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供电与煤气
一、供电
建国前,六安城区无电力供应。1949年11月25日,六安电厂筹备委员会成立,筹集317.1石糙米作为建厂资金。次年10月,皖北行署工商处调拨发电设备和输电器材,派出电器、机械、土建工程师来六安帮助建设电厂。电厂筹备处利用北门外六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房屋作为发电机房(面积为119.1平方米),安装160千伏安3.3千伏日立牌卧式三相交流发电机、200千瓦美国产CW型柴油机各1台,架设2.3公里3.3千伏高压线通往城区,并在电厂厂部、北门口和鼓楼街各安装变压器1台,分别为10千伏安、20千伏安、50千伏安。1951年1月17日,六安电厂投产发电,开始向城区供电。此后,电厂开一班运行,每天下午6点发电,夜间11点停机,负荷40千瓦,主要供城区照明;90%以上的用户是党政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私人用电不到10%。当时全城照明约需用电130千瓦,工业约需用电70千瓦,但电厂每日供电不足6小时,照明电压仅140伏左右,无力满足城区照明和工业用电的需要。1953年春,电厂增装CM柴油机1部。次年夏又增装60千瓦发电机、200千瓦柴油机各1台,新架10公里高压输电线1条,使电厂最高负荷达170千瓦。1958年10月9日,佛子岭电站通过六安开关站向六安城区送电,六安电厂于同年10月12日停止供电。
六安开关站投入运行时,安装110千伏、75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向城区供电。后经历年扩建,增大容量,现有110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容量分别为31500千伏安和20000千伏安,出线8路,供应全市用电。
1967年,35千伏淠河变电所在淠河总干渠市境河段西岸建成,因“文化大革命"干扰,至1975年3月,才安装好3台2500千伏安主变压器,以10千伏高压出线4路,分别至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宁平车辆厂、安徽省朝阳制药厂和市区。该变电所电源接自六安开关站,架设35千伏高压线6.3公里,1975年9月28日正式投入运行。此后,该所又经数次扩建、增容,现有主变压器2台,共1.8万千伏安。其中1号主变压器容量为8000千伏安,1981年1月27日投入运行;2号主变压器容量为10000千伏安,1985年3月投入运行。至此,10千伏高压出线12路,直接供长安机器总厂(原为宁平车辆厂)、安徽省朝阳制药厂、六安造纸厂、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六安纺织厂、六安地区砖瓦厂和城区用电,并连接九里沟水电站,使其通过10千伏母线联网。
1985年,六安市区配电线路有6——10千伏高压干线80公里,低压主干线100公里,10千伏配电变压器252台,总容量为6155千伏安。郊区有10千伏变压器38台,总容量5505千伏安。全市用电计划负荷13060.3千瓦,平均高峰负荷13920.4千瓦,平均负荷率为89.86%,该年度全市用电11560万度,人均用电707度,是当年六安地区人均用电77.2度的9.1倍。为搞好计划用电,市成立了3条输电线管理委员会,即六安开关站07号线管会、淠河变电所04号线管会、08号线管会,各自负责管理线路的调班避峰以及负荷电量的分配。
市内用电户主要是地市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及郊区农村。市区日均负荷:1981年为13至15兆瓦,1984年为15至17兆瓦,1986年为15至20兆瓦;最高日平均负荷达20兆瓦,日均负荷年递增率为7%。1986年全市用电12119万度,其中工业用电占85.6%,农业占3.07%,生活照明占9.6%。
六安市供(售)电量情况
六安九里沟水电站位于六安市九里沟,系一低水头坝后式电站。1976年由六安地区投资422.6万元,淠史杭总局工程队和省水利厅安装公司蚌埠动力队分别负责设计、土建和机电安装,至1980年建成。主厂房安装3台国产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4450千瓦,副厂房安装6300千伏安(10KV/6.3KV)主变压器1台。1980年10月正式发电,至1985年共发电50103度。
二、煤气
70年代末,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宁平车辆厂、六安淠河化肥厂、安徽省朝阳制药厂等几家工厂使用罐装液化气。1985年起,六安淠河化肥厂、六安市化肥厂利用排放的驰放尾气回收加工,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利用多余的水煤气,相继使用了管道煤气。
市境煤气气源点有六安淠河化肥厂、六安市化肥厂、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3处。两家化肥厂年产合成氨分别为1万吨和2万吨,以平均生产每吨合成氨可供驰放尾气150立方米计算,两家化肥厂平均每日可供应驰放尾气1.2万立方米。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建有直径1.6米水煤气发生炉1座,每天除供应本厂400户职工的生活用煤气外,还可对外供应1.2万立方米水煤气。
1984年10月,市城市建设局拟利用两家化肥厂的驰放尾气回收加工兴建煤气工程,委托化工部第三设计院编制了《六安市城市煤气工程项目建议书》,次年,获得省建设厅及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并列入国家小城市煤气节能示范项目。建设资金除省里给予部分拨款外,其余由地、市、县自筹和企业集资解决。1986年第一期工程动工,到年底建成2万立方米煤气柜和部分总管道,建成后可供气8000户。
建国前,六安城区无电力供应。1949年11月25日,六安电厂筹备委员会成立,筹集317.1石糙米作为建厂资金。次年10月,皖北行署工商处调拨发电设备和输电器材,派出电器、机械、土建工程师来六安帮助建设电厂。电厂筹备处利用北门外六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房屋作为发电机房(面积为119.1平方米),安装160千伏安3.3千伏日立牌卧式三相交流发电机、200千瓦美国产CW型柴油机各1台,架设2.3公里3.3千伏高压线通往城区,并在电厂厂部、北门口和鼓楼街各安装变压器1台,分别为10千伏安、20千伏安、50千伏安。1951年1月17日,六安电厂投产发电,开始向城区供电。此后,电厂开一班运行,每天下午6点发电,夜间11点停机,负荷40千瓦,主要供城区照明;90%以上的用户是党政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私人用电不到10%。当时全城照明约需用电130千瓦,工业约需用电70千瓦,但电厂每日供电不足6小时,照明电压仅140伏左右,无力满足城区照明和工业用电的需要。1953年春,电厂增装CM柴油机1部。次年夏又增装60千瓦发电机、200千瓦柴油机各1台,新架10公里高压输电线1条,使电厂最高负荷达170千瓦。1958年10月9日,佛子岭电站通过六安开关站向六安城区送电,六安电厂于同年10月12日停止供电。
六安开关站投入运行时,安装110千伏、75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向城区供电。后经历年扩建,增大容量,现有110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容量分别为31500千伏安和20000千伏安,出线8路,供应全市用电。
1967年,35千伏淠河变电所在淠河总干渠市境河段西岸建成,因“文化大革命"干扰,至1975年3月,才安装好3台2500千伏安主变压器,以10千伏高压出线4路,分别至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宁平车辆厂、安徽省朝阳制药厂和市区。该变电所电源接自六安开关站,架设35千伏高压线6.3公里,1975年9月28日正式投入运行。此后,该所又经数次扩建、增容,现有主变压器2台,共1.8万千伏安。其中1号主变压器容量为8000千伏安,1981年1月27日投入运行;2号主变压器容量为10000千伏安,1985年3月投入运行。至此,10千伏高压出线12路,直接供长安机器总厂(原为宁平车辆厂)、安徽省朝阳制药厂、六安造纸厂、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六安纺织厂、六安地区砖瓦厂和城区用电,并连接九里沟水电站,使其通过10千伏母线联网。
1985年,六安市区配电线路有6——10千伏高压干线80公里,低压主干线100公里,10千伏配电变压器252台,总容量为6155千伏安。郊区有10千伏变压器38台,总容量5505千伏安。全市用电计划负荷13060.3千瓦,平均高峰负荷13920.4千瓦,平均负荷率为89.86%,该年度全市用电11560万度,人均用电707度,是当年六安地区人均用电77.2度的9.1倍。为搞好计划用电,市成立了3条输电线管理委员会,即六安开关站07号线管会、淠河变电所04号线管会、08号线管会,各自负责管理线路的调班避峰以及负荷电量的分配。
市内用电户主要是地市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及郊区农村。市区日均负荷:1981年为13至15兆瓦,1984年为15至17兆瓦,1986年为15至20兆瓦;最高日平均负荷达20兆瓦,日均负荷年递增率为7%。1986年全市用电12119万度,其中工业用电占85.6%,农业占3.07%,生活照明占9.6%。
六安市供(售)电量情况
六安九里沟水电站位于六安市九里沟,系一低水头坝后式电站。1976年由六安地区投资422.6万元,淠史杭总局工程队和省水利厅安装公司蚌埠动力队分别负责设计、土建和机电安装,至1980年建成。主厂房安装3台国产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4450千瓦,副厂房安装6300千伏安(10KV/6.3KV)主变压器1台。1980年10月正式发电,至1985年共发电50103度。
二、煤气
70年代末,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宁平车辆厂、六安淠河化肥厂、安徽省朝阳制药厂等几家工厂使用罐装液化气。1985年起,六安淠河化肥厂、六安市化肥厂利用排放的驰放尾气回收加工,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利用多余的水煤气,相继使用了管道煤气。
市境煤气气源点有六安淠河化肥厂、六安市化肥厂、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3处。两家化肥厂年产合成氨分别为1万吨和2万吨,以平均生产每吨合成氨可供驰放尾气150立方米计算,两家化肥厂平均每日可供应驰放尾气1.2万立方米。国营光华无线电仪器厂建有直径1.6米水煤气发生炉1座,每天除供应本厂400户职工的生活用煤气外,还可对外供应1.2万立方米水煤气。
1984年10月,市城市建设局拟利用两家化肥厂的驰放尾气回收加工兴建煤气工程,委托化工部第三设计院编制了《六安市城市煤气工程项目建议书》,次年,获得省建设厅及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并列入国家小城市煤气节能示范项目。建设资金除省里给予部分拨款外,其余由地、市、县自筹和企业集资解决。1986年第一期工程动工,到年底建成2万立方米煤气柜和部分总管道,建成后可供气80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