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沿革
民国36年(1947)11月23日,中共豫皖苏四地委、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四分区党委决定在阜阳南乡建立阜南县,机关临时设在吕大寨。
1949年2月,阜南县撤销。同年6月,成立阜南行政办事处。1950年6月,改为阜南县民主政府,1950年8月,改称为阜南县人民政府。
1956年6月,阜南县人民政府改称阜南县人民委员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群众造反组织的冲击,县人民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瘫痪,1967年10月,阜南县人民武装部配合“造反派”成立阜南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代行县人民委员会的职权。1968年7月,阜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1980年5月,改阜南县革命委员会为阜南县人民政府。
阜南县人民政府是阜南县最高行政机关,设县长1人,主持全面工作,副县长若干人,协助县长分管各项工作。“文化大革命”前,县人民政府每月召开一次科、局长例会。1980年后,每月召开一次县长办公会,必要时吸收有关部、委、办及科局负责人参加,对有关重大事项作出处理决定。
二、工作机构
民国37年,县民主政府设民教科、财粮科、建设科、公安局。下辖6个区民主政府。
1949年行政办事处设:秘书室、民政科、财粮科、建设科、教育科、工商税务局、公安局、司法科、人民银行办事处、邮局。
1950年增设合作总社(1952年改称供销合作总社)、农林科、工商科、粮食局、财粮科改为财政科、司法科改为人民法院、税务局、改教育科为文教科。
1951年8月,增设人民监察室、人事科、卫生科。
1952年3月,农林科与建设科合并为农建科,8月增设计划统计科。
1954年4月,增设水利科,6月,设财粮贸易办公室。
1955年2月,增设计划委员会,改计划统计科为统计科,5月设手工业管理科,6月,设手工业联合社。5月,农建科改为农业局。
1956年1月,增设林业科,4月设立交通建设科,6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各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改水利科为水利局。同时县人委增设商业科,7月裁工商科和手工业管理科,增设工业科,10月增设中国农业银行阜南支行,同时设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农副产品采购局。
1957年3月,农业银行阜南支行并入县人民银行,8月,林业科并入农业局称农林局,6月裁农副产品采购局,8月,工业科与交通建设科合并称工业交通科。
1958年11月,县人委增设工业局,下设区公所改为11个公社管委会。
1959年,裁监察室、供销合作社(1961年恢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人委及所属工作机构瘫痪。1968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设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县直工作机构及公社成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1973年后逐渐恢复正常。1978年1月,裁县革委4大组,恢复部、委、办、局。
1980年,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设办公室、编制委员会、人事局、物资局、计划委员会,财贸办公室、财政局、税务局、物资局、统计局、劳动局、物价局、工交办公室、工业局、二轻工业局、供电局、交通局、商业局、粮食局、工商管理局、对外贸易局、供销合作社、文卫办公室、体育运动委员会、文化局、教育局、卫生局、广播事业局、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办公室、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水利局、社队企业局、农机局、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档案局、基建局、气象局、农业区划办公室、农行、人行、建设银行、邮电局。
1984年春,进行机构改革,为消除党、政、企不分现象,减少机构重叠,撤并部分机构。
1985年,县人民政府设办公室、行政科和计划、经济、科技、体育、计划生育、编制6个委员会;地方志、地名办、农村能源办、外事侨务、农业区划、改贫双扶生救领导小组6个办公室;人事、监察、土地管理、财政、税务、统计、劳动、物资、物价、标准计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审计、交通、二轻工业、乡镇企业、邮电、供电、商业、工商行政管理、粮油食品、烟草专卖、对外贸易、文化、教育、广播电视、卫生、农牧渔业、林业、水利、农业机械、公安、司法、民政、档案34个局和供销合作社;农行、建设、工商3个银行和保险公司、气象站。下辖11个区公所和2个镇人民政府。
表152县人民政府领导人更迭表

三、外事侨务
1984年9月,县外事、侨务两个办公室成立,编制3人,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据1985年不完全统计,阜南县旅居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共108户,316人,在县内眷属171户,1132人。具体分布:居住香港的42户,105人;居住日本的18户,53人;居住美国的41户,141人;居住在印度尼西亚的1户,1人;居住苏联的1户,3人;居住巴拿马的1户,1人;居住新加坡的1户,2人;居住巴西的2户,8人;居住泰国的1户,2人。从1980年至1985年,回阜南来探亲的华侨、港澳同胞及外籍华人达160人次。所有回来探亲人员,均受到县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县统战部等有关单位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热情接待。还组织他们参观了阜南的工农业生产。同时还接待回来观光及前来工作、贸易的外籍华人27人次。为县内侨眷2人办理了出境手续。
阜南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为体现爱国爱乡之情,支援家乡建设,自1980年始,汇来的侨汇逐年增加,至1985年底,累计已达14万多元。
上一篇:第一节 人大
下一篇:第三节 政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