝岛执勤、驾驶重要专机等各项任务。在最关键时刻,他用生命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王和生
王和生(1887—1971),界牌焦营人,太和乙种蚕桑学校毕业。幼孤,靠寡母抚养成人。后来母亲患病,和生三次请医不来,结果母亲病死。和生痛恨请医之难,遂改攻医学,终成一方名医。1957年,受聘为太和县中医学校教师。1965年任中医院医师。1954年以后,多次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人大代表。和生行医,以济世活人为宗旨,铭记自己为母亲请医之难,处处方便群众,遇人请医,不论风雨昼夜,皆步行前往。为方量小价廉,常说:“治病如开锁,投簧不在药多少。”
著有《妇科学讲义》。
李得胜
李得胜(1896—1974),河南扶沟县人。出生于花木繁茂之乡,自幼喜爱园艺,后投名师学习花木栽培技术,为同辈中的佼佼者。抗日战争初期,偕带妻予来皖北,曾在阜阳、蚌埠等地当花工。1941年来太和,遂定居于此。初在农业技术推广所当工人,以后又在县农场、苗圃场做工。解放后,安排在太和公园工作。
太和公园、始建于1945年,仅是划出一片土地并无设施。1946年建一“胜利亭”,解放战争中夷为平地。得胜到职后,结茅为庐,开荒建圃,四周广植树木,不数年蔚然可观。经过10年的辛苦努力,至1960年,园内有草木本花300余种,其中较珍贵的有牡丹、芍药、茶花、象牙红、槟榔花、桂花、(有红桂、银桂、金桂、月桂多种)、梅花(有吊金、素心梅等)、印度杜鹃、云松、铁树、日本樱花、红白玉兰、香石竹等。得胜善于栽培菊花,他采用种子繁殖和嫁接技术,把原来仅有十几种发展到80多种,其中优良品种有:绿牡丹、绿毛菊、黄毛菊、红龙须、酱龙须、绿翠盘、紫燕带霜、玉堂富贵、新红藕衣、贵妃醉酒、红盘托桂、白盘托桂、黄盘托桂、香色古佛等30多种。
建国初期,财政比较困难,政府很少给公园拨过款。得胜全靠自己与各地同乡花工的关系,求根索种,艰苦经营。园中种花地面仅有半亩之多,他每年却靠卖花得来的钱积存下来,建温室两个。原来公园里只有红玉兰,他听说界首中学里有白玉兰,就托熟人向界中要了一茎细枝,由他嫁接出白玉兰来。
李得胜在太和工作大半生,特别是建国后的20多年,靠他一个人的辛勤劳动,把太和公园建设得琳琅满目,美化了县城环境,为建设太和作出一定贡献。
李得胜一生艰苦,常常饭不饱腹,衣不蔽体,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过着人不堪其忧的生活,而他终日孜孜不倦,不改其乐者,就是他热爱园艺事业。他曾向人说:“别问有吃没吃,看见这些花木,什么就忘了。”他是1974年“文革”中去世的,他死后两年,有位游人在公园墙壁上写下几句诗:“常记城南春事好,佳木葱茏,姹紫嫣红,几人倚栏笑春风。重游旧地人憔悴,败叶满径,衰草流萤,伤心人忆老园丁。”表达了太和人对他的怀念。
方沛然
方沛然(1911—1976),李兴人。早年读书于太和蚕桑学校和阜阳六中,后因家贫辍学,在地方任小学教师。1931年任双浮小学校长,参与党领导的教师索薪斗争,曾带领100多名学生到县城游行示威。以后又在三塔、光武、鹿邑等地任教。
1948年春,太和解放,他即去界首参加豫皖苏边区二专区举办的教师研究会,结束后,返里着手恢复李兴小学,因经费无着,他将自家的7亩地卖掉去修建校舍。以后又调到蔡庙、双浮、长春、苗集、洪山、桑营等小学任校长。
沛然一生从教近50年,他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善于团结教师,接近校外群众。他所到学校,总要建立校董会,把当地干部和有影响的人士吸收到校董会来,每学期召开2至3次会议,向校董报告工作,征求校董对学校的意见,提高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他还十分重视学生家长的工作,要求每班每学期开1次学生家长会。班主任每期要对全班学生家长作1次访问,对后进学生的家长要作更多的访问,争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对学校的经费他采取民主管理,既有专人负责,也有群众监督。每学期的收支、节余情况,要经教师代表严格审查,列表公布。县教育主管部门把他管理学校的办法称作办学的群众路线,在全县加以推广。
他是太和县一至六届的县人大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9年,县长请他出来参加《太和县志》的编写工作,时已年近半百,夙兴夜寐,不辞劳苦,骑着自行车跑遍全县各地,搜集了大量材料,编有《太和地理志》、《太和民俗志》。事成,县领导考虑他年老,又担任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安排他到城内小学当校长。他宛言辞谢,说自己:“一生爱农村,不习惯城市生活。”结果又返回李兴小学任职。
张昭
张昭(1921—1978),坟台人。1948年参加教育工作。任坟台、刘关小学负责人,以坚持灾区教育称著。1951年暑期,奉调创办大新小学,当时灾情严重,政府拨款甚微,他依靠当地领导和群众献工献料,很快建成30间校舍,秋后如期开学。1952年,清浅小学因兴修茨河被拆除,暑假调张昭前往重建,未几落成。1953年冬,调他扩建清真小学,完成建校任务18间。1955年,调原墙区创建原墙小学,半年内建校舍50余间。经县教育局检查,其所建校舍与别校相比,速度快、造价低、质量好。原因是他认真负责,要求严格,在建原墙小学时,他塔庵棚,住工地,日夜操劳,不让一草一木受损。建成之后,他因劳累过渡,卧病20余日。
1958年,县内各大学校配“政治校长”,张昭以“业务校长”退居二位。政治校长嫉妒他在教师中的威信,屡屡刁难,张昭逆来顺受,委屈求全。教师不平,反映到县文教局,经过调查,调到县城主持函授站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函授停办,调张昭创办阮桥中学,任后勤组长。时已年近半百,身体不好,但事无巨细,仍要亲自过问。学校建成后,又用节余款建围墙一周,同时兴建、同样拨款的其他学校皆不能做到。
张昭一生建校多所,大量钱物过手,而本人一无所染,平时学校为教师搞点福利,他从不先取,不多取。死之日,家中仅有土改时的老屋三间,且与兄嫂两家分住。
他是太和县一至六届人大代表。
王真吾
王心诚(1906—1979),字真吾,大新朱庙村人。生于贫农家庭,父早逝,靠祖父抚养成人。幼年在本村读私塾,后到渡口小学读书,高小未毕业,便因家贫辍学。经亲友介绍,去阜阳著名西医高继之门下学徒。5年后回县,在武营街租房3间,开办太和保和医院,它是本县较早的西医治疗机构。
真吾看病认真,收费合理,贫富一视同仁。诸多疑难病症,经他悉心治疗,转危为安。县西北刘大桥村,一幼儿患痞块病(即肝痞肿大硬化症),多方求医无效,经他疹治,慢慢康复。由此名声大噪,登门求医者连接不断。
抗日战争期间,他受聘兼任太和县中的校医和国民兵团的医官。当时他很容易发财致富,但他视富贵如浮云,不为子孙谋产业,手头宽裕了,给贫苦人看病则少要钱或不要钱,中小学生的轻伤小病,多予以免费治疗。他常笑向朋友说:“从古以来,就是穷汉吃药,富汉还钱。照顾穷人是传统的医德嘛。”
解放后,他拥护党的领导,参加县联合诊所,县中医院成立后,又被安置在中医院工作。他积极响应中西医互相学习的号召,钻研中医针炙学,采用保守疗法,治愈了许多甲状腺炎、盲肠炎、乳腺炎等常见多发病。这时,他虽年过半百,身体多病,但对工作依然勤勤恳恳,往往饭未吃完便被人请走,半夜三更还外出行医。一次,他骑自行车去李营看病,跌伤了胳膊,多年未能全愈。真吾为人民奉献精神,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和爱戴,他被选为县五、六届人大代表,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担任中医院工会主席和院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反动医学权威”,挂牌戴帽,游街示众,甚至关押坐牢。以后随着政策的落实,恢复了他看病的权利,他不计个人恩怨,又拿起阔别多年的听诊器,兢兢业业的为患者服务了。但几年的折磨,使他的身体更加虚弱。1974年患肾癌开刀后,便卧床不起了。就在这个时期,还不断有人到他病榻前找他看病,他总是勉强支撑着诊断开方。最后,他连开方的气力也没有了,还口授药方,治愈了几个高烧不退的幼儿。1979年9月26日,他与世长辞,太和卫生工作者和广大群众,都为失去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医生而深切哀悼。
张晓晖程方汪海洋高国峰
张晓晖(1954-1979年),李兴司疃人。1973年入伍,1975年入党。历任班长、排长等职,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被敌人炮弹炸伤腹部,肠子露了出来,他用手把肠子塞进肚里,向敌人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壮烈牺牲。部队党委给他追记二等功。
程方(1964-1985),旧县人。1983年1月入伍,曾受到所在部队多次嘉奖,被团里评为优秀义务兵、神枪手、模范班长和火线优秀团员。1985年9月,在老山前线对越防御作战中,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共党员,记二等功。
汪海洋(1964-1985),蔡庙人。1983年1月入伍,1985年9月,在老山前线对越反击作战中,他与战友突破敌人的前沿阵地,向395高地顶峰发起攻击时,不幸中弹负伤。他忍着剧痛,向前又冲了100多米,当接近敌人洞穴时,敌人投来了几枚手雷,在这紧急关头,他奋不顾身地扑向战友,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飞来的弹片,壮烈牺牲。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记二等功。
高国峰(1963-1985),旧县人。1983年1月入伍,1985年1月入党。1985年12月,在对越还击自卫作战中,光荣牺牲,部队党委追记二等功。
李绳祖
李绳祖(1904-1983),旧县长孙庄人。出身于耕读人家,幼读私塾多年,1928年毕业于太和师资进修班,任小学教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中共太和西北区委宣传部长,常在党的地下刊物《太和红旗周报》撰文,揭露贪官污吏、地主豪绅的罪行。“四.一九”暴动,他率领十里沟一带赤卫队攻城,失败后被通缉,到上海等地当苦工,抗日战争爆发后,返里任太和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特务科长,抗日人民自卫军四大队中队指导员等职。1941年,太和革命力量转移到涡北根据地,他和史逸亭、耿海臣成立十里沟党支部,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高庙、旧县等区区长、沙河大队长,为发展人民武装和解放家乡做出很大贡献。建国后,历任茨谷区长、治淮总队秘书和主持教育科工作。1954年调阜阳地区机关干部学校任校长。1979年离休,1983年10月病逝。
绳祖一生两次入狱。1938年在县动委会时,去临泉联系工作,被反动武装扣押,受尽酷刑,几遭不测。1947年春被人出卖,关进国民党太和调查室监狱,受尽折磨,后经多方营救,才得释放。在革命工作中,他遵守党的纪律,处处以身作则。1950年冬,他亲赴茨河工地,不顾年老体弱,常参加劳动,遇有民工伤病,他亲临慰问,安排治疗。1951年主持教育工作时,在一次会议上,各区文教干部揭露书店把救灾课本出售,他听到十分痛心,严责书店经理,限令返回书款,并要求各区、校一定把此款退到学生手中。
著有《狱中纪实》。
史逸亭
史逸亭(1893-1983),中共党员,旧县史老家人。幼读私塾多年,后又在地方当塾师。1925年6月,“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太和,他曾带领数十名学生四出游行,贴标语,呼口号,号召民众起来反帝救国。
抗日战争期间,他与李绳祖等成立十里沟支部,坚持革命斗争。同时他还担任党的地下联络员,曾历尽艰险,四去涡北,三去路东,传送新四军五师、四师之间的信息,还把一批青年送往抗日根据地参军,跋涉万里,备尝辛苦。
1946年冬,太和解放战争开始,他受党的指派,负责侦察和策反工作。刘邓大军南下,陈栗大军解放太和,皆由他担任境内向导。后担任沙茨区区长,常率领区队与敌人进行神出鬼没的斗争,直到太和全境彻底解放。
建国后,曾任太和、凤台建设科长、淮南市林业管理区区长、大通煤矿指导员等职。1958年离休,寓居太和城内,常被学校请去给中小学生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许多青少年也常到他寓处拜访,聆听老前辈的教诲,都亲热的称呼他“史爷爷”。
史老是位美髯公,又是“少年白”,年未四十,须发如银。.阌诳垢锩疃崆靶钚搿#保梗矗蹦辏厥λ鸵环菝芗顾鸵晃磺嗄耆ゲ尉饭迕偶竦掣谏诿懿迹怨腥硕际┬醒细竦乃焉砑觳椤J防衔弊安√盟嫘星嗄瓴蠓鏊冢凳巧霞床。谏诩请q罄先耍患铀巡椋⒓捶判小F涫彼唬矗杆辍M砟晟硖宸⒏#嫒缏拢牍兀坑牒炝旖砦ё黄穑缰谛桥踉拢褐诮猿莆汀笆傩恰ⅰ
著有《太和革命回忆录》、《太和烈士传》、《史逸亭小传》等。
花雪涛
花雪涛(1914—1983),江苏邳县人。1938年参加当地抗日游击队,长期与日、伪军进行斗争。1946年秋,涟水战役后,他所在部队处境险恶,上级决定采取分散北撤,通过敌人多道封锁线去山东找主力部队,不能去者,分散隐蔽,等待部队转回。雪涛毅然北上,经过十个月的艰难跋涉,终在山东沂口找到主力部队。不久,他被派去华中干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阜阳专署工作。1949年入党,1951年任凤台县粮食局副局长,1954年任阜阳行署粮食局科长,转副局长。1957年调任颍上县副县长,文化大革命前夕,调任太和县副县长。1980年任太和县政协副主席,1983年病逝。
雪涛一生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他在颍上任副县长9年,有7个春节都是在农村和群众一起度过,放弃一家团聚的天伦之乐。
三年困难时期,他分管财贸工作,从不多吃多占,与群众同甘共苦。对子女上学、参军、转干、就业,自己从不插手,也不托人说情,让孩子沿着正确的途径走上工作岗位。
张仲田
张仲田(1891—1983),城郊张湾人。出身农家,祖上几代都是耕种兼推拿正骨的民间郎中。仲田幼时即随父学习治骨伤的手法,常用拇、食两指捻捏麻杆、树枝、按摩自身的各部关节。既长,功力日臻成熟,骨伤者一经手术,痛苦若失。于是“张半仙”之名,不胫而走,成为方圆百里的正骨妙手。
仲田沿袭家庭传统,正骨皆不要钱,患者有时以薄礼酬谢。1943年,驻太和的蒙亳师管区司令李金田之子腿跌断,数经医治无效,地方人推荐张仲田,李派人请到,见是一个贫苦农民,不信其术,大不为礼,及经诊断,所说与伤者所感相同,始让其手术。该子属粉碎性骨折,治愈后,李金田待为上宾,面称仲田“活神仙”,并以重金酬谢,而仲田一文不取。李过意不去,问仲田有何要求,要枪要马都行。仲田说:“什么都不要。我有两个乡亲,被抓了壮丁,现在这里关着,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一人当兵,全家离散,请你开恩,放他们回去。”李金田立即放二人回家。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把仲田请到城关医院(今太和中医院前身)作正骨医生。使这位在旧社会被视为方技末流的民间推拿郎中,登上了医林的大雅之堂,成为堂堂正正的人民医生了。仲田仍然一如既往,淳朴勤恳,和蔼平易,上班下班,他的屋里经常是拥挤满座,为了解除患者的伤痛,他不管自己如何疲劳,甚至在病中,也坚持为患者施手术,从不推诿、厌烦。由于他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影响越来越大,求医者遍及许多省市,到了七十年代,太和中医院骨科已增设病床85张,护士18人,仍然不能满足病患者的要求。
旧时民间正骨医生,多不肯将技术传授别人。仲田在党的教育下,开办正骨学习班,广收门徒,无私地将技术传留后世。先后及门受业者一百余人,遍布阜、颍、涡、亳等地。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集体整理了《张仲田正骨经验》一书,1983年经科技出版社出版。
建国以来,根据他对社会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予他很高的荣誉和地位,他是本县一至六届县人大代表,三至六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第一届政协委员,安徽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卫生厅还授予他主任医师的高级职称。
李谦和
李谦和(1914—1983),城北乡人。民国以来太和最著名的治疮医生,在县中医院工作,兼县中医学校教师。他对深部疽疸有奇特的诊治技术。他在旧县镇时,沙河南岸有一姑娘,大腿疼痛,其父请谦和诊断,谦和用手轻按一下,即断定为深部疮疽,须杀(sha读啥,方言称切口排脓为杀疮)。为皮肤无隆起变异现象,不敢相信,另请多医均不敢断症。后因疼痛难忍,复请谦和诊治,谦和以刀杀入,脓流盈碗,不久全愈。“文革”时期,旧县有一杨姓女孩,一身多处起包,住院治疗二十余日,病势日趋严重。通过会诊认为是脓疽败血症,拟采取几次开刀治疗。这时谦和已退休回家,经人推荐,病家用板车将患者拉到谦和家中,谦和看后,开出药方,并叫病人出院回家,千万不要开刀。病家按方用药,旬日全愈。计算往院花百元,用谦药方买药,只花六、七块钱。
马慈甫
马慈甫(1908—1984),回族,太和城关人。幼随父读书,精通阿拉伯文。25岁应聘担任界首清真寺阿訇。从五十年代起,慈甫先后被选为界首县人大代表、太和县人大代表,并担任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县政协常委,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他还出席过全国伊斯兰教代表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抗日战争爆发,他组织界首伊斯兰教抗日协会,发动回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还筹建一所私立树人小学,为回、汉平民子女入学提供方便。
建国后,他曾配合政府组织回民义务消防队,.;ぞ用褡》堪踩龀龉毕住K险嬷葱械车拿褡逭撸玫车拿褡逭呓逃旅瘢銮康胤矫褡逋沤帷
杨同欢
杨同欢(1933—1985),赵庙黑虎乡人。1950年入伍,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入党,任志愿军班长、排长、副连长。1961年到济南军区炮兵指挥官训练队任教员,后升团参谋长、团党委委员。1976年任26军军训点党委书记。1979年转业,任颍上县工交办公室副主任,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常委。
1984年任太和县委常委,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5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