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商成汤
成汤,生卒年不详。子姓,原名履,又称武汤、武王、天乙。商族部落首领,商朝的建立者。
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而夏棠暴虐无道,丧失民心。棠畏汤势强大。召汤入夏,囚于夏台。后汤得释,广施仁政,受到爱戴,归顺者日众。汤又选任贤能,举任奴隶出身的伊尹为右相,辅佐国政,并接受他的建议,把都城建在居高临水、土地肥沃的南亳之地(亳州古属南亳),植桑种麻、发展生产、繁衍人口,积聚力量准备灭夏。后陆续攻灭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北)与夏的联盟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山东郸城东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等。经11次出征,成为强国,并一举灭夏,建立商朝。都南亳,后迁至西亳(今河南堰师)。亳州之“亳”由此得名。亳州城东北涡河北岸有汤王墓,记载见于《皇览》。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汉哀帝遣御史长卿拜谒。曹操宗族墓出土的字砖中有“谒汤都”铭刻,为汤都南亳之一例证。
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溢号聃。生活于春秋后期,楚国厉乡曲仁里(今亳州十八里镇西)人,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史(亦称柱下史,为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周室衰微,他辞官返里,修道德,以无为务。由于他学识渊博,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孔子对他的弟子说:“我知道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走,但不知龙能乘云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的学问道德莫非像龙一样高深而不可测吗?”后来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令尹喜留其著书,遂著《道德经》上下篇,其后不知所终。
人物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并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以及有无相生的道理,提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针对当时社会不公平现象,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所以他提倡“知足”、“寡欲”、“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中去。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老子一生精研道德,讲学授道。亳州城内的道德中宫相传即为其授道之所,门前的问礼巷相传为孔子问礼处,近年安溜镇亦发现“问礼宫”石刻。后人为纪念这位先哲,建有老祖殿,常年祭奉。
伍子胥
伍子胥(?~前484),名员,春秋时人。其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太子建太傅,子胥随父与太子建居城父(今亳州市城父镇)。奢因受太子少傅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所杀。太子建和伍子胥先后逃到宋国,又一同奔往郑国。太子建被郑国诛杀,子肯带太子建之子逃到吴国。
伍子胥在吴国结识了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他们借吴国兴兵伐楚的机会,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继立为吴王,改名阖闾。伍子胥遂为阖闾重臣。
吴王阖闾九年(前506),以孙武、伍子胥为将,出兵伐楚。吴军在汉水大败楚军,攻入楚国郢都。其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肾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用子肾。孙武之谋,两破强楚,南服越国,北威齐、晋,成为诸侯一霸。
阖闾十九年(前496),阖闾乘越国举丧,出兵伐越,败于姑苏,受伤而亡。太子夫差立。夫差二年(前494),兴师伐越,在夫椒大败越师,越国请和。伍子胥主张乘胜灭越,以绝后患。太宰嚭主和。吴王拒绝伍子胥的主张,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与越国议和休战。伍子胥叹息说:“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吴国的宫室恐怕要成为池沼了!”
夫差七年(前489),吴国伐齐。伍子胥以为越国是吴国的大患,如果吴国对齐用兵,越国就会坐收渔利。吴王拒绝了伍子胥先除越患的建议,在艾陵大败齐师。从此吴王疏远了子胥,更不采纳其计谋了。
夫差十一年(前485),吴王再次出兵伐齐,并与越国结盟联军。伍子胥劝谏夫差,建议放弃伐齐,先伐越,不然将后悔莫及。夫差又一次拒绝了伍子胥的建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辆进谗,说伍子胥自以为是先王的谋臣,不被重用,心怀怨恨,倚托齐国企图反吴。吴王听信谗言,派入送去“属镂”宝剑,要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自杀之前,对其门客说:“我死之后,请把我的眼睛挖出来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国灭吴。”他死后9年,吴国果然被越所灭。
曹腾
曹腾,生卒年不详。字季兴,东汉著名的宦官。东汉安帝时(107~125),他入宫为宦官。邓太后认为他年轻、温顺、忠厚,选他倍伴太子(顺帝刘保)在东宫读书。由于他为人恭谨,很受太子的喜爱。顺帝即位后,他升任中常侍。顺帝死后,冲帝、质帝先后以童年即位。质帝被大将军梁冀毒死,梁太后与梁冀迎立桓帝。曹腾因参与决策有功,被封为费亭侯,任大长秋,加特近。
曹腾在宫中30余年,一直忠于职守,而且推荐贤能。经他举荐而位至公卿者多人。
有一次,蜀郡太守借计吏入京的机会,给曹腾带去书信和礼品,被益州刺史种嵩搜查到,上奏朝廷,弹劾蜀郡太守和曹腾。桓帝刘志说:“书信从外来,曹腾并没有发出书信,不是曹腾的罪过。”曹腾对种嵩不但不介意,反而还常常称赞他,说他是一位有才能的官吏,能掌握为臣的法度,使得种嵩不断升迁,位至司徒。
腾死后,子嵩袭爵为侯。魏明帝太和三平(229),追尊曹腾为高皇帝。
《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和《后汉书》均载有《曹腾传》。
华佗
华佗(?~208年),名旉,字元化,东汉末杰出的医学家,时人尊为“神医”。
华佗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东汉王朝政治腐败,战祸连年、病疫流行,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便绝念仕途,决心以医济世。以后沛相陈硅、太尉黄碗先后荐他为官,他都谢绝了。他精研歧黄,行医民间,足迹遍及黄、淮各地,远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山阳(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许都(今河南许昌)等地,深受民众爱戴。
华佗在医学、医术、医药上造诣精深,有多方面的成就,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无不精通,对外科尤为擅长。他创用麻沸散,给患者全身麻醉后,做腹部大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人,比西方国家早1600多年。
华佗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防病之本是锻炼身体。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创造了“五禽之戏”。由于他精通健身养性之术,所以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华佗的弟子关普演练五禽戏,“年九十余,耳目聪明,牙齿完坚”。五禽戏既健身又治病,对世界运动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是中国医学对世界人民的重大贡献。
华佗主张有教无类,凡学者必教之,凡教之无隐藏,他授徒众多,使其医学成就得以传世。在门徒中,以关普、樊阿、李当之3人为伎饺者。关普编有《华佗药方》,著有《关普本草》,且向后人传授五禽戏术。樊阿继承和发挥了华佗的针灸术。李当之有《李当之切录》、《李当之本草经》等,对华佗药物学颇有研究。
华佗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不阿权贵,视名利如浮云;心在民众,志在为民除疾。曹操与华佗本是同乡,华佗曾多次为曹操治头疼病,每治皆愈,但难除根。曹操便强留华佗做其侍医。华佗不从,借故还乡。曹操一怒之下,把华佗捕入狱中。华佗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行医民间,将自己编著的医学书稿转托于狱吏,说:“此书可以活人。”但狱吏不敢接受。华佗在极度悲愤中把书稿烧掉了,造成我国医学史上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华佗死后,其医学理论和临床技术,多由关普、樊阿等人继承、流传下来。
华佗的传记载于《后汉书》和《三国志·魏书》。今亳州市华祖庵中陈列有中国科学院颜天明写的《华佗乡土别传》。
夏侯渊
夏侯渊(?~219年),字妙才。其夫人为曹操之妻妹。曹操在家乡,受某一案件的牵连,夏侯渊代其承担。后曹操又设法营救,才得以免祸。
夏侯渊跟随曹操起兵,作战勇猛,曾任别部司马、骑都尉,后升任陈留、颍川太守。建安五年(200),夏侯渊为督军校尉。建安六年(201年),夏侯渊和张辽奉命率军出战,击降昌稀,以功拜典军校尉。建安十六年(211年),从曹操西征韩遂、马超。同年十二月,曹操引军东还,留夏侯渊督朱灵、路招等镇守长安。他击败盘据终南山的刘雄,收降其众,又攻破鄠县(今陕西户县),斩杀马超余党。以平定关中之功,封博昌亭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马超率羌胡之众,攻陷冀城(今甘肃天水市西北)。夏侯渊率军救冀城,迎战马超失利,驻屯兴国。次年,马超围祁山,夏侯渊出其不意,大败马超,尽收其兵马器械,并收复陇上诸县。接着,夏侯渊进军显亲(今甘肃秦安县),大败韩遂,占据洛阳。建安十九年(214),夏侯渊率军攻克袍罕(今甘肃临夏东北),斩杀宋建。之后,派张郃渡过黄河,进入小湟中(今青海东北湟水两岸之地),降服河西诸羌,平定陇右。为此,曹操下令褒奖,称夏侯渊像老虎那样横行关右,所向无敌。
曹操平定张鲁之后,以夏侯渊为征西将军,令其镇守汉中。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进驻阳平关,夏侯渊与刘备相拒逾年。次年春,刘备南渡酒水,结营定军山。夏侯渊率军来攻,刘备令黄忠居高临下,奋勇冲杀。渊军大败,本人亦为黄忠所杀。
《夏侯渊传》载于《三国志》。
夏侯惇
夏侯惇(?~220),字元让。夏侯渊之族兄。
夏侯惇14岁时,从师学习。有人污辱他的老师,被他杀死,由此以勇气闻名于乡里。
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曹操与袁绍等起兵讨伐董卓,曹操任奋武将军,夏侯惇为司马。曹操为兖州牧时,夏侯惇为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曹操东征陶谦,留夏侯守濮阳。以后,夏侯惇随曹操征讨吕布,收复兖州诸城。其间兖州之战,夏侯惇左眼为流矢所伤,战后,任陈留、济阴2郡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值大旱,夏侯惇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百姓受益。不久,调任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后,夏侯为曹操镇守后方,立下功劳,升伏波将军,仍兼任河南尹。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侯随曹操东征孙权。归来时,曹操留他和曹仁、张辽带兵屯驻居巢(今安徽巢县西南),以防吴兵。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围樊城,夏侯惇随曹操南证关羽,驻军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被授予前将军。曹操死后,魏文帝封夏侯惇为大将军,几个月后,夏侯惇因病去世。
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治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夏侯惇传记见于《三国志》。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自幼机警,既长,喜结交名土。20岁时,受州郡举荐,以“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在任期间,造五色棒悬于尉廨门上,有犯禁者,不论地位高低,皆棒杀之。后迁顿丘令,征拜议郎。灵帝光和七年(184),改任骑都尉,随皇甫嵩镇压颍州黄中军,迁为济南相。中平六年(189),操与袁绍讨伐董卓,在荥阳沛水一带为卓将徐荣所败。初平元年(190),赴濮阳镇压黑山农民义军,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初平三年(192),操进军兖州镇压青州黄巾军,领兖州牧,先后收降黄中军30万,把其中精锐者编为青州兵,成为他以后逐鹿中原的主力军。曹操扩充了军力之后,连续征伐陶谦、吕布,皆捷。于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县,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从此,曹操大权在握,号令四方,灭吕布,破袁绍,征乌桓,统一了中国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亲率军大举南下,与孙权、刘备大战于赤壁(今湖北省蒲析县境内),曹军大败。建安十六年(211),操击败马超、韩遂,夺取了关、陇(今甘肃省一带)。后南攻孙权,但四越巢湖不成,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这时,曹操由汉中进攻刘备亦告失利,统一中国的壮志终未实现。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进为魏公。二十一年(216),进封为魏王。二十五年(220),操病死洛阳。其子曹丕代汉建魏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自举孝廉离谯至死,在40多年内,曾7次返回故乡。第1次在光和二年(179),当时他免官归里,纳卞氏为妾。第2次是中平四年(187),他称病返乡,于城东50里处筑精舍,春夏读书,秋冬狩猎。虽为退隐避祸,实则伺机再起。第3次是初平元年(190),他讨伐董卓败而奔谯,招兵聚粮,以图再起。第4次在建安七年(202),破袁绍凯旋,在谯颁布了《军谯令》。建安十四年(209)第5次至谯,作轻舟,治水军,打算再次南征。是年十二月,他再次赴谯指挥镇压陈兰起义,这是他第6次返故乡。第7次返故乡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他当时已经是62岁高龄了。曹操曾从故乡带走九酝春酒的制作方法进献汉献帝,使谯地所产之酒从此闻名,且历代不衰,成为古井贡酒的渊源。
曹操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认为“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东汉末,北方各地战乱频起,农业凋敝。曹操当政期间,先于许县一带募民屯田,继之又于所属州郡例置田官,兴修水利,后又令各地驻军开办军屯。曹操推行的一系列发展和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当时对促进北部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曹操在政治上比较开明。他主张抑制豪强,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坚持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在选拔人才方面,认为不必“廉士而后用”,因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为也。”他主张,对那些治国用兵的人才,不要只看到其“偏短”,更不必计较什么“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皆可重用。他力主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注意从阎巷之中发现人才,只要有治国用兵的方略,不论出身如何,都应论功纪用。这样,在他周围就集聚了一批如荀、郭嘉那样的具有文韬武略的地主阶级的中下层有才之士,为他统一中国北方起了很大的作用。
曹操精于诗文。《三国志·魏书》说他“御事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略,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与子曹丕、曹植皆为当时文坛上的风云人物。在曹氏父子大力倡导带动下,我国文学进入了另一个辉煌期——建安文学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建安风骨”,在我国文学史上开一代文风。曹操的诗多采用乐府古题,对汉乐府的优良传统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其名篇《蒿里行》、《观沧海》等,气势雄伟,慷慨悲凉,至今为世所传诵。他的散文风格清峻,善以质朴刚健的语言直抒胸臆,无雕饰浮华之弊,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等篇。
曹操的遗著有《魏武帝集》。建国后,中华书局辑校有《曹操集》。1979年,亳县组织人力编写了《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出版)。曹操传《武帝纪》载于《三国志·魏书》。
曹仁
曹仁(168~223),字子孝,曹操的堂弟。少年爱好弓马射猎。东汉末,天下大乱,曹仁聚众千余人,征战于淮泗之间。
曹操起兵,曹仁奔随之,为别部司马。以后跟曹操攻陶谦,战吕布,击张绣,败袁绍,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成为曹操的著名战将。后任征南将军,屯兵江陵,和吴将周瑜对峙。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率兵固守樊城,与蜀将关羽相拒。曹丕称帝后,拜曹仁为车骑将军,都荆、扬、益州诸州军事,其后又进封陈侯,升任大将军、大司马,屯兵合肥,抗拒孙权。黄初四年(223),曹仁病死,谥曰“忠侯”。
《曹仁传》载于《三国志》。
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国时魏王朝的创建者。
丕少时好弓马,诵诗、论。及长,熟读《五经》、《四书》、《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毕览。他生于战乱年代,青年时便随父征战。建安十六年(211),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在兄弟20余人中,曹丕文才不如曹植,智慧不如曹冲,骁壮不如曹彰,但他志高意远,善于拢络人心,讨好曹操;处世谨慎,为左右敬重,终于在建安二十二(217),被曹操立为嗣。曹操死后,丕袭魏王、丞相。延康元年(224),曹丕代汉称帝,为魏文帝,都洛阳。
他一生注重政治和文学。在政治上,曹丕比较保守,用人上不再“唯才是举”。他推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巩固士族门阀的特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官僚体制。为实现南北统一,他曾两次出兵伐吴,一次在黄初五年(224),因江水盛长,未能如愿;一次在黄初六年(225),因天寒结冰,舟师不可入江,只好作罢。
曹丕在给王朗的信中称:“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曹丕在文学上著作甚丰,成就卓著,是建安文学的积极创作者和热心倡导者。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他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4类,分别提出宜雅、宜理、尚实、欲丽4种要求,为文学评论树立了准则,对我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很有贡献。曹丕写过很多诗赋,现存辞赋30篇,诗40余首。其诗、赋在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腻,代表作《燕歌行》2首,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曹丕的著作,明人辑有《魏文帝集》,近人黄节著有《魏文帝诗注》。
曹丕与故乡谯县的关系十分密切。他生于谯县,视故乡为“龙兴之地”,称帝后改谯县为陪都,使谯县辖区扩大,人口增多,生产恢复。他称帝不久,即率军入樵,设宴“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并下令立“大飨之碑”,胡免故乡百姓田租,徙民屯田于谯,对故乡谯县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曹丕传《文帝纪》见《三国志·魏书》。
卞氏
卞氏(160~230),原琅邪开阳(今山东临沂北)人,后迁于谯县。汉灵帝光和二年(179),被曹操纳为妾。后生有曹丕、曹植等兄弟4人。曹操被封为魏王,立卞氏为王后;曹丕称帝,尊她为皇太后;曹叡即位,尊她为太皇太后。
卞氏原出身穷苦,后虽身居高位,但自我约束甚严。她常告诫外亲遵令守法,若有犯法者,罪加一等,勿望宽恕。她对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曹植在她的儿子中年纪较小,而且才华出众,特别受她喜爱。曹丕称帝后,一次曹植犯法,被官吏弹劾。曹丕认为曹植为太后所钟爱,就派太后的侄子拿着大臣议罪的意见去见太后,试探她对此事的态度。她说:“想不到这孩子能做出这样的事来。你回去告诉皇帝,不能因为我的缘故败坏法度。”
卞氏生活节俭,不尚华丽。她不用奢侈的物品,所用器物都涂上黑漆。成为皇太后以后,她说:“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行俭日久,不能自变为奢。”
曹洪
曹洪(?~232),字子廉,曹操的堂弟。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曹洪随曹操起兵伐董卓,在荣阳淬水与卓将徐荣激战,曹军大败,曹洪舍生忘死救曹操脱险。这次战败,曹操几乎全军覆没。曹洪回家后,倾家资募兵数千,使曹军复振。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徐州。曹洪率军在前,攻占东平、范县,聚集粮食保证供应。曹洪又随曹操回师,在噗阳击败吕布,据守东阿,收复济阴、山阳、中牟、阳武等10余县,立下战功,拜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建安十三年(208),曹洪随曹操南征刘表,击败刘表军于舞阳、堵阳、博望一带,立下新的战功,升迁为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后拜都护将军。曹丕称帝后,封曹洪为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后徙封都阳侯。明帝即位,拜曹洪为后将军,复任骠骑将军,改封东城侯。曹洪于太和六年(232)病卒,谥号“恭侯”。
《三国志》载有曹洪传。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杰出的诗人。曹操第3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曹氏兄弟中文才最高者。
曹植少年时聪颖机敏,10多岁即可写作诗文。邺城铜雀台新成,曹操命诸子登台作赋,曹植援笔立成,曹操异之。所以在众兄弟中,倍受曹操宠爱,几度欲立为嗣君。但由于曹植清高孤傲、行为放任,饮酒无度,且违反规禁,招致曹操不满,最终导致曹操震怒,遂绝立他为嗣之念。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改为临淄侯。曹丕称帝后,曹植备受猜忌和迫害,屡被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几度欲杀曹植,据说曾逼曹植七步成诗,结果逼出了传世佳作《七步诗》。曹丕死后,其子曹叡即位对植依旧猜忌冷漠。曹植长期忧郁,年42岁而逝。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之一。他前期的一些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达出作者的理想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辞情慷慨,俊逸刚健,如《送应氏》、《白马篇》等。后期的作品多反映自己受压抑的苦闷心情,有些诗掺杂着较浓厚的悲观、厌世乃至绝望的思想,笔调灰暗阴沉。曹植的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词采华茂,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曹植也善辞赋和散文,其《洛神赋》文情兼美,且富于神话色彩,是建安时期抒情赋的代表作。其散文《求自试表》,结构严谨,文笔流畅,亦为传世名篇。曹植的著作,宋代辑有《曹子建文集》,近人黄节撰有《曹子建诗注》。
曹植传载于《三国志》。
许褚
许褚,生卒年不详,字仲康,是曹操著名的猛将和卫士。
许褚身体魁伟,容貌雄毅,勇力过人。他曾聚宗族数千家,抗击黄中义军。据传一次手拽牛尾,倒退百步。
建安二年(197),许褚率部归附曹操。曹操初见他,即赞曰:“吾之樊啥也!”当天就任他为都尉,作贴身卫士。后许褚任曹操宿卫,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事操忠心耿耿。曾随曹操攻张绣,击袁绍,阻马超,以勇猛驰名,在曹营号称“虎痴”。许褚为人质朴庄重,沉默寡言,铁面无情。一次,某宗室重臣从外地回来拜见曹操,在殿外遇到许褚,要同他讲话,许褚断然拒绝。许褚说:“你虽是重臣,但驰守在外;我是内臣,有话当众讲,于嘛私下说?”曹操对许褚十分厚爱,封为关内侯,拜武卫中郎将,又升中坚将军。曹操死后,文帝曹丕封他为万岁亭侯、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明帝即位,进封他为牟乡侯。许诸病卒后,明帝下诏褒奖其忠勇,并封其子孙为关内侯。
《三国志》载有许褚传。
曹叡
曹叡(205~239),字元仲,曹丕长子,即魏明帝。
曹叡少年聪慧,深为曹操所钟爱。曹操朝会、饮宴都把他带在身边。曹叡15岁封武德侯,黄初二年(221)为齐公,翌年为平原王。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重,立叡为太子。是年,,曹丕卒,曹叡即皇位,称魏明帝。
曹叡口吃少言,深沉、刚毅、明察、果断。黄初七年(226)八月,孙权乘魏国国丧,亲率大军攻江夏郡。太守文聘据城坚守。大臣都主张发兵援救,他却说:“孙权习于水战,所以敢于下船强攻,是希望乘我之不备。现在已与文聘相拒,攻与守的形势大不相同,他终不敢久留。”果然不出他之所料,孙权很快就退走了。太和二年(228),诸葛亮出岐山攻魏,天水、南安、安定3郡叛魏降蜀,关中震动,朝野恐惧。朝臣不知如何对付,曹叡非常镇定的说:“诸葛亮恃险固守,不易进攻。现在他自动来了,正符合引出敌人的战术。打败诸葛亮是一定的了。”于是,他派右将军张邵率步骑5万迎战,果然大败蜀师,并收复了安定等3郡。
曹叡在位,注重法理。他诏令设置律博士,改革汉法,制订新律。又下令删简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财赎罪;减鞭杖之刑,以免苦打成招。曹叡还用心制诗度曲。他征召文士,置于崇文馆,鼓励其文学创作。曹叡都能诗文,善乐府,与其祖父曹操、父曹丕并称魏之“三祖”。清代辑有曹叡散文2卷,近人黄节著《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后附有曹叡诗13首。
曹叡又喜奢华,好女色。他曾下诏营建崇文殿、昭阳殿、太极殿、总章观,极尽豪华之能事,劳民伤财。他数次下令大选民女,纳于内庭。许多大臣对曹叡的奢华好色不满,上疏屡谏;曹叡一概不予理睬。
黄初三年(239),曹叡病卒。《三国志·魏书》有《明帝纪》。
曹爽
曹爽(?~249),字昭伯,曹操的族孙。
魏明帝时,曹爽为散骑侍郎,迁城门校尉,后加散骑常侍,又转武卫将军。黄初三年(239),魏明帝病重,拜曹爽为大将军,掌管军事,与太尉司马融共辅幼主。魏明帝卒,曹芳即位,加曹爽为侍中,封武安侯,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曹爽受魏明帝遗诏与司马懿共辅朝政。曹爽以何晏等人为心腹,向司马懿争权,开始以曹爽为首的政治集团几乎掌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司马懿的权力被剥夺,便称病不问政事。这时,曹爽骄横朝廷,贪图奢华。皇帝的珍宝充斥其家。终日与何晏等人饮酒作乐,甚至私唤宫女为自己歌舞,并树立自己的威望。曹爽于正始五年(244),兴兵伐蜀,招致惨败,使朝中不满,给司马懿以反击之机。
正始十年(249)正月,曹爽随曹芳谒高平陵。司马懿留守京都,乘机发动政变,逼迫郭太后(魏明帝之妻)下令免除曹爽兄弟等人职位。曹爽等人不甘失败,暗中进行活动,被司马懿以“阴谋反逆”的罪名诛杀。
《三国志·魏书·曹真传》附有曹爽传。
夏侯玄
夏侯玄(209~254),字太初。
夏侯玄少时博学,精通玄学,与诸葛诞等互相题表,才华出众,被誉为“四聪”之一。他和何晏等人开创魏晋玄学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学领袖。其著文辞旨畅达,当时流传甚广。在政治上,他提出“审官择人”、“除重宫”、“改服制”等,司马懿认为“皆大善”。
夏侯玄之父夏侯尚与曹丕友善,任征南将军,封昌陵乡侯。夏侯尚于黄初六年(225)病卒,夏侯玄承袭昌陵乡侯。明帝即位,夏侯玄任散骑黄门侍郎,因司马懿作梗,被贬为羽林监。曹芳即位,曹爽辅政。夏侯玄与曹爽是姑表兄弟,其政治生涯与曹爽同升沉。曹爽得势时,夏侯玄升中护军,又任征西将军,掌管雍州、凉州军事。正始五年(244),夏侯玄随曹爽兴兵伐蜀,惨败而归。正始十年(249),司马懿政变夺权,曹爽被杀,夏侯玄被剥夺兵权,入朝任大鸿胪,不久徙太常。嘉平六年(254)月,夏侯玄与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辑密谋杀司马师。事泄被杀。
夏侯玄著有《夏侯玄文集》,今存有《时事信》、《答司马宣王书》、《皇胤赋》、《乐毅论》等文,皆收载于《艺文类聚》。夏侯玄传载于《三国志·魏书》。
曹芳
曹芳(232~274),字兰卿,明帝曹叡的养子,三国魏废帝。
青龙三年(235),曹芳被立为齐王。景初三年039)正月,魏明帝病重,8岁的曹芳被立为太子,并于当月即位,由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朝中之事,皆决于曹爽、司马懿。曹爽与司马懿力争夺权力,展开明争暗斗。嘉平元年(249),曹芳由曹爽护驾去拜谒高平陵(明帝之墓),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杀曹爽,总揽朝中大权。嘉平五年(253),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废皇后张氏。翌年,废曹芳,立13岁的曹髦为帝。
曹芳被废的理由是“废捐讲学,弃辱儒士,贪恋女色玩乐。”后来,司马炎称帝,改魏为晋,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泰始十年(274),曹芳病卒,死后谥号“厉”,史称“邵陵厉公”。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记》有《曹芳本记》。
夏侯湛
夏侯湛(243~291),字孝若,夏侯渊之曾孙,晋代文学家。
夏侯湛容貌俊美,文才出众,与潘岳(亦貌美富才)是好朋友,时人称为“连璧”。
湛少时聪颖博学,官任太尉椽。泰始(265~274)中,拜郎中,多年不得升迁,乃作《抵疑》自慰。、后历任太子舍人、尚书令、野王令、中书侍郎等职。惠帝即位后,湛任散骑常侍。他对做官不太热心,志趣偏于作文赋诗,曾仿《周诰》文体作《昆弟诰》,反对当时盛行的骈体文。著作有《东方朔画赞》,赞东方朔“戏万乘若僚友,视涛列如草芥。”其小赋多写草木风物,文字畅达,现存有《雷赋》、《秋夕哀赋》、《观飞鸟赋》、《芙蓉赋》等20余篇;存诗7首,其中《周诗》较为著名。《隋书·经籍志》收录其文10卷。时人辑有《夏侯常侍集》
《晋书》载有《夏侯湛传》。
曹奂
曹奂(246~302),字景明,曹操孙。甘露三年(258),曹奂为安次县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魏帝曹髦被杀,司马昭立曹奂为皇帝,改元景元。曹奂在位5年,朝中军政大权皆决于司马昭及其子司马炎。咸熙二年(265)八月,司马昭卒。同年十二月,司马炎逼曹矣“禅位”,改魏为晋,司马炎即位为晋武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
曹奂本记见《三国志·魏书·三少帝记》。
曹摅
曹摅(?~308),字颜远,西晋诗人。
曹摅初任临淄县令。办案注重证据,尊王法不讲私情,不事权贵,昭雪不少冤狱,并准许囚犯探家,与亲属见面,为百姓敬重,号曰“圣君”。后历任尚书郎、洛阳令、中书侍郎。惠帝末,任襄城太守。永嘉二年(308),为征南司马,镇压流民,兵败而死。
曹摅对政治并不热心,笃志好学,工于诗赋,《文心雕龙·才略篇》云:“曹摅清靡于长篇。”今存诗9首,其中《感旧》、《思友人》较著名。《感旧》慨叹世态炎凉;《思友人》抒写对朋友欧阳建的怀念。《赠韩得真》、《赠石崇》等7首,皆为四言长篇,录于《文馆词林》。另存《述志赋》、《围棋赋》等文,收录于《艺文类聚》。《隋书·经籍志》收录有曹捕文集3卷。
曹摅传见《晋书·良吏传》及《三国志·魏书·曹肇传》注引《文士传》。
曹毗
曹毗,字辅佐,生卒年不详,东晋文学家。
曹毗少时博览经书,富才学。举孝廉后,任郎中,不久升为佐著作郎。因父丧辞职。后任句章令,征拜大学博士,累迁尚书郎、镇军大将军从事中郎、下邱太守。曹毗因做官名位不显达,作《对儒》以自释。后官至光禄勋。
曹毗因仕途不得意,便致力于文学创作。他善写词赋,颇有文采,《晋书·文苑序》称他为“中兴之时秀”。曾作《扬州赋》流传于世。《隋书·经籍志》收录其文集15卷。今存《涉江赋》、《秋兴赋》、《篓溪赋》等,收录于《艺文类聚》及《初学记》。其诗较有名者有《夜听捣衣》等,载于《玉台新咏》。
曹毗传见《晋书·文苑传》。
朱粲
朱粲(?~621),亳州城父人,隋农民起义的首领。
朱粲初为县吏,后从军。大业十一年(615),聚众起义,自称“迎楼罗王”。起义后,其部迅速扩充至10多万人。从安徽转战到湖北,又打到陕西,由陕入川。一度归附李密,被李密任为扬州总管,封邓公。后率军与马元规对阵,战败。隋义宁二年(618),朱粲在鄂西拥众20万,自称楚帝,建元昌达。其后率部攻邓州,破南阳。武德二年(619),降唐封为楚王。后又依附王世充,任龙骤大将军。武德四年(621),朱粲与李世民激战,战败被擒,被杀于洛阳。
朱粲传附于新、旧唐书《李子通传》之后。李敬玄
李敬玄(615~682),唐代政论家。
青年时博览群书,精通三礼。贞观(627~649)末,高宗在东宫,李敬玄由马周推荐,召入崇贤馆任侍读。乾封元年(666),任西台舍人,继而为弘文馆学士。总章二年(669),转任西台侍郎,兼检校司列少常伯。咸亨二年(671),授中书侍郎。威亨四年(673),奉命监修国史。上元二年(675),拜吏部尚书。仪凤元年(676),为中书令,封赵国公。后贬为衡州刺史,又迁扬州大都督长史。一生著文颇丰,有《礼论》60卷、《正论》3卷、《文集》30卷,今存诗《奉和别鲁王》、《奉和别越王》2首,载于《全唐诗》。
李敬玄传见《新唐书》、《旧唐书》。
曹霸
曹霸(约704~770),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之后,唐代著名画家。
曹霸一生曾短暂从政,任左武卫将军。他出身贵族家庭而名利淡薄,虽居官而无心政治。早年学书法,师法于晋书法家卫铄和王羲之。于开元年间画画成名。天宝年间画御马并修补《凌烟阁功臣像》,轰动朝野。其画笔墨凝重,神彩生动,尤善画马,神胜真马。杜甫作有《丹青引》和《观曹将军画马图》2诗,称赞曹霸画艺高超。诗里称:“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至尊含笑催赐金,围人太仆皆惆怅”。曹霸画技传弟子多人,其中以韩干最出色。后世论及唐代画家,尤推崇曹、韩。
李绅
李绅(772~846),字公垂,唐代著名诗人。
李绅出身仕宦世家,其曾祖李敬玄任过吏部尚书,祖父李守一和父亲李晤任过县令。李绅自幼丧父,在故乡读书,身材矮小而天资聪颖,因诗出名,时人称“短李”。
李绅25岁西游长安,结识了大诗人无硕、白居易。元和元年(806),李绅考中进土,补国子助教。翌年南下金陵,在镇海节度使李锜部下任书记。李锜恃兵权而谋反,让李绅为之起草文告,李绅断然拒绝,由是被囚狱中。元和三年(808),第二次入京,授校书郎,专心攻诗,创新题乐府诗。后赴外地任山南观察判宫,将近10年。元和十四年(819),李绅受诏回长安,授右拾遗。穆宗即位后,授翰林学士知制诰。以后历任御史中丞、部侍郎。因受李逢吉陷害,与韩愈同时被罢官,先后贬为端州司马、江州长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浙东观察史。开成初年,升任河南尹、宣武节度使。武宗时得到重用,先拜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846)病卒。
李绅一生在政治上道路曲折,历尽风险。宦海沉浮,使他阅历大长,思想接近社会实际,为其创作诗歌甚有补益。早在元和四年(809)就写有《新题乐府二十首》,白居易又扩充至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他与元模、白居易交往甚密,对元、白创作亦有影响。《全唐诗》录有李绅《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追昔游诗》是他60多岁编写的,内容主要是追述平生的遭遇和经历。他早年的诗作较出名,其中《悯农》2首思想性很强,并广为流传。其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成为后世传诵的佳句。另有《茑鸳歌》,笔调细腻,委婉感人,保存于《西厢记诸宫调》中。
李绅传载于《新唐书》和《旧唐书》。
陈抟
陈抟(892~989),字图南,号扶摇子,今亳州城南陈庄人,我国著名的易学家。少时广泛涉猎经史百家著作,一见成诵,悉无遗忘,以诗文闻于乡里。年既长,到真源县(现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拜谒老子祠,钻研老庄之学。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入武当山学道。后晋天福年间西到四川、云游于邛崃、青城、峨眉诸山,驻足于崇龛(今四川省安岳县)。其间,从何昌一学习锁鼻术(睡功),受《易》于麻衣道者。及受《河图》、《洛书》,发《易》之真谛,皆为汉晋诸儒所不及。后汉末,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常多日不起。后周显德二年(955),诏至阙下,授右拾遗,不就。周世宗好黄白之术,向他请教,他说:“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政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
陈抟原有远大政治抱负,虽久居山林,淡泊明志,却怀抱经世之才。五代之际,每闻改朝换代,必皱眉叹息多日,人有间者,深思不语。常揽镜自照曰:“非仙即帝也。”后周世宗崩,他曾欲入汴京,伺机行事,后闻赵匡胤已发动陈桥兵变代周,遂止。宋太祖、宋太宗多次请他出山做官,均被他婉言谢绝。太宗又派大臣询问其“元默修养之道”,他亦婉言拒绝说:“(精于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正君臣协力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太宗听后,对他更加钦敬,封赐他“希夷先生”之号。
陈抟一生精研易学,在诗歌、书法、自然科学、养生学诸方面亦有突出成就。著作颇丰,但其辩证观点与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相牴牾,因而不为官方所容。清纂修之《四库全书》只存其两个书目,对著述竟一字不录。据《宋史》载,他著有《指玄篇》(81章)、《易龙图》、《九室玄玄篇》、《人伦风鉴》、《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等,另遗下诗600余首。他潜心于精神领域的探索,务求宇宙造化之秘,开创了三教合一的陈抟学派,影响了一代学术之风。他所传下来的《伏羲易图》,后经西方传教士传入西欧,对那里近现代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陈抟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中去世。其后世渐发展成为亳州大族。后因战乱和其他原因,部分后裔流徙于沿海和海外,亦繁衍为当地望族。
鲁宗道
鲁宗道(966~1029),字贯之。少年孤贫,生活于外祖父家。举进士后,为濠州定远尉,继任海盐县令,后改任歙州军事判官,迁秘书丞。天禧元年(1017)为右正言谏章。他任职后,对于如何考察官吏、整顿吏治,向宋真宗提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宋真宗对他颇感厌烦。鲁宗道见真宗如此,对真宗说:“陛下你任用我,哪里是仅仅为了收到纳谏的虚名呢?我以身居其位而不实际干事为耻辱,请皇上罢去我的官吧!”真宗为他的敢于直言所感动,在金殿的墙上大书“鲁直”2字,让大家向他学习。后升任户部员外郎,直龙图阁。仁宗即位后迁户部郎中兼判吏部流内栓。在任期间,他对官吏的考察整理出标准,把考察的情况一条一条公布于殿庞之下。时章献太后临朝参政,当时有人上疏请立刘氏七庙。众大臣明知不妥而不敢言。鲁宗道直言劝阻,使章献太后放弃了这一计划。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人人侧目而不敢得罪,鲁宗道在皇上面前几次参奏他。所以那些贵戚、权臣对他都很畏俱,给他送了个“鱼头参政”的外号,一因“鲁”字上为“鱼”字,二因他骨鲤得好像鱼头一样。卒后谥“肃简”。
韩林儿
韩林儿(?~1366),河北省栾城人,元末红中军拥立的小明王。
其父韩山重是元末白莲教著名首领,与刘福通等在河北永年县策划发动农民起义,遭官兵围捕遇难。刘福通逃回颍州,于至正十二年(1352)揭竿举义,点燃了元末红巾军起义的烽火。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刘福通迎韩林儿母子至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帝,号称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大宋,建元龙凤。韩林儿之母杨氏为皇太后,封置丞相、平章、枢密使等。拆亳城西太清宫木材,建宫阙于亳州城西北角。同年十二月,亳州遭元军围困,小明王在刘福通保护下南奔安丰。至正十七年(1357)六月,刘福通率义军攻克汴梁,韩林儿进驻汴梁。至正十九年(1359),元军围攻汴梁,刘福通再次拥韩林儿败走安丰。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张士诚部将吕珍突袭安丰,韩林儿被朱元璋接往滁州,居宗阳宫。两年后溺死于瓜州江中。
孟汉卿
孟汉卿,生卒年月不详,元代前期著名的剧作家。
盂汉卿是元曲的开拓者之一。其代表作为《张鼎智勘魔合罗》,简称《魔合罗》。该剧主要情节是讲河南府绒线铺主李德昌,只身去南昌经商,留下妻子刘玉娘在家。李德昌从弟李文道趁兄外出,调戏玉娘,遭玉娘拒绝。后李德昌在回家途中病倒,托贩卖儿童玩具魔合罗的高山带信给玉娘,不料高山将信误投李文道。李文道便毒死李德昌,图谋霸占玉娘及其家产,又遭玉娘拒绝。李文道贿赂官府,诬陷玉娘杀害亲夫,将玉娘判处死刑。幸亏正直的孔目张鼎智勘案情,由魔合罗查到线索,终于将真凶李文道辑捕惩办,使玉娘之冤得以昭雪。《魔合罗》反映出当时政治的黑暗腐败,善良的群众生命财产亳无保障。在元代,统治者实行民族和阶级双重高压政策,地方官随意草营人命,掠夺民众家产。劳动人民除承担沉重的租税以外,还必须忍受残酷的剥削。在这种社会情景下,此剧抨击时政的寓意是显而易见的,因而驰名于世,影响深远。后代戏曲家贾仲明云:“己斋老曳播声名,表字相同亦汉卿。魔合罗,一段题张鼎,运节感脉情。有黄钟商调新声,喧燕赵,响玉音,广做多行。”(《凌波洞》)说明孟汉卿的《魔合罗》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均有影响。
薛蕙
薛蕙(1489~1539),字君采,号西原。
薛蕙于明正德九年(1514)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因谏武宗南巡,受廷杖夺俸,引疾归里。后复起用,任吏部考功郎中。
薛蕙性耿直。明嘉靖初,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不久,薛蕙因给事中陈恍案和亳州知州颜木案牵连,诏令解职听勘,回到亳州家中。后吏部复其职,薛蕙不肯就,用心著述。嘉靖十八年(1539),病卒家中。
薛蕙气清浚洁,学识渊博。当时学者敬重之,尊称他为“西原先生”。一生著有《西原集》10卷,《补遗》1卷、《五经杂录》、《大宁斋日录》5卷、《老子集解》、《庄子注》、《考功集》、《约言》和《西原遗书》2卷。崇祯二年(1630),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薛夙翔
薛凤翔,字公仪,生于明万历年间,薛蕙之孙,《牡丹史》一书的作者。
薛凤翔少时博学,由例贡步入仕途,官至鸿胪少卿。为官不久被解职,归里后以读书、种花自娱。他广泛搜集牡丹,尽心培育,费时数年,写成《牡丹史》一书。
《牡丹史》共4卷,采取《史记》的体例,把全书分为本纪、表、传和艺文志等几个部分。薛凤翔考查了牡丹种植的历史,把牡丹的276个品种,分为神品、名品、灵品、逸品、能品、具品6类,对各个品种的颜色、形状和习性都作了生动的描述。还总结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技术,记述了有关牡丹的轶闻掌故,汇集了历史上著名诗人歌咏牡丹的诗赋,介绍了亳州栽培牡丹的著名园林。自唐宋以来,为牡丹作记、作谱者不乏其人,但以记述之详尽而言,则应首推《牡丹史》。

,字闻山,号松斋,清代著名书法家。
于乾隆二十七年(1726)考中举人,授官四川巴县县令。他晚年辞官回到安徽,主讲寿春循理书院。
著有(平书帖》和《承晋斋积闻录》各1卷。其传载于《清史稿·艺术传》、《安徽通志稿·人物传》。
雷彦
雷彦(?~1863),又名雷雁,原为捻军大花旗旗主,后降清。
雷彦于清咸丰十年(1860)参加捻军起义,英勇善战,成为捻军大花旗旗主,转战于淮北各地。同治元年(1862),雷彦率捻军驻防亳州城东刘集。清军乘雷彦去河南“打粮”之机,攻占刘集,捕雷彦的妻小为人质,雷彦接受清军“招安”,背叛了捻军。其后,雷彦奉清将僧格林沁之命,率军驻防雷寨一带。他曾出卖捻军黄边旗旗主吴老双和小花旗旗主李传珠,受到僧格林沁赏识。雷彦于同治二年(1863)初,公开打起“剿捻平乱”旗号,率部攻打捻军据点雉河集。同年被革职回家,不久病死。
胡大刚
胡大刚,字小泉,生卒年月不详,清代书法家,
胡大刚是道光年间的秀才,曾赴颖州府应试,书法夺7县榜首。咸丰年间,他历任安庆府教授、灵璧和太湖训导。咸丰十年(1860)秋,回乡闲居。
胡大刚工于书法,得颜(真卿)、柳(公权)技法,笔力逆劲淳厚,有唐人风韵。其正楷端重沉着,行书圆润郁勃,苍健多姿,自成风格。时人有“前有闻山(梁),后有小泉”之誉。
胡大刚晚年家境贫困,相传出家为僧。
段谟南
段谟南(1820~1895),又名谋南,当时著名义士。
段谟南幼年家境穷苦,成年后为亳州衙六班都头。他为人慷慨好义,敢做敢当,与捻军领袖张乐行友善。张乐行遇害后,段谟南冒险从亳州狱中救出张本立(张乐行之子),送往张乐行家乡。
光绪初年,英国天主教传教士来亳州,强买土地,建立教堂,激起当地居民义愤。段谟南闻讯,带领民众扒倒教堂。知州张树建赶来镇压,段谟南率众打碎知州坐轿。张树建逃跑,英传教士亦逃离亳州。清当局下令将段谟南押安庆正法,亳城百姓群情激愤,包围州衙,吓得知州不敢妄行,当局只好收回成命,段谟南声誉遂传遍亳州。
段谟南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病卒。举葬时,送葬者达数千人。
雷茂林周肇钧
雷茂林(?~1910),亳州十九里雷寨人,捻军中大花旗旗主雷彦的后人。他自幼读书,胸怀大志,仰慕张宗禹之为人,后入通州毅军随营学堂。毕业后,任毅军中路左营书记。
周肇钧(?~1910),亳州城柳湖街人。为人任侠,轻财好义,与雷茂林同时毕业于通州随军学堂,由哨官升为帮带。他和雷茂林都目睹清廷腐败,一心向往革命。
宣统二年(1910),茂林和肇钧先后参加了革命党。革命党人知道茂林与姜桂题有远亲关系,打算通过他刺杀姜桂题,以夺取毅军兵权,响应起义。于是茂林就设法接近姜桂题,了解姜的生活情况,以便相机行刺。
一日,姜桂题独卧帐中。茂林以为时机到来,即回房取短枪2支,邀周肇钧一起行动。当来到姜的卧帐时,那里已站着卫士。卫土见二人形迹可疑,上前拦阻,并搜查出二人的短枪,二人当即被捕。姜桂题亲自审讯。在审讯中,姜有意为茂林开脱,说他是受周肇钧的指使。但茂林声色俱厉,慷慨陈词,面责姜桂题不识民族大义,甘为清廷鹰犬。二人誓死不屈,同时遇害于通州。
徐寿廷
徐寿廷(1877~1913),名保仁,字寿廷,山东省沂水县长谷人。
他幼年入塾,20岁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在那里半工半读,刻苦学习达7年之久。毕业后,在怀远涵民医院工作3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徐寿廷与同学朱献廷同来亳县,在大牛市街开设医院,从两人名字中各取1字,名为“献寿医院”。徐寿廷妻毕业于山东临沂县护士学校,为其助手,另有徒弟安怀宝、杨明山为帮手。徐寿廷医术精湛,通晓内、外、妇、儿各科。他自蘑显微镜头,做成简易显微镜,作临床化验之用。设有手术室,利用室内水泥地面作手术台。徐、朱是亳县最早的西医师,是亳县西医治病的开拓者。徐寿廷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附近各地病人慕名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
熊守义
熊守义(?~1919),18岁投入北洋新编陆军第四镇王占元麾下,充任第一营长,深为王占无信任。辛亥革命后,王占元任湖北督军,熊守义升任团长,驻防武汉。他目睹军阀跋扈,民生疾苦,特别是对王占元等恣意压榨、置田买房的行为,深感愤慨。武汉为革命根据地,熊守义深受革命的熏陶,参加了革命党。民国8年9月,王占元举行秋操大典,守义与其他革命同志准备当场刺杀王占元,不意为人告密,被害于武昌。
姜桂题
姜桂题(1843~1922),字翰卿,绰号“姜老锅”,亳州城东南姜屯村人。清咸丰年间,其父姜永茂因“通捻”罪被清军所杀,母雷氏把他送往捻军,投奔其舅父捻军小花旗旗主雷彦。同治二年(1863),清军统帅僧格林沁督军豫皖剿捻,姜随雷彦叛离捻军,投靠僧格林沁,后率部夜袭捻圩黄双寨,取得了僧的信任。当捻军首领张乐行在雉河集战败,退往西阳集的时候,姜又献计,勾结捻叛李世英(又名勤邦,张的表弟)将张乐行诱捕,致使张乐行惨遭杀害。是年,姜被提升为管带。
同治四年(1865),清毅军将领宋庆以姜桂题作战勇敢,将其招致麾下。他随宋庆追击捻军张宗禹部,转战皖、豫、鲁、直各省;又西至秦陇,追剿西捻军,授总兵衔,加“长勇以巴图鲁”勇号。光绪初,随毅军从左宗棠奔甘肃镇压回民起义,攻肃州(今甘肃酒泉),身受重伤,加提督衔。光绪三年(1877),去南阳练兵,后又授云南临元镇总兵。光绪九年(1883),姜仍回毅军,随宋庆驻防旅顺。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之战时,姜桂题与卫汝成、徐邦道等六军驻防旅顺,因炮台被日军攻占,旅顺失守,受革职留营处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姜应袁世凯之召,入新建陆军,任右翼翼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姜军随袁驻山东泰安。次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姜奉李鸿章命入京拱卫京师,后又因迎护慈禧、光绪皇帝回京有功,加太子少保衔。光绪三十一年(1905),姜办理长江防务。宣统二年(1910年),任直隶提督兼统武卫左军。辛亥革命后,在南北议和期间,袁世凯借用革命声势威吓清廷,指使段棋瑞等北洋军将领40余人发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姜桂题也参与此事。民国2年8月1日,袁世凯任命姜桂题署理热河都统,授陆军上将,昭武上将军。在此期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修书致姜,拟将承德藏《四库全书》运往北京,交商务印书馆影印。姜慨然应允,并派人护送,使这部巨帙安全运抵北京,为保存祖国典籍作出了贡献。民国4年,袁世凯进行帝制活动,姜领衔上表劝进。民国5年9月,姜参与张勋、倪嗣冲等联名通电,要挟解散国会。次年5月22日,张勋召开第四次徐州会议,提出解散国会的要求。6月4日,姜又附和张勋,致电黎元洪,要求解散国会。民国9年,直皖战争即将爆发之际,姜桂题接近皖系,但又拥护徐世昌,声言将派兵入京,保护总统徐世昌。是年7月,徐世昌派姜桂题兼管将军府事务。第二年9月,徐世昌特任姜为陆军检阅使。民国11年:月16日,姜桂题病故于北京,享年79岁。
郭福成
郭福成(1876~1932),亳州城东石轿铺人。他8岁进私塾读书,12岁辍学,跟父亲在家学做纱灯。
郭家制作纱灯始于明末,技艺世代相传,精益求精。光绪十四年(1888年),其父进城在帽铺街设店开业,郭福成随父作帮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郭福成制灯技术己相当熟练精巧,能制作多种多样的纱灯,如官府灯、字号灯、民用灯以及喜、丧、嫁、娶灯等;并剪纸做字,贴在纱灯上,以作标志。他的纱灯,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很受顾客欢迎。
他制作纱灯,严格按照10道工序办:1.破蔑:蔑条匀细;2.编织灯框:网孔均匀,松紧适度;3.捏样:适当掌握手工的轻、柔、准、狠,一次成功;4.蒙纱:平整滑润,无有折皱;5.抹口:严密适度:6.打顶:适中均匀;7.刷鳔:浓淡均匀;8.染红:红亮鲜明;9.做瓣:瓣牙匀称,松紧适中;10.剪字:字体工整,大小相称。因为做工严谨精巧,纱灯不仅闻名亳州,还远销河南、山东、江苏、北京、天津等地。
夏东晓
夏东晓(1877~1935),字旭初,又名逸荪。幼时家贫,15岁就读于大姓家垫。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童子试,入邑庠。光绪二十八年(1902),应江南乡试,中恩正并科举人。此后,声望崛起,亳州大姓多请其设馆授徒,家境渐宽裕。后赴京会试不第。时值邑人姜桂题率部拱卫京师,请他出任幕僚,负责起草文电。后姜桂题调任江防营会办,他也随同前往。不久,受长江水师提督程允和之邀,去长江水师提督衙门办理文书。后由程保荐,以举人部叙内阁中书,署理商丘知县,未到任。清宣统三年(1911)月,任太平府知府。辛亥革命爆发,他赴北京,在姜桂题统率之毅军任执法营务处长。民国5年,长江巡阅使张勋在徐州召开各省督军会议,夏东晓代表姜桂题出席。次年,张勋复辟失败。夏东晓受姜桂题之命,赴京收编张勋残部,带往热河,编为毅军第四路军。
姜桂题离开热河以后,夏东晓到安徽督军马联甲处任职。民国13年重去热河,在毅军军统兼热河都统米振镖处任执法处处长。次年,孙中山先生应北洋政府执政段祺瑞之邀,赴京共商国是,夏东晓代表米振镖去京迎接。民国15年“3·18”惨案发生后,夏东晓与几位参政联名提案,弹劾段政府,并建议抚恤伤亡学生家属。
夏东晓在书法上有较深造诣。闲居北京期间,因宦囊空虚,常常靠卖字、为各大学编写国文讲义取得笔润、稿费,补助生活。
民国19年,他任铁路局总务处长。一年后,任铁道部专员。民国24年病逝于南京。
胡乐乐
胡乐乐(?~1936),原名胡振江,亳州城关柳湖街人。幼年父母早亡,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由于备尝艰苦,培养了他的同情心。每遇饥寒交迫的人,总要竭力相助。后又皈依佛教,致力于慈善事业,奔走劝募,为穷人舍衣施粥。人以其好事,戏呼他为“胡掠掠”(亳州一带含有轻薄嘲讽之意)。后县府为他向省府请奖时,改为“乐乐”,意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每当隆冬和荒春,他在城隍庙内设置一锅灶,搭建粥棚,向穷人施放米粥。每逢春节,还增添白面馒头。他把募来的款项,购置棉、布,做成衣服,遇到冬不御寒、夏不蔽体的,就施与衣服。胡乐乐一生没有妻室,孑然一身,生活十分俭朴,常年住在城隍庙戏楼西侧包公饲内。破屋1间,徒有四壁,除1榻、1案、1蒲团外,别无长物。民国24年,国民政府内政部以“乐善好施”4字匾额相赠,并颁发褒奖证书。地方人士也以“乐善好施”4字刻成匾额,悬挂在他居住的包公祠门楣上方,借以表彰。
民国25年春,终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于同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与世长辞,终年59岁。后遵照他的遗嘱,以缸为棺,葬以僧人之礼,并在城隍庙附近,建7级浮图,以资纪念。“文化大革命”期间,塔被拆毁,尸骨亦被毁弃。
李雁峰
李雁峰(1870~1936),字锦衡,亳州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他幼年家贫,刻苦读书,学业优异。光绪年间中优才,因废科举在家开馆授徒。后在姜桂题毅军军部任文牍,继考入北洋政府任录事。他书法初学颜、柳,尤得力于《痊鹤铭》。后又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融会诸体于腕底。特精于运笔,善张裕例体,外圆内方,清润浑朴,遭逸苍劲。晚年书法富于变化,气势张开,点划俯仰,多有异趣,结构严谨,不失自然。后工行草,变张体为草书,温淳婉媚,遂成风格,尤为时人所珍,当时,京师、豫东、鲁西、皖北之匾额、碑刻之字,多出自其手。他所书对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于民国12年被北京书学组织征集,镌刻入碑,收藏于北京。
李雁峰于民国12年辞职归里,定居于亳县城内曹巷口。因秉性刚直,不甘周旋于官场,遂重操教书生涯,并办书法学馆,传授书艺。著有《字学源流考》4卷,惜未得付梓。所留墨迹多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夏长运
夏长运(1890~1943),字泽庭,亳县十河区穆楼乡路楼村人。他幼年入私塾读书,继随祖父夏怀古习中医,擅长中医儿科。兼通内、外、针灸各科。他对儿科疹痘多发症,尤具精要之术,所处验方,多能药到病除,转危为安。在周围数十里内,声誉颇著。他开设永庆堂药铺,坐堂行医。他治病不分亲疏,凡求医者皆一心救治。生前友人为其树碑赞曰:“绳其祖武,宗于歧黄,调理脉息,远绍和缓之懿绪;保养元气,近接卢扁之高风。活人济世,久闻字内,累代隐德,普及豫皖。……垂死而医生者不下数千户,颠危而疗安者岂止百万家。”
后人为他树碑3座,今在其故里仅存《夏泽庭先生德政碑》一座,保存完好。
王明服
王明服(1899~1946),系涡阳张老家乡王辛庄人。幼年家境贫困,给地主当雇工。渐长喜说唱曲艺,在亳、涡交界一带走乡串户,以说评书为业。因口齿清楚。内容生动和富有表情,深受民众欢迎。民国28年,彭雪枫率部进驻涡北,王明服遂投身于抗日队伍,入随营学校学习。他学习勤奋,工作认真,能够吃苦,深受同学的好评。后担任四分校供销部主任,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明服随部队东征,后转到地方。民国35年4、5月间,任中共亳县观堂区委副书记。一次,到一个乡检查工作时,因该乡乡队叛变而被捕。在解赴亳县途中,他坚贞不屈,骂声不绝。一匪徒拔刀割去他的舌头,他仍喷血大呼,怒目而视。匪徒又割他的肢体,施以剐刑,未到县城,即壮烈牺牲。
吴万杰
吴万杰(1903~1947),亳州市辛集乡吴庄人。8岁入馆读书。民国8年秋,辍学在粮坊里管帐。民国28年春,经其同学耿演武介绍,在辛集开粮坊,作为联络点,为抗日工作团提供情报。民国30年,新四军东撤前夕,耿演武派交通员取情报,被发现,镇丁前来抓人,交通员遂翻墙逃脱。之后,吴万杰被伪洛湖镇公所捕去,后被救出。民国34年4月,吴万杰变卖了全部家产,携全家人口,通过敌人三道封锁线,找到了耿演武,在中共雪涡县丹城乡任财粮员。民国35年底,联防办事处西撤,吴万杰被委派为联络员,重新回到家乡。民国36年元月,任雪涡县洛湖镇镇长。这期间,他联络几个侄子和亲戚,乘解放军解放亳城之机,随军攻进东门,缴长枪6支、左轮手枪1支。接着,又从土匪和地主手中缴获武器,使乡队发展到19人,为组成区队奠定了基础。这年春,灾荒严重,请示上级后,决定拿西撤前存在农民中的公粮救济灾民。但这批粮食却被地方上的保甲长和恶棍分掉了。吴万杰就发动群众,对照帐本,追回了20万斤粮食,并镇压了崔柳行材保长崔仲陶。民国36年5月23日早晨,在执行武装保卫麦收任务时被围,为掩护战友突围,壮烈牺牲。时年50岁。
朱明远
朱明远(1020~1948),字敬斋,安徽省濉溪县人。民国26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队;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加入抗日自卫队,任宿西县五区三义乡乡长,又先后任宿西县警卫连副指导员、县政府文书等职。民国35年底,调任鹿亳太县双沟区副区长。同年11月,与古城区配合,在双沟南樊桥智擒国民党联防队队长尹连三以下30多人。不久,双沟、十河、英武、梅城、城西5个区联合成立棚河游击支队,朱明远任支队长。民国37年元月6日,李传焕的联防队,准备到李小楼抢粮。朱明远率领的淝河支队,于拂晓前包围李小楼(李传焕的老家)。战至天明,不料遭到敌人的反包围,朱明远命令队员迅速撤退,为了牵制敌人,带领少数人北撤,路上伤亡甚多,到达周门楼时,只剩下10多个人了。退到青苔楼西南,又碰上五区蒋聚伍(外号六秃子)带领的四五百人的联防队。因众寡不敌,退到周门楼,不幸被俘。
朱明远被俘后,押送至亳县国民党监狱。他坚贞不屈,和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发动狱中人准备暴动。敌人发觉后,挑断了他的脚筋,砸掉了他的牙齿。于同年2月3日夜,遭敌活埋,年仅28岁。
熊公烈
熊公烈(1892~1950),字梦周,安徽省庐江县城关镇人。16岁考入南京警察学校,后参加西北军,晋升为团参谋长。民国26年起,任民国亳县县长,后曾一度跟新四军四师配合抗击日军。民国28年初,在日军大举进攻面前,他欲拉余亚农(皖北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总指挥)投靠日伪。余等研究后,计划以请开会为名,设下埋伏,将熊当场逮捕。尚未准备好,熊公烈已到。他见情况有异,随即仓惶退出,乘马而逃,仅受轻伤。旋即投奔日伪曹大中部,后任日伪亳县县长。民国29年6月,曹大中反正,熊公烈与其一同去投卫立煌部。不久,即退出军界,去徐州文亭街开鼎昌盐行。徐州解放后,携眷回原籍居住。
1950年“镇反”时,庐江县人民政府为审查熊公烈的历史问题,公安局将其扣留6个月,后因病取保外医,死于家中。
阎金河
阎金河(1892~1950),山东省定陶县阎楼人,幼年来亳学徒。民国14年,在亳县来凤街开设义和兴伞铺,招收徒弟10余人,生意相当兴隆。他技术精巧,制作讲究,在制伞的传统工艺和伞形结构上,勇于创新。以前,亳县老伞铺制作的油布伞皆为8根竹伞撑,容易拆断,他改为10根,用钢撑代替竹撑,既灵便,又耐用。他又将原来的48道工序,增加为72道。规格由单一的1市尺8寸,增加到2尺、2尺2、2尺4;分为3号、2号、大号、特号等几个规格。花色有大红、杏黄、浅黄、花面、花边、龙凤等。做工精致,用料讲究,伞撑、印花,使用的毛竹、钢条、布料、油料,都选用质量最优的。制伞的关键工序在刷油,而油的炼制又关系到伞的质量。他用生桐油加黄丹、五味子和植物油,熬制成鞣油,先刷鞣油,再刷3遍清油,要求浓淡均匀,色泽明亮。阎家伞除销往皖北、豫东以外,还远销山西、陕西、江苏等省,深得用户的信任和赞誉。
陈纯一
陈纯一(1900~1951),化名陈炎盛,亳县张集区陈店乡杨楼村人。民国5年参加毅军,任营书记长。其后任亳县警察第二中队队长、平汉铁路三等警长、国民党骑二军六师少校特务大队长、民国亳县县政府涡北办事处主任和苏鲁豫皖边区挺进第十一纵队少将司令等职。在解放战争中,陈纯一与其所部与人民为敌。陈部营长张继甫在酂城逮捕解放军10余人(内有政委1人),将他们枪杀。副团长杨钟率同杨芳钦连,配合国民党三十团,在亳商永边境,抢掠群众牲口、衣物,烧毁民房,杀害解放军战士10几名;又同丁兴兰在界沟丁阁枪杀八分区独立团排长苏明山。副员杨蒿岭在马头李杀害李庄乡主任。陈部在界沟集逮捕某部战士1名,陈令活埋在估衣街北头公路旁。陈派人打死减店居民张振邦。陈又亲率两个营到雪商亳县与我方作战,在董六庄打死我战士两名。又率手枪队到郭桥打死患病的老百姓1名。又活埋小奈集乡长赵金声,枪杀因带领农会分掉某军官财物的杨某,活埋大寺集马某。
1949年11月30日夜,陈在界首县亚洲油盐行被捕。经皖北人民法院审讯,判处死刑,于1951年元月21日执行枪决。
苗致荣
苗致荣(?~1951),字秀叔,化名逢春,亳县魏岗区苗楼人。
民国16年起,历任48个村庄联总、地方民团联队长、四县(商亳鹿拓)联防办事处主任。民国28年,参加汪伪救国军第六军第一师第二旅第二团,任团副。民国29年,苗反正后,任国民党新七军第三师第二旅第四团团长。次年回亳县,任谯陵区区长,警备大队长等职。苗致荣在任职期间,祸害地方,曾杀害八路军工作人员8名,群众60余名。解放后,经皖北人民法院审判,1951年元月21日将苗致荣枪决。
王素珍
王素珍(1904~1953),女,亳州沙土集人。其夫家系当地财主,跟地方国民党势力、汪伪政权、土匪等方关系较熟;加之本人能说会道、办事能力强,别人办不成的事她能办到,所以有“女县长”的雅号。她在共产党雪商亳县敌工部的启发教育下,利用其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党做了很多工作。民国35年以后,沙土集一带成为游击区,战斗频繁,军用物资十分紧张。王素珍利用其在国民党部队内当官的亲属秦子良的关系,以物易物,从国民党地方武装内换来了七八十支枪械和大量医疗用品,给共产党的地方武装很大的支持。民国35年秋,国民党军向豫皖苏八分区大举进犯。为保持机动性,八分区有部分伤病员需在当地疏散。王素珍听从领导的安排,把3名即将分娩的随军家属分送至可靠的亲戚家中。在此期间多她家的耕牛、粮食、衣物被抄没,而她掩护的人员均安全无恙。这年10月,她利用跟沙土、蒋集土匪关系较熟的条件,深入匪巢搜集情报,为一举歼灭这两股土匪立了头功。次年2月,国民党地方武装企图利用春节刚过的时机,袭击邻近的共产党区、乡政府。她从秦子良处得到消息,火速报告,这股袭击共产党政权的国民党武装全部被歼。这年底,她又说服刘文友等20多名国民党武装人员投诚。
白云奇
白云奇(1877~1953),字秀峰,于光绪十六年(1895年)童子试入庠,光绪二十三年(1897)学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亳州瘟疫流行,死亡甚众。他出门应诊,昼夜奔忙,患者大都转危为安。民国16年,河南省商邱县发生瘟疫,白秀峰应邀赴商邱与施今墨先生协作会诊,配方诊治,得救者甚多。他还配方制剂煎汤,给群众饮用,以作预防。经月余奋力抢救,时疫终被捕灭。此后他声名大振,与汤子久。寇瑞庭合称亳县3大名医。民国33年,他参加亳县中医公会,对贫苦患者,免费医疗。民国36年,曾迁居商邱开业应诊。1949年解放后,回亳县行医。1951年,他响应号召,组建中医第三联合诊所(即亳州市华伦中医院前身),在该所任医师。
他十分重视临床观察,总结医疗经验,著有《温热拾零》、《温病床歌诀》,未付梓,以手抄本传世。1953年病逝,终年76岁。
郭礼征
郭礼征(1875~1953),又名鸿仪、鸿诰。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其弟郭肖霆入南京张謇主持的文正书院,被张謇誉之为“亳州二郭”。后又到上海汇文书院进修,学习西方近代科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捐得候补知县。在此期间,他获悉镇江英租界工部局有设电气处之议,就与张謇商量,拟在镇江筹建电厂。张謇同意投资,并担任总董事,电厂名曰“大照电灯公司”。“大照”筹建时,拟筹集股金10万两白银,但由于绅商心怀疑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实收股金尚不足3万两。面对此种困境,郭礼征除要求张春从南通大生纱厂给予贷款外,又将妻子的首饰全部变卖。光绪三十年(1900底,大照电灯公司的厂房,终于屹立在镇江东荷花塘船坞之侧,次年10月开始发电。它是江苏省第一家公用电厂。辛亥革命时,镇江光复。他告诫电厂员工,各安职守,擅离者开革,坚守者奖励。当孙中山由沪赴宁就任临时大总统,专车经过镇江时,他赴车站迎接,亲聆教诲。民国16年,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与直鲁联军激战于龙潭,他再次告诫员工坚守岗位。虽几经战乱,电厂始终正常发电,从未停顿。
郭礼征时常教导他的后人:“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他在办厂期间,注意职工的生活福利,除每月发给职工一定数量的茶叶、草纸、肥皂、毛巾、手套、电池等物品外,年终还根据出勤和工作情况,增发半个月到一个半月的工资,以作奖励;受奖者从第二年起,即可晋级增薪。郭礼征艰苦经营“大照”30余年,为镇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民国26年,他身患重病,曾回亳县疗养。1953年病逝。
高世读
高世读(1873~1954),字书田,亳州城关曹巷口人。27岁中秀才,在柳湖书院教书2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去北京,在毅军翼长姜桂题部任幕僚。宣统二年(1910),被提升为驻豫毅军随营学校总办。宣统三年(1911),高世读应武卫右军翼长倪嗣冲之聘,出任该军营务处之职。这年冬,高随倪到安徽阜阳扩充兵力,被任命力军械局总办。民国2年,高任第五路帮统,兼带第一营,驻寿县练兵。民国9年8月,高在张文生部下任职。后马联甲督皖,高被提升为第四混成旅旅长。民国13年10月,高被任命为安徽国民军司令。次年1月,任第四师师长兼皖北镇守使。同年10月,孙殿英围亳州,高奉命率军解围,击败孙军。高世读于民国15年春任安徽省长,创办安徽大学。民国16年元月,高北去天津途中,被直鲁联军十四军军长孙殿英劫持,后由友人担保释放。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的王揖唐想拉他下水,他拒绝与王相见。建国后,他主动将土地文书上缴县人民政府,领家属回故土高瓦房村务农。1954年元月9日病故。
张敬亭
张敬亭(1873~1955),名伯钦,早年考入京师大学堂,为亳县最早的大学生之一。后张在西安师范任理科教授并代理校务。5年之后,入京任吏部主事。时北京安徽会馆创办安徽中学,聘张任新学教师。在京任职期间,他与安徽的进步人士和同盟会员多次接触。辛亥革命后,任内务部主事,兼古物保存所所长,负责清理和接收清代坛庙文物。民国6年,禁烟之议复起,经北洋政府外交部推荐,特邀张敬亭为查烟专员,赴陕西会同省长李根源清除鸦片烟苗。因查禁烟有功,被授予三等金质嘉禾章。民国10年,山东霍乱流行,张敬亭任山东防疫处主任。回京后,迁内务部金事。民国15年,张主持安徽大学筹备事宜,对安大校址的选定、房舍的建筑,以及设备添置、教师延聘,无不殚思竭虑,力求完善。但筹备刚刚就绪,因故离皖回京,仍任内务部金事。民国20年,任北平地方法院书记官。抗日战争开始后,张曾回亳县闲居。1955年于北京病逝。
岫云
岫云(?~1958),亳县十九里区大寺集人。幼年出家于亳州白衣律院。民国2年,到南京古林香受戒。后赴浙江等地名刹朝山,参稽佛学,寻访高师。民国5年,返亳到大乘寺。同年,随月海法师在白衣律院开办伽法学校,在咸平寺开办利生小学。民国8年,任安徽省佛教会理事,在白衣律院任主持僧。是年,教育局派他出庙款5000元,因拒交而被捕。民国27年,又因拒交捐款,被日伪政府关押3个月。
建国后,他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在合作化运动中,他把自己的3间房子让给农业社办公,另3间让出办公学。于1958年病故。
锁怀礼
锁怀礼(1884~1958),字训庭,回族,涡阳县人。亳县瑞昌恒杂货店创业人之一。锁怀礼经营亳县瑞昌恒杂货商店始终恪守“准(价格)、稳(秤)、好(态度)、活(灵活)”4字生意经,严禁克斤扣两,偷工减料,以维护信誉。锁注意关心职工生活。民国25年中秋节前,职工秦水泰负责烧锅炉,由于日夜劳累,就地睡着,烧毁一炉月饼。锁怀礼并不责怪他,把他换下来休息。瑞昌恒杂货商店的徒工,出师以后不少人愿意留下,锁怀礼对他们视作亲人,为其娶妻安家,让他们安心工作。由于他善于用人,经营有方,积累了较多的资金,后来又在蚌埠中山街经营“瑞源祥糖纸号”。还在镇江、上海租有临时货栈。1956年,锁参加公私合营杂货商店。当时,在亳城70余家的杂货商店中,始终保持原来名称的,只有“瑞昌恒”这一家。公私含营后,锁怀礼继续担任该店负责人。1958年病故。
徐焱亭
徐焱亭(1890~1960),湖北省黄陂人。民国9年,来亳县开裁缝铺。店铺设在北关纯化街西头路南,字号为汉镇徐福茂,以做中式便衣为主。冬做皮、棉,夏做绸缎。由于剪裁得体,做工精细,生意逐渐兴盛起来。为讲求信誉,做成的衣服一定要亲自检验,必合乎要求,叠烫平整后,才交给顾客,是以很得顾客信任。民国23年,为承做亳县中、小学生制服,他主动找同业人员联系,共同加工,并传授制服剪裁技艺,为此深受同业同仁的称赞。他在亳县数十年,先后培养了百余名学徒。由于他亲身示范,严格要求,很多人成为知名的服装裁剪师。
李琴舟
李琴舟(1887~1960),名先藻,字铸九,又名琴舟。亳州明洼村(今属十河区小赵庄乡)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于安庆优级师范大学堂,历任亳州高等小学堂教习、劝学所所长、教育会会长。民国17年,任亳县通俗教育馆(后改称民众教育馆)馆长。在他任职期间,积极开办书报阅览工作,又举办平民夜校,利用幻灯普及科学知识,并创办《新亳报》,开展文物管理等工作。亳县丛林寺有一南北朝时期的经幢,有人准备偷运济南,售予日本人。李琴舟得知后,即速报请县府批准,运往馆内,并建立碑亭,使这一文物得以保存。李琴舟在任亳县民众教育馆长期间,曾兼做社会救济工作。时值鹿邑农民张疯子在太清宫起事,国民党派军队围剿,许多村庄被焚毁,百姓无家可归。后亳县成立“亳南灾区善后委员会”,李琴舟被推为会长。他进行劝募和组织义演活动,发给受灾农民赈款,使部分受灾村庄获得重建。李琴舟自民国19年以后,先后在中学和毛丝织科职业学校任教。抗日战争时期,在近郊乡村设馆授徒。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亳县私立涡北中学董事和社会救济院副院长。亳县解放后,李琴舟先后任亳县中、小学教师。1960年病故。
张魁明
张魁明(1908~1961),号瑞庭,今亳州市五马区吴小阁乡张楼村人,民乐演奏家。他幼年家贫,18岁时,因患眼疾,无力治疗,终至失明。在痛苦中,常以吹萧抒发自己的感情。后流浪街头,以乞讨卖艺为生。他不断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努力提高吹萧技巧,自编了《小花场》、《小寡妇上坟》、《哭表婶》等曲调。解放后,他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发挥,创作了《喜临门》、《百鸟朝凤》、《凤凰展翅》、《双拜堂》等优秀乐曲。1954年,在县音乐舞蹈会演中获演出奖。1957年,在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他的洞萧演奏,荣获优秀节目奖,并应聘担任省艺校教师和省文工团团员。《安徽日报》以《竹笛飞出百鸟音》为题,对他的演奏给予高度评价。同年3月,张魁明赴北京参加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会演期间,他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氛领导人演出,受到亲切接
马云衢
马云衢(1902~1962),名汝骧。出身于亳州的世家望族。但他衣食朴素,无纨绔子弟习气。幼年在家塾读书。民国10年,到南京金陵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民国14年,到北京宏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学习。在北京读书时,云衢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提倡科学与民主,立志发展家乡教育。毕业归来后,于民国18年,商得各门弟兄们同意,共同出资办“三育”小学,云衢任校长,推马氏知名人士马肃堂为名誉校长。马氏子弟在校任教,均系义务职。学校经费不足,由云衢个人筹补。“三育”小学在马云衢的大力倡导下,实行开明的办学方针,其办学宗旨是启发民智,传播科学知识和民主思想,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他所写的“三育”学校校歌,反映了他的教学思想。歌词为:“德育、智育、体育三,三者要完善。人若无德空剩体,有智也非贤。有德有智身不健,做事总为难。吾校宗旨实在念,希望好青年。”学校对体育尤为重视,实行军训。在全县运动会上,曾表演过叠罗汉和团体操,得优等奖,博得观众赞扬。民国26年,县城沦陷,“三育”小学不愿在敌人铁蹄下进行奴化教育,移至十九里沟权庄继续上课,改校名为“尚德”小学,意在“德”为三育之首,崇尚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为应付敌人检查,学生使用两种课本,平时使用抗战课本,另有敌伪制定的课本,以备敌人检查时使用。马云调为人乐善好施,扶危济贫,不为名不为利,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青年学生尤其是贫苦学生,竭力资助,使其完成学业。在办“三育”学校期间,他曾与陶行知、晏阳初两位教育界名人有书信交往。他效法陶行知先生编写通俗诗歌,编写的《劝学歌》,曾让师生到各村传唱,对普及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王万德
王万德(1928~1964),安徽省怀宁县人。1951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部队曾3次荣立三等功。1958年,王万德来到亳县,被分配到淝河公社,不久,又调到古城公社,任政法武装部长。1961年,调五马区工作。1964年8月7日早晨,五马区张店乡民兵排进行军事演习,一个民兵在投手榴弹时,失手落入右后方洼地。当时洼地里有10多个民兵。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一边奋身跳进洼地,大呼“快躲开,要爆炸!”一边拾起冒烟的手榴弹。正要投出的时候,手榴弹爆炸了。10多个民兵得救了,王万德光荣牺牲。
孙明哲
孙明哲(1911~1965),字濬亭,亳县张庄人,民国21年,入亳县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亳县学生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3年秋,任张集大田庄小学教员。民国28年4月,参加抗日工作团。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亳二区区长、区委委员。民国29年5月,孙明哲任蒋集乡乡长兼乡党总支书记,使蒋集乡的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成立了20多入枪的乡队,各村组织开办了4期保甲长、自卫队长训练班,并在训练班内先后发展党员54名。同年秋,孙任观堂区委书记兼区长。次年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民国30年元月,国民党军队向涡北根据地进攻。5月1日,豫皖苏区党委要县委带领全体干部、武装人员转移到津浦路东,孙明哲留亳坚持斗争,任亳县工委书记。主要任务是保存实力,潜伏地下,等待时机,打入敌人内部收集情报,保持跟党的联系。民国33年,新四军四师西进以后,孙明哲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秘密工作。在这期间,他提供了许多可靠的情报。民国36年6月,孙明哲担任雪商亳县芦庙区区长。当时芦庙处于战斗前哨,土顽经常骚扰,孙明哲率区队与其周旋,使其屡遭沉重打击。次年1月,孙明哲任芦庙区委书记兼区长。民国38年1月,孙明哲任亳县颜集区委书记;7月,到皖北区党委党校学习,结业后留中共阜阳地委工作。1952年春,他兼任淮北汽车运输公司经理。同年,孙明哲任阜阳专区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校长。1954年4月,孙明哲任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65年春,肝病未愈,便带病出任亳县治淮水利工程指挥。是年7月1日病逝。
赵德光
赵德光(1932~1965),双沟公社双沟大队西关生产队人。生前曾任生产队会计、饲养员。在他任会计期间,因从未错过帐,被人称为“一口清”。后来他主动让贤,把会计让别人去干,自己却主动地当起了饲养员。他这种不计个人得失、一切从大局出发的精神,深为众人称赞。1965年3月30日深夜,附近一头母猪闯入饲养房,把炒料的余火拱出,火随风势,引发了大火。赵德光从睡梦中惊醒,急忙喊人救火。但当时北风正猛,又值深夜,救火的人一时很难到来。他见情势紧急,就把棉被浸入水中,取出顶在头上,闯进大火之中。系牲口的绳子一时难以解开,他就拼命用牙去咬,把绳咬断。他先后闯入大火6次,救出牲畜8头,仅1头被烧死。当救火的人赶到时,他已奄奄一息。到医院检查,他全身皮肤70%以上深度重烧伤,满口牙齿已经没有一枚完整。不久即逝世。赵德光牺牲后,中共阜阳地委在双沟集召开万人追悼大会,号召全区人民向赵德光同志学习,并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革命烈士。
月海
月海法师(1895~1969),俗姓王,名汉坤,一名绩润,字恩修。亳州城关人。7岁时,因病舍身佛寺,拜亳州道德中宫僧人广聚为师。17岁正式出家,在亳州威平寺受戒,列身于临济正宗。后先后在南京古林寺、毗卢寺、福寿寺和上海海潮寺为僧。民国17年,回亳县任咸平寺方丈。民国19年,月海赴安庆,住在安庆迎江寺内。其学识和才能,深受迎江寺方丈和监院的赏识。后留在此处,担任知客。不久他就接任监院之职。在此期间,他不辞辛劳,运筹规划,协助方丈修复了被焚的藏经楼。民国27年,安庆沦陷。月海不甘媚敌受辱,出走潜山,任潜山乾元寺住持。乾元寺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他奔走募化,修茸一新。民国28年,他被推选为安徽省佛教会理事长。同年他任潜山三祖寺住持。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一次被选为安徽省佛教会理事长,并返回迎江寺任主持。民国36年,他在迎江寺举办佛学讲习班,僧尼参加者70余人,历时3个月。建国后,他第三次被推选为安徽省佛教会理事长,并担任安庆市政协委员、省人民代表和全国佛教协会理事,继续任迎江寺住持。他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带领迎江寺僧众除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外,还努力学习。积极生产。1954年,安庆发生特大水灾,他和寺僧一起生产自救,减轻政府的负担。月海住持迎江寺40年,深受寺僧敬佩。他十分注意保护文物。迎江寺藏有佛经1万余卷,还有东晋铜佛和北魏玉佛以及名人书画等。日军侵占安庆时,他将其埋藏在振风塔内,使其免遭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破坏文物。他奔走呼号,据理力争,但都无济干事,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保存的文物毁于一旦。“文化大革命”期间,月海多次被揪斗,身心遭到很大摧残。1969年10月,因病在迎江寺圆寂。当时为他料理后事的,只有弟子善崇一人而已!1981年,安庆市宗教事务部门和九华山管理处为月海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参加僧俗人士800余人。
锁席卿
锁席卿(1880~1971),本名灿珍,字席卿,回族,亳州城关人。他幼读私塾,以儒童入柳湖书院预科中学,于该校毕业。民国初年,他创办回民藻善小学,任校长。后又在城里南京寺创办回民开明小学。民国21年,亳县成立回民工会,他被推力主席,为回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回民有受欺压和侮辱的,他就挺身而出,主持正义;回民中出现纠纷,他也出面调停。是以深受回民的尊敬和爱戴。解放后,锁席卿为回民中的开明士绅。1951年,他被推选为亳县回民代表,参加了亳县各界代表大会。1953年,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锁席卿曾任亳县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
王殿禄
王殿禄(1890~1971),乳名禄禄,河南省禹县人。幼年家贫,给地主放牛。15岁时在一家小炉坊当学徒,后又流浪外地,至52岁至亳县,在帽铺街“义兴顺”炉坊帮工。1954年,他进入亳县翻砂厂当工人。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他的翻砂绝技是干模铸造。特点是不用木模型,纯用砂土堆垒打磨,设计成型,无不得心应手。用于模铸造的砧于,造型匀称,外表光滑,立脚平稳,经久耐用,是这个厂的名牌产品。此外还有平锅、冲筒、铁煤炉、犁铧、车川、车键、车轴、犁托、犁溜等,行销附近各县,受到用户好评。
彭艳云
彭艳云(1956~1970,亳县古城区修老家村人,油河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197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4年6月,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年仅18岁。
1974年6月23日,修者家一带的人们都在忙着砸砂礓修筑公路。这天上午,彭艳云正在门口河岸上砸砂矼,同村一6岁的孩子蹲在河边,玩小鸭子。忽然其中的一只跳进河里,孩子伸手去抓时,自己也掉到了河里,并随着水流卷入深水区。彭艳云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把小孩救了上来,但她自己却沉入水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彭艳云牺牲后,中共亳县委根据她生前要求,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共青团阜阳地委授予她“模范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追认她为革命烈士。
颜天明
颜天明(1898~1974),原名天民,又名承嘏,回族,亳州城北关人。民国3年,热河都统姜桂题在亳募兵,颜天明应募入伍。民国7年,考入毅军随营学校,学习炮兵。民国11年夏去北京,先后考入参谋、测量学校。民国13年,颜曾任国民军第二军少校团副。民国15年初,国民军在豫鲁皖连遭失败,向绥远退却,颜到北京做情报工作。在此期间,颜曾与住在苏联大使馆的李大钊联系,从接触中受到共产主义教育。同年秋,加入了国民党。民国1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1年夏,颜在国民军第三军,与党失去联系。民国23年,应调参加蒋介石开办的“庐山军官训练团”。次年,随军进驻陕北苏区吴堡一带。民国25年,由独立三旅应调去南京参加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5期受训。入校不久,集体参加“励志社”、毕业前又加入“复兴社”。民国26年“七七”事变前,颜天明在独立三旅任参谋长。太原沦陷后,颜到临汾八路军办事处找党,彭雪枫接见了他,他向彭谈了自己入党和脱党的情况,以及他所掌握的兵力情况。彭雪枫指示说:“要按统一战线政策办事,不能改编友军部队,可以争取当团长。如不能实现,可通过关系将你调到新军决死队,到那里再解决组织问题。”9月,独立旅退到阻县石口镇,颜正争取当团长时,阎锡山突然下令撤销独三旅,旅部人员到临汾待命。于是党组织决走叫他到决死纵队任参谋长。10月初,他在曲沃组织3个团,建立了司令部。民国27年2月,颜天明继任三纵队队长。同年,三纵队连续粉碎了日寇的围攻,收复了长治,颜改任五区保安司令。民国29年5月,颜因病离职,到辽县羊角村一二九师后方医院治疗,后来调到卫生部第二所疗养。次年2月,在山西辽县羊角村,由薄一波、杨献珍介绍,重新加中国共产党。民国36年,颜天明参加上改会议时,见到滕代远和薄一波,一再请求工作,才让他到新华书店编辑部任资料室主任。民国37年,太行、晋察冀两个新华书店合并为大众出版社,华北局指定颜为支部书记兼资料室主任。1949年,颜到北京,接收国民党《新生报》,成立《大众日报》社,颜任支部书记兼秘书长。1950年7月,《大众日报》改为(工人日报》,颜任总支书记、全国总工会党委委员、书记处书记。1958年,他调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推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任副所长、领导小组组长。1963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残酷迫害,被批斗审查。1971年,他病情恶化,写了遗嘱交给党组织。遗嘱中说:“历史问题作出结论后,通知3个孩子,解除他们政治上的苦闷;银行存款是冻结工资剩下来的,全部交党费(约五六千元);藏书全部献给本所图书馆;两本诗稿和没有发表的散文,审查后交给孩子留念。”在医院时,他曾对次子颜汾说:“要认清时局,要坚信共产主义最后一定要胜利。”
1974年12月24日,颜天明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梁广法
梁广法(1912~1975),亳县城关人,县政协委员。他善于锻造锄头,因此获得了“梁锄头”的称号。他锻造的锄头,呈拱形,锄刃锋利,不卷刃,不断裂,轻巧方便,经久耐用,行销豫东、皖北、鲁西各地,甚受农民喜爱。1962年,他的锄头在亳县手工业产品展览会上展出时,获得广大群众的好评。1963年,他又带着两副全锄赴合肥,参加安徽省手工业产品大赛会。《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对他的锄头都作了介绍,称赞其质量优良。此后销路大增,供不应求。
胡杏桥
胡杏桥(1917~1977),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民国26年夏,胡杏桥毕业于河南艺术师范学校,回亳后在涡北董家街小学任教,同时兼任僧王饲小学和徽州会馆小学美术教师。抗战开始后,胡杏桥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画漫画,写标语,宣传抗日救国,并随县文化宣传队到农村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民国27年秋,考取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在上海美专学习期间,除参加集体画展外,还两次举办个人画展,一次是中国花鸟画展,一次是油画静物和人体写生画展。美专毕业后,他曾在上海永安公司广告部工作,并在上海美专兼课半年。后又进入伯特利神学院读半年神学,画了一些宗教题材的画。民国31年至35年,胡先后在伯特利中学、亳县万寿宫小学。怀恩小学教书。1951年,胡杏桥在亳县文化馆举办了个人连环画展。同年8月到中共阜阳地委宣传部工作。后又回亳县中学任教。1956年,他画的《松鸡图》,先后在合肥、上海参加了省美展和华东地区美展。同年,当选亳县人民代表、亳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62年,胡的作品《和平鸽》(中国画)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1963年6月,他参加了阜阳专区举办的美术观摹会,作现场绘画表演。1964年,胡参加了阜阳地区文代会,应邀在地区博物馆作绘画表演。同年夏,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省分会会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冲击和迫害,被戴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动学术权威”、“漏划地主分子”等帽子。10年动乱,使他的精神和身体受到严重摧残。1975年底,他在患病期间仍抱病上课。1977年7月15日病逝,终年61岁。
汤子久
汤子久(1892~1979),祖籍江苏省句容县,因其父来亳帮工,遂在亳县落户。他16岁在亳州南京巷春生堂药店学徒3年。民国9年,在爬子巷普庆堂药店帮工,同年辞职,在家刻苦钻研脉理,攻读医学著作。后在家开诊,以中医内科为主。由于精通脉理、药性,观察细心,处方严谨,因而疗效显著,名声渐彰。民国26年,他已成为亳县三大名医之一。不久,应白布大街普庆堂之聘,为该店坐堂医师,直到亳县解放。1952年,参加联合诊所,任医师,从事妇、内、儿科诊治工作。1956年,调到阜阳专署医院中医科任医师,曾被推选为阜阳县人民代表。1962年,调回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任医师;同年,任亳县政协委员,参加安徽省首届中医座谈会。他认为四时外感,乃是风病,治疗外感,要用驱风药。他拟定的“荆防解肌汤”,治疗外感有显著疗效。他认为生化之源,胃气为本,在诊疗内科杂症时,尤重调理胃气。他谨守“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的古训,强调脏腑间的生克关系。他用药防止苦寒辛热太过,以免生气受伐。他对儿科疳疾、腹泄、肾炎等症。亦有精深研究。他常说:“小儿稚体,形气未充,腠理不坚,易受外邪侵袭。如不及时驱邪,入里化热,伤阴之虚,接踵而来。”他在治疗小儿外感方面,善于用疏风散邪之药,如虫蜕、薄荷、连翘、葛根、荆芥等。
魏洪亮
魏洪亮(1958~1980),县皮毛厂工人,共青团员。1978年4月参加工作。在锅炉车间工作时,司炉技术比较难掌握,他就一边操作,一边向老师请教;并努力钻研《锅炉工人读本》、《锅炉讲义》、《卧式快装锅炉》等业务书籍,技术进步很快。
他平时乐于助人,尊敬老人。邻居刘刘氏80多岁了,儿子在外地工作,家中无人照料。他经常给她端茶送水,称米买面。1980年8月的一天,老人突患重病,他借架车把老人送进医院,悉心照料,直至病愈。老人感动的逢人便说:“小魏这孩子对我真比亲儿子还亲哪!”
1980年11月20日下午,在上班的路上,他突然发现一女孩失足落入哑吧坑中。他一边急呼救人,一边衣服顾不得脱,纵身跳入水中相救。坑面积大,里面有3丈多深。他拖着沉重的身子向落水女孩游去,几次把她托出水面,拉向浅水区。当他最后一次把她拖到浅水区后,已经精疲力尽,被水流卷入深水区。这时在附近修房的人赶到,急忙跳进水中去拉他,他呼吸急促地喊:“这里水深,别拉我!”就把来人伸过来的手推开,避免了两人一起卷入深水区的危险,自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魏洪亮牺牲后,被安徽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玉洁
李玉洁(1897~1982),字纯清。女,河南开封人。民国5年,入开封福音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民国9年毕业。民国13年,在亳县基督教会设立的妇婴医院工作。该院院长为美籍人庆美瑞(MaryKing)女士,为亳县著名的外籍医师。李玉洁得到庆美瑞的培养和指导,在医术上提高很快。李玉洁为人和善,体恤病人,有很高声誉。民国16年,在北门里开设广济医院。1952年,李玉洁任亳县第三联合诊所妇幼科医师。1956年,被选为亳县卫生协会常委。1964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授予奖状。她还曾先后被推选为县政协委员和县妇联会委员。1982年,病逝于开封。
耿演武
耿演武(1914~1983),原名耿忠纯,亳州东南耿庄人。民国25年8月,考取安徽省高级蚕桑学校。“八·一三”上海事变后,他回到了涡阳义门集小学任教。当时李宗仁部队来亳招募青年从军,他抱着抗日救国的宏愿,投笔从戎,并把自己的名字“忠纯”改为“演武”。民国27年,在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次年4月,回到亳县涡北一带搞武装,建立民主政权,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初,任新四军第六游击支队亳县涡北独立大队队长。民国30年6月,奉命转移到津浦路以东休整。民国33年夏,他随新四军四师打回路西,任雪涡县司法科科长。后又调敌工部任第一科科长,多次化装到亳县城里,做瓦解伪军的工作,并说服驻沙土集的一连伪军投诚。民国34年,耿任雪商亳县县委委员兼秘书。民国36年秋任县长。民国38年2月,随金陵支队南下。6月,在合肥留守处任主任。7月,留守处人员全部到达南京,耿任南京市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代理组长。1950年6月,任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52年,调任南京交通银行经理,后又调到南京市第四人民医院任总支书记兼院长。1961年7月,耿调到上海邮电医院任总支书记兼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耿被罢官。后经考查,仍任院长。1968年9月“清理阶级队伍”时,他被诬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他爱人也以“潜伏特务”的罪名被隔离审查;家被抄,他被列为重点批判对象。“造反派”逼着他揭发一位老战友是叛徒,他义正辞严地回答:“他不是叛徒,我不能写亳无根据的谎言!”表现了一个正直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1980年,为他彻底平反,并恢复了职务。1983年7月19日病逝。
李先轶
李先轶(1940~1984),又名仙逸,笔名晓黎,亳县十河区郭楼人。幼时母亲教他学儿歌,启迪了他的智慧,从此和儿歌便结下了不解之缘。1957年,在高中学习期间开始写儿歌、短诗,有些作品在地、市报刊上发表。1960年,入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1964年,分配到亳县王大庄中学任教师。在此期间,他的诗歌《晨雾》和一组儿歌,相继在《安徽文学》、《安徽日报》上发表。1971年,李先轶调县文化馆工作。同年参加省文艺创作学习班。他的儿童诗《一心向着红太阳》,收入安徽诗歌选集《毛主席引来幸福水》中。从此跻身诗坛,创作更为勤奋。几年中,他在《人民文学》、《诗刊》、《安徽文艺》、《儿童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数百首儿歌、短诗。《安徽文艺》曾一次刊载了他36首儿歌,引起广泛的关注。1978年4月,他的儿歌集《柳苗》,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理事。这年秋天,他调任《安徽青年报》社副刊编辑,继而又任该报文艺组副组长。1980年,调安徽人民出版社少年儿童编辑室工作,编辑了一些儿童读物,以《百家诗选》为著。此间还搜集整理了一些民间故事、歌谣,发表于《民间文学》。《乡音》等刊物上。同年加入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并当选为理事。1984年初,被提升为安徽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1984年3月8日病逝,年仅44岁。
张金芳
张金芳(1957~1984),出生于魏岗区后孙湾乡一个农民家庭。曾任基于民兵班长,乡广播员。他先后自学了高中课程以及有关电工、无线电木工、编织、农机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并用之于实践,被人称为“小能人”。1978年后,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把自己承包的一亩半地,全部育上泡桐苗,无偿地向邻近乡亲提供。在担任播音员期间,多方收集农业信息,向大家播放。
他舍己为人,临危不惧,受到大家一致好评。1980年2月的一天,村里牛棚突然失火,他冒着熊熊烈焰,3闯牛棚,救出两条耕牛,而自己眉毛、头发、衣服都烧焦了。1981年的一大,本村两个孩子进烟炕内玩耍,不慎燃着烟叶,两个小孩吓呆了,缩作一团。张金芳闯入大火,把孩子救出,而自己的手和脊梁,却烧出了一串串水泡。
1984年8月12日晨,2000多人集合在孙湾中学操场开会,张金芳在旁管理扩音机。在会议进行中,附近有人砍伐树木,不慎把1万伏高压电线压断,致使高、低压线路串电,威胁着全体与会人员的安全。在这紧急时刻,他果断地伸手去调整扩音机旋钮,想把电路掐断。还没有碰到旋钮,手臂被高压电流打得弹了起来。他倍感事态严重,冲着要摸话筒、有触电危险的一位乡负责同志大喝一声:“不要动!”话音没落,他就向电源线猛扑过去,用身体的重量拉掉了电源插头,自己当场牺牲。一场可能造成多人伤亡的恶性事故避免了。8月13日,当地为张金芳举行葬礼。人们冒雨为他送行,送行人排成了长达二、三里的长龙。
张金芳牺牲后,阜阳地委和军分区作出了向张金芳学习的决定,安徽省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省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省军区给他记一等功。
张秀莲
张秀莲(1922~1984),女,原籍河北省枣强县石村乡。民国29年,张秀莲与张洪桢结婚。张洪桢家祖传做皮毛加工生意,以制做皮帽为主。婚后,秀莲也学会了制帽手艺。民国32年,张秀莲全家来亳,开设一爿皮帽店。1955年,夫妻俩加入亳县皮革社,秀莲任生产组长。她工作积极,做起活来认真负责,钻研技术,勇于创新。后来派她去芜湖、上海、合肥等地学习皮毛加工技术。安徽师范大学光远坤老师向她传授了皮毛“画”老虎的制作工艺。从刻样板、割皮子,到缝合、做花边等工序,她都能熟练掌握。回来以后,她又制作了多种挖花皮毛工艺产品,如各种姿态的老虎、黄山梦笔生花、万里长城等,气势磅礴,形象逼真,行销于美国、加拿大、西德、日本等国,受到国际友人的称赞。
李守务
李守务(1895~1985),字道生,因排行老大,人称“大李守”。从小在景福楼大酒店当学徒。当时,景福楼酒馆掌锅厨师陈三妞,是从河南省开封请来的。他技艺高超,南北大菜。满汉全席样样都会,但他的性格古怪,从来不收亳州的徒弟。李守务为了学手艺,不仅尊敬他、接近他,而且还要投其所好。陈师傅爱抽大烟,李守务把分得的小帐钱攒着,买些茶叶或鸦片烟泡给陈师傅送去。天长日久,终于得到他的好感,破例收他做了徒弟。民国20年,李守务应福建省福州市姚氏之聘,担任家庭厨师,从当地名厨师那里,又学会了一些南方名菜的烹调方法。民国22年,李守务在亳城开设“如意园”饭店,并收徒传艺。不少当地著名厨师,都出于他的门下。建国后,李守务在和平饭店(后改为皖北饭庄)从事厨师工作,并在阜阳地区厨师培训班亳县分班任教。1964年,李守务被选为亳县政协委员,又参加《菜谱》编写座谈会。1968年,参加阜阳地区烹饪技术比赛大会,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原建
原建(1963~1986),1982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4次受到嘉奖,并加入了共青团,被任为老山前线某部九连副班长。
1985年7月,部队要抽调部分战士,到云南前线执行战斗任务。他向连党支部递交请战书,并咬破手指,写了血书,以表达决心。在前线驻地5个多月里,他先后向连队党支部递交了4次决心书,要求担任最艰苦最危险的任务。在临战训练中,他认真练习每一个项目,取得了临战训练的战术、射击、越野等项目的前5名,受到上级的表扬。部队进入防区,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他积极主动协协助班长工作,帮助体弱的战友挖猫耳洞、修工事。战斗中,严守纪律,不畏艰险,敢挑重担,勇猛善战。
1985年12月中旬,原建所在班担负到前沿405高地运送物资的任务。在五六百米长的距离中,要走过狭窄陡滑、地雷密布的地段,还要穿过越军的3道火力网,艰险是可想而知的。12月31日,运输物资的途中,遭到越方的炮击。几发炮弹落在他们身边。新战士李勇呆呆地站着,不知所措。原建一把将他推倒,扑在他身上,使战友顺利脱险。1986年元月1日早晨7时许,原建身背100多斤的食物走在前面,为全班同志探路。天刚下过雨,坡陡路滑。当他们到达405高地下侧时,被敌人发现;顿时,枪炮雨点般地打过来。他不顾个人安危,一面掩护,一面指挥同志通过越方的火力封锁,不幸自己中弹。战友要给他包扎,他说:“不用管我,全班继续前进!”刚走几步,他又连中两弹,当即倒地,血流如注。战友上前抢救,他推开他们,命令他们赶快离开危险区,战友们含泪离开了他。原建忍受着剧痛,继续向405高地爬去,身后留下了一条7米多长的血迹。他为保卫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2岁。经军党委批准,给他追记了一等功,并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二、英名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