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公路交通
一、公路
六安市1986年有六合(肥)、六叶(集)、六寿(县)、六佛(子岭)、六毛(坦厂)、六苏(家埠)6条公路,总长400.68公里,境内长34公里。其中达国家二级公路标准的124.78公里,市境内长7.7公里;达国家三级公路标准的191.9公里,市境内长15.3公里;达国家四级公路标准的84公里,市境内长11公里。
六合路六安至合肥,全程80.21公里,市境内4.7公里。民国16年(1927年)建成土路,晴通雨阻。民国21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曾将浦口至信阳段划为京陕干线(南京至陕西),经不断整修,至民国24年路况才有所改善。民国27年,为阻止日军入侵皖西将路段全部破坏,交通中断7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进行整修,恢复通车。解放战争开始时加铺碎石路面,后失于养护,路况渐差,时通时断。1949年冬动员民工修整路段,次年由皖北行署公路局第三工程队整修沿线桥涵,恢复通车。1951年皖西山区开始修建水库,治淮委员会和省交通厅联合投资,全面整修六合路段,路基由5.5米加宽至7.5米,行车路面由3.5米加宽至5.5米,1955年竣工。1964年4月改铺宽5.5米渣油路面,次年9月完工。1975年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拓宽取直,1978年竣工。新建路基宽20米,渣油路面宽9米,石灰底层平均厚30厘米,油层厚4厘米。路线最大纵坡3%,平曲线最小半径1000米,行车视距200米。通车能力由日均2000车次增至3000车次以上。车速由每小时35公里提高到60公里。
六叶路六安至叶集,全程68.37公里,市境内9.3公里。民国16年(1927年)修建路基;民国21年,国民党《七省联络公路章程》将其定为军用路线,于年底修成土路通车。抗日战争期间,路段破坏,交通中断。民国35年,安徽省公路工程处进行整修,民国37年上半年修成简易碎石路面后通车。1952年修成路基宽6米、行车路面宽3.5米的简易公路。1954年进行全面整修,将路基拓宽至7.5米、行车路面宽3.5米。1969年再次将路基拓宽至9米。1971年改铺渣油路面,达国家三级公路标准。
六寿路六安至寿县,是沿淮地区联接皖西山区的重要通道,全程103.23公里,市境内6公里。始修于民国17年(1928年)冬,民国20年完成全部路基工程,22年完成简易桥涵工程,开始通车。抗日战争期间,交通中断。民国35年修复六安至阎店路段,未能全线通车。1952年垫土整修,恢复全线通车。1957至1967年10年间经过3次整修,始实现晴雨通车。1972至1975年铺成宽5.5米、厚3厘米的渣油路面。1984年冬至1985年春,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再次将路基拓宽至18米、渣油路面宽9米。
六佛路六安至霍山县佛子岭,全程64.87公里,市境内3公里。民国21年底建成六安至霍山土路通车,抗日战争期间交通中断,民国35年11月修复路基,次年铺整路面,修复桥涵,恢复通车。1951年为适应佛子岭水库建设,将该路延修至佛子岭,全线路基拓宽至7.5米,行车路面3.5米。1978年又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将六安至霍山44.57公里路段拓宽取直,加铺渣油路面。路基宽12至15米,行车路面9米,最大纵坡5%,平曲线最小半径150米。
六毛路六安至毛坦厂,全程56公里,市境内9公里。1958年秋修成土路到六安县张家店,1963年加铺碎石路面。次年秋由张家店延修到东河口,1966年延修到毛坦厂。全线路基宽7米,行车路面宽3米,达国家四级公路标准。
六苏路六安至苏家埠,民国20年间国民党军队“进剿"皖西苏区修筑六安至麻埠公路时,修通六安至韩摆渡段的简易碎石公路。1949年自韩摆渡修至苏家埠;1952年再由苏家埠延修至金华寺,全程28公里,市境内2公里,碎石路面,晴雨通车。1985年改建,路基拓宽至10米。1986年加铺渣油路面,达国家四级公路标准。
二、桥梁
窑岗嘴大桥位于市境西部窑岗嘴六叶路263K+450m处,跨于淠河之上,原为汽车渡口。1954年梅山水库建设工程开工后,改为木船承载的浮桥。1964年省投资兴建,次年建成1座长149.8米、宽4.5米的21孔低水位混凝土桩台板桥;但由于桥面过低,汛期到来常被河水淹没。1969年11月又由省投资92.4万元,于1970年9月建成15孔、全长333米、高6米、桥面净宽7米的钢筋混凝土“T"型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成为市境及六安地区大型公路桥梁之一。
五里墩大桥又名淠史杭六安大桥,位于东五里墩六合公路255K+320m处,跨于淠河总干渠上。1959年,由淠史杭水利工程部门投资110万元兴建,1961年7月建成通车。该桥为空腹式混凝土预制块3孔拱桥,中孔宽30米,两侧孔各宽24米,长105.6米,高13米,车道宽8米,两侧人行道宽2米,荷载为汽——18吨,拖——80吨,是通往合肥和连接市东西两区的主要桥梁。
九里沟大桥又名华山路大桥,位于九里沟乡,为市境内跨越淠河总干渠的第二座大型公路桥。1973年底由公路部门投资兴建,后因经费不足停工,1977年复工,次年建成主桥。后由省建委投资,于1982年完成引桥征地、拆迁和桥面、桥头路基垫高等工程。1984年完成收尾工程。次年冬通车。该桥为双曲拱桥,全长113.32米,高9米;3孔,孔径30米;桥面净宽7米,人行道各宽1米,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
凤凰桥位于六叶路261K+950m处,1949年前为长33米、宽4米的低水位6孔木桥。每遇汛期,桥面漫水,交通受阻。1954年改建为长33米、宽4.5米的高水位木架“工"字钢梁木面桥。1966年10月再次投资7.2万元,改建为长39.2米、宽7米、高7米的单孔双曲拱石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1970年六叶路改线,车辆通过较少。
七里桥位于六苏路2K+150m处,原为古桥,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1949年重建为长35.86米石桩台5孔木面桥。1961年更换桥面1次。1973年6月投资3.2万元,改建为宽6米、长35.9米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面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
西七里桥位于六叶路261K+816m处,1970年9月投资5.6万元,建成长31.62米、宽7米、高6米的3孔钢筋混凝土板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
白沙桥位于六寿路5K+200m处,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民国年间改建为混凝土盖板桥。1950年改建为长13.7米、宽4.5米的3孔木桥。1972年再次改建为长20.2米、宽9米、高3.5米的石拱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
五里桥位于六苏公路0K+200m处,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至1368年)。1970年该路线由于市内至窑岗嘴路段改线,原桥改建为涵洞,另在新线路上兴建长8.7米、宽7米、高6米的单孔钢筋混凝土板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
北三里桥位于六寿路2K+600m处,原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兴建的石桥。1956年改建为长4米的单孔石桥。1958年再改建为长10米单孔钢筋混凝土桥。1986年扩建为长11.4米、宽16米的单孔钢筋混凝土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
大岗头桥位于六毛路3K+100m处,1966年兴建,长16.4米,宽7米,高5.5米,单孔石桥。荷载为汽——10吨,拖——60吨。
三、公路养护
1979年建市后成立市公路管理站,下设平桥、窑岗嘴、城关、东七、小华山5个道班,养护公路9条(其中市境3条),全长46.3公里。1986年,有养路工46人、汽车1辆、四轮车8辆、3吨压路机1台、8吨压路机1台、洒水车1辆。公路日常养护以道班为主,工程量大时,采取民工建勤或雇用临时工进行施工。
公路绿化采取分片包干,六合路七里站以东路段和六佛路0.5公里至3公里路段,由市公路站负责绿化。六寿路自三里桥至6公里处的路段,由三里桥街道和九里沟乡负责绿化。六叶路市境路段由平桥乡负责绿化。六合路段单行间植悬铃木和国外松,六佛路段、六叶路段单行栽植悬铃木,六寿路段单行栽植水杉。
四、营运
车站民国23年(1934年),城区始设公营汽车站于东门大街城隍庙内,经营六安至合肥、六安至安庆客货运输,约1年,汽车站迁至大东门外(今皖西路皖西大戏院西侧)。这一期间还有商营龙飞、三友等汽车运输公司经营客货运输。抗日战争期间公路交通中断,车站随之消失。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7年上半年,安徽省政府复于六安城大东门外设立六安汽车站,配备站员2人,经营六安至合肥的客运业务。1949年春六安城解放,接收六安汽车站,划归淮南公路分局管辖,1950年改属六安公路分局。1951年于小东门设立国营六安汽车站,兴建砖瓦结构站房200多平方米,辟停车场约300平方米,有货车14辆、代客车3辆、工作人员8人,兼营客货运输。1957年六安汽车站迁至皖西路,建候车室和票房450平方米,辟停车场1400平方米。1986年日接发客车335班次,客运量1万多人次。其中接发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河南、上海6省(市)的18个市县客车35班次,日客运量1700人次;接发省内34个市县镇客车141班次,日客运量2000至3000人次;接发六安县各区乡镇短途客车159班次,日客运量5000至6000人次,成为皖西地区汽车客运枢纽站。
客运建国初,客运由六安商营汽车运输公司经营,年客运量约为0.7万人次。1951年六安汽车站有代客车3辆,经营六合等路客运。此后,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客运量逐年递增。1958年城区客车增至24辆,客运量增至35万人次,周转量1910万人公里。1966年客车增至46辆,客运量增至200万人次,周转量5100万人公里。建市后,1979年全市拥有客车146辆(地属121辆;市属25辆),比1958年增长5.8倍;年客运量450万人次,周转量10930万人公里,分别比1958年增长11.9倍和4.7倍。1980年以后,除国营汽车公司客运车队经营客运外,市运输服务公司、客运汽车个体户都经营客运。大集体性质的市运输服务公司有客车3辆,日发客车5个班次,营运六合(肥)、六安(庆)、六毛(坦厂)等线路客运;客运汽车个体户有客车3辆,无固定班次,往返于六合等路线上。1986年全市共有客车256辆(地属202辆,市属51辆,个体3辆),比1979年增长75%;年客运量820万人次,周转量23650万人公里(地属600万人次,市属211万人次,个体9万人次),分别比1979年增长82%和116%。时因经营客运的个体运输户增多,1986年国营客运量比1984年减少18万人次,比1985年减少25万人次。
货运建国初,六安商营汽车运输公司有货车6辆,年货运量0.4万吨,周转量21万吨公里。1953年组建1个货运车队,有货车33辆,1957年货车增至58辆,挂车14辆,运力218吨。1958年淠史杭水利工程动工,省汽车运输公司六安分公司为其运输物资,组建2个货运车队,时有货车95辆、挂车45辆,运力515吨(2个专业车队77辆,挂车43辆,运力433吨),年货运量19.3万吨,周转量1522万吨公里。1966年,城区有货车226辆、挂车92辆,运力1250吨(地属专业车队143辆、挂车76辆,运力880吨),年货运量41.1万吨,周转量2201万吨公里。运力、运量、周转量分别比1958年增加143%、113%和44.6%。1979年全市有货车426辆、挂车196辆,运力2320吨(地属专业车队297辆,挂车151辆,运力1673吨),年货运量93.3万吨,周转量5280.1万吨公里(地属运量60.2万吨,周转量4413万吨公里),1986年全市有货车1254辆、挂车490辆,运力6934吨(地属主车844辆,挂车330辆,运力4694吨),年货运量147.5万吨,周转量6455万吨公里(地属运量59.2万吨,周转量4210万吨公里)。1986年比1958年,运力增长12.46倍,货运量增长6.64倍,周转量增长3.24倍;比1979年运力增长199%,货运量增长58%,周转量增长22%。
六安市客运运力运量
六安市货运运力
六安市货运运量
六安市1986年有六合(肥)、六叶(集)、六寿(县)、六佛(子岭)、六毛(坦厂)、六苏(家埠)6条公路,总长400.68公里,境内长34公里。其中达国家二级公路标准的124.78公里,市境内长7.7公里;达国家三级公路标准的191.9公里,市境内长15.3公里;达国家四级公路标准的84公里,市境内长11公里。
六合路六安至合肥,全程80.21公里,市境内4.7公里。民国16年(1927年)建成土路,晴通雨阻。民国21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曾将浦口至信阳段划为京陕干线(南京至陕西),经不断整修,至民国24年路况才有所改善。民国27年,为阻止日军入侵皖西将路段全部破坏,交通中断7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进行整修,恢复通车。解放战争开始时加铺碎石路面,后失于养护,路况渐差,时通时断。1949年冬动员民工修整路段,次年由皖北行署公路局第三工程队整修沿线桥涵,恢复通车。1951年皖西山区开始修建水库,治淮委员会和省交通厅联合投资,全面整修六合路段,路基由5.5米加宽至7.5米,行车路面由3.5米加宽至5.5米,1955年竣工。1964年4月改铺宽5.5米渣油路面,次年9月完工。1975年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拓宽取直,1978年竣工。新建路基宽20米,渣油路面宽9米,石灰底层平均厚30厘米,油层厚4厘米。路线最大纵坡3%,平曲线最小半径1000米,行车视距200米。通车能力由日均2000车次增至3000车次以上。车速由每小时35公里提高到60公里。
六叶路六安至叶集,全程68.37公里,市境内9.3公里。民国16年(1927年)修建路基;民国21年,国民党《七省联络公路章程》将其定为军用路线,于年底修成土路通车。抗日战争期间,路段破坏,交通中断。民国35年,安徽省公路工程处进行整修,民国37年上半年修成简易碎石路面后通车。1952年修成路基宽6米、行车路面宽3.5米的简易公路。1954年进行全面整修,将路基拓宽至7.5米、行车路面宽3.5米。1969年再次将路基拓宽至9米。1971年改铺渣油路面,达国家三级公路标准。
六寿路六安至寿县,是沿淮地区联接皖西山区的重要通道,全程103.23公里,市境内6公里。始修于民国17年(1928年)冬,民国20年完成全部路基工程,22年完成简易桥涵工程,开始通车。抗日战争期间,交通中断。民国35年修复六安至阎店路段,未能全线通车。1952年垫土整修,恢复全线通车。1957至1967年10年间经过3次整修,始实现晴雨通车。1972至1975年铺成宽5.5米、厚3厘米的渣油路面。1984年冬至1985年春,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再次将路基拓宽至18米、渣油路面宽9米。
六佛路六安至霍山县佛子岭,全程64.87公里,市境内3公里。民国21年底建成六安至霍山土路通车,抗日战争期间交通中断,民国35年11月修复路基,次年铺整路面,修复桥涵,恢复通车。1951年为适应佛子岭水库建设,将该路延修至佛子岭,全线路基拓宽至7.5米,行车路面3.5米。1978年又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将六安至霍山44.57公里路段拓宽取直,加铺渣油路面。路基宽12至15米,行车路面9米,最大纵坡5%,平曲线最小半径150米。
六毛路六安至毛坦厂,全程56公里,市境内9公里。1958年秋修成土路到六安县张家店,1963年加铺碎石路面。次年秋由张家店延修到东河口,1966年延修到毛坦厂。全线路基宽7米,行车路面宽3米,达国家四级公路标准。
六苏路六安至苏家埠,民国20年间国民党军队“进剿"皖西苏区修筑六安至麻埠公路时,修通六安至韩摆渡段的简易碎石公路。1949年自韩摆渡修至苏家埠;1952年再由苏家埠延修至金华寺,全程28公里,市境内2公里,碎石路面,晴雨通车。1985年改建,路基拓宽至10米。1986年加铺渣油路面,达国家四级公路标准。
二、桥梁
窑岗嘴大桥位于市境西部窑岗嘴六叶路263K+450m处,跨于淠河之上,原为汽车渡口。1954年梅山水库建设工程开工后,改为木船承载的浮桥。1964年省投资兴建,次年建成1座长149.8米、宽4.5米的21孔低水位混凝土桩台板桥;但由于桥面过低,汛期到来常被河水淹没。1969年11月又由省投资92.4万元,于1970年9月建成15孔、全长333米、高6米、桥面净宽7米的钢筋混凝土“T"型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成为市境及六安地区大型公路桥梁之一。
五里墩大桥又名淠史杭六安大桥,位于东五里墩六合公路255K+320m处,跨于淠河总干渠上。1959年,由淠史杭水利工程部门投资110万元兴建,1961年7月建成通车。该桥为空腹式混凝土预制块3孔拱桥,中孔宽30米,两侧孔各宽24米,长105.6米,高13米,车道宽8米,两侧人行道宽2米,荷载为汽——18吨,拖——80吨,是通往合肥和连接市东西两区的主要桥梁。
九里沟大桥又名华山路大桥,位于九里沟乡,为市境内跨越淠河总干渠的第二座大型公路桥。1973年底由公路部门投资兴建,后因经费不足停工,1977年复工,次年建成主桥。后由省建委投资,于1982年完成引桥征地、拆迁和桥面、桥头路基垫高等工程。1984年完成收尾工程。次年冬通车。该桥为双曲拱桥,全长113.32米,高9米;3孔,孔径30米;桥面净宽7米,人行道各宽1米,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
凤凰桥位于六叶路261K+950m处,1949年前为长33米、宽4米的低水位6孔木桥。每遇汛期,桥面漫水,交通受阻。1954年改建为长33米、宽4.5米的高水位木架“工"字钢梁木面桥。1966年10月再次投资7.2万元,改建为长39.2米、宽7米、高7米的单孔双曲拱石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1970年六叶路改线,车辆通过较少。
七里桥位于六苏路2K+150m处,原为古桥,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1949年重建为长35.86米石桩台5孔木面桥。1961年更换桥面1次。1973年6月投资3.2万元,改建为宽6米、长35.9米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面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
西七里桥位于六叶路261K+816m处,1970年9月投资5.6万元,建成长31.62米、宽7米、高6米的3孔钢筋混凝土板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
白沙桥位于六寿路5K+200m处,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民国年间改建为混凝土盖板桥。1950年改建为长13.7米、宽4.5米的3孔木桥。1972年再次改建为长20.2米、宽9米、高3.5米的石拱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
五里桥位于六苏公路0K+200m处,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至1368年)。1970年该路线由于市内至窑岗嘴路段改线,原桥改建为涵洞,另在新线路上兴建长8.7米、宽7米、高6米的单孔钢筋混凝土板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
北三里桥位于六寿路2K+600m处,原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兴建的石桥。1956年改建为长4米的单孔石桥。1958年再改建为长10米单孔钢筋混凝土桥。1986年扩建为长11.4米、宽16米的单孔钢筋混凝土桥。荷载为汽——13吨,拖——60吨。
大岗头桥位于六毛路3K+100m处,1966年兴建,长16.4米,宽7米,高5.5米,单孔石桥。荷载为汽——10吨,拖——60吨。
三、公路养护
1979年建市后成立市公路管理站,下设平桥、窑岗嘴、城关、东七、小华山5个道班,养护公路9条(其中市境3条),全长46.3公里。1986年,有养路工46人、汽车1辆、四轮车8辆、3吨压路机1台、8吨压路机1台、洒水车1辆。公路日常养护以道班为主,工程量大时,采取民工建勤或雇用临时工进行施工。
公路绿化采取分片包干,六合路七里站以东路段和六佛路0.5公里至3公里路段,由市公路站负责绿化。六寿路自三里桥至6公里处的路段,由三里桥街道和九里沟乡负责绿化。六叶路市境路段由平桥乡负责绿化。六合路段单行间植悬铃木和国外松,六佛路段、六叶路段单行栽植悬铃木,六寿路段单行栽植水杉。
四、营运
车站民国23年(1934年),城区始设公营汽车站于东门大街城隍庙内,经营六安至合肥、六安至安庆客货运输,约1年,汽车站迁至大东门外(今皖西路皖西大戏院西侧)。这一期间还有商营龙飞、三友等汽车运输公司经营客货运输。抗日战争期间公路交通中断,车站随之消失。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7年上半年,安徽省政府复于六安城大东门外设立六安汽车站,配备站员2人,经营六安至合肥的客运业务。1949年春六安城解放,接收六安汽车站,划归淮南公路分局管辖,1950年改属六安公路分局。1951年于小东门设立国营六安汽车站,兴建砖瓦结构站房200多平方米,辟停车场约300平方米,有货车14辆、代客车3辆、工作人员8人,兼营客货运输。1957年六安汽车站迁至皖西路,建候车室和票房450平方米,辟停车场1400平方米。1986年日接发客车335班次,客运量1万多人次。其中接发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河南、上海6省(市)的18个市县客车35班次,日客运量1700人次;接发省内34个市县镇客车141班次,日客运量2000至3000人次;接发六安县各区乡镇短途客车159班次,日客运量5000至6000人次,成为皖西地区汽车客运枢纽站。
客运建国初,客运由六安商营汽车运输公司经营,年客运量约为0.7万人次。1951年六安汽车站有代客车3辆,经营六合等路客运。此后,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客运量逐年递增。1958年城区客车增至24辆,客运量增至35万人次,周转量1910万人公里。1966年客车增至46辆,客运量增至200万人次,周转量5100万人公里。建市后,1979年全市拥有客车146辆(地属121辆;市属25辆),比1958年增长5.8倍;年客运量450万人次,周转量10930万人公里,分别比1958年增长11.9倍和4.7倍。1980年以后,除国营汽车公司客运车队经营客运外,市运输服务公司、客运汽车个体户都经营客运。大集体性质的市运输服务公司有客车3辆,日发客车5个班次,营运六合(肥)、六安(庆)、六毛(坦厂)等线路客运;客运汽车个体户有客车3辆,无固定班次,往返于六合等路线上。1986年全市共有客车256辆(地属202辆,市属51辆,个体3辆),比1979年增长75%;年客运量820万人次,周转量23650万人公里(地属600万人次,市属211万人次,个体9万人次),分别比1979年增长82%和116%。时因经营客运的个体运输户增多,1986年国营客运量比1984年减少18万人次,比1985年减少25万人次。
货运建国初,六安商营汽车运输公司有货车6辆,年货运量0.4万吨,周转量21万吨公里。1953年组建1个货运车队,有货车33辆,1957年货车增至58辆,挂车14辆,运力218吨。1958年淠史杭水利工程动工,省汽车运输公司六安分公司为其运输物资,组建2个货运车队,时有货车95辆、挂车45辆,运力515吨(2个专业车队77辆,挂车43辆,运力433吨),年货运量19.3万吨,周转量1522万吨公里。1966年,城区有货车226辆、挂车92辆,运力1250吨(地属专业车队143辆、挂车76辆,运力880吨),年货运量41.1万吨,周转量2201万吨公里。运力、运量、周转量分别比1958年增加143%、113%和44.6%。1979年全市有货车426辆、挂车196辆,运力2320吨(地属专业车队297辆,挂车151辆,运力1673吨),年货运量93.3万吨,周转量5280.1万吨公里(地属运量60.2万吨,周转量4413万吨公里),1986年全市有货车1254辆、挂车490辆,运力6934吨(地属主车844辆,挂车330辆,运力4694吨),年货运量147.5万吨,周转量6455万吨公里(地属运量59.2万吨,周转量4210万吨公里)。1986年比1958年,运力增长12.46倍,货运量增长6.64倍,周转量增长3.24倍;比1979年运力增长199%,货运量增长58%,周转量增长22%。
六安市客运运力运量
六安市货运运力
六安市货运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