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医疗
一、医院诊所
清末,六安城天主教堂内设有简易诊所(后改为“慈心医院")。民国期间,设有县(甲等)卫生院1所和凤亭(后改为“惠民")、庆初、陈斐卿、侯仁叔兄弟医院等私人医院,医务人员一般3至4人,唯凤亭医院有检验、化验设备。另有一些私人诊所分散在鼓楼街、西大街和云路等处。
建国初,宏康医院由蚌埠迁来城区,即与惠民等家医院及部分中医私人诊所合并为六安县卫生所。此时,城内还有城关卫生所和六安专署中心卫生院(原“六安医院")。1956年后,上述3所卫生院(所)相继改为“六安县人民医院"、“六安县城关卫生院"和“六安专区人民医院"。1979年市区共有各类医院、卫生所(室)75所。1986年底,医院、卫生所(室)发展到98所,较建市初增加32%;其中市属医院2所,地区属医院3所,县属医院1所,企业职工医院(卫生所、室)82所,街乡卫生院10所。另有个体诊所22所。
1979年,市属医疗单位共有职工625人(卫生技术人员540人),病床211张。1986年底,职工增至9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03人、行管人员70人、工勤人员44人。卫生技术人员由占职工总数的86.4%增至87.6%,病床增至479张。
1986年底,市区地、市、县3家共有卫生人员2124人,平均每千人中有卫生人员12.44人;共有病床1142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6.71张。
市属医院
六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皋城路,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属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内设门诊部、住院部(含干部病房)。其前身为1966年建立的“六安地区毛坦厂医院"(院址在六安县东河口区毛坦厂镇)。1979年3月建市后迁入市区,更名为“六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986年有外科(普外、妇、骨)、内科(普内、儿)、中医科、口腔科、放射科、药政科、检验科、理疗科、针灸室、胃镜室、心电图室、A超室、手术室、供应科和放免室等科室。职工13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2人。病床120张,实际开放104张。全年入院病人1548人、病床周转16.1次,病床使用率64.7%,人均住院13.4天,治愈率65%,日均门诊95.8人次。
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集体所有制综合性医院,门诊部设在黄大街,住院部设在西门大街,建筑面积5687平方米。该院前身为1953年7月建立的“六安城关卫生所"。1956年2月改所为院,址设和平巷。1960年8月改为城关人民公社医院。1966年改为六安镇医院。1969年9月易名六安城关卫生院。1979年4月命名为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时有职工110人,病床52张。1986年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口腔科、五官科、肠道门诊、针灸科、放射科、A超室、心电图室、化验室、B超室、M超室等科室。职工1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3人,有病床110张。全年入院病人2302人,病床周转20次,病床使用率77%,人均住院12.8天,治愈率71%,日均门诊162.2人次。
企业医院
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职工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建筑面积462平方米,隶属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业务由市卫生局管理。该院于1979年在汽车运输公司卫生室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设内科、外科、妇产科、放射科、检验室、药房、心电图室、手术室、供应室等。1979年有职工9人,病床15张。1986年职工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人,有病床45张。病床利用率81%,人均住院11.7天,病床周转19.4次,日均门诊104人次,日均急救3.6人次。
安徽省客车总厂职工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隶属安徽省客车总厂,业务由市卫生局管理。该院原为六安轮窑厂门诊所,1973年扩建为安徽建设兵团汽车修配厂医院,1975年改为皖西汽车修配厂医院,1983年改为皖西汽车改装厂医院,1986年改为安徽省客车总厂职工医院。设内科、外科、口腔科、妇产科、中医科、中西药房、放射室、检验室、心电图室、超声波室、针灸理疗室、防保室。1986年职工4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9人。有病床43张,病床使用率74%,人均住院21天,病床周转19次,日均住院1.53人次,日均急诊0.21次。
六安汽车齿轮厂职工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建筑面积980平方米,隶属六安汽车齿轮厂,业务由市卫生局管理。该院原为2个卫生所合并成立的,1972年改为六安汽车配件厂医院,1975年改为六安齿轮厂医院。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中西药房、放射室、检验室、注射室、心电图室、针灸理疗室。1986年职工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9人,有病床44张,病床使用率55%,人均住院21天,病床周转9.5次,日均门诊160.2人次,日均急诊0.74人次。
六安地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职工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隶属六安地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业务由市卫生局管理。该院原为卫生所,1985年改为医院。设内科、外科、中医科、中西药房、检验室、心电图室、放射室、针灸室。1986年有职工3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人,有病床20张,全年住院163人,病床使用率32.8%,年门诊17436人次。
街乡卫生院(所)
建市前,城关镇5个街道办事处均设有卫生所,4个农村大队设有医疗室。1980年相继建立平桥、望城岗、九里沟3个公社卫生院和中市、东市、南市、西市、北市、鼓楼、三里桥7个街道卫生所。
1980至1986年底,市区10个街乡卫生院(所)年均门诊人数为:望城岗乡2500人次,九里沟乡4900人次,平桥乡5000人次,中市街10000人次,东市街9000人次,南市街1000人次,西市街1850人次,北市街3521人次,鼓楼街3500人次,三里桥街3000人次。望城岗乡卫生院设观察床位4张,观察病人年均30人次。
1986年街乡卫生院(所)共有职工44人,其中西医师2名、中医师4名、助产师1名、西医士4名、中医士6名、护士3名、助产士7名、中药士3名、中西药剂员2名、检验员1名、初技6名、行管人员5名。另外,3乡共有乡村医生40人,其中卫生员19人。
1986年市区医院医疗设备情况
附驻市医院
六安地区人民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门诊部设于人民路西端,住院部设于皖西东路,建筑面积31816平方米。隶属六安行政公署卫生局。始建于1949年8月,时名“六安医院"。设内、外、肺、传染、骨、妇产、泌尿、烧伤、眼、耳鼻喉、中医、儿、口腔、皮肤、针灸、麻醉、放射、检验、同位素、放疗、手术、急诊、理疗、营养、脑电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胃镜、B超、血库、制剂等科室,1986年有职工687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0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50名),病床525张。病床使用率88.8%、病床周转率19次,人均住院17.4天,日均门诊703人次,日均急救38.5人次。
六安地区中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始建于1978年6月,位于人民路中段北侧,建筑面积6102平方米,隶属六安行政公署卫生局。设中西内、外、针灸、妇产、心电图、中西药房、放射、检验、超声波、中药加工等科室。1986年有职工165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5名(主治医师7名),病床110张。病床使用率80.9%、病床周转率14.3次,人均住院20.5天,日均门诊183.5人次。
六安地区精神病医院全民所有制,位于紫竹林路南门农贸市场西,建筑面积2272.2平方米。1985年在六安地区人民医院精神科基础上改建的,隶属六安行政公署卫生局。1986年设检验、心脑电图、放射、药剂、理疗、麻醉手术、供应等科室,职工58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4名(主治主管医师2名),病床100张。病床使用率74.3%、病床周转率4.3次,人均住院54.9天,日均门诊8.12人次。
六安县人民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始建于1952年(六安县卫生院),门诊部、住院部均位于鼓楼街潘家拐西,建筑面积11737平方米,隶属六安县卫生局。1986年设内、外、骨、妇产、传染、急诊、五官、口腔、婴儿、推拿、皮肤、结核防治、手术、针灸、理疗、病理、心电图、脑电图、B超、胃镜、供应、计划生育指导、检验、放射等科室,职工289名(含集体职工27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1名(主治主管医师22名),病床230张。病床使用率85.2%、病床周转率22.3次,人均住院12.1天,日均门诊226人次,日均急救4.6人次。
二、医疗护理水平
中医
建国前,城区私人开业的中医郭玉玺(女),主治妇科;范祥斋,主治内科;冯蓝生,专治天花、麻疹。他们因医道较高,求诊者很多。此外,中医张爱泉(妇科),刘晓松(内、妇科)、刘亚东(内、妇科)等医术也有较高的造诣。
建国后,人民政府极为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1953年在西门外成立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2月城关镇卫生院设立中医内、外科门诊,选送一批年轻人到合肥学习中医,并吸收部分老中医入院工作。刘建屏以“妙香散"、“凤引汤"治疗癫痫、神经衰弱,以“伐木丸"治疗黄肿病,“加味养阴清肺汤"、“三五白散"治疗白喉,均获满意疗效。孙杰三用“脱瘰丹"治疗瘰疬(颈淋巴结核)159例,治愈率100%;“四勇安妙汤"、“千锤青"治疗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治愈率2例。杨开林用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300余例,显效率达80%。此外,城区马姓和斯姓等回族中医也有较高的医疗水平。
1979年后,市第一、二医院均设有中医科。市一院老中医张智安使用自制的“控涎丹"治疗“癫狂",2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市二院中年中医师陈家顺刻苦钻研中医理论,擅长脾胃及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治愈率达85%。近年来,市区中医队伍虽有扩大,医疗设备也有较大改善,但因老中医相继退休或谢世,治疗水平较前有所下降。
西医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医传人六安城区,时行医者极少。民国期间,县立卫生院和庆初、凤亭(后为惠民)、陈斐卿等私人医院因设备简陋,一般只能治疗内外科常见病。
建国初期,城区西医能诊治内外科常见病,施行一般外科手术。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通过医疗设备的更新和医疗技术提高,各医院均能进行检查诊断和医治难度较大的疑难病症,以及对重危病人的抢救。住院病人的治愈好转率和病死率达到卫生部规定标准。
内科60年代前期,仅能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1966至1979年,可进行各种常规检查和对危重病人的抢救。1980年以后,市属各医院均能做摄片、分层摄片、胃肠道等检查和心电图、A型超声波检查,诊断各种内科疾病。1986年市第一医院增设了纤维胃镜、直肠及乙状结肠镜检查,酶学及生化方面的化验检查。同年6月,开展了放射免疫检查,提高了内科疑难病内分泌诊断的准确性;市第二医院增设了B型超声波检查、M型超声波心动图检查,提高心血管、胆道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外科60年代,能做腹膜炎、疝气、阑尾炎、脱肛、肠梗阻、胃穿孔、肝破裂、急性胃扩张、胆囊炎、胆结石、总胆管探查及肠部分切除手术。70年代,能做脾切除、左右半结肠切除、甲状腺瘤切除手术。80年代,市属医院均可进行甲亢、乳腺癌、胃癌、直肠癌根治术、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断流术、肝脓肿双套管负压吸引、腹膜透析等治疗。市第一医院骨科能做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固定、骨结核及骨髓炎病灶清除、矫型及脊柱手术。60年代至70年代,仅能进行局麻、腰麻和乙醚吸人麻醉。80年代,市属医院能做硬膜外麻醉切管、颈丛、臂丛及周围神经阻滞麻醉手术。
妇产科60年代至70年代,可进行一般妇科病的诊治和计划生育手术。80年代市属医院能进行妇科病的治疗和子宫次全切等手术。
儿科60年代至70年代,可治疗肺炎、消化不良、上呼吸道感染、胆道蛔虫症、肾炎、贫血等小儿常见病。80年代,市属医院能进行小儿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病症的诊断治疗,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化脓性脑炎、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及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能采用莨菪类药物治疗小儿肺炎、肾炎、感染性休克、小儿脓胸、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症,疗效良好。
眼科60年代至70年代,开始进行视力、色觉、眼底检查,能治疗结膜炎、角膜炎、刮沙眼、电解倒睫、泪点扩张、泪道探道等外眼疾病。80年代,市属医院开始进行手持裂隙灯检查,留膜前房虹膜、测眼压、屈光检查、验光配镜、睑内翻手术矫正、霰粒肿切除、麦粒肿切除、泪道置线治疗慢性泪囊炎、留膜异物剔除眼化学伤及外眼机械性损伤急诊处理,并能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混浊及常见眼底疾病。
口腔、五官科70年代主要进行唇裂修补术、舌及颌下腺摘除术、颌骨囊肿摘除术、拔除患牙阻生牙埋伏术、唇舌系带切开术、唇颊沟加深成型术、牙再植术等,还可进行口内龋齿充填、干髓术、根管治疗、龈翻瓣术等。口矫主要为活动义齿、椿冠及全口义齿等。80年代初,市属医院能施行甲状舌骨瘘切除术、面横裂修补术、龈内斜切除术、龈再生及龈瓣转移术、复合树脂充填术、牙面按贴术、扁桃腺切除术、上颌窦根治术、前筛穿开放术、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息肉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等。
检验科60年代末至70年代,主要能进行血常规、大便常规、各种穿刺液镜验、精液常规、抗酸染色体抗检菌、隐血、血小板计数、嗜酸性泪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凝血酶时间、出凝血时间、疟原虫、尿三胆、血丝虫、尿糖、乳糜尿、妊乳、尿酮体、滴虫、霉菌、胸腹水常规、脑脊液常规加生化、血型、输血交配、肥达式、抗“O"类风湿胶乳、甲胎蛋白、肝功能、血脂分析(3项)、尿素氮、肌酐、钾钠氯钙、氧化碳结合力、血尿淀粉酶、碱性磷酸酶、蛋白电泳、蛋白定量、血糖、骨髓涂片等测定、鉴定和试验。80年代,增加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Y——谷氨酰转移酶、放射免疫(有T3、T4,AFP、HCG、CFA)等检验项目。
放射科70年代初仅能进行常规透视。80年代可进行断层摄片、胆道造影、肾盂造影、窦瘘道造影、淋巴造影、半月板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胃——结肠气领双对比造影、食道——胃底扩张造影及特殊部位摄片。1984年,市一院胸透获六安地区第一名奖、安徽省第二名奖。
护理
50年代,仅能进行肌肉、静脉皮下注射和口腔、褥疮、灌肠等护理。60年代初能进行导尿、皮下注射、直间接静脉输血酚红试验、抽胃液、吸氧等护理。60年代中期,各科护理人员能针对患者病情实行专科护理,并逐步达到正规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医务人员下放农村,各项规章制度松弛,护理质量下降。1976年后,护理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各项制度重新建立,护理水平日渐提高。80年代,市级以上医院先后成立护理部,开展护理责任制试点,对危重病人实行计划护理。1985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开始实行护士长、主班护士、治疗护士、临床护士、夜班护士岗位责任制。各班护士认真执行医嘱,填写各种护理记录,按常规记录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病情变化。在注射、输液、给药等护理中坚持做到查对床号、姓名、药品、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手术护理则按照无菌技术规程操作,建立手术器械、敷料清点记录。
六安市卫生系统职工情况
清末,六安城天主教堂内设有简易诊所(后改为“慈心医院")。民国期间,设有县(甲等)卫生院1所和凤亭(后改为“惠民")、庆初、陈斐卿、侯仁叔兄弟医院等私人医院,医务人员一般3至4人,唯凤亭医院有检验、化验设备。另有一些私人诊所分散在鼓楼街、西大街和云路等处。
建国初,宏康医院由蚌埠迁来城区,即与惠民等家医院及部分中医私人诊所合并为六安县卫生所。此时,城内还有城关卫生所和六安专署中心卫生院(原“六安医院")。1956年后,上述3所卫生院(所)相继改为“六安县人民医院"、“六安县城关卫生院"和“六安专区人民医院"。1979年市区共有各类医院、卫生所(室)75所。1986年底,医院、卫生所(室)发展到98所,较建市初增加32%;其中市属医院2所,地区属医院3所,县属医院1所,企业职工医院(卫生所、室)82所,街乡卫生院10所。另有个体诊所22所。
1979年,市属医疗单位共有职工625人(卫生技术人员540人),病床211张。1986年底,职工增至9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03人、行管人员70人、工勤人员44人。卫生技术人员由占职工总数的86.4%增至87.6%,病床增至479张。
1986年底,市区地、市、县3家共有卫生人员2124人,平均每千人中有卫生人员12.44人;共有病床1142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6.71张。
市属医院
六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皋城路,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属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内设门诊部、住院部(含干部病房)。其前身为1966年建立的“六安地区毛坦厂医院"(院址在六安县东河口区毛坦厂镇)。1979年3月建市后迁入市区,更名为“六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986年有外科(普外、妇、骨)、内科(普内、儿)、中医科、口腔科、放射科、药政科、检验科、理疗科、针灸室、胃镜室、心电图室、A超室、手术室、供应科和放免室等科室。职工13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2人。病床120张,实际开放104张。全年入院病人1548人、病床周转16.1次,病床使用率64.7%,人均住院13.4天,治愈率65%,日均门诊95.8人次。
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集体所有制综合性医院,门诊部设在黄大街,住院部设在西门大街,建筑面积5687平方米。该院前身为1953年7月建立的“六安城关卫生所"。1956年2月改所为院,址设和平巷。1960年8月改为城关人民公社医院。1966年改为六安镇医院。1969年9月易名六安城关卫生院。1979年4月命名为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时有职工110人,病床52张。1986年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口腔科、五官科、肠道门诊、针灸科、放射科、A超室、心电图室、化验室、B超室、M超室等科室。职工1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3人,有病床110张。全年入院病人2302人,病床周转20次,病床使用率77%,人均住院12.8天,治愈率71%,日均门诊162.2人次。
企业医院
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职工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建筑面积462平方米,隶属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业务由市卫生局管理。该院于1979年在汽车运输公司卫生室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设内科、外科、妇产科、放射科、检验室、药房、心电图室、手术室、供应室等。1979年有职工9人,病床15张。1986年职工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人,有病床45张。病床利用率81%,人均住院11.7天,病床周转19.4次,日均门诊104人次,日均急救3.6人次。
安徽省客车总厂职工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隶属安徽省客车总厂,业务由市卫生局管理。该院原为六安轮窑厂门诊所,1973年扩建为安徽建设兵团汽车修配厂医院,1975年改为皖西汽车修配厂医院,1983年改为皖西汽车改装厂医院,1986年改为安徽省客车总厂职工医院。设内科、外科、口腔科、妇产科、中医科、中西药房、放射室、检验室、心电图室、超声波室、针灸理疗室、防保室。1986年职工4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9人。有病床43张,病床使用率74%,人均住院21天,病床周转19次,日均住院1.53人次,日均急诊0.21次。
六安汽车齿轮厂职工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建筑面积980平方米,隶属六安汽车齿轮厂,业务由市卫生局管理。该院原为2个卫生所合并成立的,1972年改为六安汽车配件厂医院,1975年改为六安齿轮厂医院。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中西药房、放射室、检验室、注射室、心电图室、针灸理疗室。1986年职工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9人,有病床44张,病床使用率55%,人均住院21天,病床周转9.5次,日均门诊160.2人次,日均急诊0.74人次。
六安地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职工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隶属六安地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业务由市卫生局管理。该院原为卫生所,1985年改为医院。设内科、外科、中医科、中西药房、检验室、心电图室、放射室、针灸室。1986年有职工3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人,有病床20张,全年住院163人,病床使用率32.8%,年门诊17436人次。
街乡卫生院(所)
建市前,城关镇5个街道办事处均设有卫生所,4个农村大队设有医疗室。1980年相继建立平桥、望城岗、九里沟3个公社卫生院和中市、东市、南市、西市、北市、鼓楼、三里桥7个街道卫生所。
1980至1986年底,市区10个街乡卫生院(所)年均门诊人数为:望城岗乡2500人次,九里沟乡4900人次,平桥乡5000人次,中市街10000人次,东市街9000人次,南市街1000人次,西市街1850人次,北市街3521人次,鼓楼街3500人次,三里桥街3000人次。望城岗乡卫生院设观察床位4张,观察病人年均30人次。
1986年街乡卫生院(所)共有职工44人,其中西医师2名、中医师4名、助产师1名、西医士4名、中医士6名、护士3名、助产士7名、中药士3名、中西药剂员2名、检验员1名、初技6名、行管人员5名。另外,3乡共有乡村医生40人,其中卫生员19人。
1986年市区医院医疗设备情况
附驻市医院
六安地区人民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门诊部设于人民路西端,住院部设于皖西东路,建筑面积31816平方米。隶属六安行政公署卫生局。始建于1949年8月,时名“六安医院"。设内、外、肺、传染、骨、妇产、泌尿、烧伤、眼、耳鼻喉、中医、儿、口腔、皮肤、针灸、麻醉、放射、检验、同位素、放疗、手术、急诊、理疗、营养、脑电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胃镜、B超、血库、制剂等科室,1986年有职工687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0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50名),病床525张。病床使用率88.8%、病床周转率19次,人均住院17.4天,日均门诊703人次,日均急救38.5人次。
六安地区中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始建于1978年6月,位于人民路中段北侧,建筑面积6102平方米,隶属六安行政公署卫生局。设中西内、外、针灸、妇产、心电图、中西药房、放射、检验、超声波、中药加工等科室。1986年有职工165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5名(主治医师7名),病床110张。病床使用率80.9%、病床周转率14.3次,人均住院20.5天,日均门诊183.5人次。
六安地区精神病医院全民所有制,位于紫竹林路南门农贸市场西,建筑面积2272.2平方米。1985年在六安地区人民医院精神科基础上改建的,隶属六安行政公署卫生局。1986年设检验、心脑电图、放射、药剂、理疗、麻醉手术、供应等科室,职工58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4名(主治主管医师2名),病床100张。病床使用率74.3%、病床周转率4.3次,人均住院54.9天,日均门诊8.12人次。
六安县人民医院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始建于1952年(六安县卫生院),门诊部、住院部均位于鼓楼街潘家拐西,建筑面积11737平方米,隶属六安县卫生局。1986年设内、外、骨、妇产、传染、急诊、五官、口腔、婴儿、推拿、皮肤、结核防治、手术、针灸、理疗、病理、心电图、脑电图、B超、胃镜、供应、计划生育指导、检验、放射等科室,职工289名(含集体职工27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1名(主治主管医师22名),病床230张。病床使用率85.2%、病床周转率22.3次,人均住院12.1天,日均门诊226人次,日均急救4.6人次。
二、医疗护理水平
中医
建国前,城区私人开业的中医郭玉玺(女),主治妇科;范祥斋,主治内科;冯蓝生,专治天花、麻疹。他们因医道较高,求诊者很多。此外,中医张爱泉(妇科),刘晓松(内、妇科)、刘亚东(内、妇科)等医术也有较高的造诣。
建国后,人民政府极为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1953年在西门外成立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2月城关镇卫生院设立中医内、外科门诊,选送一批年轻人到合肥学习中医,并吸收部分老中医入院工作。刘建屏以“妙香散"、“凤引汤"治疗癫痫、神经衰弱,以“伐木丸"治疗黄肿病,“加味养阴清肺汤"、“三五白散"治疗白喉,均获满意疗效。孙杰三用“脱瘰丹"治疗瘰疬(颈淋巴结核)159例,治愈率100%;“四勇安妙汤"、“千锤青"治疗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治愈率2例。杨开林用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300余例,显效率达80%。此外,城区马姓和斯姓等回族中医也有较高的医疗水平。
1979年后,市第一、二医院均设有中医科。市一院老中医张智安使用自制的“控涎丹"治疗“癫狂",2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市二院中年中医师陈家顺刻苦钻研中医理论,擅长脾胃及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治愈率达85%。近年来,市区中医队伍虽有扩大,医疗设备也有较大改善,但因老中医相继退休或谢世,治疗水平较前有所下降。
西医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医传人六安城区,时行医者极少。民国期间,县立卫生院和庆初、凤亭(后为惠民)、陈斐卿等私人医院因设备简陋,一般只能治疗内外科常见病。
建国初期,城区西医能诊治内外科常见病,施行一般外科手术。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通过医疗设备的更新和医疗技术提高,各医院均能进行检查诊断和医治难度较大的疑难病症,以及对重危病人的抢救。住院病人的治愈好转率和病死率达到卫生部规定标准。
内科60年代前期,仅能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1966至1979年,可进行各种常规检查和对危重病人的抢救。1980年以后,市属各医院均能做摄片、分层摄片、胃肠道等检查和心电图、A型超声波检查,诊断各种内科疾病。1986年市第一医院增设了纤维胃镜、直肠及乙状结肠镜检查,酶学及生化方面的化验检查。同年6月,开展了放射免疫检查,提高了内科疑难病内分泌诊断的准确性;市第二医院增设了B型超声波检查、M型超声波心动图检查,提高心血管、胆道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外科60年代,能做腹膜炎、疝气、阑尾炎、脱肛、肠梗阻、胃穿孔、肝破裂、急性胃扩张、胆囊炎、胆结石、总胆管探查及肠部分切除手术。70年代,能做脾切除、左右半结肠切除、甲状腺瘤切除手术。80年代,市属医院均可进行甲亢、乳腺癌、胃癌、直肠癌根治术、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断流术、肝脓肿双套管负压吸引、腹膜透析等治疗。市第一医院骨科能做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固定、骨结核及骨髓炎病灶清除、矫型及脊柱手术。60年代至70年代,仅能进行局麻、腰麻和乙醚吸人麻醉。80年代,市属医院能做硬膜外麻醉切管、颈丛、臂丛及周围神经阻滞麻醉手术。
妇产科60年代至70年代,可进行一般妇科病的诊治和计划生育手术。80年代市属医院能进行妇科病的治疗和子宫次全切等手术。
儿科60年代至70年代,可治疗肺炎、消化不良、上呼吸道感染、胆道蛔虫症、肾炎、贫血等小儿常见病。80年代,市属医院能进行小儿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病症的诊断治疗,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化脓性脑炎、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及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能采用莨菪类药物治疗小儿肺炎、肾炎、感染性休克、小儿脓胸、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症,疗效良好。
眼科60年代至70年代,开始进行视力、色觉、眼底检查,能治疗结膜炎、角膜炎、刮沙眼、电解倒睫、泪点扩张、泪道探道等外眼疾病。80年代,市属医院开始进行手持裂隙灯检查,留膜前房虹膜、测眼压、屈光检查、验光配镜、睑内翻手术矫正、霰粒肿切除、麦粒肿切除、泪道置线治疗慢性泪囊炎、留膜异物剔除眼化学伤及外眼机械性损伤急诊处理,并能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混浊及常见眼底疾病。
口腔、五官科70年代主要进行唇裂修补术、舌及颌下腺摘除术、颌骨囊肿摘除术、拔除患牙阻生牙埋伏术、唇舌系带切开术、唇颊沟加深成型术、牙再植术等,还可进行口内龋齿充填、干髓术、根管治疗、龈翻瓣术等。口矫主要为活动义齿、椿冠及全口义齿等。80年代初,市属医院能施行甲状舌骨瘘切除术、面横裂修补术、龈内斜切除术、龈再生及龈瓣转移术、复合树脂充填术、牙面按贴术、扁桃腺切除术、上颌窦根治术、前筛穿开放术、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息肉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等。
检验科60年代末至70年代,主要能进行血常规、大便常规、各种穿刺液镜验、精液常规、抗酸染色体抗检菌、隐血、血小板计数、嗜酸性泪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凝血酶时间、出凝血时间、疟原虫、尿三胆、血丝虫、尿糖、乳糜尿、妊乳、尿酮体、滴虫、霉菌、胸腹水常规、脑脊液常规加生化、血型、输血交配、肥达式、抗“O"类风湿胶乳、甲胎蛋白、肝功能、血脂分析(3项)、尿素氮、肌酐、钾钠氯钙、氧化碳结合力、血尿淀粉酶、碱性磷酸酶、蛋白电泳、蛋白定量、血糖、骨髓涂片等测定、鉴定和试验。80年代,增加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Y——谷氨酰转移酶、放射免疫(有T3、T4,AFP、HCG、CFA)等检验项目。
放射科70年代初仅能进行常规透视。80年代可进行断层摄片、胆道造影、肾盂造影、窦瘘道造影、淋巴造影、半月板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胃——结肠气领双对比造影、食道——胃底扩张造影及特殊部位摄片。1984年,市一院胸透获六安地区第一名奖、安徽省第二名奖。
护理
50年代,仅能进行肌肉、静脉皮下注射和口腔、褥疮、灌肠等护理。60年代初能进行导尿、皮下注射、直间接静脉输血酚红试验、抽胃液、吸氧等护理。60年代中期,各科护理人员能针对患者病情实行专科护理,并逐步达到正规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医务人员下放农村,各项规章制度松弛,护理质量下降。1976年后,护理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各项制度重新建立,护理水平日渐提高。80年代,市级以上医院先后成立护理部,开展护理责任制试点,对危重病人实行计划护理。1985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开始实行护士长、主班护士、治疗护士、临床护士、夜班护士岗位责任制。各班护士认真执行医嘱,填写各种护理记录,按常规记录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病情变化。在注射、输液、给药等护理中坚持做到查对床号、姓名、药品、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手术护理则按照无菌技术规程操作,建立手术器械、敷料清点记录。
六安市卫生系统职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