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十一节 三结合建校
建国后,学校的建筑费基本由国家全包,每年下拨修缮费15万元左右,用来小修小补,尚感不足,进行更新扩建,力所难及。全县当时的600余所中、小学,近20万名学生,原有校舍13208间中,危房竟达3400间,桌、凳奇缺,80%以上的学生用泥桌土凳。
1981年春,采取“主要依靠群众集资,国家适当补助与勤工俭学三结合”筹资建校的办法,开始在各区试点。
实行“三结合”建校以来,全县新建、改建砖瓦结构的标准校舍11990间,是建国34年来所建砖瓦房屋的3倍多,建筑面积扩增4倍有余;除添置课桌凳、建院墙、铁制大门和旗杆外,部分学校还筑硬基路与绿化校院。农村小学95%以上的校舍实现了砖瓦结构;50%以上的学生有了课桌凳。办学条件好转,入学率也逐年上升。1984年,省教育厅在颍上县召开“全省群众集资‘三结合’建校经验交流会”,颍上以“建好学校,造福后代”为题,做了经验介绍。
1981~1985年,全县共新建、改建校舍220880平方米,添置课桌凳3.2万张,建院墙35000米,添制铁大门68合,铁旗杆157个。共开支人民币1865.3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93万元,群众集资1422.38万元,勤工俭学收入50万元。到1986年,全县共建校舍12769间,添置课桌凳66597张。
1988年全县公办中学校舍、设备情况统计表
表101

1981年春,采取“主要依靠群众集资,国家适当补助与勤工俭学三结合”筹资建校的办法,开始在各区试点。
实行“三结合”建校以来,全县新建、改建砖瓦结构的标准校舍11990间,是建国34年来所建砖瓦房屋的3倍多,建筑面积扩增4倍有余;除添置课桌凳、建院墙、铁制大门和旗杆外,部分学校还筑硬基路与绿化校院。农村小学95%以上的校舍实现了砖瓦结构;50%以上的学生有了课桌凳。办学条件好转,入学率也逐年上升。1984年,省教育厅在颍上县召开“全省群众集资‘三结合’建校经验交流会”,颍上以“建好学校,造福后代”为题,做了经验介绍。
1981~1985年,全县共新建、改建校舍220880平方米,添置课桌凳3.2万张,建院墙35000米,添制铁大门68合,铁旗杆157个。共开支人民币1865.3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93万元,群众集资1422.38万元,勤工俭学收入50万元。到1986年,全县共建校舍12769间,添置课桌凳66597张。
1988年全县公办中学校舍、设备情况统计表
表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