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一)组织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亳县委员会的前身是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0年1月,亳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亳县城召开。当时设有专职人员办公,有关会务和会后日常工作由政府兼办。一至三届常务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为派任。1955年3月17日,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政协章程18条规定,在亳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报请省政协批准,于同年5月成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亳县委员会。5月3日至6日召开了政协亳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邀请了工商、教育、少数民族、文艺等17个方面的代表31人,列席代表7人,推选周茂新为主席,孔祥珂、锁席卿为副主席,常务委员13人。政协常务委员会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常设机构。
政协亳县委员会,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成立临时办事机构。1955年5月,政协常委会成立了学委会,下设:文艺、社会、宗教、工商、医务等5个学习小组。1956年设文教、宗教、社会、医务、工商等5个工作组,与各阶层开展联系,为中心工作服务。1960年,政协和文教局、文联、文化馆合作,成立了书画研究组和教育、文化、医务、工商、文史、民族宗教、科技、妇女等8个工作组,每组都由委员担任正副组长。第六届委员会后,常委会设立办公室,建立了学习委员会、提案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工商、农业、宗教民族、法制等工作组。开展日常工作。
(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一届:1950年元月,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各界各民族的代表270多人,会议通过了关于午季征收、减租、生产救灾、兴修水利等决议。
第二届:1950年7月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坚决贯彻午征政策、完成午征任务,彻底执行减租政策,生产备荒,开展和平签名运动4项决议。
第三届:1950年10月4日至6日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生产自救,兴修水利,剿匪反特,继续贯彻和平签名运动和大力宣传贯彻执行婚姻法5项决议。
第四届:1951年7月召开,与会代表500多名。大会通过了关于剿匪反特,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巩固社会秩序,大力宣传贯彻执行新婚姻法4项决议。第四届常务委员会由30名委员组成,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
第五届:1951年10月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实行土地改革,开展治淮和农林生产,镇压反革命与财经工作的决议。在会上,经30名委员反复酝酿,民主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
第六届:1951年12月17日至20日召开,与会代表529名,收到代表提案330件。通过了关于增产爱国节约备荒,继续镇压反革命,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贯彻新婚姻法和普遍检查修订爱国公约5项决议,并经与会委员民主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
第七届:1952年3月17至19日召开,到会代表481名。会议通过了开展春耕生产,至1952年底完成全县土改工作计划,完成赵王河、武杨河、包河开挖任务,积极贯彻新婚姻法等决议;并民主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
第八届:1952年6月17日至19日召开,到会代表481名,会议收到代表提案282件。通过了关于继续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农林水利,开展爱国增产节约竞赛运动,缴纳爱国公粮,开展爱国防疫卫生运动五项决议。
第九届:1952年9月14日至16日召开,到会代表477名,列席代表185名,收到代表提案342件。通过了切实做好秋收秋种工作,继续检查互助合作与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关于物资交流、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安置和慰问转业军人工作等决议。
第十届:1952年12月10日至13日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496名,列席代表226名,收到代表提案1048件。通过了关于小麦丰产、冬季生产、冬季普训民兵、秋征物资交流、民主建政和开展文化建设与卫生运动、城市工作等项决议。
第十一届:本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共召开了4次,由于分别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因此,又称亳县第十一届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一次1953年3月29日至31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462人,收到代表提案3501件。会议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自救,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加强互助合作的决议。
第二次1953年5月12日至14日召开,出席代表454人,收到代表提案396条。会议通过了关于补种救苗、准备夏种、战胜灾荒、加强社会治安工作等决议。
第三次1953年9月14日至17日召开,出席代表418人,收到代表提案537件。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生产自救、抗旱灭虫、秋收秋种、市场管理、节约备荒、治安保卫、互助合作等决议。
第四次1954年5月21日至24日召开,出席代表436名,列席代表183名,收到代表提案994件。会议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巩固发展合作组织,加强财经工作,城市工作,动员与组织未能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参加劳动等决议。
以上十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均具有政协性质。
(三)历届政协委员会
亳县政协委员会自建立以来,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均根据政协章程有关规定,定期召开换届会议。从1955年5月到1984年5月,共召开了七届政协会议,并不断扩大人选范围,使之成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机构。
第一届:1955年5月3日至6日召开,工商、教育、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等17个方面的31名委员参加了会议,列席人员7人。会议听取了县政协筹备工作报告和县政协的任务及今后工作的报告。选举产生了政协亳县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选出常务委员13名。
第二届:1957年2月28日至3月2日召开,到会委员43名。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常务委员17人和正、副主席4人。
第三届:1960年12月6日至11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党政、群团、工交、农业、商业、财贸、科技、体育、文教、卫生、文化艺术、民族宗教等26个方面的委员89名。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中共亳县委关于政治形势和人民公社政策的两个报告,听取和审议了中共亳县委统战部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逐步改造世界观的报告,通过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决议,通过了对上届会务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亳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的常务委员25名、主席和副主席6名。
第四届:1963年11月17日至23日召开,到会委员95名。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协副主席周茂新关于形势报告的决议,选举了第4届政协的常务委员29名和主席副主席6名。
第五届:1965年12月27日至1966年元月3日召开,到会委员95名。会议对上届政协工作作了总结,听取和审议了第4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列席参加了亳县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第一次会议,选举了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29人和主席、副主席7人。
第六届:1980年9月10日至16日召开,到会委员125名。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商讨了政协工作,选举产生了第六届政协常务委员38人,主席、副主席9人。
第七届:1984年5月9日至14日召开,到会委员141名。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第六届政协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审议了亳县政协第六届第四次会议提案审查的报告,列席参加了亳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七届政协常务委员32人,主席、副主席9人。
亳州市历届政治协商会议及主要负责人更迭表
(三)政协工作
参政议政政协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委会议,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列席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参与对政府领导人选问题的协商;参与对委员提案的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了政协各届人士的民主权力和政治权力。全委会后,分别召开常委会议和工作组长联席会议,座谈讨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讨论本县(市)的大政方针,以及群众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1955年,协助党和政府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工作;对国家发布千名战犯特赦令以及干部下放劳动等重大问题,组织了座谈活动。1984年,国家颁布的《宪法修改草案》和《政协章程修改草案》以及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也都进行了座谈,并联系本县实际,在如何落实贯彻方面提出协商意见和建议,有些建议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此外,还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考察活动,以发挥民主监督作用。1980年以来,组织近百次考察活动,组织常委、委员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学校了解情况,反映问题,密切了同各界人士的联系,促进了工作。
处理提案第六届政协收到提案561件,做到了件件有回复;第七届政协收到委员提案454件,协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等26个部、委、办、局搞好提案的处理。80年代初,根据委员们的提案解决了20万元的教师医疗补助费,并给二中、师范拨款20多万元解决讲师楼问题,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政协委员提案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城市建设、民族宗教、统战工作和法制建设等各个方面,对这些提案逐件办结后,政协办公室还印发了《提案处理情况选编》,受到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对全县(市)的物价管理、食品卫生、建桥铺路、增拨科研经费及有关人民的生活福利等问题,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征集史料自1960年开始,政协组织了文史资料研究班子,完成了《亳县新志》的资料搜集和草稿的编纂任务。近年来,建立了文史资料征集和研究委员会,配备了专职人员。到1986年底,共证集到文史资料102篇,计45万字。省文史办选辑使用7篇,外省使用1篇,共3万多字。政协还自行编辑印发了《亳县文史资料》3辑,得到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和亳州市委的好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亳县委员会的前身是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0年1月,亳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亳县城召开。当时设有专职人员办公,有关会务和会后日常工作由政府兼办。一至三届常务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为派任。1955年3月17日,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政协章程18条规定,在亳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报请省政协批准,于同年5月成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亳县委员会。5月3日至6日召开了政协亳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邀请了工商、教育、少数民族、文艺等17个方面的代表31人,列席代表7人,推选周茂新为主席,孔祥珂、锁席卿为副主席,常务委员13人。政协常务委员会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常设机构。
政协亳县委员会,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成立临时办事机构。1955年5月,政协常委会成立了学委会,下设:文艺、社会、宗教、工商、医务等5个学习小组。1956年设文教、宗教、社会、医务、工商等5个工作组,与各阶层开展联系,为中心工作服务。1960年,政协和文教局、文联、文化馆合作,成立了书画研究组和教育、文化、医务、工商、文史、民族宗教、科技、妇女等8个工作组,每组都由委员担任正副组长。第六届委员会后,常委会设立办公室,建立了学习委员会、提案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工商、农业、宗教民族、法制等工作组。开展日常工作。
(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一届:1950年元月,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各界各民族的代表270多人,会议通过了关于午季征收、减租、生产救灾、兴修水利等决议。
第二届:1950年7月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坚决贯彻午征政策、完成午征任务,彻底执行减租政策,生产备荒,开展和平签名运动4项决议。
第三届:1950年10月4日至6日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生产自救,兴修水利,剿匪反特,继续贯彻和平签名运动和大力宣传贯彻执行婚姻法5项决议。
第四届:1951年7月召开,与会代表500多名。大会通过了关于剿匪反特,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巩固社会秩序,大力宣传贯彻执行新婚姻法4项决议。第四届常务委员会由30名委员组成,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
第五届:1951年10月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实行土地改革,开展治淮和农林生产,镇压反革命与财经工作的决议。在会上,经30名委员反复酝酿,民主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
第六届:1951年12月17日至20日召开,与会代表529名,收到代表提案330件。通过了关于增产爱国节约备荒,继续镇压反革命,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贯彻新婚姻法和普遍检查修订爱国公约5项决议,并经与会委员民主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
第七届:1952年3月17至19日召开,到会代表481名。会议通过了开展春耕生产,至1952年底完成全县土改工作计划,完成赵王河、武杨河、包河开挖任务,积极贯彻新婚姻法等决议;并民主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
第八届:1952年6月17日至19日召开,到会代表481名,会议收到代表提案282件。通过了关于继续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农林水利,开展爱国增产节约竞赛运动,缴纳爱国公粮,开展爱国防疫卫生运动五项决议。
第九届:1952年9月14日至16日召开,到会代表477名,列席代表185名,收到代表提案342件。通过了切实做好秋收秋种工作,继续检查互助合作与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关于物资交流、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安置和慰问转业军人工作等决议。
第十届:1952年12月10日至13日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496名,列席代表226名,收到代表提案1048件。通过了关于小麦丰产、冬季生产、冬季普训民兵、秋征物资交流、民主建政和开展文化建设与卫生运动、城市工作等项决议。
第十一届:本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共召开了4次,由于分别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因此,又称亳县第十一届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一次1953年3月29日至31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462人,收到代表提案3501件。会议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自救,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加强互助合作的决议。
第二次1953年5月12日至14日召开,出席代表454人,收到代表提案396条。会议通过了关于补种救苗、准备夏种、战胜灾荒、加强社会治安工作等决议。
第三次1953年9月14日至17日召开,出席代表418人,收到代表提案537件。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生产自救、抗旱灭虫、秋收秋种、市场管理、节约备荒、治安保卫、互助合作等决议。
第四次1954年5月21日至24日召开,出席代表436名,列席代表183名,收到代表提案994件。会议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巩固发展合作组织,加强财经工作,城市工作,动员与组织未能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参加劳动等决议。
以上十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均具有政协性质。
(三)历届政协委员会
亳县政协委员会自建立以来,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均根据政协章程有关规定,定期召开换届会议。从1955年5月到1984年5月,共召开了七届政协会议,并不断扩大人选范围,使之成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机构。
第一届:1955年5月3日至6日召开,工商、教育、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等17个方面的31名委员参加了会议,列席人员7人。会议听取了县政协筹备工作报告和县政协的任务及今后工作的报告。选举产生了政协亳县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选出常务委员13名。
第二届:1957年2月28日至3月2日召开,到会委员43名。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常务委员17人和正、副主席4人。
第三届:1960年12月6日至11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党政、群团、工交、农业、商业、财贸、科技、体育、文教、卫生、文化艺术、民族宗教等26个方面的委员89名。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中共亳县委关于政治形势和人民公社政策的两个报告,听取和审议了中共亳县委统战部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逐步改造世界观的报告,通过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决议,通过了对上届会务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亳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的常务委员25名、主席和副主席6名。
第四届:1963年11月17日至23日召开,到会委员95名。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协副主席周茂新关于形势报告的决议,选举了第4届政协的常务委员29名和主席副主席6名。
第五届:1965年12月27日至1966年元月3日召开,到会委员95名。会议对上届政协工作作了总结,听取和审议了第4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列席参加了亳县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第一次会议,选举了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29人和主席、副主席7人。
第六届:1980年9月10日至16日召开,到会委员125名。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商讨了政协工作,选举产生了第六届政协常务委员38人,主席、副主席9人。
第七届:1984年5月9日至14日召开,到会委员141名。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第六届政协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审议了亳县政协第六届第四次会议提案审查的报告,列席参加了亳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七届政协常务委员32人,主席、副主席9人。
亳州市历届政治协商会议及主要负责人更迭表
(三)政协工作
参政议政政协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委会议,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列席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参与对政府领导人选问题的协商;参与对委员提案的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了政协各届人士的民主权力和政治权力。全委会后,分别召开常委会议和工作组长联席会议,座谈讨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讨论本县(市)的大政方针,以及群众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1955年,协助党和政府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工作;对国家发布千名战犯特赦令以及干部下放劳动等重大问题,组织了座谈活动。1984年,国家颁布的《宪法修改草案》和《政协章程修改草案》以及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也都进行了座谈,并联系本县实际,在如何落实贯彻方面提出协商意见和建议,有些建议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此外,还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考察活动,以发挥民主监督作用。1980年以来,组织近百次考察活动,组织常委、委员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学校了解情况,反映问题,密切了同各界人士的联系,促进了工作。
处理提案第六届政协收到提案561件,做到了件件有回复;第七届政协收到委员提案454件,协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等26个部、委、办、局搞好提案的处理。80年代初,根据委员们的提案解决了20万元的教师医疗补助费,并给二中、师范拨款20多万元解决讲师楼问题,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政协委员提案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城市建设、民族宗教、统战工作和法制建设等各个方面,对这些提案逐件办结后,政协办公室还印发了《提案处理情况选编》,受到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对全县(市)的物价管理、食品卫生、建桥铺路、增拨科研经费及有关人民的生活福利等问题,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征集史料自1960年开始,政协组织了文史资料研究班子,完成了《亳县新志》的资料搜集和草稿的编纂任务。近年来,建立了文史资料征集和研究委员会,配备了专职人员。到1986年底,共证集到文史资料102篇,计45万字。省文史办选辑使用7篇,外省使用1篇,共3万多字。政协还自行编辑印发了《亳县文史资料》3辑,得到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和亳州市委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