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影
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年,外地人曾在城内棚场放映《百灵庙战斗》等黑白无声新闻片。民国35年(1946年),城内大井拐始设私营“中国电影院",几月后倒闭。
1950年春,城区在扎笔巷马王庙(今市电影院址)兴建“六安电影院",次年2月正式营业,首映国产故事片《吕梁英雄传》。1951至1966年城区35毫米放映单位增至2家,几家大工厂也相继建立了电影队,上映中外各类题材影片。此间,年均上映场次达1400多场。“文化大革命"初扫“四旧",绝大多数国产片和译制片被封存。1967年和1968年无影片发行,城区各放映单位停映。1968年底以后,恢复放映,但只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3部故事片(时称“老三战")和几部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的译制片,大量上映的则是国产的《新闻简报》。嗣后,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钢琴伴唱《红灯记》8部样板戏开始上映。初,上座率较高;但8部影片轮换上映,观众趣味渐无,只好采取行政手段组织单位汇映,费用由各单位统一支付。以后,虽有京剧《红色娘子军》、《龙江颂》、《杜鹃山》、《磐石湾》和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等影片相继上映,但题材雷同,上座率仍然不高。1976年后,长期封存的各类影片先后启封上映,城区除3家影剧院外,六安汽车齿轮厂、六安汽车配件厂、国营光华仪器厂、安徽省朝阳制药厂等10多个单位先后组建了电影队,上映古今中外各类题材的影片。1979至1981年,市区共有3家影剧院,座位分别为1042、1042、1016个,放映场次依次为1962、1959和1241次,观众累计434万人次。电影机各为1套2台。其中,市属影院1家,职工26人。1986年,市区共有影剧院7家,座位8283个。其中市属4家,座位4292个;放映5599场,观众达239.2万人次。另有16家企业有电影放映设备和场地。近年来,由于市区电视基本普及,娱乐活动增多,上映场次和上座率都有所减少。
1986年全市主要放映场所有:
六安市电影院位于扎笔巷内,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市文化局。始建于1950年,时名“六安电影院",有1台由日本罗拉式35毫米无声机改装的放映机和木质长条靠椅960张。1979年后改为今名。原观众厅经改造由600平方米扩至2000平方米。1981年5月又将门厅改建为3层门厅大楼,场厅座位由1042个改为960个,1986年底有职工33人。主要设备有5502——X型氙灿放映机2台、GY——2X40——2B全套环音设备1套、立体变型镜头1副、30千瓦柴油发动机1套、遮幅式变型镜头1幅。1951至1958年放映达5311场次,观众293万人次。1979至1986年底放映达14771场次,观众1056万多人次。
人民影剧院位于人民路中段北侧,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市文化局。建筑面积2040.92平方米。始建于1979年8月,1982年元月开业。观众厅为上下2层,设铸铁架胶合翻板靠椅1200张。舞台、副台、化妆室、服装室、放映室等配套齐全;1986年底有职工24人。主要设备有5501型“松花江"放映机2台、柴油发电机1台。1982年1月至1986年底,共接待文艺演出团体20多个,演出130多场次;放映5000余场次,接待会议120余次。
工人电影院位于皖西路东端北侧,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市总工会。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始建于1981年,1983年1月开业。观众厅设塑面翻板靠椅1132张。1986年底有职工26人。主要设备有5502型“松花江"放映机2台、24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1983至1986年底,共放映4144场次,观众达163.59万余人次。
曙光电影院位于三里桥六安市火柴厂与安徽省朝阳制药厂之间,集体性质企业,隶属市三里桥街道,建筑面积1090.5平方米。始建于1980年,1982年开业。观众厅设铸铁架木翻靠椅1000张。1986年底有职工28人。主要设备有5502型“松花江"35毫米放映机2台、30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5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1982至1986年底共放映4193场次,观众达131.97万余人次。
灯光球场露天电影院1979年夏,市文化局在小东门外灯光球场(已拆除)开办露天电影院,每晚放映1至2场。工作人员为市京剧团、市电影院临时抽调的人员及文化部门“知识青年"(职工子女)。此后,每年夏初开始放映,秋末结束。1982年停业。
百花电影院位于解放路中段东侧,隶属六安地区文化局。1980年在原知青放映点场地上兴建厅箱式结构楼房,建筑面积1761平方米,座位1014个。1986年底有职工27人。主要设备有“松花江"5505放映机2台。
(注:皖西大戏院、六安县影剧院已在“戏剧"条目中记述)
二、电视
1961年,城区始有第一部黑白电视机(属六安县广播站),以后电视机日渐增多。1973年,在地委机关大院内安装了电视差转机,接收省电视台五频道黑白电视讯号,向城区发射二频道电视讯号,发射功率为50瓦。每周转播5次。1976年底,“六安电视差转台"正式建立,隶属六安行政公署广播局,在六安地委机关大院内新建1座面积为20平方米的机房,竖立1根长达30米的桅杆天线,发射二频道电视讯号,发射覆盖半径3.5公里,每周转播8次。时城区除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拥有公用电视接收机外,城内少数居民也购置了电视机。1981年,电视差转台全套设备及人员移交市广播事业局。
1983年,市广播局购置100瓦发射机1台,架设40米高拉杆天线,发射六频道电视讯号(发射半径3.25公里)。后扩建为双频道,二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六频道转播省电视台节目。1984年5月,六安市广播局集资11万多元,于1985年11月架设安装1座高100米的电视发射铁塔,发射覆盖半径为25公里。同年7月,经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正式成立“六安电视台",并购进摄像机1部、中频调制器及日本索尼摄像、录像、放像、编辑、特技等设备。1986年7月,购置安装卫星接收天线1个和100瓦发射机1台,建3层机房楼1座,建筑面积270平方米。该卫星接收天线直径6.2米,自重2.5吨,抗风力为11级。至此,六安市全境及六安县部分地区可收看二、六、八3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二频道、八频道分别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和第二套节目,六频道转播安徽电视台节目)。六安电视台除转播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节目外,还自办六安新闻和专题节目。每周播出2次,每次约2小时,内容有新闻、广告和以电视连续剧为主的文艺节目。
1986年底,市区绝大多数居民家中有黑白电视机,部分人家还购置了彩色电视机,出售、维修点遍布市区。
三、录像
市区电视录像放映始于1984年春,先后开放、开业的有市文化馆、工人文化宫、京剧团、皖西大戏院、四季春饭店、皖西饭店、六安县文化馆和市人民影剧院等单位的录像厅和19家私人录像场所,放映的录像多为香港武打片和少量港台生活片,但因管理不严,时有低级庸俗的黄色录像片上映。1985年秋,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局、市公安局和市文化局等部门联合对市区的电视录像放映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取缔了部分单位和所有私人录像放映点,没收了一批黄色录像带。至1986年,市区领取“准映证"的仅有市工人文化宫、市文化馆、九里沟乡文化中心录像室、皖西大戏院录像厅、百花电影院录像厅和六安县文化馆录像厅、六安县黄梅剧场录像厅7个放映场所,放映的录像多为“准映"的港台武功片、生活片和部分国外探案片等。
上一篇:第二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