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机构
民众教育馆民国17年,县成立民众教育馆,馆址在黉巷口路北明伦堂西侧,馆长鲍景文,馆员10人。内设讲演厅、游艺部、科普室、图书室等。院中建“怀古亭”一座,亭中置原始人铜像一尊。钟鼓楼下附设读报室。科普室内陈列动植物标本数百种,人体模型、骨骼各1件。开展的活动项目有讲演、科普展览、游艺、办学、体育、文艺演出等。
民国27年5月,日军侵占蒙城,掠走原始人铜像,馆内设施遭受破坏。劫后,馆长吴适然重建馆内设施,继续开展文化活动。
文化馆1950年县成立人民文化馆,馆址在原民众教育馆。1952年迁至青云街(今县人民武装部),更名蒙城县文化馆。开展图书阅览、时政宣传、科学普及、文艺演出等文娱活动;开办社会青年训练班。1954年迁至南大街路西,下设宣传、业务、辅导三股。内设阅览室、文博室、台球室、展览厅。1979年阅览室改建图书馆,文博室改建文物工作组,各成独立机构。1984年,全馆干部21人。正、副馆长2人。
文化站1950年建双涧、三义、岳坊3个农村文化站,各配一名文化干部。1953—1955年相继建立乐土、板桥、坛城、蒋疃、立仓、望疃、城关7个文化站。1957年6月16日,接省文化局指示撤站建馆,调整干部。县文化馆下设双涧、岳坊、三义3个文化分馆。1958年秋撤区并社,全县15个人民公社相继建立文化站。1961年秋撤销社办站,改建区站。1980年,全县建12个区分馆,文化干部16人。1984年12月,全县51个乡(镇)建立文化站,每站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村建文化室375个,家庭文化室257个,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娱乐活动
民国时期,每逢年、节、庙会,本县常组织玩龙灯、跑旱船、放焰火等活动。民众教育馆组织京剧团、话剧团、音乐、棋类、书法、美术研究会,经常开展活动。民国25年举办元旦游艺大会,连续三日演出京剧、话剧、歌舞等精彩节目。民国27年,民众教育馆配合抗日民众团体,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编排快板、歌舞、活报剧等文艺节目,在城乡宣传演出《上前线》、《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等节目。举办中、小学生抗日歌咏比赛。民国34年中秋节,在县城嵇山举办庆祝抗战胜利焰火晚会,观众数万人。龙灯、花鼓灯班出会庆祝。
民国38年初,淮海战役结束后,城乡组织秧歌队、腰鼓队演出,欢庆胜利。建国后,文化馆组织文艺宣传队以快板、相声、歌舞、戏剧等形式,配合中心工作,在城乡开展宣传活动。业余剧团排演活报剧《大登殿》、歌剧《小女婿》、《梁山伯与祝英台》。1955年冬,在县福音堂举办全县首次文艺会演,节目小型多样。1958年举办综合性文艺会演,主要节目有表演唱《姑娘采棉在云端》、《俺村有个张大妈》及花棍舞。《俺村有个张大妈》获选参加省、地会演,省电台录音播放。杨结实(11岁)、杨小远(7岁)兄妹拉唱的坠子,参加省、地会演,省电台录音播放并摄制成新闻纪录片。1959年,县精选一组创作歌曲《养猪姑娘忙又忙》、《千里淮北稻花香》、《齐大妈捐献》赴省参加音乐会。1964—1965年,文化馆组织社教文艺宣传队,排演《空花轿》、《夺印》、《母子会》、《红霞》、《红嫂》等剧目,在农村步行巡回演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演传统戏曲节目。全民跳“忠字舞”(表达忠于毛主席的舞蹈),唱“语录歌”(用《毛主席语录》谱写的歌曲),演样板戏。县举办“工农兵文艺会演”。
1977年12月,9个区、镇代表队参加县业余文艺会演,演出锣鼓词《彻底粉碎“四人帮”》等47个节目。1981年春节,龙灯、高跷、旱船、锣鼓棚在县城恢复演出。农历正月十七日(原定正月十五举行,因雨延迟),县城燃放焰火:“火伞”、“箭射杨七郎”、“火烧葡萄架”,10万民众冒雨观赏。1982年元旦,县举办1700余人的大型“振兴中华歌咏比赛大会”。春节期间,10个唢呐吹奏班、200多人组成的民间歌舞队,汇集县城献艺。3月,县组织23人的业余计划生育宣传队,排演《只生一个娃》、《光荣证书领回家》等30多个文艺节目,在本县城乡巡回演出,并应邀前往界首、太和、阜阳等5县演出。后又在华东六省一市计划生育协作会上演出,由省电视台录像播放。1983年12月26日,为纪念毛主席诞辰90周年,县举办1200人参加演出的音乐会《毛泽东颂》。1984年春节,全县70多个班会、88个节目、3000业余演员齐集县城,以17条龙及唢呐班为先导,分路演奏。近10万人观赏。传统歌舞《三戏八戒》、《龙凤呈祥》、《庆丰收》等节目,参加阜阳地区“歌舞百戏比胜会”,获优秀演出奖。1985年元宵节,县城举办礼花晚会,燃放各类礼花3000余枚,观众6万余人。1月,9个区镇代表队参加全县业余文艺调演。坛城代表队演出的现代戏《找母桥》,移村联户少年艺校排演的古装戏《盘丝洞》参加首届颍州之春文艺调演,分别获创作、演出优秀奖和特别奖。
民间文艺
歌舞民国时期,本县流行打花鼓、玩龙灯、耍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民间歌舞。舞时唱《八仙庆寿》、《叠落金钱》、《卖杂货》、《哭情郎》、《抗日小调》、《劝郎参军》等民歌小调。本县花鼓灯班遍布城乡,以双涧区王圩和乔圩灯班较著名,玩灯艺人范同生(艺名一碗水)、乔兴法、李凤英(女),演技最佳。表演时一人手持岔伞(亦称花伞、樵伞),带领男女演员登场表演。舞蹈高潮时佐以口哨,以助欢乐气氛,舞蹈段落中,演唱即兴创作的灯歌。如:“花鼓一打头对头,玩灯的都是光蛋猴。一没银钱买灯草,二没银钱去打油,玩灯都趁着月亮头”。小涧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盂兰会、元宵节演出“大帮会”(亦称拉秦桧),是群众为表达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和对奸贼秦桧夫妇的痛恨而创作的舞剧。主要情节是鬼、判押秦桧夫妇去阎王殿受审一折。表演时,前面4—8个鬼卒舞钢叉开路,黑白二无常挥长鞭叭叭作响,牛头、马面紧跟,恶鬼用长铁链牵秦桧与王氏,鬼卒、判官在后执鞭催赶,后跟土地公、婆及醉鬼、色鬼等。
建国后,流行秧歌舞,唱《送郎参军》、《李玉莲》等新编民歌小调。“文化大革命”初期,流行“忠字舞”。1980年后,部分青年学跳迪斯科舞。传统歌舞节目节日仍演出。1983年1月,县文化馆新排花鼓灯《光荣证书领回家》,获省业余文艺会演创作、演出奖,省电视台播映。1984年春节,本县“龙凤呈祥”舞获“阜阳地区民间歌舞百戏比胜会”优胜奖。
唢呐班民国时期,民间婚、丧、喜庆、庙会,唢呐班常应邀吹奏戏曲及《百鸟朝凤》、《万年青》、《庆丰收》、《太平年》、《叫句子》等曲调。部分艺人吹奏时常伴随戴鬼脸、点酒火、吐彩练等各种滑稽动作。“文化大革命”时期,艺人吹奏戏曲前必先演奏歌曲《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1980年后,吹奏流行歌曲《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始有女艺人参加演奏。1985年,全县有54个唢呐班。
锣鼓棚民国初年,县城内有纨绔子弟以吹、拉、弹、唱为风雅,立锣鼓棚多处,演奏古曲。每年元宵夜,齐集钟鼓楼竞技。1963年冬,冯腾月组织“十番锣鼓会”,每晚约会友10余人演奏曲目。1966年停演。1980年春节恢复,演奏冯腾月创作的“鸳鸯戏水”、“扑蝴蝶”、“风摆荷叶”等曲目及北京锣鼓会的“万民欢”、“八节”、“串枝”等曲子,内容日趋丰富。
民歌本县民歌小调丰富多采,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封建时代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爱情和祝愿幸福的民歌,如《卖杂货》、《哭情郎》、《八仙庆寿》及各种劳动号子。清末,捻军起义时有《杀赃官》、《捻子十二月小唱》等。抗日战争时期有《十二月打日本》、《抗日小调》、《劝郎参军》等。解放战争时期有《国民党里当兵苦》、《送郎参军》、《李玉莲》等。本县较有名的民歌手有吴春发、傅成修、胡新贞(女)、卢子游、李凤英(女)、范文波、乔俊美。
书法晚清,丁漱谷书法雄姿奔放,潇洒自如,流传本省及北京等地。陆恩甲、李炳涛的书法也较有名气。民国年间,张廷选、卢观光、智能(僧)、白景华、李筱山等人的书法较著名。当代,徐子云、何东初、郑士敏等人的书法作品较著名。郑士敏的书法作品获《青岛市书法展览》一等奖,1984年参加《全国民主党派、工商联书画联展》。1985年,邵军的草书参加《豫皖苏三地市书法联展》。
绘画清代,画家苏廷煜、苏士墉父子擅指画竹、山水,名载《中国绘画史》。《清画家史诗》中对张襄(女)的书画成就,有文记载:其擅长花鸟、人物,笔法古秀,设色淡雅。葛之与擅画山水。程佩箴擅指画梅、兰、竹、菊。张辅仁擅指画,长于竹石。民国年间,丁曾慰擅画花鸟。杨景瑶擅画水牛。白景华、张士彦工花卉。白焕章工山水人物。王牧云工山水、花卉。
当代,画家徐欣民(省艺校国画讲师,进修于江苏省国画院)的国画《春雷初动》、《过黄泛区》、《丰收之家》,于1964—1984年参加全国艺术作品展览。江苏省博物馆收藏他的国画《庄子思哲图》,南京博物院收藏他的国画《苏东坡夜游赤壁》。1980年,《石涛和梅青造像》在日本展出。侯锦琴(女)(阜阳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的国画《女医生》、《宝贝》,年画《新事新办》,水粉画《侦察》等作品1983—1984年参加省级美术展览,30余幅作品由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何友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版画《越南姐妹》、《人民教师》1975—1979年参加省级美术作品展览。1975年套色木刻《撵花》在瑞士、瑞典、巴基斯坦等国展出。范宝珠(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版画《长征路上》、《心愿》,国画《嵇康拒客》等作品,1983—1984年参加省、地美术作品展览。戴文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的作品《养猪姑娘》、《绣金匾》、《黄山奇观》等参加省地美术作品展览。
剪纸、刺绣清末,县城冯许氏自幼练习剪纸刺绣,绣品《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渔樵问答》等行销于颍州、亳州、涡阳、宿县、怀远等地。1978年以来,葛音(女)的剪纸作品《小八路》、《杨开慧》、《红楼梦人物》、《李白醉酒》、《猫戏图》等,先后在合肥、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展出。日本剪纸专家藤井增藏展出过她的作品。1984年10月,省电视台介绍葛音的剪纸作品。
泥塑清代,何大昌塑县城慈氏寺内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神像。李清之继以修补。民国初年,王守和拜李清之为师,塑九顶灵山寺西天佛祖、四大天王及县城庙宇的刘海、关公、包公、海瑞、庄子等神像300余尊。
雕刻宣统二年(1910年),山东巨野人任文朝、任玉山、任玉岭父子先后雕凿李公祠、慈氏寺门前石狮及石牌坊多件,造型圆润生动。民国初年,砖雕艺人柴银斌、柴登言父子为县城5门4关、公馆、祠堂雕《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八仙》等,风格浑厚,线条流畅。民国17年(1928年),木雕艺人陈德胜雕花鸟、人物,风格古朴,造型优美。建国后,石雕艺人流散,木刻艺人改雕家俱。
彩釉清末,界首县彩陶匠迁居本县城西十里铺,立窑传技。制作彩陶茶罐、面盆、酒坛、油壶等生活用品,绘鱼龙花纹,造型古朴,彩色经久牢固。建国后小涧镇狼山窑厂承继彩釉技艺,远近闻名。
摄影民国23年(1934年),姜三从上海学艺归来,在三报司后巷开设“我我照像馆”。此后,增设“维新”、“三民”、“美真”、“新新”、“明星”、“玲珑”、“福利社”等照像馆。建国初,像馆联营,分设“新芳”、“新新”、“东风”照像馆,以拍摄人像为主。1956年,县防疫站购置日本进口手提式照相机,拍摄防疫资料。农林局、水利局、教育局、蒙城报社等单位相继购置像机,并选送摄影作品参加“阜阳地区工业展览”、“蒙城县农业远景规划展览”,其中赵保邦的《河网化效益》、《银棉播种》摄影作品在省级报刊发表。1970年后,宋长修的摄影作品《网宝》、《育种专家丁震亚》、《边收边种》曾参加全国及省摄影展览。1985年,全县有营业性照像馆50家,其中县城11家。烈士祠、颐寿园等景点附设照像摊、部,拍摄风景照片。各单位及个人有非营业性照相机600余部。
曲艺民国时期,流行评书、大鼓、坠子、扬琴、渔鼓、相声等曲艺形式。县内较有名的艺人十余人。艺人按师承关系分高、桂、柴、张、沙、杨诸门派。各门派论资排辈,相互排挤。建国后,县文化馆统一管理曲艺人员,禁止演唱低级、淫秽、宣扬封建迷信的节目。1954年,成立“蒙城县曲艺协会”。门派观念逐步消除。“文化大革命”中,禁止说唱传统书目,一度组织3—5人的曲艺队凭介绍信到各村、镇宣传计划生育等小型自编节目,大部分艺人停演。1978年后,恢复说唱传统书目,全县曲艺艺人增至150余人。1982年后,大部分艺人改行,少数艺人农闲时演唱。1985年,全国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在县影剧院连演10场《岳飞传》,场场满座。
杂技清末,本县一批杂技艺人结班在城乡设地摊表演转碟子、顶坛、上刀山、走绳、口技等节目。建国初期,全县有杂技班15个。1956年,县成立专业文艺团体“皖蒙巨魔杂技团”,演职员37人,马2匹,演出节目30多个。1959年改称“蒙城县杂技团”,演员54人,节目80多个。多次到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旅大、青岛、苏州、无锡等城市演出。先后在无锡、武汉、旅大、南京等地为83个国家的外宾演出。1973—1974年,被省委调去为省春节慰问团,到合肥、安庆为驻军慰问演出。1981年,更名“安徽省阜阳地区杂技团”。1984年7月,青年演员刘健演出的“球上杂耍”,获省杂技魔术创新节目二等奖。1985年,全县杂技班36个,多分布在双涧、板桥、移村等区、乡。
传说故事境内流传的故事有《庄周梦蝴蝶》、《庄子喻牛辞相》、《庄子骂曹商》、《嵇康镰》、《檀道济量沙退敌兵》、《何仙姑》、《张拉塔》、《刘海戏金蟾》、《巾帼英雄刘金定》、《千里送鹅毛》、《御街地保》、《金头御史》、《苏竹救驾》、《任柱在捻》、《任柱智取赤兔马》、《鲁王和他的小黄马》、《金大雁》等。抗日战争时期,流传《师长卖马》、《八里庄战斗》、《雪枫墓》等革命斗争故事。1960年,县文联将本县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的捻军传说故事编印成《捻军传说故事集》。1984年,县文化局、文联、文化馆将建国以来本县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的各类民间故事共77篇,编印成《漆园夜谭》第一辑。
民国歌谣清咸丰年间流传捻军歌谣《结捻》:“咸丰皇帝坐了朝,百姓油里受煎熬。自从来了太平军,穷人结捻闹翻身。跟着任柱、张乐行,打遍天下留美名。”“咸丰二年半,家家都打齐头钅善。穷了多少老财主,发了多少穷光蛋。”民间歌谣《小麻雀》:“小麻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烙油饼,卷白糖,媳妇媳妇快来尝。小麻雀,尾巴摇,娶了媳妇生宝宝。宝宝大了娶新妇,麻雀饿得夜夜哭。”民国时期歌谣《放足》:“妇女缠足老封建,骨头裹折肉裹烂,小脚犹如带铁链,一生痛苦不堪言。妇女姐妹求解放,先闯放足这一关,再争上学受教育,男女才能享平权。”《油煎的》:“有了儿,老蒋的。有了钱,保长的。有了牛,土匪的。老百姓,油煎的。”《团结救国》:“二十七年四月八,东洋鬼子大轰炸。一路烧杀一路抢,百姓逃难离了家。周元率部守蒙城,勇猛杀敌称英雄。父老兄弟团结起,打跑鬼子才太平。”建国后民间歌谣《作主人》:“共产党,爱人民,斗倒地主翻了身,分了房子分了地,昂起头来作主人。”《开新河》:“万马千军红旗摆,昂首挺胸上茨淮。车轮辗碎冰千层,战歌飞向云天外。”《责任田》:“责任田,真奇妙,男女老幼变勤劳。责任田,真增产,家家户户囤冒尖。责任田,真发财,电扇电视进家来。”
联语趣话《梅香》:清朝嘉庆年间,县城西关吴家饭店少女梅香在和煤时,煤水溅到眉毛上。对门一锡匠道:“梅香和煤煤碰煤,煤溅梅香双眉煤。”锡匠凑趣时,几滴熔锡滴于膝上。梅香应声对答:“锡匠焊锡锡化锡,锡滴锡匠一膝锡。”清同治年间,驼店乡葛筠蘅六岁入塾,塾师书联:“雪压松枝头点地”,葛即对道:“风卷荷叶背朝天。”清末儒生张含禄,某年正月十五自办灯联会。其中一灯上联是:“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儒生张桂萼观灯,见此联无人能对,忽发现近处有家当铺,即写下联:“东当典,西当典,东西当典当东西。”清末,楚村儒生过俊英送乐土集胡锡爵礼品是两个鸡蛋。礼单戏注:“恭送小鸡两只,嫩点!”次日,胡回送豆秸给过,礼单注:“敬献豆芽一包,老些!”一天酒会,过取笑胡道:“汝系汉人,何受胡——锡爵?”胡反唇相讥:“尔乃懦夫,怎称过——俊英?”民国初年,城北关豆芽店贴出一幅春联,上下联及横额共18个“长”字。该联“长”字有4种读法:一、上联全作动词,下联全作形容词。二、上形下动。三、上联动、形、动、形、动、动、形。下联形、动、形、动、形、形、动。四、上下联读音颠倒。横额亦如以上四种读法。当今,县城第二服务公司郭宪章作宝塔式联《讥酒风》:
上联下联
雨风
花雨酒风
飞花雨发酒风
点点飞花雨回回发酒风
檐前点点飞花雨席上回回发酒风
君子有道,檐前点点飞花雨小人无德,席上回回发酒风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