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网点
清光绪二十年(1894),白布大街一家当铺开办了当地首家私营代办所。光绪二十二年(1896),始在洪济桥正式设立官办三等邮局。民国初年,上升为二等邮局,不久再上升为甲级邮局。清宣统元年(1908),设立电报局。民国初年降为四等电报局。民国20年,县政府成立电话队,统管全县电话。民国24年,改称长途电话管理处,分支机构多设在农村,计有宋颜集(现名宋集,属河南省商丘县)、双沟、涧清铺(今十八里)、翟村寺、高公庙(今属涡阳县)5个邮政代办所和芦庙、泥店、减店、十河、牛集、张信溜、观堂、丁固、油河、古城、龙德、立德、城父13个邮柜。另外还有安溜、枣集(今属鹿邑县)、颜集、泗合寺4个邮站。抗战初期,县邮局被日伪接收。民国县政府在古城另设机构。民国36年,亳县民主政府成立武装通讯队,武装传送军政公函。次年,亳县全境解放,中共亳州市委和亳县县委分别组建交通局。1949年10月,县邮政局成立。次年2月,设立邮政营业室和电讯营业所,并在乡村招收乡邮人员。全县共设29个邮政代办所。1950年4月,县交通局通信队、电讯营业所与邮政局合并为邮政电信局。1955年,在双沟设立邮电支局。1956年,对原设代办所进行改造,将其中9个收回办成邮政营业所,与农业社合办19个,撤销2个。1958年,又将4个代办所上升为营业所,使全县邮电网点增加到1个支局、13个邮政所和19个代办所。此后邮政所上升为支局。1962年,全县共建成城关、十河、双沟、古城、立德、大杨、十九里、观堂、五马、张集、魏岗、十八里、城父、核桃场14个支局,并在城关、大寺、余集、辛集、蒋集、淝河、小奈、芦庙、柳行、减店、杨集、三岔口、杨店、刘集、泥店、颜集、李集、丁固、师店、油河、店集、铁佛、龙德、王楼、安溜、梅城、赵桥、穆楼设立了邮政代办所。1969年10月,邮政、电信分设,邮政局归属省邮电局和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电信局归属县革委会和人民武装部领导。1973年9月再行合并。同时在全县20个人民公社中各设1个支局,设代办所3个。1979年,随着区级建制恢复,支局并为10个。邮电局、所总数达25个,其中农村24个。自1984年起,邮电机构网点渐趋稳定配套,全县11个支局分布在城内北门口、十九里、大杨、古城、双沟、十河、十八里、魏岗、张集、五马、观堂;10个邮政营业所分布在辛集、城父、立德、棚河、核桃场、赵桥、张沃、王楼、张店、沙土;7个代办所分布在李集、泥店、刘集、颜集、白布大街、汽车站、大隅首。1986年,全市邮电机构增加到27个,其中县局1个、支局11个、邮电所10个、代办所5个。另有报刊门市部4个、邮票代售处45个、信筒(箱)83个、邮政储蓄点及集邮点各1个。
(二)质量管理
建国初期,因处恢复阶段,邮电质量管理较为混乱,无章可循,邮件损毁丢失严重。电话因全是单铁话线或一线多机,通话质量低劣。无线电报电路时常变动,迂限率较高。“文化大革命”期间,脱班缺班,手续差错严重,经常发生邮件丢失现象。80年代以来,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级原始记录、统计、核算等基础工作,把经济技术指标分配到支局和班组,规定了严格的业务指标。业务指标规定应把总包邮件延误差错率控制在1.5%以内,延误损失率控制在0.023%以内,给据邮件延误差错率限在2.1%以内,延误损失率限于0.035%以内,机要文件延误差错率限于2.2%以内,机要失密丢损率限于0.5%以内,长话迂限率限于16%以内,有效接通率限于83%以上,服务差错率限于0.006%以内,局内长话电路每路障碍平均历时限于70%(次)以上,长话电话装移机及时率限于70%(次)以上,长话申请满足率限于65%(户)以上,农话有效接通率保持在95%(张)以上,农话用户平均障碍历时限于2400分钟/百户以内,农话中继线路平均障碍历时限于1350分钟/百对公里以内,农话交换机设备障碍率限于4次/门以内,农话服务差错率限于0.1次/张以内。随着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各项技术指标均超额完成,双沟支局也同时成为全省闻名的标准化支局。为加强监督,县局每年定期对各项业务进行检查。据1986年11月检查统计,各支局75名投递员共投递给据邮件14418件,其中直接投率99.74%,不合格36件。
上一篇:第二节 电 信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