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仓 储
一、粮仓建设
民国时期,境内无正规粮仓。抗战期间,民国30年(1941年)10月,田赋改征实物,遂利用祠堂、庙宇和民房,征工征料,略加修葺,作为临时粮仓。
建国初,亦利用地主的宅院、公房、祠堂、庙宇和原有旧仓等,维修加固,暂作粮库。1950年,全区有仓容12万吨,仓点1500多处,其中完好仓容7.5万吨。1951年,新建仓容3400吨,扩建仓容1.85万吨,维修民房仓容3.2万吨。全区仓容增至15.5万吨。1953年,粮仓建设纳入国家基建计划。1956~1958年,全区先后在21个站库兴建苏式粮仓,仓容6.15万吨。1969~1972年,曾推广黑龙江“土园仓”,仓容达10万多吨,现已基本报废。
1978年以后,随着商品粮收购数量增大,仓容严重不足。为解决储粮难,除建露天仓外,国家再次大规模投资兴建粮仓。1983年,中商部与地方合资兴建仓容2.25万吨。1984年,又在霍邱县莫店圩、六安市新河,新建仓容45.43万吨(不含各县、市自筹资金新建与改造),比1978年前兴建仓容总和还多2674吨。1985年,全区粮仓总容量89.51万吨。其中,拥有5000~15000吨仓容的站库34处,粮仓建筑面积14.71万平方米,仓容28.46万吨,占总仓容量31.8%。
在建设粮仓的同时,进行储油设备的建造。1983年,商业部投资在寿县石集油厂兴建油罐1000吨。至1985年,全区有罐容3.1万吨。全区34个大站库有23处站库建有储油设备,计有油罐141个,容量7040吨,占总罐容量22.7%。其中双墩储运站有油罐4个,容量2万吨。
二、粮油储存
粮食储存民国期间,由于兵连祸结,粮食几无库存。1949年初解放时,境内仅接收国民政府库存粮食500吨。建国后,为备战备荒,人民政府十分注意粮食库存。至1952年,全区期末年均库存量4.4万吨。1957年,期末(6~5年度,下同)库存量增至17.22万吨。三年困难时期年均库存量下降到1.92万吨。其中,1959年期末库存仅6445吨,全区人均仅1.76公斤。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库存量开始回升。70年代,期末年均库存10.78万吨。1981~1985年,期末(4~3年度)年均库存量增至42.5万吨。全区人均库存量76.3公斤,为70年代库存量的4倍。其中,1984年期末库存量多达57.57万吨,全区人均库存102公斤。
2.食油储存1955~1957年,期末年均(4~3年度,下同)库存量5039吨。1958~1975年,期末年均库存量仅1625吨,全区人均不足0.5公斤。1981~1985年,期末(4~3年度)年均库存量增至1.33万吨,全区人均库存3.75公斤。其中1982年期末库存2.39万吨,全区人均库存量达6.7公斤。1985年期末库存量1.16万吨,比1955年期末库存量增加1.07倍。
3.储存方法50年代,主要采用自然通风和人工辅助通风的方法,防止霉变。一般3~5天检查一次,10天化验一次水份。60年代健全制度,根据不同季节和粮油质量,进行适时检验和翻晒。70年代,全区开始推广应用缺氧保粮和低药量密闭储粮。80年代,地、县粮食部门,先后建立化验室,配备专职检验人员。1985年,全区粮食系统共建化验室27个,配专职检验人员44名。检验技术由50年代戥子计量、油蒸式测水、铁杆米温器测温,发展到80年代用万分之一天平计量和电子三测(水、温、虫)等先进技术,1985年,科学储粮18万吨。
表13——4六安地区粮、油调存实绩统计表
(1953——1985年)单位:吨、公斤
民国时期,境内无正规粮仓。抗战期间,民国30年(1941年)10月,田赋改征实物,遂利用祠堂、庙宇和民房,征工征料,略加修葺,作为临时粮仓。
建国初,亦利用地主的宅院、公房、祠堂、庙宇和原有旧仓等,维修加固,暂作粮库。1950年,全区有仓容12万吨,仓点1500多处,其中完好仓容7.5万吨。1951年,新建仓容3400吨,扩建仓容1.85万吨,维修民房仓容3.2万吨。全区仓容增至15.5万吨。1953年,粮仓建设纳入国家基建计划。1956~1958年,全区先后在21个站库兴建苏式粮仓,仓容6.15万吨。1969~1972年,曾推广黑龙江“土园仓”,仓容达10万多吨,现已基本报废。
1978年以后,随着商品粮收购数量增大,仓容严重不足。为解决储粮难,除建露天仓外,国家再次大规模投资兴建粮仓。1983年,中商部与地方合资兴建仓容2.25万吨。1984年,又在霍邱县莫店圩、六安市新河,新建仓容45.43万吨(不含各县、市自筹资金新建与改造),比1978年前兴建仓容总和还多2674吨。1985年,全区粮仓总容量89.51万吨。其中,拥有5000~15000吨仓容的站库34处,粮仓建筑面积14.71万平方米,仓容28.46万吨,占总仓容量31.8%。
在建设粮仓的同时,进行储油设备的建造。1983年,商业部投资在寿县石集油厂兴建油罐1000吨。至1985年,全区有罐容3.1万吨。全区34个大站库有23处站库建有储油设备,计有油罐141个,容量7040吨,占总罐容量22.7%。其中双墩储运站有油罐4个,容量2万吨。
二、粮油储存
粮食储存民国期间,由于兵连祸结,粮食几无库存。1949年初解放时,境内仅接收国民政府库存粮食500吨。建国后,为备战备荒,人民政府十分注意粮食库存。至1952年,全区期末年均库存量4.4万吨。1957年,期末(6~5年度,下同)库存量增至17.22万吨。三年困难时期年均库存量下降到1.92万吨。其中,1959年期末库存仅6445吨,全区人均仅1.76公斤。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库存量开始回升。70年代,期末年均库存10.78万吨。1981~1985年,期末(4~3年度)年均库存量增至42.5万吨。全区人均库存量76.3公斤,为70年代库存量的4倍。其中,1984年期末库存量多达57.57万吨,全区人均库存102公斤。
2.食油储存1955~1957年,期末年均(4~3年度,下同)库存量5039吨。1958~1975年,期末年均库存量仅1625吨,全区人均不足0.5公斤。1981~1985年,期末(4~3年度)年均库存量增至1.33万吨,全区人均库存3.75公斤。其中1982年期末库存2.39万吨,全区人均库存量达6.7公斤。1985年期末库存量1.16万吨,比1955年期末库存量增加1.07倍。
3.储存方法50年代,主要采用自然通风和人工辅助通风的方法,防止霉变。一般3~5天检查一次,10天化验一次水份。60年代健全制度,根据不同季节和粮油质量,进行适时检验和翻晒。70年代,全区开始推广应用缺氧保粮和低药量密闭储粮。80年代,地、县粮食部门,先后建立化验室,配备专职检验人员。1985年,全区粮食系统共建化验室27个,配专职检验人员44名。检验技术由50年代戥子计量、油蒸式测水、铁杆米温器测温,发展到80年代用万分之一天平计量和电子三测(水、温、虫)等先进技术,1985年,科学储粮18万吨。
表13——4六安地区粮、油调存实绩统计表
(1953——1985年)单位:吨、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