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文物胜迹
一、古遗址
印盒墩位于望城岗乡大石岗村柳塘生产队境内,距城约6.5公里。墩略呈方形,占地约1万平方米。垣每边长100米,北垣高6米、南垣高5米,厚皆10米;低垣4米。墩中略低凹,有一由南向北宽约5米的小沟贯穿其中。墩东南、西北角各有一宽1米许的排水口。墩内发现火烧上,墩垣剖面夹有绳纹及其他纹饰的粗夹沙红陶片和黑陶片。现墩址被拓为旱田,但因墩垣厚实,损坏程度不大。初步认定为夏商时代遗址。
此墩东南2公里许的六安县境内亦有一形状、大小与此墩相似的墩子。民间有龙王下凡将印盒遗失于此2处成为墩子的传说。市境墩子为“印盒底",六安县境的墩子为“印盒盖",“印盒二墩",疑为东古城遗址(皋陶封地)。
二、古墓葬
英布墓在原关帝庙内(今六安行署水电局内),传为西汉英布墓。或说此墓为英布先人之墓(明万历本《六安州志》),无考。1965年墓址因基建被毁,遗迹不存。
黄花墩古墓位于望城岗乡十里铺村黄花墩生产队境内。墓顶直径13米,周长41米;墓基直径62米、周长188米。墓上部外围被挖出一圈深约1米的土沟。墓基有局部损坏,南部被挖去约几十立方米的封土,并有人于其上置坟3座。该墓为市境最大的古墓。1984年对其封土堆剖面和发掘出的部分汉代碎瓦的综合分析,初步判断为汉代墓葬。
孟墓冲古墓群位于望城岗乡十里铺石塘村境内,北邻长安机器总厂测试台,东接六安地区砖瓦厂,西南两面皆为荒山。东西向小路两侧散布有古墓22座(散布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最大墓葬高5米、周长78米,最小墓葬高2米、周长35米。该墓群保护完好,无被盗痕迹,初步认定为汉代古墓群。
六安市境古墓情况
三、古建筑
观音寺塔即六安城南门塔,俗称南门锥子,位于黄大街观音寺内。塔身砖石结构,实心六面柱体,9级,高约27米,底层每边宽3.9米。塔底层有高1.5米、宽0.85米的拱形塔门,内嵌有明万历八年(1580年)修补塔门碑石1块。塔门内为一正方形石室,每边长约1.5米,上无通道。塔的第二层每边饰有砖砌假窗。第三层以上各边均嵌有瓷质匾额,上题“不二宗旨"、“得三界缘"等字,以及绘有佛事的图案。民国32年(1943年)一半塔顶坠毁。据清同治《六安州志》记载,塔为唐武德年间僧人元通化缘而造,原名浮屠寺塔。宋代僧人瑞云化缘重修,始改名“观音寺塔"。明嘉靖年间有僧人化缘复修,清代又大修呈现状。
多宝庵塔即六安城北门塔,俗称北门锥子,位于北外大街多宝庵内。塔身砖石结构,空心、六面柱体。原为9级,现存7级,高21.6米,底层海边宽4.4米,上部逐级缩小。塔底层由拱形塔门通入塔室,塔室高3.3米;塔心与塔壁间有一50至80厘米宽的砖梯,沿梯可盘旋上至塔顶。据清同治《六安州志》记载:“塔为唐初尉迟恭监造,时称‘药师寺塔’。塔顶部阜毁"。1982年,经中国科学院古建筑学家张驭寰鉴定为北宋建筑。
文庙又称学宫(俗称“状元府"),位于文庙街,现为六安县文化馆址。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经历代修建至明万历年间成为建筑群体。清代几次修缮,后因兵燹,有所损坏。建国初,仅存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和东西廊。1978年11月1日戟门拆除,建3层楼房1幢。1982年维修明伦堂。1984年维修大成殿。翌年秋,屋面装换黄色琉璃瓦,飞檐上饰骑鹤、跑兽等。垂脊、饯脊饰以垂兽、创兽;正脊两端,大吻高踞。
四、革命遗址
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民国8年(1919年)春开学,校址设于书院拐“赓飏风书院"(今六安中级人民法院宿舍处),19年秋停办,为省内传播马列主义最早的学校之一。1980年9月30日,“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赓飏书院"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六安特别支部旧址位于西市街横街。民国14年冬,中共六安特别支部在此成立。原草房9间仅存3间(已翻新)。1980年9月30日,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旧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成立旧址位于西门外“紫竹林"小庙。民国16年8月,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于此成立。现庙宇尚存,为六安地区百货公司和平桥乡南外村油厂占用。1980年9月30日,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成立旧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黄烟工人挂刨斗争旧址位于西大街与扎笔巷交接处,原为江恒泰烟店。民国16年城区黄烟工人在中共六安特区委领导下,首先于此进行挂刨(罢工)斗争。现存房屋2间。1980年9月30日,六安黄烟工人挂刨斗争旧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兵变旧址位于南门涂家仓房。民国20年2月16日晚,国民党军队四十六师一百三十八旅二百七十二团一、二营于此“兵变"。现为六安地区外贸局所在地,旧址仅存门楼1间。1980年9月30日,六安兵变旧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在原文庙内。民国27年3月5日,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于此。现为六安县文化馆。1981年1月21日,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被六安县革命委员会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位于万寿寺巷刘家宫保第。民国27年4月,六安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于此。现为市米厂知青综合厂。1980年9月30日,六安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出土文物
青铜剑10柄。1980年1月至1983年12月出土于九里沟乡九里沟村砖瓦厂和六安地区砖瓦厂等地,年代为战国至汉代。剑一般长度为55厘米左右,宽度为5至6厘米,重量为750克许。剑茎多呈圆形,少数扁形。茎与剑身间有护手格。其中6柄完整,4柄断为两截并有部分残缺。二号剑剑耳前窄后宽,有血槽;九号剑茎为空心。市文化馆收藏。
青铜镜战国至汉代16面,宋代2面。1981年1月至1984年7月出土于九里沟乡九里沟村砖瓦厂、六安地区砖瓦厂和六安造纸厂蚂蚁岗等工地。大镜直径为19.5厘米,重625克,小镜直径为8.5厘米,重125克。镜体多饰以山字纹、高浮雕、云雷兽禽等纹饰。镜缘多为锯齿或波浪纹,做工精细。其中12面纹饰清晰,基本完好。西汉五号镜,1986年参加省文物珍品展览被评为国家一级珍品。于六安造纸厂蚂蚁岗宋墓出土的1面青铜镜为八瓣梅花形,上有似龙非龙的怪兽图形,市文化馆藏品。
抄手砚长20厘米、宽13.5厘米、厚3厘米,上下呈梯形。底座长19厘米,宽12厘米。砚重1125克;石质坚硬细密,黑灰色。砚面一边略鼓,下有一1.5厘米空隙,手可插入砚底托拿,故名抄手砚。1984年7月出土于市自来水二厂基建工地宋墓中,同时出土的有青瓷罐。
青瓷罐通高7.5厘米,上鼓下收,平底。上口直径5.5厘米,腹径9.5厘米,底径6厘米;罐壁厚0.2厘米,呈青色,无纹饰,色泽晶莹,为宋瓷之上品。与抄手砚同时出土。1986年,抄手砚、青瓷罐参加省文物珍品展览,均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珍品,市文化馆收藏。
铜弩机战国兵器,1982年10月出土于六安地区砖瓦厂。全长18厘米,宽3.9厘米。前部长5.2厘米,宽2.4厘米;牙长2.4厘米,宽0.9厘米,厚l厘米;悬刀长9.4厘米、宽0.9厘米、厚3.1厘米。穿钉圆柱形,有半圆形帽头。望山全长10.8厘米。机体大部无锈蚀;机件有齿,可活动,唯刻度不清。市文化馆藏品。
泥胎漆壶汉代器皿,扁、圆形各1件。1983年12月出土于九里沟乡四里井汉代木墓。出土时漆皮光泽鲜艳,呈暗红色。后因脱水部分漆皮脱落。扁壶体高21厘米、宽26厘米、厚10厘米,壶口直径5.5厘米,无盖;颈长4.5厘米。壶身两侧外沿各有1道弦纹;底略收,呈矩形(16×9)。圆壶体高26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11厘米。壶口直径6厘米,颈长7厘米,无盖,口有损伤,颈腰有1道花纹。市文化馆藏品。
四系盘口壶隋唐时期器皿,2件。1982年7月出土于平桥乡五里桥村隋唐砖石墓中,体上下收,呈鼓形。大壶,体高39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16厘米,盘口直径11厘米,颈长15厘米,系长8厘米,着浅灰黄色釉(底座无釉)。小壶,高19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5.5厘米。颈长6厘米,系长3厘米,着青釉,并有碎白点(底座无釉)。两壶均为隋唐官窑所作,做工较精细。市文化馆藏品。
元帅印1978年8月出土于北外六安县物资局仓库基建工地。铜质,重1.65公斤。.纽梯型,长7.8厘米、上部厚3.6厘米、下部厚1.5厘米。印体方形,长宽各8.8厘米。印右侧刻(阴文)“元帅之印(九叠篆书)",左侧刻“中书礼部造龙凤六年十一月日",左侧边款为“八号"。“龙凤"为韩林儿、刘福通所建宋政权年号。《皇明纪事录》载:“龙凤二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韩林儿置江南等处行中书省、行枢密院,并设置诸翼元帅府"。这时,其部属每克一较大城邑均设元帅府,统军元帅为正三品,与元诸路万户府级阶相同。此印为元末农民起义军政权的产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六、名胜
桃坞晴霞
桃花坞,位于市区淠河西岸,《六安县志》(民国未刊本)载:“桃花坞,……河水环绕,林木葱茏。昔日桃花盛开,簇如锦绣,后桃林被毁,而山河景物自然秀丽。前志云:‘桃坞晴霞’为八景之一。"建国后,辟桃花坞为园艺场,并于此兴建六安师范专科学校。每至春季,芳草菲菲,桃红梨白,苹果花香,又是一番景色。
赤壁渔歌
小赤壁,位于老城西郊淠河岸边,因下临河床,其岸阜石壁耸立,色深如赤。《六安州志》(清同治本)记载:“小赤壁,下临大河,断崖千尺,岗上有亭,亭前屋三楹,杂植诸卉。盛夏无暑,俯视壁下,龙隐蛟藏……红岩峭壁上刻有‘小赤壁’三字。一赤壁渔歌"为旧“八景"之一。1958年“大跃进"时,因辟为采石场,“小赤壁"三字被毁,岗阜亭屋古树诸物均不复存。
淠津晓渡
清乾隆年间,淠河东迁紧临西城脚下,“上龙爪"至“下龙爪"之间,成为渡口,舟楫往来,沟通两岸,旧时谓为“八景"之一。近年来,于渡口处架起舟桥1座,结束了乘船过渡的历史,“淠津晓渡"不复存在。
龙潭映月
便门渡口北不远处谓“老龙潭"。潭边红色石崖高低起伏,杂木丛生,青郁葱茏;潭中水深难测,波平浪静,三五之夜,月浮水面,鱼潜潭底,幽静之境妙不可言。旧志以“龙潭映月"列为八景。现面貌大改,唯潭水、砂石诸物依旧。
番山樵牧
番山,即今小华山,位于市境东南部。《六安县志》(民国未刊本)记载:“番山,距城十五里……山不甚高,为皋城之镇山。"旧时,番山古树参天,碧草没径,幽静中时闻采樵声;碧野中时见牧童放牧坡畔。旧志以“番山樵牧"列入“八景"。建国后辟为小华山园艺场,古木已尽,然方圆十几里却遍植果树,春初秋末,花香果硕,景色宜人。
钟楼远眺
钟楼,位于鼓楼街十八层东,又称“镇安楼"、“谯楼"、“鼓楼"。兴建年代无考,自明弘治至民国23年曾多次重修。钟楼立于城中最高处;登楼览胜,一城景色尽收眼底,旧志以“钟楼远眺"列入“八景"。30年代钟楼被日军飞机炸去上端。50年代整修街道时全部拆除。
双塔摩青
双塔,即观音寺塔、多宝庵塔(见本章第七节“古建筑")。二塔,一南一北,耸立城区,大有穿云摩青之势。旧志以“双塔摩青"列入“八景"。今二塔依旧对峙耸立,蔚为壮观。
龙盘石
龙盘石,在老城北门外淠河边,又名“下龙爪石"。伸入水中约40平方米的石上刻有阴文“龙盘石"三字,其下刻一“寿"字,大数尺。“龙盘石"和“寿"字均是清代田家湾杨景曾所书。石上原有石经幢1座,俗称“镇水琉璃柱",上刻佛像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1966年毁去。
龙爪石
龙爪石(又叫上龙爪),在城西淠河边。清同治《六安州志》载:“龙爪石,城外临水上,镌‘龙爪’二字,点画遒劲,其大如斗。"作者无考。石常淹没水中,民谚云:“龙爪现,状元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水退石出,字已残缺。嘉庆八年(1803年),杨景曾重摩上石。
印盒墩位于望城岗乡大石岗村柳塘生产队境内,距城约6.5公里。墩略呈方形,占地约1万平方米。垣每边长100米,北垣高6米、南垣高5米,厚皆10米;低垣4米。墩中略低凹,有一由南向北宽约5米的小沟贯穿其中。墩东南、西北角各有一宽1米许的排水口。墩内发现火烧上,墩垣剖面夹有绳纹及其他纹饰的粗夹沙红陶片和黑陶片。现墩址被拓为旱田,但因墩垣厚实,损坏程度不大。初步认定为夏商时代遗址。
此墩东南2公里许的六安县境内亦有一形状、大小与此墩相似的墩子。民间有龙王下凡将印盒遗失于此2处成为墩子的传说。市境墩子为“印盒底",六安县境的墩子为“印盒盖",“印盒二墩",疑为东古城遗址(皋陶封地)。
二、古墓葬
英布墓在原关帝庙内(今六安行署水电局内),传为西汉英布墓。或说此墓为英布先人之墓(明万历本《六安州志》),无考。1965年墓址因基建被毁,遗迹不存。
黄花墩古墓位于望城岗乡十里铺村黄花墩生产队境内。墓顶直径13米,周长41米;墓基直径62米、周长188米。墓上部外围被挖出一圈深约1米的土沟。墓基有局部损坏,南部被挖去约几十立方米的封土,并有人于其上置坟3座。该墓为市境最大的古墓。1984年对其封土堆剖面和发掘出的部分汉代碎瓦的综合分析,初步判断为汉代墓葬。
孟墓冲古墓群位于望城岗乡十里铺石塘村境内,北邻长安机器总厂测试台,东接六安地区砖瓦厂,西南两面皆为荒山。东西向小路两侧散布有古墓22座(散布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最大墓葬高5米、周长78米,最小墓葬高2米、周长35米。该墓群保护完好,无被盗痕迹,初步认定为汉代古墓群。
六安市境古墓情况
三、古建筑
观音寺塔即六安城南门塔,俗称南门锥子,位于黄大街观音寺内。塔身砖石结构,实心六面柱体,9级,高约27米,底层每边宽3.9米。塔底层有高1.5米、宽0.85米的拱形塔门,内嵌有明万历八年(1580年)修补塔门碑石1块。塔门内为一正方形石室,每边长约1.5米,上无通道。塔的第二层每边饰有砖砌假窗。第三层以上各边均嵌有瓷质匾额,上题“不二宗旨"、“得三界缘"等字,以及绘有佛事的图案。民国32年(1943年)一半塔顶坠毁。据清同治《六安州志》记载,塔为唐武德年间僧人元通化缘而造,原名浮屠寺塔。宋代僧人瑞云化缘重修,始改名“观音寺塔"。明嘉靖年间有僧人化缘复修,清代又大修呈现状。
多宝庵塔即六安城北门塔,俗称北门锥子,位于北外大街多宝庵内。塔身砖石结构,空心、六面柱体。原为9级,现存7级,高21.6米,底层海边宽4.4米,上部逐级缩小。塔底层由拱形塔门通入塔室,塔室高3.3米;塔心与塔壁间有一50至80厘米宽的砖梯,沿梯可盘旋上至塔顶。据清同治《六安州志》记载:“塔为唐初尉迟恭监造,时称‘药师寺塔’。塔顶部阜毁"。1982年,经中国科学院古建筑学家张驭寰鉴定为北宋建筑。
文庙又称学宫(俗称“状元府"),位于文庙街,现为六安县文化馆址。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经历代修建至明万历年间成为建筑群体。清代几次修缮,后因兵燹,有所损坏。建国初,仅存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和东西廊。1978年11月1日戟门拆除,建3层楼房1幢。1982年维修明伦堂。1984年维修大成殿。翌年秋,屋面装换黄色琉璃瓦,飞檐上饰骑鹤、跑兽等。垂脊、饯脊饰以垂兽、创兽;正脊两端,大吻高踞。
四、革命遗址
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民国8年(1919年)春开学,校址设于书院拐“赓飏风书院"(今六安中级人民法院宿舍处),19年秋停办,为省内传播马列主义最早的学校之一。1980年9月30日,“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赓飏书院"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六安特别支部旧址位于西市街横街。民国14年冬,中共六安特别支部在此成立。原草房9间仅存3间(已翻新)。1980年9月30日,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旧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成立旧址位于西门外“紫竹林"小庙。民国16年8月,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于此成立。现庙宇尚存,为六安地区百货公司和平桥乡南外村油厂占用。1980年9月30日,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成立旧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黄烟工人挂刨斗争旧址位于西大街与扎笔巷交接处,原为江恒泰烟店。民国16年城区黄烟工人在中共六安特区委领导下,首先于此进行挂刨(罢工)斗争。现存房屋2间。1980年9月30日,六安黄烟工人挂刨斗争旧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兵变旧址位于南门涂家仓房。民国20年2月16日晚,国民党军队四十六师一百三十八旅二百七十二团一、二营于此“兵变"。现为六安地区外贸局所在地,旧址仅存门楼1间。1980年9月30日,六安兵变旧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在原文庙内。民国27年3月5日,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于此。现为六安县文化馆。1981年1月21日,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被六安县革命委员会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位于万寿寺巷刘家宫保第。民国27年4月,六安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于此。现为市米厂知青综合厂。1980年9月30日,六安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出土文物
青铜剑10柄。1980年1月至1983年12月出土于九里沟乡九里沟村砖瓦厂和六安地区砖瓦厂等地,年代为战国至汉代。剑一般长度为55厘米左右,宽度为5至6厘米,重量为750克许。剑茎多呈圆形,少数扁形。茎与剑身间有护手格。其中6柄完整,4柄断为两截并有部分残缺。二号剑剑耳前窄后宽,有血槽;九号剑茎为空心。市文化馆收藏。
青铜镜战国至汉代16面,宋代2面。1981年1月至1984年7月出土于九里沟乡九里沟村砖瓦厂、六安地区砖瓦厂和六安造纸厂蚂蚁岗等工地。大镜直径为19.5厘米,重625克,小镜直径为8.5厘米,重125克。镜体多饰以山字纹、高浮雕、云雷兽禽等纹饰。镜缘多为锯齿或波浪纹,做工精细。其中12面纹饰清晰,基本完好。西汉五号镜,1986年参加省文物珍品展览被评为国家一级珍品。于六安造纸厂蚂蚁岗宋墓出土的1面青铜镜为八瓣梅花形,上有似龙非龙的怪兽图形,市文化馆藏品。
抄手砚长20厘米、宽13.5厘米、厚3厘米,上下呈梯形。底座长19厘米,宽12厘米。砚重1125克;石质坚硬细密,黑灰色。砚面一边略鼓,下有一1.5厘米空隙,手可插入砚底托拿,故名抄手砚。1984年7月出土于市自来水二厂基建工地宋墓中,同时出土的有青瓷罐。
青瓷罐通高7.5厘米,上鼓下收,平底。上口直径5.5厘米,腹径9.5厘米,底径6厘米;罐壁厚0.2厘米,呈青色,无纹饰,色泽晶莹,为宋瓷之上品。与抄手砚同时出土。1986年,抄手砚、青瓷罐参加省文物珍品展览,均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珍品,市文化馆收藏。
铜弩机战国兵器,1982年10月出土于六安地区砖瓦厂。全长18厘米,宽3.9厘米。前部长5.2厘米,宽2.4厘米;牙长2.4厘米,宽0.9厘米,厚l厘米;悬刀长9.4厘米、宽0.9厘米、厚3.1厘米。穿钉圆柱形,有半圆形帽头。望山全长10.8厘米。机体大部无锈蚀;机件有齿,可活动,唯刻度不清。市文化馆藏品。
泥胎漆壶汉代器皿,扁、圆形各1件。1983年12月出土于九里沟乡四里井汉代木墓。出土时漆皮光泽鲜艳,呈暗红色。后因脱水部分漆皮脱落。扁壶体高21厘米、宽26厘米、厚10厘米,壶口直径5.5厘米,无盖;颈长4.5厘米。壶身两侧外沿各有1道弦纹;底略收,呈矩形(16×9)。圆壶体高26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11厘米。壶口直径6厘米,颈长7厘米,无盖,口有损伤,颈腰有1道花纹。市文化馆藏品。
四系盘口壶隋唐时期器皿,2件。1982年7月出土于平桥乡五里桥村隋唐砖石墓中,体上下收,呈鼓形。大壶,体高39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16厘米,盘口直径11厘米,颈长15厘米,系长8厘米,着浅灰黄色釉(底座无釉)。小壶,高19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5.5厘米。颈长6厘米,系长3厘米,着青釉,并有碎白点(底座无釉)。两壶均为隋唐官窑所作,做工较精细。市文化馆藏品。
元帅印1978年8月出土于北外六安县物资局仓库基建工地。铜质,重1.65公斤。.纽梯型,长7.8厘米、上部厚3.6厘米、下部厚1.5厘米。印体方形,长宽各8.8厘米。印右侧刻(阴文)“元帅之印(九叠篆书)",左侧刻“中书礼部造龙凤六年十一月日",左侧边款为“八号"。“龙凤"为韩林儿、刘福通所建宋政权年号。《皇明纪事录》载:“龙凤二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韩林儿置江南等处行中书省、行枢密院,并设置诸翼元帅府"。这时,其部属每克一较大城邑均设元帅府,统军元帅为正三品,与元诸路万户府级阶相同。此印为元末农民起义军政权的产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六、名胜
桃坞晴霞
桃花坞,位于市区淠河西岸,《六安县志》(民国未刊本)载:“桃花坞,……河水环绕,林木葱茏。昔日桃花盛开,簇如锦绣,后桃林被毁,而山河景物自然秀丽。前志云:‘桃坞晴霞’为八景之一。"建国后,辟桃花坞为园艺场,并于此兴建六安师范专科学校。每至春季,芳草菲菲,桃红梨白,苹果花香,又是一番景色。
赤壁渔歌
小赤壁,位于老城西郊淠河岸边,因下临河床,其岸阜石壁耸立,色深如赤。《六安州志》(清同治本)记载:“小赤壁,下临大河,断崖千尺,岗上有亭,亭前屋三楹,杂植诸卉。盛夏无暑,俯视壁下,龙隐蛟藏……红岩峭壁上刻有‘小赤壁’三字。一赤壁渔歌"为旧“八景"之一。1958年“大跃进"时,因辟为采石场,“小赤壁"三字被毁,岗阜亭屋古树诸物均不复存。
淠津晓渡
清乾隆年间,淠河东迁紧临西城脚下,“上龙爪"至“下龙爪"之间,成为渡口,舟楫往来,沟通两岸,旧时谓为“八景"之一。近年来,于渡口处架起舟桥1座,结束了乘船过渡的历史,“淠津晓渡"不复存在。
龙潭映月
便门渡口北不远处谓“老龙潭"。潭边红色石崖高低起伏,杂木丛生,青郁葱茏;潭中水深难测,波平浪静,三五之夜,月浮水面,鱼潜潭底,幽静之境妙不可言。旧志以“龙潭映月"列为八景。现面貌大改,唯潭水、砂石诸物依旧。
番山樵牧
番山,即今小华山,位于市境东南部。《六安县志》(民国未刊本)记载:“番山,距城十五里……山不甚高,为皋城之镇山。"旧时,番山古树参天,碧草没径,幽静中时闻采樵声;碧野中时见牧童放牧坡畔。旧志以“番山樵牧"列入“八景"。建国后辟为小华山园艺场,古木已尽,然方圆十几里却遍植果树,春初秋末,花香果硕,景色宜人。
钟楼远眺
钟楼,位于鼓楼街十八层东,又称“镇安楼"、“谯楼"、“鼓楼"。兴建年代无考,自明弘治至民国23年曾多次重修。钟楼立于城中最高处;登楼览胜,一城景色尽收眼底,旧志以“钟楼远眺"列入“八景"。30年代钟楼被日军飞机炸去上端。50年代整修街道时全部拆除。
双塔摩青
双塔,即观音寺塔、多宝庵塔(见本章第七节“古建筑")。二塔,一南一北,耸立城区,大有穿云摩青之势。旧志以“双塔摩青"列入“八景"。今二塔依旧对峙耸立,蔚为壮观。
龙盘石
龙盘石,在老城北门外淠河边,又名“下龙爪石"。伸入水中约40平方米的石上刻有阴文“龙盘石"三字,其下刻一“寿"字,大数尺。“龙盘石"和“寿"字均是清代田家湾杨景曾所书。石上原有石经幢1座,俗称“镇水琉璃柱",上刻佛像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1966年毁去。
龙爪石
龙爪石(又叫上龙爪),在城西淠河边。清同治《六安州志》载:“龙爪石,城外临水上,镌‘龙爪’二字,点画遒劲,其大如斗。"作者无考。石常淹没水中,民谚云:“龙爪现,状元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水退石出,字已残缺。嘉庆八年(1803年),杨景曾重摩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