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核桃林场
该林场为直属于县政府的区级单位,建于1960年,位于古城、双沟、大杨、十河4区之间,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核桃林场。初名为“阜阳地区贾集核桃林场”,直属省林业厅。至1962年,共育林3.7万亩,有树60万株。但由于设计中忽视了地下水位在0.3~0.6米之间,高于核桃树苗正常生长的地下水位,导致树苗成活率较低。1963年大水,又使树苗大面积死亡,林场规模缩减为2万亩,树木35万株。1963年,经省政府批准为“以场代队”的国营林场,定名为“国营亳县核桃林场”。当年进行了降低水位的治理,并于1964年和1971年分别进行了补植、重造,面积和树木又分别恢复到2.3万亩和40万株。1971年开始结果。1975年产量约100吨。当年出口66.6吨,以后的常年出口量保持在30吨上下。1977年,核桃树经过间伐,加之部分自然死亡,保留20万株。产品有薄壳核桃、绵核桃、新疆核桃、隔年结果核桃等28个品种,平均出仁率62%,出油率68%。1986年,全场共有人口15994人,其中行政干部30人、技术人员7人、固定工人117人;有房屋25121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约80万元。场部下设1个苗圃和12个营林区,总经营面积24712亩,其中林地面积23103亩。当年桃核总产达到80万斤。
(二)苗圃
1953年秋,在汤陵公园内建立了国营亳县苗圃,以繁育乡土树种和果树苗为主。1957年,有地102亩。同年3月,十八里区星火一社建立了果树苗圃;至年底,有125个农业社建立了苗圃。1959年11月,苗圃迁至板桥口,果园与苗圃合并,为“以圃代队”性质。1962年,果园与苗圃分开,迁移到刘阁,有土地150亩。1972年,又迁回板桥口,占地675亩,以培育毛白杨、泡桐、榆树、苹果树等品种为主。年苗木出圃量15万株,年创产值3万元。1977年,开始从歙县等地引种水杉20亩。1983年,成功引种出四川楝;同时为适应城市绿化的需要,又培育了雪松、龙柏、铅笔柏、花柏、翠柏、香柏、洒金柏、地柏、广玉兰、梅花、桂花等常绿树和木本花卉。到1986年,县苗圃共为全市提供泡桐苗、杨树苗各100万株以上,乡土树种苗木40万株,常青树苗80万株,以及众多的观赏林木和盆景,成为当地以培育用材为主、兼营果木花卉的综合苗木生产基地。当年育苗291亩。
(三)社、队林场
当地50年代即建有社队林场。1959年,建立了苏赵梨场。苏赵梨因产于杨集乡苏赵庄而得名。梨甜无渣,是当地的名优特产,种植历史较久。同年,又建黄楼林场,属五马区张店公社黄楼大队经营,以生产苹果为主,兼产李子等小宗鲜果。次年在侯桥乡建立了桑杈场。1959年,建立五马园林场。1972年,在蒋集建林场,仍由大队管理经营。1986年,全市林业生产专业户137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