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境内河流均属淮河水系,涡河横贯中部,东南流入淮河。西淝河流经西南边界,经茨淮新河入淮;包河流经东北部,入浍河达淮河。涡河、西淝河、包河及其支流,组成三个水系,其中涡河流域面积最大,西淝河次之,包河最小。
(一)涡河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为188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4.5%。主要支流左岸有小洪河、亳宋河、武杨河、老武河、大观新河等;右岸有油河、赵王河等。
涡河涡河上源为阴沟水。《水经注》(卷九)载:“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阴沟始乱菠荡渠终别于沙而水受沙于扶沟县。”今一上源为惠济河,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黄河南大堤下,东南流向,流经杞县、睢县、柘城、鹿邑,自安溜乡入境。另一上源发源于河南中牟县东,东南流向,流经河南省通许、太康、鹿邑,自代桥入境。两源流至十八里集西之两河口合一,东向流经十八里集、市区北关、十九里集、大寺集、东钓鱼台、百尺河,至义门入涡阳县境。境内河段长66公里。河道断面:上宽约230~250米,底宽约50~100米,河深约13~15米,在高程37米以下的河槽,平均断面为1553平方米,最大泄洪流量为2500秒立方米,达20年一遇排涝标准。据1950~1986年水文观测,最高水位为36.67米,最低水位为24.79米;最大洪水流量为2140秒立方米,最小枯水流量为零。因河槽深阔,两岸地势高,近百年来未曾漫溢成灾,故民间有“水不逾涡”之说。但自1968年以来,上游地区开展“引黄淤灌”,大量泥沙入涡,形势越来越严重,最大含沙量由1983年的4.43公斤/立方米,增加到1985年的31.1公斤/立方米。年来沙量由1983年的6.32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91.9万吨。1981年涡河实测断面与1953年实测断面相比,大寺闸以上至两河口东平均淤高6米;河槽平均断面由1553平方米减少到957.5平方米;平槽泄洪流量由2510秒立方米减少到1110秒立方米,尚不足5年一遇排涝标准。是时县水利局将涡河淤积情况逐级上报,引起了省、地和国家水利部门领导的重视。1982年,水电部向国务院提交了《涡河淤积和引黄淤灌问题处理意见》的报告,国务院很快下达了(82)国函字54号文件,批转了水电部的报告,着重指出:“河南省引黄淤灌必须完善沉沙设施之后才能进行”。并立即下拨涡河防洪应急工程经费105万元,要求及时做好涡河安全渡汛工程。1982年冬至次年春,亳县修筑涡河防洪堤40.7公里,城市防洪墙13554米。但因经费有限,防洪堤、墙工程标准偏低,且未封闭。两岸沟口60余处,均未建防洪配套工程。所以目前仍不能充分发挥防洪效益。尤其是上游引黄淤灌在沉沙设施不配套的情况下仍继续进行,使涡河水含沙量有增无减,河床淤积日趋严重,洪涝灾害的威胁与日俱增,实力当地百万人民的心腹大患。
涡河属雨源型河道,其水位、流量、含沙量均受流域内降雨量的直接影响。年最高水位、最大流量和含沙量多出现于6~9月,枯水期和最小含沙量多出现于冬季和春季。
70年代后,随着中上游工业废水排放日多,污染逐渐加重。
建国前,涡河在当地境内无永久性桥梁,两岸交通极不方便。建国初,为沟通亳——商公路,在城东北角建起一座木排架公路桥。1969年9月,建九孔井柱“T”型梁板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路桥,成为贯穿涡河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此后又在城西韩营修建区乡公路桥一座,在城北二桥渡口修建浮桥1座,大大方便了南北交通。1978年,经中央水电部批准,在市境东南15公里之大寺集近处,修建了涡河亳县枢纽工程浅孔闸1座,为当地第一座大型蓄水闸。
涡河支流小洪河:清代称清水河,上游在河南省境内为古宋河。发源于河南省民权县东部,东南流向,经宁陵、商丘,于减店乡苗楼入市境至城北郑家店子入涡河,全长90公里,总流域面积为1553平方公里,境内河段长22.6公里,流域面积180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口宽150~200米,底宽60~120米,深5~8米。最大流量为800秒立方米,达20年一遇排涝标准。是当地排涝标准最高的河道。但因河底比降大,河口以上无控制工程,故枯水季节流量甚微,两岸农田易旱。境内除涝面积18万亩,桥梁配套两座。较大支流有大鸿雁沟、小鸿雁沟、洮河、亳柘路沟、赵坡河、吴新沟等。
亳宋河:上游河南省商丘县段称小白河,自三孔桥入市境始称亳宋河。东南流向,沿亳商公路纵贯张集区,至五里乡汪庄与陈浍沟汇流南下,至汤陵办事处三圣庙居委会以东入涡河,全长57公里,总流域面积170平方公里。境内河段长23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35~36米,底宽10米,深4~6米,达5年一遇排涝标准,境内除涝面积9万亩,桥梁配套12座。
亳宋河是建国后新开挖河道,因陈治沟排涝标准偏低,两岸多水灾。故从柳行乡刘楼处截引原陈治沟上游入新河,至汪庄复与陈治沟汇流,纳陈治沟为支流,因新河南至亳州,北及宋集,故命名为亳宋河。
武家河(武杨河):清代名雉河。自河南省商丘县起,至芦庙乡雷庄入境,流经当地东北部,至涡阳县入涡河。1964年前,武家河与大杨河均因工程标准过低,两岸多受涝灾。为解除两河上游灾情,1964年经阜阳地委与商丘地委协商决定,将大杨河上游自张店乡焦洼处截引改道至高阁改入武家河。再将武家河自上李桥处截引改道南下夺九女涧下游河段,至观堂区沙土乡孟窝入涡河。此段河道,1965年冬按3年一遇标准治理,因纳大杨河上游入武家河,故改名为武杨河。境内为42.8公里,流域面积238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42~55米,底宽29~40米,河深4~5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除涝面积为28万亩,桥梁配套13座。中型涵闸配套两座,呈二级蓄水控制。主要支流有大杨河、芦引沟和北狐狸涧。
老武河:原武家河下段,源于刘集乡上李桥,东南流向,斜穿观堂区,自蒋集乡大吴庄出境,至涡阳县城北入涡河,境内河段长17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30~42米,底宽25~30米,河深3~3.5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除涝面积8万亩,桥梁配套2座。主要支流有老杨河(上段)、姜沟和老杨河(下段)。
大观新河:原名大观河,建国后新开挖的排水河道。因其西起大寺乡凤凰寺,东至观堂乡徐楼入老杨河而得名。1978年按引输水河道疏浚成引排兼用河道,故名“大观新河”。全长17公里,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
赵王河:上游河南省境内称白沟河,发源于鹿邑县西北之玄武集,东南流向,自梅城乡夏庄入市境,横穿十河、大杨2区,至百尺河处入涡河,境内河段长38公里,流域面积580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45~55米,底宽22~80米,深4~6米。排涝标准达3年一遇,除涝面积为70万亩。桥梁配套7座,在蔡桥和余埠口建闸两座,呈二级蓄水控制。主要支流有急三道河、清水河、北丁沟、麦秸沟和亳城河等。其中急三道河,源于河南省鹿邑县东南部,东南流向,自侯桥乡宋菜园入境,于十八里区十二里乡河口穿宋塘河东南至赵桥乡马小阁入赵王河。境内河段为21.5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28~32米,底宽12~16米,深3~4米,排涝标准达3年一遇,除涝面积10万亩,桥梁配套7座,在大张庄和王蔡建闸两座,呈二级蓄水控制。清水河,古称百尺河,源于河南省鹿邑县之王小庙,东南流向。自梅城乡张楼北入境,于卞铺穿宋塘河,再东流经核桃场至大杨乡吴楼处入赵王河,境内河段长35公里,流域面积113.7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16~30米,底宽4~11米,河深3~4米,达3年一遇排涝标准,除涝面积为10万亩。桥梁配套20座。于三官集处建蓄水闸1座,主要支流为张沟。
油河:上游在河南省境称清水河,源于太康县马厂寨,东南流向,经柘城、鹿邑、郸城等县,自双沟区纪楼乡之蔺楼入市境,至大杨区城父乡常小街材东入涡河。境内河段长49公里,总流域面积712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45~60米,底宽25—36米,深5~6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除涝面积为70万亩,桥梁配套8座。在贾集和三叉口建闸两座,达二级蓄水标准。主要支流有洺河、亳城河、中心沟、老油河、丁沟、沙沟、小龙沟、立楞沟和张仪沟等。其中洺河,上游河南省境内称东名河,源于郸城县张胖店,东流自双沟区淝河乡之樊桥入市境,至三岔口入油河。境内河段长25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33~36米,河底宽15~16米,河深4~4.5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除涝面积10万亩。桥梁配套7座,有铁佛闸和铭河闸两座,呈二级蓄水控制。主要支流有宋塘河、油河一河和油河二河。
清游湖:据民国4年《安徽省亳县水利详细总分图说》记载:“清游湖宽六丈,深一丈,长三千三百丈。”其图所示位置,即今油河自三岔口东至蒋板桥河段和梭沟口以东至观桥之梭沟段。当时连为一体,因这些河段又宽又深,且每到汛期,诸流汇集,下游渲泄不畅,故两岸低洼处尽成泽国,波及甚广,经月不退,故以“湖”名之。建国后,经多次治理,排水渐畅,积水面积减缩,原清游湖也渐消失。1951年治理后,三岔口以下皆称漳河。1957年治理时,漳河并入油河。三岔口以下河段上口加宽至60米,河深加至6米(是原湖深的2倍),排水畅通,洪涝尽除,清游湖完全绝迹。
龙风新河:1976年新开挖的引水河道。北起城南七里之凤尾沟,南至古城区龙德寺,故名“龙凤新河”。全长38公里,原设计经由凤尾沟引涡水南流灌溉,但因规划不当,新河中赵王河南堤均未拆除,现全河分为三段,引涡灌溉未能实现,仅起到分段排水作用。其北段由权庄至赵桥集、赵王河,长12.5公里,流域面积38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30米,底宽8米,深5.5米,达5年一遇排涝标准,除涝面积4万亩,桥梁配套5座,赵桥集西建节制闸一座。其中段由赵王河南岸起,至朱小庄入诧河,长10.5公里。河道断面:上宽30米,底宽6~8米,深5~5.5米。此段排涝作用不明显。其南段起于洺河南岸,至龙德寺入西淝河,长15公里,流域面积40.5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30米,底宽6米,河深5米,达5年一遇排涝标准,除涝面积4万亩,桥梁配套10座,龙德寺西建节制闸1座。
(二)西淝河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为24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8%。西淝河是一条界河,境内的支流均在左岸,主要有穿杨新河、汪杨新河、青沟、董沟、麦秸沟、田沟、新建沟、反修沟、连乡沟等。西淝河流域均属低洼易涝区,1985年春统一治理后,涝情才有所缓解。
西淝河古称夏淝河,上游河南省境内称清水河。发源于太康县之马厂集,东南流向,经鹿邑小十字河入境。今之西淝河(上段),起于淝河集北之王河口,东南流向,经亳州市和太和县、涡阳县边界,至利辛县宋台子入茨淮新河。流经当地边界长32.4公里。河道断面:上宽35~64米,底宽16~41米,深4.5~5.5米,最大排水量426秒立方米,大于3年一遇排涝标准,除涝面积10万亩,桥梁配套5座。
西淝河支流穿杨新河:起于李村乡王大庄西北沈河南岸,南向经立德乡,穿杨集乡入西淝河,为建国后新开河道。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18~22米,底宽6米,深3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除涝面积4万亩,桥梁配套8座,王大庄建引水涵道1座。
汪杨新河:起于李村乡汪庄西北洺河南岸,南向流经李村、立德、杨集、杨店4乡,至杨店集西入西淝河,为建国后新开河道。全长17公里,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20~24米,底宽4~6米,深4~4.5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除涝面积5万亩,桥梁配套12座。
青沟:源于铁佛乡柴王村,上段称陡沟。东南向至苏赵林场始称“青沟”。再东南至杨店乡之河洼李入西淝河,全长25公里,总流域面积46.5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18~20米,底宽6米,深3米,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除涝面积4万亩,桥梁配套14座,于杨店乡木庙建蓄水闸1座。
董沟:源于淝河乡小卞庄北鸿河南岸,东南向流经淝河乡、店集乡、冯洼乡,再入店集乡,于耿竹园汇田沟,再东南至王桥入西淝河,全长9.5公里,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16~26米,底宽4~10米,沟深3~4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除涝面积3.5万亩。桥梁配套9座,王桥处建蓄水闸1座。
(三)包河水系
位于市东北部,境内流域面积8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主要支流有康家沟、洪河盆、黄沟等。包河流域是当地易涝地带,直至1980年治理后,涝情才有所缓解。
包河古称泡河,清称苞河。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西北之尚楼村,东南向,流经商丘、亳州、永城,至宿县临涣集入浍河。境内河段,自颜楼乡北部郭庄入境起,至刘集乡北部边界之马张楼出境止,长26公里。河道断面:上宽妆~50米,底宽19~24米,深4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除涝面积9万亩,桥梁配套9座。
包河支流康家沟:源于河南省虞城县,东南流向,自李集乡刘园入境,经张店乡、泥店乡,至边界处入包河,境内河段长17公里。河道断面:上宽16~24米,底宽4~10米,深2.5~3.5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除涝面积4万亩,桥梁配套10座。其支流有:洪河岔、黄沟等。
(四)浍河水系
小浑河浍河支流。其上游在河南省境内称“洺河”,源于虞城县站集以南,东南流向,自李集乡杨庄入境。斜穿市东北部之李集乡中部,于浑河集入永城县境,至扎把集西入法河。境内河段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7平方公里。河道断面:上宽18~20米,底宽5~8米,深2.5~3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除涝面积2万亩。其支流有挡马沟。
除涡、淝、包、法四水系之外,尚有淮河支流——芡河与乾溪沟,均发源于市境东南之高卜乡。此二沟河虽然对当地水利影响甚微,然而芡河至涡阳、利辛、蒙城、怀远诸县遂为大河,乾溪沟在古籍中亦多有记载。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