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成人教育
(一)业余教育
亳县的业余教育是从民国17年创办教育馆开始的。教育馆设有民众学校,对成年人进行业余文化教育或职业教育。民国20年以后,小学设立民众夜校或民教部,中学设立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开设成人班和妇女班。这个时期,城乡开办的短期小学也带有业余教育的性质。另外省教育厅还委派流动施教团或流动施教班,到各地农村兼办社会教育。民国时期的业余教育形式虽然不少,但成效甚微。多数小学民教部的成人班没有学生,纯属虚设。县民教馆所设民众学校也多骗取经费,很少开展活动。据统计,民国28年县立初级中学成人班有学生36人、妇女班28人,共计64人。是年,国统区小学设成人班21班、学生556人,妇女班12个班、学生272人。民国35年,全县有12所学校设成人班,共有学生359人,其中妇女6人。抗日战争时期,省教育厅于民国29年,分别在双沟镇的卢家祠、三河镇的娃娃庙创办了两所中山民众学校,招收学生267人,其中儿童班144人、成人班98人、妇女班25人,时间为4个月,当年毕业134人。中山民众学校的学生以参加社会活动为主(辅导生产和卫生、宣传三民主义和抗日救亡道理,协助实施民众训练和捕查汉奸,收集情报等),文化教育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县城沦陷后,汪伪县政府于民国32年,恢复了县立民众教育馆,内开设民众补习学校和妇女补习班,结业时间为3个月,学员不足百人。
建国后,业余教育是从办冬学开始的。1949年冬,全县共办冬学339所(班),入学人数17288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1950年,有条件的地方把冬学改为常年民校(夜校或农民业余学校),城市职工在工会的主持下,也办起了职工业余学校(夜校)。同时,机关干部和市民的业余教育也开展起来,在北关开办市民成人识字班3个班、130人;机关文化补习学校办了初、中、高3个班,参加学习200多人,配专职教师3人。冬学和民校的教师多由学校的教师兼任,当地的工作队员担任政治教员。是年,农村冬学办起529个班(组),参加学习20950人,冬学教师445人。1951年,开办冬学师资培训班,训练冬学教师366人。是年,全县办冬学1413所(班),入学人数43168人,其中妇女约有26500人;办常年民校216处,经常参加上课者7122人;办职工夜校14班,约有600人。1952年下半年,推广人民解放军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举办了速成识字法实验班,参加学员通过学习,一般有了初步阅读能力,能写200~300字的普通书信。是年,县政府成立了扫盲运动委员会,配备3名专职扫盲干部。冬学师资培训班培训师资263人;冬学达194所(班),入学69759人;常年民校140所,入学者3903人;职工业余学校9所,入学169人。1953年2月,成立扫盲工作队,配备扫盲专职教师37人,到各区帮助举办速成识字班。全县重点试办速成识字班60多个,参加学习人数2800人。是年下半年,速成识字班和一部分冬学改为民校。民校在学习时间上较有保障,一般是夜间学习2小时,深受群众欢迎。1954年冬,开办冬学99个班,冬学小组133个,经常参加学习的学员13709人;机关业余补习学校1所,学员197人。随着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扫盲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1955年上半年,全县有职工业余学校1个班,学员197人;市民业余学校6所28个班,学员909人。至年底,农民参加扫盲和常年民校学习的4148个班(组),100034人,扫盲教师6707人(多系小学在校学生)。青年文盲的59%,壮年文盲半文盲的22%入了学。1956年7月,县委成立了扫盲领导小组。县成立了扫盲协会,由一名副县长担任主任,下设扫盲办公室。与此同时,各乡、社也都建立了扫盲机构,配备了专职干部。扫盲办公室组织人员编写农民、职工识字课本。把学习内容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56年,全县共组织扫盲教师16158人(其中在校学生12431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参加学习的学员达89314人(其中妇女37861人),占全县文盲、半文盲人数的33.3%。其中常年民校178所178班,参加学习的学员4978人,常年民校教师227人。在这一年,区乡干部的业余教育工作也开展起来,开办扫盲班56个,高小班22个,初中班9个,共有学员1845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52.4%。这一年还组织了规模较大的扫盲毕业考试,脱盲人数6958人;其中农民6008人,市民、职工和干部950人。1957年,全县参加扫盲学习的人数达156479人。1956~1957年,全县评出扫盲积极分子605人,先进单位29个。1958年,采用河南省同音教学法,扫盲速度大大加快。是年,全县脱盲人数达20.1万人,占文盲、半文盲人数的92%,并有141555人升入业余高小。三年困难时期(1960~1962年),业余教育基本上停止了。1962年,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业余教育工作又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扫盲机构被撤消,专职干部被调走,业余教育工作长期停顿,致使新文盲增多。197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县教育局设立了业余教育股,配备了专职扫盲干部,扫盲工作重新恢复。1981年,根据党中央下达的《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县政府成立了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使职工教育由工会管理转为政府管理。与此同时,各系统各单位也成立了职工教育股,或者配专人负责职工教育。职工教育工作由教育局和职工教育办公室共同承担,并由职工教育办公室负责督促检查。各单位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举办不同课程的文化补习班和技术补习班,以提高职工本身的素质。在机构改革中,职工教育管理机构得到加强,全市30多个科局级单位都建立了职工教育股。各公司、厂(场)。站也建立了相应的职工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据统计,全市职工文化补习的总任务是4830人,符合技术补课对象有2500人。截止1985年底,文化补课已完成4351人,累计合格率达90%;技术补习已完成1575人,累计合格率达70%。在参加职工文化补习的学员中,目前已有1人考取职工大学,10人考取阜阳地委党校,2人考取中等专业技术学校,3人考取了电视大学。由于职工教育工作成绩显著,亳州市于1985年,出席了全国职工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代表大会,荣获全国总工会、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奖章、奖状和荣誉证书。1986年,全市共建立了12所职工学校,选配专职职业教育人员51名,建校面积已达6400平方米,校具900多套。
(二)电视教育
1982年8月,当地在工人疗养院设立“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阜阳分校亳县教学点”,当年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1个班、49名学生,其中有自学视听生7名。1983年,教学点迁至城南教师进修学校,并增设了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和商业会计两个专业,招收学生47名,其中自学视听生8名。1985年暑假,首届毕业生进行了毕业考核和毕业作业答辩,49名学生全部毕业。是年,教学点改为工作站,同时开设法律、档案、汉语言文学、党政干部管理、英语5个专业,共招收学生152人。至1986年,该校共有8个专业8个班、263名学生、教职工12人,其中正副主任3人、专职教师5人、职工4人,已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高等学校。该校在业务上属于省电大和地区电大分校领导,行政上市政府委托教育委员会代管。
亳县的业余教育是从民国17年创办教育馆开始的。教育馆设有民众学校,对成年人进行业余文化教育或职业教育。民国20年以后,小学设立民众夜校或民教部,中学设立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开设成人班和妇女班。这个时期,城乡开办的短期小学也带有业余教育的性质。另外省教育厅还委派流动施教团或流动施教班,到各地农村兼办社会教育。民国时期的业余教育形式虽然不少,但成效甚微。多数小学民教部的成人班没有学生,纯属虚设。县民教馆所设民众学校也多骗取经费,很少开展活动。据统计,民国28年县立初级中学成人班有学生36人、妇女班28人,共计64人。是年,国统区小学设成人班21班、学生556人,妇女班12个班、学生272人。民国35年,全县有12所学校设成人班,共有学生359人,其中妇女6人。抗日战争时期,省教育厅于民国29年,分别在双沟镇的卢家祠、三河镇的娃娃庙创办了两所中山民众学校,招收学生267人,其中儿童班144人、成人班98人、妇女班25人,时间为4个月,当年毕业134人。中山民众学校的学生以参加社会活动为主(辅导生产和卫生、宣传三民主义和抗日救亡道理,协助实施民众训练和捕查汉奸,收集情报等),文化教育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县城沦陷后,汪伪县政府于民国32年,恢复了县立民众教育馆,内开设民众补习学校和妇女补习班,结业时间为3个月,学员不足百人。
建国后,业余教育是从办冬学开始的。1949年冬,全县共办冬学339所(班),入学人数17288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1950年,有条件的地方把冬学改为常年民校(夜校或农民业余学校),城市职工在工会的主持下,也办起了职工业余学校(夜校)。同时,机关干部和市民的业余教育也开展起来,在北关开办市民成人识字班3个班、130人;机关文化补习学校办了初、中、高3个班,参加学习200多人,配专职教师3人。冬学和民校的教师多由学校的教师兼任,当地的工作队员担任政治教员。是年,农村冬学办起529个班(组),参加学习20950人,冬学教师445人。1951年,开办冬学师资培训班,训练冬学教师366人。是年,全县办冬学1413所(班),入学人数43168人,其中妇女约有26500人;办常年民校216处,经常参加上课者7122人;办职工夜校14班,约有600人。1952年下半年,推广人民解放军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举办了速成识字法实验班,参加学员通过学习,一般有了初步阅读能力,能写200~300字的普通书信。是年,县政府成立了扫盲运动委员会,配备3名专职扫盲干部。冬学师资培训班培训师资263人;冬学达194所(班),入学69759人;常年民校140所,入学者3903人;职工业余学校9所,入学169人。1953年2月,成立扫盲工作队,配备扫盲专职教师37人,到各区帮助举办速成识字班。全县重点试办速成识字班60多个,参加学习人数2800人。是年下半年,速成识字班和一部分冬学改为民校。民校在学习时间上较有保障,一般是夜间学习2小时,深受群众欢迎。1954年冬,开办冬学99个班,冬学小组133个,经常参加学习的学员13709人;机关业余补习学校1所,学员197人。随着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扫盲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1955年上半年,全县有职工业余学校1个班,学员197人;市民业余学校6所28个班,学员909人。至年底,农民参加扫盲和常年民校学习的4148个班(组),100034人,扫盲教师6707人(多系小学在校学生)。青年文盲的59%,壮年文盲半文盲的22%入了学。1956年7月,县委成立了扫盲领导小组。县成立了扫盲协会,由一名副县长担任主任,下设扫盲办公室。与此同时,各乡、社也都建立了扫盲机构,配备了专职干部。扫盲办公室组织人员编写农民、职工识字课本。把学习内容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56年,全县共组织扫盲教师16158人(其中在校学生12431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参加学习的学员达89314人(其中妇女37861人),占全县文盲、半文盲人数的33.3%。其中常年民校178所178班,参加学习的学员4978人,常年民校教师227人。在这一年,区乡干部的业余教育工作也开展起来,开办扫盲班56个,高小班22个,初中班9个,共有学员1845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52.4%。这一年还组织了规模较大的扫盲毕业考试,脱盲人数6958人;其中农民6008人,市民、职工和干部950人。1957年,全县参加扫盲学习的人数达156479人。1956~1957年,全县评出扫盲积极分子605人,先进单位29个。1958年,采用河南省同音教学法,扫盲速度大大加快。是年,全县脱盲人数达20.1万人,占文盲、半文盲人数的92%,并有141555人升入业余高小。三年困难时期(1960~1962年),业余教育基本上停止了。1962年,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业余教育工作又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扫盲机构被撤消,专职干部被调走,业余教育工作长期停顿,致使新文盲增多。197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县教育局设立了业余教育股,配备了专职扫盲干部,扫盲工作重新恢复。1981年,根据党中央下达的《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县政府成立了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使职工教育由工会管理转为政府管理。与此同时,各系统各单位也成立了职工教育股,或者配专人负责职工教育。职工教育工作由教育局和职工教育办公室共同承担,并由职工教育办公室负责督促检查。各单位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举办不同课程的文化补习班和技术补习班,以提高职工本身的素质。在机构改革中,职工教育管理机构得到加强,全市30多个科局级单位都建立了职工教育股。各公司、厂(场)。站也建立了相应的职工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据统计,全市职工文化补习的总任务是4830人,符合技术补课对象有2500人。截止1985年底,文化补课已完成4351人,累计合格率达90%;技术补习已完成1575人,累计合格率达70%。在参加职工文化补习的学员中,目前已有1人考取职工大学,10人考取阜阳地委党校,2人考取中等专业技术学校,3人考取了电视大学。由于职工教育工作成绩显著,亳州市于1985年,出席了全国职工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代表大会,荣获全国总工会、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奖章、奖状和荣誉证书。1986年,全市共建立了12所职工学校,选配专职职业教育人员51名,建校面积已达6400平方米,校具900多套。
(二)电视教育
1982年8月,当地在工人疗养院设立“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阜阳分校亳县教学点”,当年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1个班、49名学生,其中有自学视听生7名。1983年,教学点迁至城南教师进修学校,并增设了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和商业会计两个专业,招收学生47名,其中自学视听生8名。1985年暑假,首届毕业生进行了毕业考核和毕业作业答辩,49名学生全部毕业。是年,教学点改为工作站,同时开设法律、档案、汉语言文学、党政干部管理、英语5个专业,共招收学生152人。至1986年,该校共有8个专业8个班、263名学生、教职工12人,其中正副主任3人、专职教师5人、职工4人,已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高等学校。该校在业务上属于省电大和地区电大分校领导,行政上市政府委托教育委员会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