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涡阳县是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县。历史上水灾尤为频繁,清末民国初,虽经当局分别督浚,但收效甚微。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县政府也曾勒迫民工对境内的河道进行若干次疏浚,并沿河筑堤,但都没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此,有些工程只能起到临时性的急救作用;有些工程乃是劳民伤财,毫无效益。1931年黄水泛滥,自西向东,淹没200多个村庄,70余万亩耕地,淹死1500余人。至解放前夕,县内没有1座水利设施。
1950年冬,在淮委的统一规划下,县境实施规模浩大的治淮工程。34年来,原有河流沟渠都先后进行开宽疏浚,并挖掘了新的河道,兴建许多排涝、灌溉的水利设施。自1950年至1981年,全县水利工程总投资为58241万元,累计完成土石方30196万立方米;建大型枢纽工程1处,中小型闸涵42座;电灌站158座,装机289台,6810瓩;机灌站16座,装机23台,524瓩;打机井8670眼,配套6869眼;防涝渠27公里。现有机电排灌设备8926台,115692瓩。34年来,县境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统,提高除涝防渍能力。据统计,解放初全县易涝面积170万亩,从1949年至1983年,已治理137.7万,其中排水条件较好的53万亩,排水条件略有改善的84.7万。34年来,涡河沿河城镇修筑了圈堤,改善了抗洪条件;西淝河弃土为堤,1979年洪水,堤身安然无恙。同时,形成了以涡阳闸为枢纽的输水系统,使蓄水库容达4000万立方米,并促进沟、井、塘的结合,全县有效灌溉面积69.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由于沟河的开挖和沟通,为发展航运创造了条件。1981年后,为减轻农民负担,县境内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暂停。
1949年,在县政府内设建设科,负责农田水利工程。1956年6月,成立水利局,后改为水电局。1981年12月,划出电业,改为水利局。
沟河治理
〔排泄工程〕
涡阳地势低洼,涡、淝、芡、包四河距离各10公里,虽穿沟数十条,但均不能排泄积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1年),黄河从郑州决堤,淮水大涨,涡阳疏竣北淝河,以工代赈。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县北龙山湖以东低洼,北淝河年久淤塞,自太清宫的刘井子至高炉集东,开渠约5公里,宽16.5米,深3.3米,导淝入涡。渠成,各起名为青羊沟、金沟、柳沟、九曲沟。本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国民党省政府以工代赈疏浚北淝河。因工程指挥顾此失彼,涡阳段竣工,怀远、蒙城段未完,致使河水倒灌,涡北首受其害。1934年,疏浚芡河、北淝河,计长81公里。1935年,疏浚南淝河,在县境约60公里,河面宽36米,深3.3米。1936年疏浚鱼鳞沟、张小沟、洪沟、田家沟、乾溪沟、皂沟、漯沟、脱缰沟(拖江沟)、梭沟、周家沟、青龙沟、白羊沟、岭子沟、王家沟、董家沟等,县境水患略有减少,因疏浚不彻底,1940年,涡阳又遭水灾,县政府勒民工沿芡河、干溪沟筑堤防洪。
解放后,因西淝河多年失修,形成上游弯曲,下游大肚,两岸为坡地,中间为稀泥,既不能蓄又不能排的阻塞状态。根据“治淮委员会”的部署,1951年冬,县境疏浚西淝河。1952年3月8日,县政府调集民工185000人,在下游疏浚和新开入淮水道。上游从本县境内任营子至苏沟湾、牛鼻子湾等地,进行截弯取直和浅滩疏浚,4月15日结束。完成土方704964立方米。同年冬,又出动民工39736人,至凤台境内,开挖由洪沟集至米窑长19公里的新河道,完成土方37900立方米,解决了西淝河下游的排水出路。接着,先后疏挖了乾溪、罗沟、安宁、直沟、车辙、东柳沟、西柳沟、东安营等几条大沟。
历史上,涡阳是黄河决口的分洪道之一。为有效的运用县境沟河排泄洪水的作用,1953年采用了“引淝入涡,引芡入涡”的措施,兴建引淝入涡工程,将北淝河从五道沟、青羊沟分段截人涡河。1954年、1955年兴办引芡入涡工程,把芡河从石雁沟、白膏沟和北风凰沟三处分段引入涡河。该工程包括石雁沟12.6公里,白膏沟13.084公里,北风沟14.319公里的改道,计土方1637300立方米。由于干河排泄能力低,大雨后受水顶托,洼地排水条件差;已治理的大沟设计标准偏低,桥头堵水,中沟未能系统治理,排水不畅,1956年6月至8月,县境耕地面积的72.3%,仍受涝灾。
1962年后,疏浚大沟,整修中心沟,兴建条田、台田等除涝防渍工程。1983年,兴办西淝河中上游地区的治理工程,将沿西淝河的罗沟、红丝沟、驻马沟、安宁沟、界沟、安营沟、车辙沟、柳沟、乾溪沟、肋马沟、大小龙沟等易涝的15条大沟列入治理工程。
1963年至1964年春,疏浚雪涡河,将青羊沟、洪沟上游面积93.1平方公里截入武家河。完成土方49万立方米。
1964年至1965年,处理涡阳与永城县边界工程8项91处,长28.8公里,土方108600立方米。其中,平毁边界圩27处,拆除沟河坝36处,降低和抬高路基各1条,平毁横向沟河2处,处理串流1处,沟河弃土扒口3处,清除排水障碍4处,扩建边界束水桥15座。涡阳与亳县边界工程4项45处,拆除处理束水桥15座,值大水时,临时处理23处,完成土方22373立方米。并治理了牛毛沟、脱僵沟、小姜沟、安宁沟。改道涡阳与蒙城边界4项9处,土方3600立方米。涡阳与濉溪边界疏挖了孟沟、洪燕沟、划清凤凰沟、双头沟的水系,解决了多年来的水利纠纷。
1968年冬至1967年春,疏浚包河本干及其支沟岭子沟下段工程,由于投资有限,仅完成土方363926立方米。1971年,涡河节制闸蓄水收效后,结合疏挖输水河道,先后挖宽加深涡兴河、涡楚河、涡标河、界洪河南段、白膏沟上段等5条沟河。至此,县境大部分沟河按水系和流域得到了初步治理。
〔蓄灌工程〕
1958年至1959年,贯彻“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以原河道为基础,开挖疏浚大中型河道16条,长520公里。其中,一级河道5条,210公里;二级河道2条,31公里。省统一规划的大型河网,界洪、阜蒙新河贯穿县境。界洪新河以灌溉航运为主,并分泄颖河洪水。阜蒙新河以航运为主,调节颖、涡、西淝河的水量,发展灌溉。两项工程历经两个冬春施工,最高出勤30多万人,完成土方3984万立方米。重点河沟挖了三级河道,有涡凤新河、青曹新河、涡包新河、高曹新河、淝茨新河等5条。四级河道有涡兴新河、张刘新河2条,长278公里。五级河道均系小河网。由于开挖土方量大,工程集中,要求过高过急,不少工程收益甚微,以至无效。
〔“3231”灌排工程〕
“3231”灌排工程规划,全部工程土方为14000万立方米。1975年11月底开始施工,最初出动民工23万人。同年冬,以涡河闸为枢纽,完成17条主干河道,计土方2000万立方米,长358公里。1976年冬春,疏挖大中沟。其中,改造利用河网化时期遗留的沟河有:涡楚河、界洪河、向阳河、涡标河、涡兴河、涡包河、青曹河。疏挖原有沟河有芡河、干溪沟、白膏沟、银沟、梭沟、武家河、自羊沟、殷家河、北淝河、青羊沟。大沟74条,长达306公里。中沟193条,长384公里。小沟2742条,长1179公里。环村塘430面。渠道420条,长3590公里。打机井2022眼。投资经费3055万元(包括社队自筹)。1978年后,“3231”灌排工程因故停止施工。由于主干河道与主要大沟疏挖得深,有利于排引蓄相结合,工程得到部分效益。
1979年9月秋涝,暴露出本县水利建设的薄弱环节。县委、县政府提出以除涝为基础,按流域、水系治理。整修沟系,开展除涝片工程。1980年,除涝工程有店集、标里、双庙、马店、重兴5个除涝片。整修治理大沟2条,中沟13条,小沟176条,店集除涝片包括西淝河流域的西柳沟本干治理,中小沟配套工程和干溪沟本干的治理,计大沟1条,中沟1条,小沟212条,长94.7公里,土方49万立方米。双庙除涝片包括白膏沟和解沟流域。治理大沟1条、中沟10条,小沟65条,长75.3公里,土方31.5万立方米。1981年,除涝片工程有白羊沟、银沟、涡兴河。白羊沟流域:治理中沟22条,长3.918公里;小沟72条,长56.6公里,土方22.8万立方米。银沟流域:治理中沟19条,长40公里;小沟60条,长50公里;土方18万立方米。
附:“3231”灌排工程规划(摘要)
灌排网由河、沟、塘、井组成。全县以涡阳闸为枢纽,开挖整修20条输水主干河道,疏挖200条大沟,2000面环村沟塘,1000条中沟,1万条小沟,打1万眼机井,(简称“3231”工程)全部工程总土方14000万立方米。
输水主干河道需建造桥梁138座,节制涵闸32座。沿涡河沟口修建20座防洪涵闸。大沟上建节制涵闸59座。全县计划建机灌站90处,装机7000瓩。在涡标河等6处建翻水站,装机4345瓩。计划打井7200眼。深翻土地120万亩,平整土地150万亩,架设5条长94公里的35千伏输电线路,架设10千伏配电线路1790公里,低压线路1380公里。
涡阳县主要河沟治理示意图

涡河涡阳闸
〔主体工程〕
根据“以蓄为主”方针设计的涡河涡阳闸枢纽工程,1958年11月动工,1986年9月完成闸身主体建筑工程。使用时发现闸底偏高,孔径偏小,标准偏低。加之上下游引河只按小断面施工,闸未发挥作用。
1969年冬,经水利会议确定,续建涡阳闸工程,增建涡阳船闸。同年11月至次年5月,调动民工2万人开挖引河。1970年9月5日,组织15个公社民工16000人(包括长期民工4700人),实施引河尾工及底部砌筑工程。另有5个公社民工采运石料。至1971年5月,节制闸扩建工程竣工,蓄水发挥作用。1976年,对节制闸进行防震加固,将叠加的启闭台用角钢和槽钢连成整体,在平板门顶上又改装加上网插板门。
节制闸为拱形涵洞式,22孔,每孔净宽4米。原由省水利厅设计,扩建工程由地区水利局配合县水利局设计。闸墩条石结构,底板高程22.5米,厚1.7米至1.9米,素混凝土。岸墙为拱形空箱式暗墙。北岸滔原计划建水力发电站,装机150瓩。1969年扩建时,将进出水孔堵塞,但今后仍可继续建机发电。翼墙为重力式,上游翼墙半圆形,下游翼墙八字形,以1比2的坡度扩散。桥面高程33.5米。闸门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用串联平衡舵,每孔安装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1台。引河断面上游为单式梯形断面,下游为复式梯形断面,底宽140米,上、下游引河河底高程分别为20米与19.5米。上游边坡1比4,下游在26.5米高程处留平台11米,边坡为1比3。上下游引河闸上100米,闸下200米为渐变段,延伸切滩西至上肘东头,东至五道沟,河底高程分别为23米、22米。
1958年至1963年,建筑节制闸,工程量为38089立方米,共计经费8051800元。1966年至1971年扩建工程量15103立方米,经费213万元。1976年防震加固,1977年增制钢闸门,计经费97000元。以上总计建筑工程量53192立方米,总计经费1027.88万元。
〔船闸〕
1971年冬,在拆老河坝和引河坝同时,开始船闸施工。工程由阜阳地区水利支队一、工区承建,省建筑支队承担安装。土方工程1973年冬完工。因透水底板冒水孔堵塞,底板受扬压力影响断裂,在闸室两侧增做排水明沟后,1975年正式通航。
船闸由阜阳地区水利局设计室设计,闸室长100米,宽7.5米,备用分洪考虑冲淤。上闸栏高程22.5米,平于节制闸底高程,下闸高程20米,平于闸室底板。侧墙为支墩坝型式,下部结合布署输水廊道,侧向为多孔分散的输水孔。廊道进口底高21.5米,公路桥面高程34.5米。闸门为薄壳“人”字门,安装5吨拉杆启闭机。输水伐门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安装10吨螺杆启闭机。
船闸建筑工程量计9520立方米,共计经费759.83万元。
〔工程效益〕
涡阳节制闸枢纽工程,以上流域面积14300平方公里。蓄水位在29.5米时,总库容量为
4700万立方米;按正常蓄水位27米时,兴利有效库容量为2060万立方米。1983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超过20万亩。节制闸引河滩土、滩地栽树3万余棵。节制闸泄洪3000立方米/秒,闸上下落差0.4米。扩建通用后,尚未经大水考验。涡阳船闸,自1976年以来,至1981年已收过闸费36000元。
闸管所成立于1963年春,属县水利局。因当时闸未发生过作用,管理工作仅限于绿化。1970年5月,节制闸正式启用,方开展正常业务。
排灌站
〔机灌站〕
涡阳第一座机灌站在石弓区大孟公社的岭子沟岸,1973年兴建,装机1台,60瓩设计灌溉面积800亩,实际受益面积700亩。之后,陆续在边缘偏僻、不通电的沟河边建机灌站。1983年末,计6个区有机灌站:石弓4座、店集6座、青疃2座、曹市1座、标里1座、龙山2座。
〔电灌站〕
1964年,在城关镇葛沟建成第一座试验电灌站,由涡阳电厂供电,装机6台,136瓩。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实际受益面积3千亩。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兴建后,沿涡河兴建21座电灌站。因不重视设备配套,有效灌溉面积仅6.5万亩,1974年起,在沿涡河的公社,以公社为范围兴建大站;在沿主要沟渠的地区,以大队为范围兴建小站。之后,又在“3231”灌排网规划中提出“顺河架线,沿河建站,长藤结瓜,小型分散,多建站,建小站”的宗旨,计建站129座。每座灌溉面积1000至3000亩,1980年起,巩固提高老站,发挥老站的效益。
县境设计灌溉万亩以上的电灌站计6座。其中以城郊区五道沟的赵楼电灌站最大,装机两台,150瓩,设计灌溉面积13000亩。1983年末,各区(镇)的电灌站数如下:城郊53座、城关镇7座、牌坊10座、高炉30座、双庙21座、义门17座、公吉寺3座、标里5座、龙山6座、店集1座、林场2座、新兴8座。
电灌站结构,绝大部分为开敞斜坡式,仅有少数几座为封闭落井式,全部采用混流泵。小站扬程7至10米,装机2至3台,配13瓩或30瓩电机,10吋或12吋水泵。均用县水利局定型设计的图纸。
闸站结合的电灌站规模较小。闸的上游翼墙型式有重力式和空箱式两,种空箱式翼墙下部空箱内填土夯实,填土上部浇一层钢筋混凝土,封闭泵房。站内一般安2台10吋水泵,装机26瓩,扬程一般6至7米,灌溉面积在2千至3千亩。闸站结合工程,已发现电灌站出水池漏水,防止措施尚待研究。
〔工程效益〕
各区电灌站实际受益面积如下:城郊区62400亩,城关镇5300亩,牌坊区13100亩,高炉区25700亩,双庙区19000亩,公吉寺区2200亩,义门区23500亩,标里区6400亩,龙山区6400亩,店集区600亩,林场2600亩,新兴区3300亩,共计受益面积17.05万亩。
各区机灌站受益面积如下:石弓区2100亩,店集区5000亩,青疃区1200亩,曹市区600亩,标里区599亩,龙山区1000亩,以上计受益1.05万亩。
排灌站除旱时浇地,还可利用设备搞副业加工。高炉区赵窝电灌站,平时搞榨油和皮棉加工,每年盈余2000元以上,能解决管理人员工资和护灌溉渠的奖励资金。1981年后,由于行政区划变动,加之不善管理,部分设备毁坏,电力和油料也供应不足,大部分站停止使用。
井灌
〔土井〕
县内兴建水利设施前,逢旱之年,农民掘土井汲水浇地。沿涡河的菜园,掘有土井、半砖井、“猴戴帽”、“腰里玉”井,使用吊杆、辘轳提水浇菜。1935年夏,久旱不雨,国民党县政府召集各区区长及全县联保主任,议决每保掘井5口,以资灌溉。是年,县内共掘井2000余口。因质量低劣,年余后均报废。
〔砖井〕
1952年,县、区、乡建立水利委员会。为解决抗旱的水源,国家贷款25321元,从山东请来打井技师,培训技术人员500名,并由治淮系统抽调技术干部20余人,经过专区短期学习,指导打井技术。1953年,霜打小麦后,长期无雨,为确保小麦丰收,掀起群众性的打井高潮。经过100余天的努力,全县共完成土砖井604210眼,下水泉312眼,整旧井1634眼。国家增拨贷款,从山东购进解放式马拉水车为提水工具。上述砖井,解决当时部分地区旱情。因井的质量较差,不到1年多数毁坏。1955年又出现严重旱象,次年春掀起打井热潮。通过发动群众,集资兑料作价入社的办法,兑集旧砖495.5149万块,大树3072课,石料25.412万立方米,荆条42.6338万公斤,木板20.6995万块,现金36.24万元,毛竹6.59万根,煤1.1375万吨,铁丝3524公斤,训练木工、窑师、打井技术人员1896人。3个月打砖井7452眼,石井1917眼,竹井312眼,计12545眼。这些井对解决当时的旱象,确保丰收,起了十分重要作用。因井质差,又缺乏维修,若干年后均先后塌圮。
〔机井〕
1958年,用冲击钻、跃进锥、麻袋锥打机井,井深一般20米,10天可以打1眼。
1966年10月,从永城水利局引进第一台大锅锥,在双庙公社双庙大队试打第一眼机井,下弯砖管,井深37.5米,现场举办50人的训练班。
1967年,全县推广大锅锥打机井。省、地两次在本县召开现场会。这期间,共打机井1778眼,配套500眼。成井深度,富水区约30米,贫水区约45米。每眼造价六七百元。大部分由链条泵配套,每小时出水量约30立方米。
60年代末,机井大部分集中在沿河富水区的张老家、高炉等公社。1971年后,涡坷闸蓄水收效,上述公社均弃井用河。又因打井技术不过关,出水量小,成井造价高,群众负担重,设备不配套,打井工程曾一度停顿。1974年2月,总结历年打井经验,在涡南贫水区楚店公社后栗生产队,试打成功两眼24米深的大骨料机井。继之又打两眼,性能良好,出水量每小时达百方以上,成井造价降低三分之二。除国家补助外,每口井群众负担不过百元。
自1975年起,打井列入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工程之一。1977年,县成立井灌会战指挥部。至1979年,打大骨料机井5988眼,改造旧井1950眼,修防渗渠道31.9公里,井灌效益约37万亩。井灌发展到455个大队,3578个生产队。其中149个大队基本上实现井灌化。据1981年8月1日调查统计,全县机井8127眼,报废127眼,配套了729眼,共计经费1160.5万元。其中大骨料井型5965眼,常规井2162眼。深5米以下的513眼,5.1米至10米的2350眼,10.1米至15米的3314眼,15米以上的1957眼。出水良好的4691眼,一般的1392眼,差的727眼。
机井由各区水利站统一负责管理,大队、生产队各成立机井管理委员会和小组。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井随地走,井权单位向管井户签定托管合同,报酬兑现,奖罚分明。机泵和输变电线路由联户管理。但也有部分机井设备毁坏严重,井无人管理,加之电力和油料供应不足,1981年后,大部分机井停止使用。
喷灌
1976年,由省投资,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地区井办室联合在孙土楼大队搞50亩固定喷灌、50亩半固定喷灌试验。1979年,又在城关蔬菜大队搞固定式喷灌50亩。之后在县境逐步推广。1983年,计有义门、牌坊、新兴、高炉、双庙、店集、标里、石弓、青疃、曹市、龙山、城关镇、城郊13个区(镇)装上87台喷灌机组,受益面积计5000亩。建喷灌的经费,国家拨款40.7万元,群众自筹8.9万余元。由于油料供应紧张,1981年后大部分喷灌停止使用。
涡阳县机电排灌站分布图

上一篇:林业
下一篇:工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