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堤坊
涡河堤防
民国28年(1939年),导淮委员会蒙城县工赈工程总队,曾断续修筑涡河堤坝。县境西端蒋疃至马集段堤防(称坝湖堤),堵截涡阳境来水。1953年西淝河、北淝河、芡河上源截流入涡,在下游潘大沟以下开挖沿涡一号大沟,利用挖出的土筑堤。1954年禹山堤破,淮水倒灌,县城至白马庙以下平地行小轮,阜蚌路被迫筑堤防洪,汛后拆除。1956年春北淝河治淮工程指挥所与阜阳地区治淮工程第四施工总队,分别修筑涡河左右岸大堤,出工1.5万人,完成堤防117.2公里,土方160万立方米。设工程管理所维护管理。1958年3月岳坊、望疃两区出工2.7万人,民办公助修渠筑涡右阜蒙河口至北凤沟跃进河口段,58天竣工,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1976年6月全县出工1.52万人,民办公助加固涡河大堤31.9公里,完成土方33.1万立方米。1980年6月,沿涡各区加固丁沟、炮台沟、沙沟各处圈堤险工险段。县境内现有护堤地3051.2亩,土方塘2782亩,堤坡面积17970平方米,按段承包给沿岸群众绿化或耕种,收取费用仍用于堤防维修。
芡河堤防及圩堤
民国时期导淮委员会曾断续修筑芡河堤坝。1957年县水利局在张亚仙副县长带领下实地勘查,制定规划,由双涧、乐土、立仓、楚村四区出工2.15万人,在立仓区境内修筑三个圩子。(详附表)
茨淮新河堤防
1973年利用挖河土方筑成,顶宽100米,50年一遇,流量2700立方米/秒。设计堤顶高程27.7—29.3米,实际达30.6米。涵闸封闭堤顶宽10米,内外坡1∶3。内外堤脚高程24米,建电力排灌站14处,计划总排水流量64.4立方米/秒,灌溉流量48立方米/秒。保护土地面积180平方公里,耕地17万亩。1984年南岸堤坝交凤台县管理,北岸堤坡均承包给沿岸群众耕种和绿化。
蒙城县涡河堤防情况统计表

(蒙城县立仓三圩堤防标淮统计表)
民国28年(1939年),导淮委员会蒙城县工赈工程总队,曾断续修筑涡河堤坝。县境西端蒋疃至马集段堤防(称坝湖堤),堵截涡阳境来水。1953年西淝河、北淝河、芡河上源截流入涡,在下游潘大沟以下开挖沿涡一号大沟,利用挖出的土筑堤。1954年禹山堤破,淮水倒灌,县城至白马庙以下平地行小轮,阜蚌路被迫筑堤防洪,汛后拆除。1956年春北淝河治淮工程指挥所与阜阳地区治淮工程第四施工总队,分别修筑涡河左右岸大堤,出工1.5万人,完成堤防117.2公里,土方160万立方米。设工程管理所维护管理。1958年3月岳坊、望疃两区出工2.7万人,民办公助修渠筑涡右阜蒙河口至北凤沟跃进河口段,58天竣工,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1976年6月全县出工1.52万人,民办公助加固涡河大堤31.9公里,完成土方33.1万立方米。1980年6月,沿涡各区加固丁沟、炮台沟、沙沟各处圈堤险工险段。县境内现有护堤地3051.2亩,土方塘2782亩,堤坡面积17970平方米,按段承包给沿岸群众绿化或耕种,收取费用仍用于堤防维修。
芡河堤防及圩堤
民国时期导淮委员会曾断续修筑芡河堤坝。1957年县水利局在张亚仙副县长带领下实地勘查,制定规划,由双涧、乐土、立仓、楚村四区出工2.15万人,在立仓区境内修筑三个圩子。(详附表)
茨淮新河堤防
1973年利用挖河土方筑成,顶宽100米,50年一遇,流量2700立方米/秒。设计堤顶高程27.7—29.3米,实际达30.6米。涵闸封闭堤顶宽10米,内外坡1∶3。内外堤脚高程24米,建电力排灌站14处,计划总排水流量64.4立方米/秒,灌溉流量48立方米/秒。保护土地面积180平方公里,耕地17万亩。1984年南岸堤坝交凤台县管理,北岸堤坡均承包给沿岸群众耕种和绿化。
蒙城县涡河堤防情况统计表

(蒙城县立仓三圩堤防标淮统计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