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预防
民国4年(1915年),县设立牛痘接种传习所。组织民间医生学习新法接种,预防天花。民国33—34年,县卫生院为城内儿童免费接种牛痘。政府公务人员和中小学校学生免费注射霍乱疫苗。疫苗无冰箱储存,大批失效。民国35年夏,霍乱流行,县城三报司街一天内死亡7人。
1971年,县卫生院下设卫生防疫股,有防疫人员3名。同年,设7个黑热病防治站,全县普查黑热病,免费治疗。以后每年四、五月间白蛉羽化高峰期,对发病地区的村庄喷洒药物。1953年,本县医护人员配合中央红十字防疫队重点调查,发现板桥区血丝虫病感染率达20%以上。1955年,县内白喉病流行,发病1424人,死亡243人。次年,发病645人,死亡84人。1956年8月,成立卫生防疫站,组织医护人员和经过短训的中学生100人,分赴各区普查疟疾、黑热病、血丝虫病、头癣(秃头)、性病、麻疯病、甲状腺肿7种病发病情况。重点防治涡北乡的血丝虫病。1957年,流行性感冒发病28920人,死亡5人。1958—1959年,组织1000名医务人员,调查15个乡疟疾患者,用抗复发药品(百乐君)治疗25000人;钩虫病患者20000人,治疗17000人;血丝虫病患者82000人,治疗39000人;头癣病患者8700人,治愈2600人;黑热病患者32人,经治疗全愈。1959年秋,在罗集南邹庄建麻疯病人村,收容麻疯病人17名,设医疗室和麻疯病人生活区,配专职医务人员2名。
建国后10年内种牛痘211万人次,注射二联疫苗96900人次,注射三联疫苗11000人次,注射四联疫苗73000人次,注射鼠疫疫苗130000人次,注射白喉疫苗236000人次,注射百日咳疫苗11000人次。1962年以后,由基层医疗单位免费提供疫苗药品,注射接种,预防治疗。1969—1971年,全民服用抗疟疾复发药,逐户统计人口,卫生人员免费送药上门,做到发药到手,看服入口。从县防疫站成立至1982年,27年内,18种主要传染病总发病162万人次,死亡3252人,死亡率占发病人数0.2%。其中狂犬病人44名,全死亡。出血热等5种病发病1154人,死亡110人。
1982年,县防疫站先后发给各区医院冰箱、恒温箱、烤箱、高倍显微镜各1台。1984年夏,饮水和食物感染副霍乱213人,经抢救,无死亡。1985年夏,感染副霍乱10起,经抢救,无死亡。年底,县卫生防疫站内设卫生、食品卫生、防疫、计划免疫、检验、结核病防治、宣教7科和办公室。卫生防疫人员62名。其中主管医师1名,医师17名,医士22名。器械设备有冰箱、高倍显微镜各4台,恒温箱3台,烤箱、分析天平各2台,分光光度计1台。
食品卫生
1961—1962年,县农干校发生两次亚硝酸盐中毒,经抢救,200多人无一死亡。防疫站经常向饭店、肉案、鱼行宣传食品卫生知识,定期检查城关镇饮食业卫生。1974年,牛王公社40多人吃腐败牛肉中毒,抢救后无一死亡。1979年,根据《食品卫生条例》规定,对全县食品行业进行检查。1983年,经化验,益民、闸北等三家冰棒厂的冰棒不合格。1984年夏,经化验发现,县城东风饭店的烧肉、牛肉、糕点和部分个体户卤肉锅的卤鸡、猪头肉以及酱醋厂的酱油、醋不合格。对以上受检单位分别给予处理。1985年,对县城食品工人进行体检。其中7个重点行业,一年内体检5次。受检率:国营单位从业人员为96.5%,集体单位90.8%,个体户88%。合格者,发给证件。同年,受检单位中受警告的37个,限期改进的52个,责令停业的2个,罚款的25个(金额人民币14000元),没收、销毁违禁食品35000公斤。
环境卫生
1952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号召城乡居民户户订《爱国卫生公约》,除四害(鼠、蚊、蝇、蚤),讲卫生。当年,灭鼠15万只,清除垃圾66万吨,改建水井155眼。次年,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一名副县长兼任主任,配副主任一名。1958年,动员群众除四害(老鼠、蚊子、苍蝇、麻雀,后把麻雀改跳蚤)。当年灭鼠450万只,灭麻雀160万只,清除垃圾57万吨,填平污水塘(坑)6000处,清理污水沟5700条,修建厕所1604所,改建水井210眼。此后,每年夏季,县城每月环境卫生检查一次。“文化大革命”期间,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撤销。1980年恢复。1985年,农村普查:家家有厕所,猪羊有圈,牲畜有棚。县城主要街道修通下水道,兴建一批标准公共厕所(内有自来水冲刷,电灯照明)。设清洁管理站。清洁工人每晚打扫街道,运送垃圾。白天,主要街道派清洁工人管理环境卫生。居民区和机关学校划片,每日一打扫。定期检查,奖优罚差。
下一篇:第三节 医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