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手工业
建国前,县内有铁、木、竹、石、酿酒、作坊、土陶、建筑、棉织等个体手工业,分散经营,自产自销。
1949~1952年,全县有油漆、砖瓦、印刷、编织、缝纫等10多个手工业工艺行业,从业人员3595人。1952年,试办2个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组员25人。手工业开始向集体化、合作化发展。1955年,针织、酱菜、印刷、白铁、服装等15个行业成立19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998人。1957年,合作社、组发展到25个,社、组员1489人,年总产值314万元。个体手工业人员尚有600多人。1958年,取缔个体手工业,原属手工业联社管理的红星机械厂和被服、木业、针织、皮革、印刷、砖瓦、铁木等7个社上升为地方国营厂。1961年,仅保留农机一厂、鞋厂、酒厂、糖果厂、电厂、酱菜厂为国营厂,其余退为集体合作企业。全县恢复手工业合作社15个,合作小组31个;建立手工业企业49个,职工1516人。全年产量224.49万件,产值(当年价)484万元。1972年,完成产值442万元,铁制农具5169万件,比1971年增长87.8%。1974年,完成产值749万元,提前78天完成生产任务。
1984年,产值1234万元;1985年,产值2621万元;1986年,产值4420万元;1987年,产值4730万元;1988年,产值5999万元。
二、化学工业
1972年,化肥厂建成投产,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当年只生产合成氨707吨,亏损53.6万元,以后连年亏损,濒临倒闭。1980年,进行整顿改革,修旧添新,增训人员,化肥生产开始走出低谷。1988年,生产合成氨1.23万吨,获利润198万元。
县化肥厂合成氨历年产量一览表
表23单位:万吨

三、机械工业
颍上的机械工业是在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8年,办起第一机械厂、轴承厂、新生机械厂、电动厂、农业局机械厂、水利局机械厂、粮食局机械厂等7个机械厂,均系全民所有制。1959年后,有6个厂相继停办,仅存第一机械厂,有木模、铸、车、煅、轴承、钳6个车间,职工236人;1970~1980年生产的平板车,在省内外颇负盛名。1975年,县拖拉机站转为农机修造厂(即农机二厂),制造制砖机、60型机糁机、双站柱榨油机、四轮拖车和农用水泵等。
四、食品工业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即有手工操作的食品工艺制作,私人开设的糖坊、豆腐坊、粉坊、油坊、酱菜坊遍及城乡。1958年,成立食品厂,生产糕点、硬糖、饼干;后改为食品一厂,生产果子露、罐头,年产550吨;1971年2月,成立糖厂,1979年糖厂停办,改为食品二厂,生产水果糖、糕点、饮料,年产110吨。1984年,成立板鸭厂,生产古慎白油板鸭,畅销省内外。
食品工业部分年份产值统计表
表24单位:万元

五、纺织工业
解放前,县内农妇农闲时以手摇纺车纺纱,织成土布,自产自用,群众称之为家织布。农村这种手工织布,一直延续到70年代。
1955年,办起制线厂。1958年,办起国营棉织厂。1962年,棉织厂停办,职工下放回乡生产。同年6月,又组建棉布加工厂。1964年,改为针绵织厂,主要生产民用线,兼产手套、花绳、线帽之类小产品,产值4.8万元。1969年,试产棉布,建颍上布厂,有木制织布机10台。1971年,有铁木合制织机28台,鼎盛时拥有布机70台。1972~1982年,生产色织布56.41万米,实现产值115.2万元。1984年,棉布降价,生产停滞滑坡。1988年,经济效益回升,扭亏为盈。
六、酿酒印刷造纸
酿酒解放前,县内各乡镇均有私人开设的小槽坊,以高粱、大麦酿造小药酒。1949年,县税务局专卖股在淮上公园高庄设坊烧大曲酒。私人酒坊一律取缔。1958年,建颍上酒厂,职工50人。仅有1台20马力的柴油机和1台破碎机,只能生产白酒。后经改制、创新、扩大,开始生产酒精。1988年,总产量2722吨,并研制出新品种“华夏礼酒”和“甘罗特液”。
印刷解放前即有几家石印印刷店铺。解放后,建颍上县文教印刷社,承印全县小学课本和午秋征串票。1956年,改为公私合营,并由石印改为铅印。1957年,与颍上报社合并为颍上印刷厂。承印联单、信封、信笺、作业本,70年代以后,可承印文件、杂志。
造纸解放前,城内有几家手工造纸铺。工具简陋,产品粗糙,只能用于包装和卷炮。1958年,建颍上纸厂,生产包装用纸。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停办。1966年恢复生产,设备逐年更新,技术逐步提高,到1988年,可以生产书写纸、有光纸、卫生纸等6个系列10个品种。1988年,产量达2394.5吨。
部分年份酿酒、印刷、造纸产量、产值统计表
表25

七、乡镇企业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县内始办社队企业,也叫社办工业,1983年改称乡镇企业,现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198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719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06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2.2%。上交国家税金340万元,接近全县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全年创纯利润2882万元。目前,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2万之多,占农村劳动力的23.5%,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倭送揪丁
1978—1988年颍上县乡镇企业上交利税情况统计表
表26单位:万元

八、建材工业
新中国成立前,颍上仅沿淮(河)、颍(河)有少数分散的私人马蹄窑,生产手工沙质青砖青瓦(小布瓦),产量极低。建国后,沿颍、淮一带窑民,仍沿袭旧法生产砖瓦。直至1970年,县内始建国营建材工业。轮窑厂、水泥预制厂、砂石管理站也相继建立,开始生产机制砖瓦、水泥预制建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满足城乡建房需要,私人建窑烧制砖瓦,小吊窑星罗棋布。颍上建材工业由此空前发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