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特殊教育
为解决残疾儿童受教育的问题,1959年,由县民政局、教育局共同在人民北街筹建了亳县盲聋哑学校。为建国后安徽省第一批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之一,也是阜阳地区唯一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当年有教职16人,招收聋、盲生各1班,共32名学生。初建时,学校仅有23间房屋,校园狭小,办学条件较差。课程的设置除文化课外,还开设了音乐、理发、按摩、编织、缝纫等技术课。1960年,该校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6年初,学校发展到6个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被迫停办,学生解散回家,教师被调出。1972年,学校重新复课,招收聋哑新生入学。1977年,省、地、县3级政府投资20万元,在城西南隅建起一所新校舍,占地18亩,房舍97间,设有浴室、理发室、图书室和医疗室。体育器材、教学仪器和职业训练设备基本齐全。1985年,学校有教职127人,8个教学班,每班16~18人,在校生140人。
盲聋哑学校学制8年,毕业学生的文化水平相当或略高于高小程度。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委托上海市盲聋哑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全国通用聋哑语文、数学课本。学校开设的课程除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常识、体育和图画外,还因地制宜开设了木工、缝纫、理发、油漆、工艺美术和暗房洗印等多种职业技术训练课。学校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分配学生学习某一种技术课。五年级以上各班学生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学习职业技术课。1984年,学校组织学生制作幼儿课桌凳200套,小学课桌椅500套,各种柜橱100余件,门窗40多副,写字台、办公桌、方桌150余张,装裱字画100余幅。自1984年开设职业技术训练课至1985年两年中,有45名学生参加了技术训练,其中有20多名学生初步掌握了专业技术,其产品多已打入市场,共创产值64000余元,获纯利润10700余元。1985年6月,学校出席了阜阳地区勤工俭学交流会。
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体、艺术的熏陶。1982年,该校学生的美术作品参加阜阳地区中小学生绘画比赛,获得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并被评为美术教学先进单位。1983年,在全省聋人篮球赛中,获精神文明奖。是年,由盲生伴奏、聋生表演的舞蹈节目在全县文娱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
盲聋哑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阜阳地区各市、县。该校自创办至1986年,共毕业8届122名学生,其中聋哑生88人、盲生34人。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凡有条件的都先后安排了工作,有的用自己掌握的技术自谋职业;有不少毕业生成了生产能手、先进工作者。
盲聋哑学校学制8年,毕业学生的文化水平相当或略高于高小程度。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委托上海市盲聋哑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全国通用聋哑语文、数学课本。学校开设的课程除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常识、体育和图画外,还因地制宜开设了木工、缝纫、理发、油漆、工艺美术和暗房洗印等多种职业技术训练课。学校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分配学生学习某一种技术课。五年级以上各班学生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学习职业技术课。1984年,学校组织学生制作幼儿课桌凳200套,小学课桌椅500套,各种柜橱100余件,门窗40多副,写字台、办公桌、方桌150余张,装裱字画100余幅。自1984年开设职业技术训练课至1985年两年中,有45名学生参加了技术训练,其中有20多名学生初步掌握了专业技术,其产品多已打入市场,共创产值64000余元,获纯利润10700余元。1985年6月,学校出席了阜阳地区勤工俭学交流会。
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体、艺术的熏陶。1982年,该校学生的美术作品参加阜阳地区中小学生绘画比赛,获得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并被评为美术教学先进单位。1983年,在全省聋人篮球赛中,获精神文明奖。是年,由盲生伴奏、聋生表演的舞蹈节目在全县文娱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
盲聋哑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阜阳地区各市、县。该校自创办至1986年,共毕业8届122名学生,其中聋哑生88人、盲生34人。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凡有条件的都先后安排了工作,有的用自己掌握的技术自谋职业;有不少毕业生成了生产能手、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