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回民习俗
(一)生活习惯
服饰当地回民衣着和汉民相同。但到清真寺礼拜时,男的戴白色礼拜帽,女的戴黑色盖头;平时亦有戴的,但为数不多。建国前,家境好的中老年妇女,戴珍珠勒子、金耳环于。现在戴珍珠勒子的已不见,但戴耳环的尚多。
语言文字回民称祖父为“把把”(bábá),称姑母为“娘”(niǎng),杀鸡、杀羊说“宰鸡”、“宰羊”。彼此谈话时常夹杂一些伊斯兰文词语。回文只有阿訇和他培养的接班人学习,其余的人学汉文。
肉食回民严格遵守伊斯兰教规,可吃的肉食为:兽类中反刍的、吃草的、性情温和的,如牛、羊、鹿、兔等;禽类中吃谷的、性情温良的,如鸡、鸭、鹅、雁等。但病死的、妄杀的、烧死的皆不吃。动物的血液一律不吃。兽类中凡有爪的、不反刍的、性烈的,如猪、狗、马、驴、骡、猫等皆不吃。特别是猪肉严禁食用。不论兽类、禽类必须在阿訇放血后,才可以吃。阿訇宰禽兽均在白天,夜间不宰。
(二)婚嫁
婚姻不相信“生时八字”,不“合年命”。在旧社会,回族婚嫁有以下几个步骤:
受谢男方家长请出媒人,向女方家长说明孩子的年龄、家产等情况,征求意见,女方家长口头应允后,媒人和双方家长商定“受谢”日期。所谓“受谢”,即女方应允亲事,是媒人的面子,媒人应向女方家长致谢,女方接受这种谢意,所以叫“受谢”。受谢时,男方买些糕点,由媒人送给女方。
下允书下允书之前,媒人与男女双方商定具体日期,男方再请出几个人,凑够“四大媒红”。早晨四大媒红到女家下书,同时还携带首饰和许多“鸳鸯锭子”①。女方整桌招待,吃饭时要吃面条子。中午到男家下书,男方亦用整桌招待,吃饭时吃馍。这就是“清早面条晌午馍”的招待媒人的惯例。
要好“要好”即男方要求女方确定结婚的日子。先由男方选择两个好日子,由女方圈定一个作为喜期。要好时男方也准备一些糕点送给女方。
撒床结婚那天,当花轿抬向女方家时,男家在新人房里由妇女“撒床”,边撒边唱撒床歌。
娶女男方到女方去的花轿后边,还有一顶绿轿,绿轿里坐一妇女,她的任务是帮助新娘梳妆打扮,快把新娘接到家里,俗称“娶女”。因为她是男家派来的客人,又称“娶女客”。娶女客到女家给家长道喜,然后到新人卧室里,用红鸡蛋在新人头上滚几滚,把新人的辫子敞开,绾成纂,把耳坠去掉,戴上男方送来的耳环,再用梳子给新人梳梳头。她一边做一边念《上头歌》。娶女给新人梳打扮已毕,向家长告辞,坐2人小轿先回男家。
送女男方既然派一妇女娶女,女方也就派一妇女把新入送到男方,这名妇女俗称“送女”。因为送女是妇家来的客人,又称“送女客”。新娘坐花轿,送女坐绿轿,两个送男客各坐2人小轿,这四顶轿一齐到男家。送女的任务是陪着新人不让他人过分的取闹。
抱轿花轿抬到男家院里,新郎的哥哥对着花轿作…揖,表示欢迎。另一个把轿门打开,这时有一送男客,将新人抱到洞房里,放在床上,即退。
看三女方派两名妇女到男家看新娘、新郎拜三(回民只拜人,不拜天地)。当拜时他们站在新娘旁边护着,不让别人跟新娘反闹。
谢媒男方家族中,不论远门、近门,凡成年男女,均参加谢媒仪式。谢媒在院中举行,先由男性最高一辈的向媒人作揖致谢,再由次一辈的致谢,再次一辈的致谢。而后女性按辈数下拜致谢。媒人一一还礼。谢媒时由“清茶”(即司仪)指挥,仪式简单隆重。
念女歌“女歌”是阿拉伯文的译音,即祝贺词。“念女歌”是宗教仪式,仪式在主房举行。主房中放一张方桌,新郎和男方家长站在方桌两边,阿訇在上首念女歌,祝新婚夫妇婚姻美满,家庭和睦,孝顺父母,尊长爱幼,夫妇互相尊敬,白头到老等。念毕,阿訇用回文写一张结婚证书,交男方家长收存。最后,阿訇将喜果撤向群众,仪式完毕。
回门结婚的第二天早晨,新郎坐轿到岳父家,拜见岳父母时行“双揖双叩礼”,略吃茶点,告辞上轿。走一段路,新郎下轿,回到岳父母家见岳母,说“奉母之命,请岳母明天到我家吃饭。”然后出门步行,再上轿回家。
建国后,实行婚姻自由,即使有人从中介绍,也只起到搭桥作用。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符合《婚姻法》的规定,领取结婚证书就是合法夫妻。至于婚姻仪式,或参加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都由结婚人自己决定。旧时结婚习俗多已抛弃,但仍保留念女歌的习惯。
(三)丧葬祭祀
土葬回民死后,家族长辈或至亲,带领死者子侄到坟地,点明葬地的地点,这叫“点穴”。然后按指明的地点,挖一南北方向的内径长6尺、宽2尺、深3尺的墓坑,上面用砖砌成拱形,这叫“圈墓”。北头用砖封;南头待放进死者尸体后,再用砖封;也有在四周用木板或砖头镶着的,但底部必须是土地,这样,让死者的尸体挨着地。
速葬回族不相信风水,也不选择吉日良辰。不论男女老少,从死亡之日算起,尸体在家停留不超过3天。如有重要亲属在外,因路远尚未赶到,可延长一天埋葬。
薄葬人停止呼吸后,迅速使其闭口瞑目,正寝停放,准备安葬;并由家属向亲属和有关方面报丧。在旧社会,到回族人家吊丧,可以不带任何东西,也可以到中药房买两包“香”(药材的粉末)或买几袋“安息香”带去。丧家对吊丧的人给一孝帽或孝带。建国后,到回族人家吊丧,可买花圈,或6尺白布,也可以买一条纸烟。吊丧者,不叩头、不鞠躬,可以哭也可以不哭。丧家给黑色袖章,出殡时戴上。
安葬之前,要给亡人沐浴:把尸体放在榻布(专门给亡人洗尸体的工具)上,用清洁的温水,先洗面部,次手臂,再次两足,这是“小净”。然后用温水冲洗全身,再用碱水或清水冲洗全身,这叫“大净”。沐浴完毕,轻轻擦净,用香料、冰片撒全身,然后用“可番布”(即白布,也是葬布)将尸体裹起来。成年男子葬衣有3块:一是小卧单,一是大卧单,一是衫衣。成年妇女的葬衣,另外有盖头和围胸布各一块。小孩,男孩用一块大卧单,女孩用大小卧单各一块。
尸体穿裹停当,子女、亲戚、挚友等绕体1周,作告别仪式。然后盖上榻布罩子,抬至主房门前,由阿訇集合子侄、亲戚、挚友等,阿訇“站展达子”(即致悼词)。致悼词毕,进行“传经”,即死者的家属,将死者衣物、金钱等施舍给穷苦的人。接着死者的子侄亲戚等,抬着榻布,放在榻布的架上,送向坟地。到坟地后,去掉罩子将尸体缓缓送向墓地。入坟后仰卧,将死者面向西方,以示“归根圣地”。最后将墓地南头用砖砌好,上面用土封成长方形坟头。
回民安葬死者,除用白布做“可番布”以外,不准用任何衣物陪葬。安葬毕,子侄亲戚等,一齐回到丧家,儿子望见家门号哭进家,这就是“送到坟地哭到家”的风俗。
做日子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第7天、40天、100天都可以做纪念,俗称“做日子”。但是这3个日子不一定都做,究竟做那一个,由死者的家属决定。比如“做七天”,事前请好阿訇,到那天早晨,死者的子孙到清真寺换水(沐浴),陪阿訇到坟地“走坟念经”②。走坟后阿訇到家“开经”③,请会下油的妇女前来“下油”(即炸油香④);请亲戚、挚友陪阿訇吃饭。他们来时各带香油2斤,也有不送实物光送现金的。吃饭时,大家谈颂死者的事迹以表示对死者不忘。饭后,家属派人把油香送到清真寺,亲戚、朋友家每家两个。
做周年人死后第1个周年,第3个周年,第10个周年也做纪念,这叫“做周年”。仪式大致和“做日子”相似。
做冥纪死者的岁数逢“10”的时候,如60、70、80等一般也做纪念,叫“做冥纪”。仪式亦和“做日子”相似。
(四)重要节日
开斋节是当地回族盛大的节日。每年回历九月为斋月,要封斋1个月。但老弱、产妇、病人不封斋。封斋的人白天不准吃一点东西,也不准喝一口水(夜里可以吃喝),断绝一切私欲杂念。封斋的目的是使人尝尝饥饿的滋味,使富者同情受苦的人,对他们进行帮助,同时锻炼人的坚强意志。斋月也是回民给死者添坟的时候。回民添坟不烧纸,也不上供,可以请阿訇走坟念经,可以炸油香。封斋完毕,到回历十月一日,就是“开斋节”。每逢开斋节,当地回民纷纷到清真寺向阿訇祝贺,并在清真寺开大会庆祝。
古尔邦节每年回历十二月十日,是古尔邦节,当地回民没有对“开斋节”那样重视。只有家境比较好的人家,才在这一天宰一只羊,以作纪念。
注:①鸳鸯锭子:它跟提糖月饼一样,形状像长方形的线板,上面的花纹是一对鸳鸯。
②走坟念经:给死者添坟做纪念时,后辈人陪阿訇走向坟地,由阿訇为死者念《古兰经》,叫“走坟念经”
③开经:阿訇到家将《古兰经》恭读完毕叫“开经”。
④油香:“油香”是油炸的食品,一般有3种。大油香:白面加盐少许,用沸水掺生水搅拌成稠糊,拍成比烧饼略大的圆面饼,用清香油炸熟即成。小油香:做法同大油香,但不加盐,每个大小相当于柿饼子。三角油香:形状为三角形,是带馅的油香,有甜的、咸的两样;甜的是麻仁做馅子,咸的是用细粉、豆腐与青菜,用油盐调和做馅子。
服饰当地回民衣着和汉民相同。但到清真寺礼拜时,男的戴白色礼拜帽,女的戴黑色盖头;平时亦有戴的,但为数不多。建国前,家境好的中老年妇女,戴珍珠勒子、金耳环于。现在戴珍珠勒子的已不见,但戴耳环的尚多。
语言文字回民称祖父为“把把”(bábá),称姑母为“娘”(niǎng),杀鸡、杀羊说“宰鸡”、“宰羊”。彼此谈话时常夹杂一些伊斯兰文词语。回文只有阿訇和他培养的接班人学习,其余的人学汉文。
肉食回民严格遵守伊斯兰教规,可吃的肉食为:兽类中反刍的、吃草的、性情温和的,如牛、羊、鹿、兔等;禽类中吃谷的、性情温良的,如鸡、鸭、鹅、雁等。但病死的、妄杀的、烧死的皆不吃。动物的血液一律不吃。兽类中凡有爪的、不反刍的、性烈的,如猪、狗、马、驴、骡、猫等皆不吃。特别是猪肉严禁食用。不论兽类、禽类必须在阿訇放血后,才可以吃。阿訇宰禽兽均在白天,夜间不宰。
(二)婚嫁
婚姻不相信“生时八字”,不“合年命”。在旧社会,回族婚嫁有以下几个步骤:
受谢男方家长请出媒人,向女方家长说明孩子的年龄、家产等情况,征求意见,女方家长口头应允后,媒人和双方家长商定“受谢”日期。所谓“受谢”,即女方应允亲事,是媒人的面子,媒人应向女方家长致谢,女方接受这种谢意,所以叫“受谢”。受谢时,男方买些糕点,由媒人送给女方。
下允书下允书之前,媒人与男女双方商定具体日期,男方再请出几个人,凑够“四大媒红”。早晨四大媒红到女家下书,同时还携带首饰和许多“鸳鸯锭子”①。女方整桌招待,吃饭时要吃面条子。中午到男家下书,男方亦用整桌招待,吃饭时吃馍。这就是“清早面条晌午馍”的招待媒人的惯例。
要好“要好”即男方要求女方确定结婚的日子。先由男方选择两个好日子,由女方圈定一个作为喜期。要好时男方也准备一些糕点送给女方。
撒床结婚那天,当花轿抬向女方家时,男家在新人房里由妇女“撒床”,边撒边唱撒床歌。
娶女男方到女方去的花轿后边,还有一顶绿轿,绿轿里坐一妇女,她的任务是帮助新娘梳妆打扮,快把新娘接到家里,俗称“娶女”。因为她是男家派来的客人,又称“娶女客”。娶女客到女家给家长道喜,然后到新人卧室里,用红鸡蛋在新人头上滚几滚,把新人的辫子敞开,绾成纂,把耳坠去掉,戴上男方送来的耳环,再用梳子给新人梳梳头。她一边做一边念《上头歌》。娶女给新人梳打扮已毕,向家长告辞,坐2人小轿先回男家。
送女男方既然派一妇女娶女,女方也就派一妇女把新入送到男方,这名妇女俗称“送女”。因为送女是妇家来的客人,又称“送女客”。新娘坐花轿,送女坐绿轿,两个送男客各坐2人小轿,这四顶轿一齐到男家。送女的任务是陪着新人不让他人过分的取闹。
抱轿花轿抬到男家院里,新郎的哥哥对着花轿作…揖,表示欢迎。另一个把轿门打开,这时有一送男客,将新人抱到洞房里,放在床上,即退。
看三女方派两名妇女到男家看新娘、新郎拜三(回民只拜人,不拜天地)。当拜时他们站在新娘旁边护着,不让别人跟新娘反闹。
谢媒男方家族中,不论远门、近门,凡成年男女,均参加谢媒仪式。谢媒在院中举行,先由男性最高一辈的向媒人作揖致谢,再由次一辈的致谢,再次一辈的致谢。而后女性按辈数下拜致谢。媒人一一还礼。谢媒时由“清茶”(即司仪)指挥,仪式简单隆重。
念女歌“女歌”是阿拉伯文的译音,即祝贺词。“念女歌”是宗教仪式,仪式在主房举行。主房中放一张方桌,新郎和男方家长站在方桌两边,阿訇在上首念女歌,祝新婚夫妇婚姻美满,家庭和睦,孝顺父母,尊长爱幼,夫妇互相尊敬,白头到老等。念毕,阿訇用回文写一张结婚证书,交男方家长收存。最后,阿訇将喜果撤向群众,仪式完毕。
回门结婚的第二天早晨,新郎坐轿到岳父家,拜见岳父母时行“双揖双叩礼”,略吃茶点,告辞上轿。走一段路,新郎下轿,回到岳父母家见岳母,说“奉母之命,请岳母明天到我家吃饭。”然后出门步行,再上轿回家。
建国后,实行婚姻自由,即使有人从中介绍,也只起到搭桥作用。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符合《婚姻法》的规定,领取结婚证书就是合法夫妻。至于婚姻仪式,或参加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都由结婚人自己决定。旧时结婚习俗多已抛弃,但仍保留念女歌的习惯。
(三)丧葬祭祀
土葬回民死后,家族长辈或至亲,带领死者子侄到坟地,点明葬地的地点,这叫“点穴”。然后按指明的地点,挖一南北方向的内径长6尺、宽2尺、深3尺的墓坑,上面用砖砌成拱形,这叫“圈墓”。北头用砖封;南头待放进死者尸体后,再用砖封;也有在四周用木板或砖头镶着的,但底部必须是土地,这样,让死者的尸体挨着地。
速葬回族不相信风水,也不选择吉日良辰。不论男女老少,从死亡之日算起,尸体在家停留不超过3天。如有重要亲属在外,因路远尚未赶到,可延长一天埋葬。
薄葬人停止呼吸后,迅速使其闭口瞑目,正寝停放,准备安葬;并由家属向亲属和有关方面报丧。在旧社会,到回族人家吊丧,可以不带任何东西,也可以到中药房买两包“香”(药材的粉末)或买几袋“安息香”带去。丧家对吊丧的人给一孝帽或孝带。建国后,到回族人家吊丧,可买花圈,或6尺白布,也可以买一条纸烟。吊丧者,不叩头、不鞠躬,可以哭也可以不哭。丧家给黑色袖章,出殡时戴上。
安葬之前,要给亡人沐浴:把尸体放在榻布(专门给亡人洗尸体的工具)上,用清洁的温水,先洗面部,次手臂,再次两足,这是“小净”。然后用温水冲洗全身,再用碱水或清水冲洗全身,这叫“大净”。沐浴完毕,轻轻擦净,用香料、冰片撒全身,然后用“可番布”(即白布,也是葬布)将尸体裹起来。成年男子葬衣有3块:一是小卧单,一是大卧单,一是衫衣。成年妇女的葬衣,另外有盖头和围胸布各一块。小孩,男孩用一块大卧单,女孩用大小卧单各一块。
尸体穿裹停当,子女、亲戚、挚友等绕体1周,作告别仪式。然后盖上榻布罩子,抬至主房门前,由阿訇集合子侄、亲戚、挚友等,阿訇“站展达子”(即致悼词)。致悼词毕,进行“传经”,即死者的家属,将死者衣物、金钱等施舍给穷苦的人。接着死者的子侄亲戚等,抬着榻布,放在榻布的架上,送向坟地。到坟地后,去掉罩子将尸体缓缓送向墓地。入坟后仰卧,将死者面向西方,以示“归根圣地”。最后将墓地南头用砖砌好,上面用土封成长方形坟头。
回民安葬死者,除用白布做“可番布”以外,不准用任何衣物陪葬。安葬毕,子侄亲戚等,一齐回到丧家,儿子望见家门号哭进家,这就是“送到坟地哭到家”的风俗。
做日子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第7天、40天、100天都可以做纪念,俗称“做日子”。但是这3个日子不一定都做,究竟做那一个,由死者的家属决定。比如“做七天”,事前请好阿訇,到那天早晨,死者的子孙到清真寺换水(沐浴),陪阿訇到坟地“走坟念经”②。走坟后阿訇到家“开经”③,请会下油的妇女前来“下油”(即炸油香④);请亲戚、挚友陪阿訇吃饭。他们来时各带香油2斤,也有不送实物光送现金的。吃饭时,大家谈颂死者的事迹以表示对死者不忘。饭后,家属派人把油香送到清真寺,亲戚、朋友家每家两个。
做周年人死后第1个周年,第3个周年,第10个周年也做纪念,这叫“做周年”。仪式大致和“做日子”相似。
做冥纪死者的岁数逢“10”的时候,如60、70、80等一般也做纪念,叫“做冥纪”。仪式亦和“做日子”相似。
(四)重要节日
开斋节是当地回族盛大的节日。每年回历九月为斋月,要封斋1个月。但老弱、产妇、病人不封斋。封斋的人白天不准吃一点东西,也不准喝一口水(夜里可以吃喝),断绝一切私欲杂念。封斋的目的是使人尝尝饥饿的滋味,使富者同情受苦的人,对他们进行帮助,同时锻炼人的坚强意志。斋月也是回民给死者添坟的时候。回民添坟不烧纸,也不上供,可以请阿訇走坟念经,可以炸油香。封斋完毕,到回历十月一日,就是“开斋节”。每逢开斋节,当地回民纷纷到清真寺向阿訇祝贺,并在清真寺开大会庆祝。
古尔邦节每年回历十二月十日,是古尔邦节,当地回民没有对“开斋节”那样重视。只有家境比较好的人家,才在这一天宰一只羊,以作纪念。
注:①鸳鸯锭子:它跟提糖月饼一样,形状像长方形的线板,上面的花纹是一对鸳鸯。
②走坟念经:给死者添坟做纪念时,后辈人陪阿訇走向坟地,由阿訇为死者念《古兰经》,叫“走坟念经”
③开经:阿訇到家将《古兰经》恭读完毕叫“开经”。
④油香:“油香”是油炸的食品,一般有3种。大油香:白面加盐少许,用沸水掺生水搅拌成稠糊,拍成比烧饼略大的圆面饼,用清香油炸熟即成。小油香:做法同大油香,但不加盐,每个大小相当于柿饼子。三角油香:形状为三角形,是带馅的油香,有甜的、咸的两样;甜的是麻仁做馅子,咸的是用细粉、豆腐与青菜,用油盐调和做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