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佛教
唐贞观年间,尉迟恭在小涧狼山建当阳寺(昭明寺)。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县城建兴化寺。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城北30里处建普济寺。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县城塔北建慈院。元皇庆二年(1313年),城东25里处建龙泉寺,城西50里处建石佛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修慈院,更名为慈氏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慈氏寺设僧会司。全县较大的禅院16座。明万历年间,县城水门外靠河建龙王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在此办“盂兰会”,全县僧侣齐集,搭神坛,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明末,小涧东北狼山建九顶灵山寺,前山门供土地 、财神,大殿供祖师,后为奶奶庙,“无后”者多来此“拴儿”。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先后重修。清代慈氏寺有五殿四院,前殿山门两侧分塑“哼哈”二将,靠左右山墙塑四大天王。正殿(大雄宝殿)中央,莲花座上盘坐三尊金面大佛,中为释迦牟尼(如来),东十淮提佛,西接引佛,东西山墙塑十八罗汉,倒坐观音神像面对正殿后门。后殿供木雕观音。东偏殿奉财神。西偏殿供鲁班。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佛祖诞辰,举办“沐佛法会”,僧侣及信徒,焚香诵经,为佛像掸尘。清末自上海传入另一派持斋佛门,尊张四太爷为祖师,信徒自称“居士”(居家修行),素食,俗称“素口”或“吃斋”(分吃长斋与花斋),蓄发、结婚,家设佛堂,供佛像,晨昏诵经拜佛。县城新民街建十淮提庵,三星街设佛堂。涡北杨花园、全集、移村、白果树村等地信徒较多,亦设有佛堂。民国初期,从宿县传入另一支派,在县城西南隅护城河外建佛堂,收授弟子。信徒要做到“三皈”(皈依佛法僧)五戒(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晚在街头宣讲《圣谕》,规劝世人礼神明,孝双亲,不害命,不行奸,积德行善。提倡修桥补路,埋尸骨,上孤坟,放河灯,刷书,放生等善行。民国5年(1916年),较大寺院46座,其中城区6座,有僧尼41人;乡镇40座,僧尼22人。民国10年,黄超青呈文将全县庙产充作教育经费,龙王庙主持僧仁钊,联络僧俗,向国民政府内政部控告,力斥地方劣绅假公济私。内政部派员调查情况属实,责令退还庙产97处。民国11年,坛城集建“三清堂”,大殿设佛龛,供木雕南海观音神像,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为“斋日”,“素口”者来此听经。民国23年,县成立佛教协会,设县城龙王庙内,会员101人,理事5人,从中推选理事长1人,每月召开理事会一次,每年召开会员大会一次。理事两年改选一次。全县大小寺庙523座,僧尼及居士479人,庙基626.2亩。民国24年,佛教会在龙王庙创办“私立佛光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坛城李营建“虚无佛堂”,每年传经授道两次,丰、沛、萧、砀山、永城、夏邑等邻县信徒赶来听经。民国32年,全县寺庙203座,僧257人,尼6人。
建国初,各寺庙神像大部分拆除用来办学或作他用。僧尼大多还俗,佛事停止活动。1953年仅剩4僧5尼。板桥尉迟寺内三尊大佛十八罗汉等塑像保护完好,尚有住寺老僧。1985年全县剩僧1人,尼4人,每人每月政府补助生活费40元,其中一人任县政协委员。
建国初,各寺庙神像大部分拆除用来办学或作他用。僧尼大多还俗,佛事停止活动。1953年仅剩4僧5尼。板桥尉迟寺内三尊大佛十八罗汉等塑像保护完好,尚有住寺老僧。1985年全县剩僧1人,尼4人,每人每月政府补助生活费40元,其中一人任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