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计划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50年,县设财政经济委员会,管理全县经济工作。1955年2月,成立经济计划委员会,负责计划、统计、物资和经济协作工作。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计划管理工作瘫痪。1970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小组下设综计小组,负责全县的综合计划平衡、基建、物资、物价、科技、劳动、统计等工作。1977年2月,成立颍上县计划委员会。1988年编制15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2人。
二、计划编制
根据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要求,统一计划,管理全县国民经济,各种计划的编制,由县计划部门按照上级计划部门下达的控制数结合县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部门的实际编制年度和中、长期计划,再由政府审定下达各国民经济部门执行。从1982年起,根据新宪法规定,将国民经济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自1985年起,将县级计划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
建国后,县内先后编制的计划有《1958~1962年的农业发展规划草案》、《1966~1970年农业生产发展规划》、《1981~1985年的六年规划》、《1986~1990年的七五规划》以及各个年度下达的各项国民经济计划,包括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生产总值,农业、工业生产计划和主要产品、产量,商业购进、销售、物资调拨,交通、邮电、财政收支和计划信贷,基本建设、劳动工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扶贫以及人口发展计划等。县计划部门随时掌握计划执行的主要指标,提供县领导决策参考,通过计划,指导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工作、生产和社会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逐步.湮缁嶂饕寮苹唐肪锰逯疲丶苹棵诺奶逯埔蚕嘤Φ母母铩
三、管理措施
县计划部门对计划管理的各项因素,通过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或抽样调查,掌握主要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摸清资源情况及其利用程度,生产能力和市场供求情况,各种社会事业的现状和发展需要等。找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对执行计划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时调整,力求平衡。开展经济技术的协作,加强经济信息的传递管理,以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对有关国计民生的物资和商品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对个体经济、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的生产经营由自由市场进行调节,促进各业兴旺,经济繁荣。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9868万元,比1952年增长93.5%。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处于大跃进阶段,高指标,瞎指挥,跃进计划,脱离实际,造成年年计划落空。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仅6063万元。比1957年下降38.5%。
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经过3年调整后的国民经济计划开始回升,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发展速度缓慢。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3936万元,比1965年增长9.2%。
第五、第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和改革调整,加快轻工业生产,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县内经济得到健康发展。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5479万元。比1957年增长2.6倍。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1986年,农业受灾,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仍完成42115万元,占年计划41000万元的102.7%,比上年增长16.9%。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3709万元,占年计划46000万元的95%,比上年增长3.8%;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7759万元,占年计划48000万元的99.5%,比上年增9.3%。
1950年,县设财政经济委员会,管理全县经济工作。1955年2月,成立经济计划委员会,负责计划、统计、物资和经济协作工作。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计划管理工作瘫痪。1970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小组下设综计小组,负责全县的综合计划平衡、基建、物资、物价、科技、劳动、统计等工作。1977年2月,成立颍上县计划委员会。1988年编制15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2人。
二、计划编制
根据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要求,统一计划,管理全县国民经济,各种计划的编制,由县计划部门按照上级计划部门下达的控制数结合县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部门的实际编制年度和中、长期计划,再由政府审定下达各国民经济部门执行。从1982年起,根据新宪法规定,将国民经济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自1985年起,将县级计划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
建国后,县内先后编制的计划有《1958~1962年的农业发展规划草案》、《1966~1970年农业生产发展规划》、《1981~1985年的六年规划》、《1986~1990年的七五规划》以及各个年度下达的各项国民经济计划,包括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生产总值,农业、工业生产计划和主要产品、产量,商业购进、销售、物资调拨,交通、邮电、财政收支和计划信贷,基本建设、劳动工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扶贫以及人口发展计划等。县计划部门随时掌握计划执行的主要指标,提供县领导决策参考,通过计划,指导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工作、生产和社会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逐步.湮缁嶂饕寮苹唐肪锰逯疲丶苹棵诺奶逯埔蚕嘤Φ母母铩
三、管理措施
县计划部门对计划管理的各项因素,通过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或抽样调查,掌握主要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摸清资源情况及其利用程度,生产能力和市场供求情况,各种社会事业的现状和发展需要等。找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对执行计划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时调整,力求平衡。开展经济技术的协作,加强经济信息的传递管理,以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对有关国计民生的物资和商品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对个体经济、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的生产经营由自由市场进行调节,促进各业兴旺,经济繁荣。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9868万元,比1952年增长93.5%。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处于大跃进阶段,高指标,瞎指挥,跃进计划,脱离实际,造成年年计划落空。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仅6063万元。比1957年下降38.5%。
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经过3年调整后的国民经济计划开始回升,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发展速度缓慢。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3936万元,比1965年增长9.2%。
第五、第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和改革调整,加快轻工业生产,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县内经济得到健康发展。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5479万元。比1957年增长2.6倍。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1986年,农业受灾,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仍完成42115万元,占年计划41000万元的102.7%,比上年增长16.9%。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3709万元,占年计划46000万元的95%,比上年增长3.8%;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7759万元,占年计划48000万元的99.5%,比上年增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