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一、百货
清末,城区百货商店仅经营牙刷、牙粉、香皂、镜子、生发油、梳、蓖、毛巾、手帕等。民国年间百货业有所发展,除有专营批发的中和庄、周子范企业公司外,较大的店铺有李恒源、韦复胜、鼎峰、华盛、庆大、新同昶等家。
1949年10月成立六安贸易公司,次年实行商品分类经营,撤销贸易公司,成立百货公司。1951年,城区共有83个百货网点,主要分设在鼓楼街等地。“三年困难时期"商品短缺,1960年下半年,对鞋子、袜子、肥皂、火柴、搪瓷制品、铝制品等37种百货商品实行凭证供应。70年代前、中期,面盆、胶鞋、布胶鞋、钢精锅、保温瓶、肥皂、火柴、缝纫机、手表、镜子、剪子等继续凭证(票)供应。1978年以后市场开放搞活,百货商品货源充足,除名牌缝纫机、自行车等高档商品外,其他商品基本保证供应。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经营的百货品种逐年增多。50年代有1000多种,60年代有7000多种,70年代有15000多种,80年代有24000多种。
1986年主要百货销售量为:缝纫机5669架,手表3.76万只,皮鞋7.33万双,胶鞋59万双,火柴9084件,肥皂4.55万箱,保温瓶9.24万个,洗衣粉138吨。
二、针纺织品及服装
清末,统称“洋布"的白市布、黑市布、竹布、俄国标布进入城区市场,此后布匹品种日渐增多,上市量大的有府绸、斜纹、哔叽、线呢、直贡呢、阴丹士林布等;民国年间,较大的布店有朱复昇、吴恒丰、天成、悦波、义大、振泰、宝丰、永孚、同昶等40家。
建国后,纺织品批发由国营公司经营,零售业务大部分由私营商店经营。1953年,城区有棉布店13家、私营摊点52个,分设在鼓楼、云路街等地。1954年9月,棉布列为一类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取消私营棉布商店,由国营公司独家经营。同年起,棉布实行按人定量供应,由商业部门发放布票,凭票供应。对工业生产、劳动保护以及公共和其他用布均按“三项用布"规定供应。结婚、新生婴儿、回族丧事、水火灾害、单身汉、华侨外宾用布,以及在押犯人的囚衣、囚被等均按“临时调剂用布"规定供应。这一时期,经营品种以棉布为主,灯芯绒、平绒、丝绒等成为“热门货"。1965年后,粘胶纤维、涤棉混纺、涤纶、腈纶、涤纶丝、锦纶丝等纺织品进入市场,棉布销售量渐减。1983年化纤织品和纯棉布先后提价敞开供应。
建国前,城区部分布店兼营绸缎,应市品种有太师缎、杭罗、杭纺、摹本、华绨缂、线春等。建国后,1953年城区经营绸缎的有15家店铺,经营品种有无光纺、东方呢、棉绸等。60年代,由于棉布定量供应,绸缎销售量成倍增长。70年代绸缎销售量趋于平稳;80年代初,由于化纤织品行销,绸缎销售量下降。1984年开始,真丝绸缎成为畅销商品,销量日增。
建国以来,城区应市的布匹、绸缎品种逐年增多,50年代有70多种,60年代300多种,70年代600多种,80年代1200多种。
民国时期城区市场始有针织品销售,品种有汗衫、背心、棉毛衫裤、卫生衫裤、手套、袜子、围巾,毛巾被等,销量不大。建国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针织品销量逐年增大。70年代,绝大多数针织品由棉质型向涤棉混纺型转化。80年代,化纤涤纶、锦纶、腈纶丝蚊帐和锦纶、腈纶化纤混纺床单、内衣、卫生衫裤等上市供应,销售量日渐增大。
服装经营始自60年代,应市品种仅为布料中山装、学生装、青年装等几种。此后,服装面料渐好,品种渐多。80年代主要经销化纤、丝绸、呢绒面料的直筒裤、喇叭裤、牛仔裤、笳克衫、滑雪衫、猎装、连衣裙、大衣、中山装、西服等,销售量成倍增长。
1986年销售棉布290.14万米,棉化纤混纺布189.96万米,化纤布104.95万米,呢绒13.82万米,绸缎14.4万米,汗衫背心33.59万件,棉毛衫裤19.7万件,卫生衫裤6.19万件,各种服装30万件。
三、五金交电化工原料
民国前期,城区无五金、交电、化工原料专营商店,少数杂货店代销五金小件和颜料。抗日战争前夕,才有专营商店,稍大一点的店铺有永康、义祥泰、柴郎山等家。嗣后,品种增多,五金有圆钉、黑铁丝、锯条、斧头、凿子、白铁皮、交链、插销、木螺丝等,化工原料有磁漆、颜料、烧碱等。
1949年10月以后,五金、交电、化工原料等商品由国营百货公司批发零售,经营品种300至500种,铝丝、圆钉、钳子、扳手、铁木瓦匠工具、门窗铁件、启闭工具、起重工具、测绘工具、自行车配件、电灯泡、碱粉、松香、树胶、清油、磁漆、凡立水、染料、水管、圆钢、力车轮胎、自行车、收音机、电扇、沥青、油毡、玻璃、水泥等。60年代初期成立五交化公司,水管、圆钢、沥青、油毡、玻璃、水泥等生产资料划交物资部门计划供应。
1979年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收音机、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的销量大增。自行车1979年销售2629辆,1986年销售40515辆;收音机1979年销售3856架,1986年销售12620架;电视机1979年销售1337台,1986年销售6961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151台);电风扇1979年销售533台,1986年销售12505台。1986年销售洗衣机2234台、电冰箱499台。
四、烟酒糖
烟建国前,城区出产的“六安州皮丝"、“天香"等黄烟(又叫小烟、水烟)在皖西一带享有盛名。东门、西门、北门、草市街有江恒泰、瑞和、李久和、万同盛、永生和、大新等几十家烟店,前店后坊,批发零售。此后,紫金山、小刀、金钱、哈德门、美丽、大联珠、大前门、炮台等牌号卷烟(时称“洋烟")进入市场,但销售量不大。抗日战争期间,“洋烟"绝迹,“手工造"卷烟充盈市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红金、考尔夫、小将军等牌号卷烟行销市面,销售量大增。
建国后,黄烟销售量渐次减少,卷烟销售量逐年上升,除从外地购进部分卷烟外,1949和1950年还先后开办了裕民和八一(1952年并入裕民烟厂)2家烟厂,生产裕民、雁月、锦旗、八一、汽车等牌号卷烟投放市场。1954年卷烟由专卖部门统一经营。“三年困难时期"烟叶产量减少,卷烟产量随之下降,供需矛盾突出,实行凭卡供应。1962年,部分卷烟实行高价销售,烟价一般高于平价烟3倍左右。1965年起,卷烟又实行平价敞开供应。“文化大革命"期间,卷烟一度供不应求,再次实行凭票供应。1979年卷烟敞开供应,高中档过滤嘴卷烟虽日渐增多,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低档烟销量很小。1986年销售卷烟9557箱,比1979年增长0.91倍。
酒民国时期,城区有私营糟坊多家,酿制“小吊酒",自行销售,或批发给杂货店出售;瓶装酒极少,只有红玫瑰、白玫瑰、状元红等色酒。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周口、皖北亳县等地的大曲酒及瓶装的双沟、白兰地等高档酒相继进入六安市场。
建国初期,酒被列为专卖商品,实行产供销合一,由专卖公司专管专卖。当时城区酒的销量很小,市场供应多数是六安酒厂生产的白酒。50年代中期,外省汾酒、竹叶青、西凤、双沟、洋河等优质瓶装酒和各种色酒源源进入本地市场,销量大增。“三年困难时期"因原料紧张,酒的产量下降,货源紧缺,1961年酒类实行定量凭票供应。1962年部分酒类实行高价销售(一般比平价酒高5至6倍)。1964年后酒的产量回升,高价酒随之停售。“文化大革命"初期,酒类货源紧缺,城区实行凭票定量供应。70年代中后期,酒类供应趋于缓和。80年代酒类品种增多,白酒销量逐年增加,1979年销售866吨,1986年增加到1475吨;此外啤酒销售量更是年年增加。
糖建国前,城区食糖归私营杂货店经营,以蔗糖和湖北土糖为主,品种有绵白、赤砂、黄砂、云南红等。
1949年,糖类由百货公司经营。1953年,实行食糖包购包销。1954年实行计划供应,在保证产妇、病员、婴儿食糖供应的原则下,优先供应城市。1959年食糖列入一类物资,实行统购统销,由国营公司统一购进、储存、调拨、销售。古巴粗砂糖,巴西、泰国、法国赤砂糖,苏联白砂糖开始在市场销售。1961年食糖供不应求,实行定量凭票供应和设专柜高价出售(高价糖比平价糖高五、六倍)。1964年高价改为议价,后又改为中价;同年9月实行定量平价供应。1982年11月敞开供应。1986年销售食糖4180吨,比1979年增长1.91倍。
五、文化用品
自清代末年起,城区部分杂货店就兼代经营毛笔、烟墨、石砚、皮纸、竹纸、毛边纸、花笺纸、宣纸、算盘、粉笔等文化用品。民国前期,部分百货店开始经销钢笔、铅笔、墨水,墨汁、皮球、口琴、绘画颜料等;民国后期,合众、悦记一品斋、正中等书店都偏重于文化用品及体育器械、文娱用品的经营。
建国后,除百货商店和日用杂品商店兼营文化用品外,1960年城关百货商店还开设文化用品专营门市部1个,经营纸张、簿本、文具、运动器械和文娱用品等。建市后,除文化用品专营门市部外,各大百货商场都设有文化用品专柜,经销纸张、簿本、文具、运动器械和文娱用品;部分日用杂品商店也兼代销售纸张、簿本及部分文具。1986年,商业部门经营的文化体育用品达700多种。其中纸张、簿本、办公用品占50%,绘图绘画用品占20%,体育用品占15%,文娱用品占15%。
六、日用杂品
建国前,日用杂品由私营杂货店(行)经营。建国后,自1951年起,主要由供销合作社经营;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部分合作商店开始经营日用杂品。经营品种有茶叶、桐油、陶瓷器皿、干鲜果品、炊用铁器、棉絮、麻类、葵扇、草帽、草席、雨伞、石膏、土纸、建筑材料、竹木棕制用具等500多种。绝大多数品种为计划调拨,自行采购的仅占15%左右。1979年,在城关土产零售商店基础上成立六安市土产生资公司,1981年初划出生产资料经营业务,改名为六安市土产日杂公司,经营日用杂品。此后,随着市场开放,商品可以自行采购,集体和个体日杂商店逐年增加,到1986年底全市共有日用杂品经营网点51个,经营品种扩大到12大类1470多种。是年,市土产日杂公司销售日用瓷器343.40万只、铁锅0.61万只、草席1.12万条、草帽11.27万顶、葵扇57万把、土纸27.6万斤、销售金额830.16万元。
六安市主要商品销售情况
企业选介
六安市百货公司位于东门大街,原为六安县百货公司,1979年划归市辖,有固定资产51.2万元、职工275人,下设10个零售商店,营业面积4316平方米。1985年集资28万元,在皖西路兴建5层综合营业大楼1幢,建筑面积3890平方米。1986年与蚌埠纺织站联营,成立梅山路百货批发部;年底拥有固定资产67.59万元、职工383人,年销售额1676.3万元,实现利税98.8万元。
六安市百货大楼位于皖西路西端北侧。1979年10月开业,时有职工92人、固定资产31.9万元。1984年7月改为公司级企业,10月4楼开业。1986年,有营业面积2400平方米、4个楼层、31个柜组、243名职工,经营1.2万多种商品,年销售额1702万元,实现利税143.6万元,职工人均创利税6230元。
六安市工业品贸易中心1984年9月成立,1985年同南京针织纺织品公司联营,成立六安南京针织品联营批发部。1986年又租赁市食品公司熟食商店,与合肥百货站联营,成立六安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合肥百货站联营批发部,有固定资产13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职工50人,年销售额594.2万元,实现利税18.7万元。
六安市第二百货大楼位于人民路与梅山路交会口,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89.5万元。1985年9月开业,经营百货、针纺织品、文化用品、五金建材、交电化工等6300个品种。年底实现销售额121.7万元,利润1.8万元。1986年职工200人,销售额546万元,利润13.8万元。
六安市供销商场位于人民路和梅山路交叉处,建筑面积2476平方米。1984年4月开业。1986年底有职工90人、固定资产39.42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经营百货、针纺织品、五金、家用电器、服装鞋帽、糖果糕点、文化体育用品、日用杂品等。当年销售额250.34万元。
清末,城区百货商店仅经营牙刷、牙粉、香皂、镜子、生发油、梳、蓖、毛巾、手帕等。民国年间百货业有所发展,除有专营批发的中和庄、周子范企业公司外,较大的店铺有李恒源、韦复胜、鼎峰、华盛、庆大、新同昶等家。
1949年10月成立六安贸易公司,次年实行商品分类经营,撤销贸易公司,成立百货公司。1951年,城区共有83个百货网点,主要分设在鼓楼街等地。“三年困难时期"商品短缺,1960年下半年,对鞋子、袜子、肥皂、火柴、搪瓷制品、铝制品等37种百货商品实行凭证供应。70年代前、中期,面盆、胶鞋、布胶鞋、钢精锅、保温瓶、肥皂、火柴、缝纫机、手表、镜子、剪子等继续凭证(票)供应。1978年以后市场开放搞活,百货商品货源充足,除名牌缝纫机、自行车等高档商品外,其他商品基本保证供应。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经营的百货品种逐年增多。50年代有1000多种,60年代有7000多种,70年代有15000多种,80年代有24000多种。
1986年主要百货销售量为:缝纫机5669架,手表3.76万只,皮鞋7.33万双,胶鞋59万双,火柴9084件,肥皂4.55万箱,保温瓶9.24万个,洗衣粉138吨。
二、针纺织品及服装
清末,统称“洋布"的白市布、黑市布、竹布、俄国标布进入城区市场,此后布匹品种日渐增多,上市量大的有府绸、斜纹、哔叽、线呢、直贡呢、阴丹士林布等;民国年间,较大的布店有朱复昇、吴恒丰、天成、悦波、义大、振泰、宝丰、永孚、同昶等40家。
建国后,纺织品批发由国营公司经营,零售业务大部分由私营商店经营。1953年,城区有棉布店13家、私营摊点52个,分设在鼓楼、云路街等地。1954年9月,棉布列为一类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取消私营棉布商店,由国营公司独家经营。同年起,棉布实行按人定量供应,由商业部门发放布票,凭票供应。对工业生产、劳动保护以及公共和其他用布均按“三项用布"规定供应。结婚、新生婴儿、回族丧事、水火灾害、单身汉、华侨外宾用布,以及在押犯人的囚衣、囚被等均按“临时调剂用布"规定供应。这一时期,经营品种以棉布为主,灯芯绒、平绒、丝绒等成为“热门货"。1965年后,粘胶纤维、涤棉混纺、涤纶、腈纶、涤纶丝、锦纶丝等纺织品进入市场,棉布销售量渐减。1983年化纤织品和纯棉布先后提价敞开供应。
建国前,城区部分布店兼营绸缎,应市品种有太师缎、杭罗、杭纺、摹本、华绨缂、线春等。建国后,1953年城区经营绸缎的有15家店铺,经营品种有无光纺、东方呢、棉绸等。60年代,由于棉布定量供应,绸缎销售量成倍增长。70年代绸缎销售量趋于平稳;80年代初,由于化纤织品行销,绸缎销售量下降。1984年开始,真丝绸缎成为畅销商品,销量日增。
建国以来,城区应市的布匹、绸缎品种逐年增多,50年代有70多种,60年代300多种,70年代600多种,80年代1200多种。
民国时期城区市场始有针织品销售,品种有汗衫、背心、棉毛衫裤、卫生衫裤、手套、袜子、围巾,毛巾被等,销量不大。建国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针织品销量逐年增大。70年代,绝大多数针织品由棉质型向涤棉混纺型转化。80年代,化纤涤纶、锦纶、腈纶丝蚊帐和锦纶、腈纶化纤混纺床单、内衣、卫生衫裤等上市供应,销售量日渐增大。
服装经营始自60年代,应市品种仅为布料中山装、学生装、青年装等几种。此后,服装面料渐好,品种渐多。80年代主要经销化纤、丝绸、呢绒面料的直筒裤、喇叭裤、牛仔裤、笳克衫、滑雪衫、猎装、连衣裙、大衣、中山装、西服等,销售量成倍增长。
1986年销售棉布290.14万米,棉化纤混纺布189.96万米,化纤布104.95万米,呢绒13.82万米,绸缎14.4万米,汗衫背心33.59万件,棉毛衫裤19.7万件,卫生衫裤6.19万件,各种服装30万件。
三、五金交电化工原料
民国前期,城区无五金、交电、化工原料专营商店,少数杂货店代销五金小件和颜料。抗日战争前夕,才有专营商店,稍大一点的店铺有永康、义祥泰、柴郎山等家。嗣后,品种增多,五金有圆钉、黑铁丝、锯条、斧头、凿子、白铁皮、交链、插销、木螺丝等,化工原料有磁漆、颜料、烧碱等。
1949年10月以后,五金、交电、化工原料等商品由国营百货公司批发零售,经营品种300至500种,铝丝、圆钉、钳子、扳手、铁木瓦匠工具、门窗铁件、启闭工具、起重工具、测绘工具、自行车配件、电灯泡、碱粉、松香、树胶、清油、磁漆、凡立水、染料、水管、圆钢、力车轮胎、自行车、收音机、电扇、沥青、油毡、玻璃、水泥等。60年代初期成立五交化公司,水管、圆钢、沥青、油毡、玻璃、水泥等生产资料划交物资部门计划供应。
1979年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收音机、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的销量大增。自行车1979年销售2629辆,1986年销售40515辆;收音机1979年销售3856架,1986年销售12620架;电视机1979年销售1337台,1986年销售6961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151台);电风扇1979年销售533台,1986年销售12505台。1986年销售洗衣机2234台、电冰箱499台。
四、烟酒糖
烟建国前,城区出产的“六安州皮丝"、“天香"等黄烟(又叫小烟、水烟)在皖西一带享有盛名。东门、西门、北门、草市街有江恒泰、瑞和、李久和、万同盛、永生和、大新等几十家烟店,前店后坊,批发零售。此后,紫金山、小刀、金钱、哈德门、美丽、大联珠、大前门、炮台等牌号卷烟(时称“洋烟")进入市场,但销售量不大。抗日战争期间,“洋烟"绝迹,“手工造"卷烟充盈市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红金、考尔夫、小将军等牌号卷烟行销市面,销售量大增。
建国后,黄烟销售量渐次减少,卷烟销售量逐年上升,除从外地购进部分卷烟外,1949和1950年还先后开办了裕民和八一(1952年并入裕民烟厂)2家烟厂,生产裕民、雁月、锦旗、八一、汽车等牌号卷烟投放市场。1954年卷烟由专卖部门统一经营。“三年困难时期"烟叶产量减少,卷烟产量随之下降,供需矛盾突出,实行凭卡供应。1962年,部分卷烟实行高价销售,烟价一般高于平价烟3倍左右。1965年起,卷烟又实行平价敞开供应。“文化大革命"期间,卷烟一度供不应求,再次实行凭票供应。1979年卷烟敞开供应,高中档过滤嘴卷烟虽日渐增多,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低档烟销量很小。1986年销售卷烟9557箱,比1979年增长0.91倍。
酒民国时期,城区有私营糟坊多家,酿制“小吊酒",自行销售,或批发给杂货店出售;瓶装酒极少,只有红玫瑰、白玫瑰、状元红等色酒。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周口、皖北亳县等地的大曲酒及瓶装的双沟、白兰地等高档酒相继进入六安市场。
建国初期,酒被列为专卖商品,实行产供销合一,由专卖公司专管专卖。当时城区酒的销量很小,市场供应多数是六安酒厂生产的白酒。50年代中期,外省汾酒、竹叶青、西凤、双沟、洋河等优质瓶装酒和各种色酒源源进入本地市场,销量大增。“三年困难时期"因原料紧张,酒的产量下降,货源紧缺,1961年酒类实行定量凭票供应。1962年部分酒类实行高价销售(一般比平价酒高5至6倍)。1964年后酒的产量回升,高价酒随之停售。“文化大革命"初期,酒类货源紧缺,城区实行凭票定量供应。70年代中后期,酒类供应趋于缓和。80年代酒类品种增多,白酒销量逐年增加,1979年销售866吨,1986年增加到1475吨;此外啤酒销售量更是年年增加。
糖建国前,城区食糖归私营杂货店经营,以蔗糖和湖北土糖为主,品种有绵白、赤砂、黄砂、云南红等。
1949年,糖类由百货公司经营。1953年,实行食糖包购包销。1954年实行计划供应,在保证产妇、病员、婴儿食糖供应的原则下,优先供应城市。1959年食糖列入一类物资,实行统购统销,由国营公司统一购进、储存、调拨、销售。古巴粗砂糖,巴西、泰国、法国赤砂糖,苏联白砂糖开始在市场销售。1961年食糖供不应求,实行定量凭票供应和设专柜高价出售(高价糖比平价糖高五、六倍)。1964年高价改为议价,后又改为中价;同年9月实行定量平价供应。1982年11月敞开供应。1986年销售食糖4180吨,比1979年增长1.91倍。
五、文化用品
自清代末年起,城区部分杂货店就兼代经营毛笔、烟墨、石砚、皮纸、竹纸、毛边纸、花笺纸、宣纸、算盘、粉笔等文化用品。民国前期,部分百货店开始经销钢笔、铅笔、墨水,墨汁、皮球、口琴、绘画颜料等;民国后期,合众、悦记一品斋、正中等书店都偏重于文化用品及体育器械、文娱用品的经营。
建国后,除百货商店和日用杂品商店兼营文化用品外,1960年城关百货商店还开设文化用品专营门市部1个,经营纸张、簿本、文具、运动器械和文娱用品等。建市后,除文化用品专营门市部外,各大百货商场都设有文化用品专柜,经销纸张、簿本、文具、运动器械和文娱用品;部分日用杂品商店也兼代销售纸张、簿本及部分文具。1986年,商业部门经营的文化体育用品达700多种。其中纸张、簿本、办公用品占50%,绘图绘画用品占20%,体育用品占15%,文娱用品占15%。
六、日用杂品
建国前,日用杂品由私营杂货店(行)经营。建国后,自1951年起,主要由供销合作社经营;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部分合作商店开始经营日用杂品。经营品种有茶叶、桐油、陶瓷器皿、干鲜果品、炊用铁器、棉絮、麻类、葵扇、草帽、草席、雨伞、石膏、土纸、建筑材料、竹木棕制用具等500多种。绝大多数品种为计划调拨,自行采购的仅占15%左右。1979年,在城关土产零售商店基础上成立六安市土产生资公司,1981年初划出生产资料经营业务,改名为六安市土产日杂公司,经营日用杂品。此后,随着市场开放,商品可以自行采购,集体和个体日杂商店逐年增加,到1986年底全市共有日用杂品经营网点51个,经营品种扩大到12大类1470多种。是年,市土产日杂公司销售日用瓷器343.40万只、铁锅0.61万只、草席1.12万条、草帽11.27万顶、葵扇57万把、土纸27.6万斤、销售金额830.16万元。
六安市主要商品销售情况
企业选介
六安市百货公司位于东门大街,原为六安县百货公司,1979年划归市辖,有固定资产51.2万元、职工275人,下设10个零售商店,营业面积4316平方米。1985年集资28万元,在皖西路兴建5层综合营业大楼1幢,建筑面积3890平方米。1986年与蚌埠纺织站联营,成立梅山路百货批发部;年底拥有固定资产67.59万元、职工383人,年销售额1676.3万元,实现利税98.8万元。
六安市百货大楼位于皖西路西端北侧。1979年10月开业,时有职工92人、固定资产31.9万元。1984年7月改为公司级企业,10月4楼开业。1986年,有营业面积2400平方米、4个楼层、31个柜组、243名职工,经营1.2万多种商品,年销售额1702万元,实现利税143.6万元,职工人均创利税6230元。
六安市工业品贸易中心1984年9月成立,1985年同南京针织纺织品公司联营,成立六安南京针织品联营批发部。1986年又租赁市食品公司熟食商店,与合肥百货站联营,成立六安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合肥百货站联营批发部,有固定资产13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职工50人,年销售额594.2万元,实现利税18.7万元。
六安市第二百货大楼位于人民路与梅山路交会口,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89.5万元。1985年9月开业,经营百货、针纺织品、文化用品、五金建材、交电化工等6300个品种。年底实现销售额121.7万元,利润1.8万元。1986年职工200人,销售额546万元,利润13.8万元。
六安市供销商场位于人民路和梅山路交叉处,建筑面积2476平方米。1984年4月开业。1986年底有职工90人、固定资产39.42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经营百货、针纺织品、五金、家用电器、服装鞋帽、糖果糕点、文化体育用品、日用杂品等。当年销售额250.3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