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土壤植被
一、土壤分布
据颍上县农业区划办公室1985年《土地资源详查报告》数据,县内耕地2093347亩,占全县总面积2982746亩的70.2%。按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分为4个土类、5个亚类、17个土属、81个土种。
棕壤是全县唯一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淮河干支流,润河、颍河、八里河、第三湖沿自然堤和湖岸缓坡的上侧。西起芦庙、陈店乡经润河、耿棚、半岗、城郊南部至王岗、夏桥、杨湖、江店区呈带状分布。成土母质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和第四纪红土,面积292874.3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4.0%。
砂礓黑土在全县仅有一个普通砂礓黑土亚类,分布最广,是具有腐泥状黑土层及潜育砂礓层的暗色土壤,总面积1107275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2.9%,除王岗、八里河两乡镇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基本上可划分两大片:北片为颍河、西淝河之间的河间平原,呈大片状分布。北部和西部与利辛县的砂礓黑土连片,东北和沿西淝河的黄潮土接壤,东连凤台的岗土类,南自东南到西北与颍河沿岸的黄潮土相邻。颍河与淮河之间构成南大片,计有六十铺、耿棚、南照北部和城郊等区镇。东、南两面与棕壤、北与黄潮土、西与阜阳县的砂礓黑土相接。南部和东部,间断成片稻改,经长期水耕热化,已形成水稻土。
潮土是全县肥力较强,成土年代较短,面积仅次于砂礓黑土的第二大土类。总面积545572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6.1%。有黄潮土、灰潮土两个亚类。黄潮土亚类沿颍河两岸及西淝河右岸呈带状分布,以沿颍河两岸为主。上起江口,下至杨湖区鲁口乡自然堤内的背河洼地。其宽度变幅较大,窄的不到1公里,宽的可达20公里,两侧多与砂礓黑土接壤。灰潮土亚类,主要分布在沿淮河左岸的河谷平原上,西起洪蒙洼地,中有润河湾、孔王李三湾、秋稼湖、戴家湖;东到唐垛湖、陈桥、六十铺、耿棚、八里河等湖洼地带也有零星分布。
水稻土主要是在棕壤及砂礓黑土上改种水稻,经长期水耕热化而成的土类。1984年,全县已形成的水稻土共有14762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7.5%,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1%,主要分布在南照、润河、半岗、八里河、城郊、杨湖、王岗等区镇。
附:颍上县土壤分布示意图
二、土壤质地
颍上县土壤母质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和近代黄泛、淮泛沉积物三大类。由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母质发育而成的砂礓黑土、棕壤,成土年代古老,质地比较均匀,一般耕层质地中壤至重壤,心土层和底土层为重壤至粘土。近代黄泛、淮泛沉积物母质发育而成的潮土土类(黄潮土、灰潮土亚类),成土年龄较轻,还保留着一定的原始特征,但质地变化比较复杂。在泛道附近沉积物较粗,多为沙土、黄沙土,质地为沙土,沙壤土至轻壤土。距泛道较远的地方沉积物较细,多为淤土、泥骨土、质地为重壤至粘土。两者过渡地带,多为两合土、沙泥土,质地多为中壤土,并常有沙粘间层出现。县内土壤质地主要特点是比较粘重,粘质土壤面积大,壤质和砂质土壤面积小。据普查,全县共有粘质土壤1703266.24亩,占总耕地81.4%。土壤质地的另一特点是,粗粉粒(0.05~0.01)的相对含量比较高,粘粒含量悬殊大。从不同土壤来看,水稻土、礓黑土、棕壤的粘粒含量高于潮土。同一土类不同土属之间,粘粒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如潮土类黄潮土亚类淤土属、粘粒含量高达76.2%,而砂土属粘粒含量仅37.9%。灰潮亚类中的泥骨土属粘粒含量64.4%,沙泥土土属粘粒含量只有39.6%。粘粒含量高,粗粉粒含量低的土壤,在有机质含量不足的情况下,雨后易板结,通透性不良,保水保肥性好,粘着性大,耕性不良,适耕期很短,下雨地面易积水,水多气少。粘粒含量低,粗粉粒含量相对较高的土壤,在同等条件下,其生产性能与此相反,由于可塑性差,通透性强,水肥易流失,造成缺水、缺肥无后劲。粘粒与粗粉粒含量近似的土壤,保供性和通透性皆好,耕性与宜耕期介于两者之间,水、肥、气、热比较协调,肥劲稳。
三、植被
颍上县原属草甸植被,两三千年前已开垦利用,逐步被人工植被代替。目前自然植被中,只能在沟边、路旁发现少数的白茅、马唐、鸡眼草等。现在的人工植被比较复杂。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红芋、水稻、高粱、玉米、豇豆、绿豆、棉花、油菜、芝麻、花生、南瓜、西瓜、黄瓜和各种蔬菜等。林木常见的有侧柏、榔榆、刺槐、中槐、桑树、苦楝、臭椿、香椿、泡桐、枫杨、柳、杨、梓树、橡树、皮树、枣树、柿、梨、桃、苹果等乔木,以及荆条、杞柳、紫穗槐等灌木。水杉、川楝、圆竹也有一定的发展。水生植物有芦苇、荻柴、藕、菱角、芡实、水胡芦、蒲草、水杂草、水香蒲等。草本植物有蒲公英、巴根草、刺刺菜、金银花、灰灰菜、豆瓣菜、面条棵、猫耳眼、稗草、节节草、狼尾草、兔丝子、火镰草、黄蒿、野艾、蒺藜、荠菜、车前子、茴草、马齿苋、羊蹄棵等。由此可见,县内现有植被虽属于.鼻担志哂心媳惫傻奶氐悖佣从诚啬谕寥佬纬傻墓毯屯寥览嘈鸵簿哂心媳惫傻奶卣鳌
人类的垦植和耕作活动,改造了植被,不断改变自然环境,加速耕作土壤的形成,促进土壤向有利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其主要作用是常年的耕翻,中耕,施肥,灌溉,逐步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层的理化性状,疏松了耕层,促进土壤的热化,提高土壤肥力,协调水、肥、气热供应能力。特别是解放以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采取综合耕作措施,逐年提高机械化水平,扩大农田深翻面积,增施肥料,大大加速易涝洼地和大面积低产土壤改土培肥的进程。
据颍上县农业区划办公室1985年《土地资源详查报告》数据,县内耕地2093347亩,占全县总面积2982746亩的70.2%。按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分为4个土类、5个亚类、17个土属、81个土种。
棕壤是全县唯一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淮河干支流,润河、颍河、八里河、第三湖沿自然堤和湖岸缓坡的上侧。西起芦庙、陈店乡经润河、耿棚、半岗、城郊南部至王岗、夏桥、杨湖、江店区呈带状分布。成土母质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和第四纪红土,面积292874.3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4.0%。
砂礓黑土在全县仅有一个普通砂礓黑土亚类,分布最广,是具有腐泥状黑土层及潜育砂礓层的暗色土壤,总面积1107275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2.9%,除王岗、八里河两乡镇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基本上可划分两大片:北片为颍河、西淝河之间的河间平原,呈大片状分布。北部和西部与利辛县的砂礓黑土连片,东北和沿西淝河的黄潮土接壤,东连凤台的岗土类,南自东南到西北与颍河沿岸的黄潮土相邻。颍河与淮河之间构成南大片,计有六十铺、耿棚、南照北部和城郊等区镇。东、南两面与棕壤、北与黄潮土、西与阜阳县的砂礓黑土相接。南部和东部,间断成片稻改,经长期水耕热化,已形成水稻土。
潮土是全县肥力较强,成土年代较短,面积仅次于砂礓黑土的第二大土类。总面积545572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6.1%。有黄潮土、灰潮土两个亚类。黄潮土亚类沿颍河两岸及西淝河右岸呈带状分布,以沿颍河两岸为主。上起江口,下至杨湖区鲁口乡自然堤内的背河洼地。其宽度变幅较大,窄的不到1公里,宽的可达20公里,两侧多与砂礓黑土接壤。灰潮土亚类,主要分布在沿淮河左岸的河谷平原上,西起洪蒙洼地,中有润河湾、孔王李三湾、秋稼湖、戴家湖;东到唐垛湖、陈桥、六十铺、耿棚、八里河等湖洼地带也有零星分布。
水稻土主要是在棕壤及砂礓黑土上改种水稻,经长期水耕热化而成的土类。1984年,全县已形成的水稻土共有14762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7.5%,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1%,主要分布在南照、润河、半岗、八里河、城郊、杨湖、王岗等区镇。
附:颍上县土壤分布示意图
二、土壤质地
颍上县土壤母质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和近代黄泛、淮泛沉积物三大类。由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母质发育而成的砂礓黑土、棕壤,成土年代古老,质地比较均匀,一般耕层质地中壤至重壤,心土层和底土层为重壤至粘土。近代黄泛、淮泛沉积物母质发育而成的潮土土类(黄潮土、灰潮土亚类),成土年龄较轻,还保留着一定的原始特征,但质地变化比较复杂。在泛道附近沉积物较粗,多为沙土、黄沙土,质地为沙土,沙壤土至轻壤土。距泛道较远的地方沉积物较细,多为淤土、泥骨土、质地为重壤至粘土。两者过渡地带,多为两合土、沙泥土,质地多为中壤土,并常有沙粘间层出现。县内土壤质地主要特点是比较粘重,粘质土壤面积大,壤质和砂质土壤面积小。据普查,全县共有粘质土壤1703266.24亩,占总耕地81.4%。土壤质地的另一特点是,粗粉粒(0.05~0.01)的相对含量比较高,粘粒含量悬殊大。从不同土壤来看,水稻土、礓黑土、棕壤的粘粒含量高于潮土。同一土类不同土属之间,粘粒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如潮土类黄潮土亚类淤土属、粘粒含量高达76.2%,而砂土属粘粒含量仅37.9%。灰潮亚类中的泥骨土属粘粒含量64.4%,沙泥土土属粘粒含量只有39.6%。粘粒含量高,粗粉粒含量低的土壤,在有机质含量不足的情况下,雨后易板结,通透性不良,保水保肥性好,粘着性大,耕性不良,适耕期很短,下雨地面易积水,水多气少。粘粒含量低,粗粉粒含量相对较高的土壤,在同等条件下,其生产性能与此相反,由于可塑性差,通透性强,水肥易流失,造成缺水、缺肥无后劲。粘粒与粗粉粒含量近似的土壤,保供性和通透性皆好,耕性与宜耕期介于两者之间,水、肥、气、热比较协调,肥劲稳。
三、植被
颍上县原属草甸植被,两三千年前已开垦利用,逐步被人工植被代替。目前自然植被中,只能在沟边、路旁发现少数的白茅、马唐、鸡眼草等。现在的人工植被比较复杂。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红芋、水稻、高粱、玉米、豇豆、绿豆、棉花、油菜、芝麻、花生、南瓜、西瓜、黄瓜和各种蔬菜等。林木常见的有侧柏、榔榆、刺槐、中槐、桑树、苦楝、臭椿、香椿、泡桐、枫杨、柳、杨、梓树、橡树、皮树、枣树、柿、梨、桃、苹果等乔木,以及荆条、杞柳、紫穗槐等灌木。水杉、川楝、圆竹也有一定的发展。水生植物有芦苇、荻柴、藕、菱角、芡实、水胡芦、蒲草、水杂草、水香蒲等。草本植物有蒲公英、巴根草、刺刺菜、金银花、灰灰菜、豆瓣菜、面条棵、猫耳眼、稗草、节节草、狼尾草、兔丝子、火镰草、黄蒿、野艾、蒺藜、荠菜、车前子、茴草、马齿苋、羊蹄棵等。由此可见,县内现有植被虽属于.鼻担志哂心媳惫傻奶氐悖佣从诚啬谕寥佬纬傻墓毯屯寥览嘈鸵簿哂心媳惫傻奶卣鳌
人类的垦植和耕作活动,改造了植被,不断改变自然环境,加速耕作土壤的形成,促进土壤向有利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其主要作用是常年的耕翻,中耕,施肥,灌溉,逐步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层的理化性状,疏松了耕层,促进土壤的热化,提高土壤肥力,协调水、肥、气热供应能力。特别是解放以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采取综合耕作措施,逐年提高机械化水平,扩大农田深翻面积,增施肥料,大大加速易涝洼地和大面积低产土壤改土培肥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