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副业
(一)养蚕
县境内很早就有养蚕的传统。明正德《颍州志·物货部》记载,颍州地区已盛产丝、茧。小农经济时期,少数农户利用零星桑树饲养桑蚕,多是土种,产量较低。50年代,从亳县引进桑蚕种和蓖麻蚕种分给农户饲养。建县后,农林局配备专职蚕桑干部3人,雇有蚕桑辅导员,设催青室3间,并以江集区纪伦寨、城郊区武寨等地为基点,建桑园百亩,每年饲养在百张以上,分春、秋两季养殖,产量比土种小蚕增加数倍。1965—1967年,全县平均年产茧37.4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无专人负责,饲养量逐渐减少。1968—1985年,平均每年递减11.3%。
1965—1985年桑园面积与蚕茧产量统计

(二)养蜂
建县前,农村有少量养蜂。1965—1976年,全县养蜂由61箱增加到526箱,其后一直徘徊在500箱左右。1965年以前品种主要是中蜂,后逐渐更新为意蜂、喀蜂及杂交蜂,至1976年,中蜂已绝种。蜜蜂都为户养,规模小,一般是定点放养,很少外出追花赶蜜,因此产蜜量较低。
县境内很早就有养蚕的传统。明正德《颍州志·物货部》记载,颍州地区已盛产丝、茧。小农经济时期,少数农户利用零星桑树饲养桑蚕,多是土种,产量较低。50年代,从亳县引进桑蚕种和蓖麻蚕种分给农户饲养。建县后,农林局配备专职蚕桑干部3人,雇有蚕桑辅导员,设催青室3间,并以江集区纪伦寨、城郊区武寨等地为基点,建桑园百亩,每年饲养在百张以上,分春、秋两季养殖,产量比土种小蚕增加数倍。1965—1967年,全县平均年产茧37.4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无专人负责,饲养量逐渐减少。1968—1985年,平均每年递减11.3%。
1965—1985年桑园面积与蚕茧产量统计

(二)养蜂
建县前,农村有少量养蜂。1965—1976年,全县养蜂由61箱增加到526箱,其后一直徘徊在500箱左右。1965年以前品种主要是中蜂,后逐渐更新为意蜂、喀蜂及杂交蜂,至1976年,中蜂已绝种。蜜蜂都为户养,规模小,一般是定点放养,很少外出追花赶蜜,因此产蜜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