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体育
一、群众体育
民国时期,六安城区较为常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篮球、乒乓球、田径、游泳、武术、体操、踢毽子、拍皮球等,参加者多为职员、军人、教师和学生。
建国后,50年代末期学校开展了“劳卫制"达标体育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工间操"活动。田径、游泳、武术、棋类、球类和民间传统的拍皮球、踢毽子、跳绳、跳方、斗鸡(两人单脚跳跃,单曲腿相斗)、抵棍等活动也较为常见。工厂、学校、机关、团体经常组织篮球赛。70年代起,较普遍地开展了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
1979年以后,市区群众体育发展较快,常见运动项目有跑步、体操、武术、气功、游泳、田径、球类、棋类、自行车慢骑等;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有跳绳、拍皮球、跳方、钓鱼、拔河、踢毽子等;开展最为普遍的是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每日清晨,皖西烈士纪念馆内和市体育中心田径场上均可见到许多体育爱好者,或跑步、或练拳、或击剑、或打球。“老干部之家"还组织离退休老人举行钓鱼和棋类比赛活动。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经常组织职工开展篮排球、棋类、拔河、自行车慢骑等运动。少数企业曾结合提高生产技能,举办了职工操作运动会。1983年,市总工会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武术训练班2期、气功辅导班2期,共有170余人参加。1984年12月,市总工会又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内功一指禅"气功学习班,学员20余人。
二、学校体育
民国初期,城区各学校沿用清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一年(公元1898年至1905年)在初等和高等小学堂设立的“体操课"(即“体育课"),做“普通体育操"和“兵士体操";此后,又增做哑铃操、棍棒操,并在低年级增加圆形走步、双行走步、竞技游戏和模拟操等。每周体育课为2教时,中师为3教时。民国21年(1932年)中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实行体育学分独立计算,除要求按照《民国体育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外,每天还增加晨练20分钟、课外活动50分钟。
建国后,中小学各年级每周均设体育课2节。各中学及城北、城南等规模较大的小学都配置了专职体育教师,其他小学多为兼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则按照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大纲进行。小学,每天课外活动时,教师全部出动,担任体育活动辅导员,组织和辅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1959年,城区学校开展“劳卫制"达标锻炼,中学强调班级和学生个人均要达标。一时体育运动极盛,但实际达标率并不高。1963至1965年,各小学为参加城区“少年之家"举办的历届“少年运动会",田径、球类等项目开展得也很活跃。
1979年以后,大部分小学采用十年制学校体育教材,开展跑、跳跃、投掷、球类、基本体操和器械体操等运动。体育课课时安排,五年制小学为360教时,六年制小学为432教时,均占各科总教时的7.8%。体育考核按百分制和等级制2种方法进行。1983年暑期,市体委、教育局联合举办为期1月的小学体育教师学习班,按教育部统编体育教材进行培训。同年,全市38所小学有专职教师13人,其余为兼职教师。市区中学体育教师已按国家规定比例配齐,其中大专文化程度占中学体育教师总数的85%。中学每周体育课2教时,大部分中学设立体育教研室。
1979年以来,市区各中小学平时开展“两课两操"活动,学生每天基本锻炼1小时以上,大部分学校坚持做眼睛保健操。各校还开展“达标"活动,六安三中多次被评为省地市达标先进单位。历年市区各校平均达标率:1979至1981年为45%,1982至1983年为63.1%,1984年为73%,1985年为79%,1986年为82.4%。
1980年以来,被省、地、市确定的传统运动项目保持学校为:六安一中,航模、田径,省级;六安市二中,田径,省级;六安市七中,足球、无线电测向,省级;射击,地区级;六安市四中,田径、市级;三里桥小学,田径,省级;城北小学,乒乓球,省级,篮球,市级。六安二中田径队在1982年安徽省第二届传统项目保持学校比赛中,一举夺取4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和7个四、五、六名,团体总分高中男子组获全省第一名,高中女子组获第五名,初中男子组获第六名。自1979至1986年底,本市为国内各体育院校输送的新生占全市历年大专院校录取的学生总数的15%,仅六安二中8年里考人体育院校的学生就有64人,占该校考生总录取数的20%。
1986年,“六安市体育教育研究会"成立,对市区学校体育实行“一听二看三对照"的方法,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和观摩教学。
三、体育设施
建国初,城区有老衙门台广场(今六安地区公安处西)、云路广场(云路街北侧)、棚场广场(棚场巷)、南门广场(南门农贸市场北侧)和青年广场(人民路六安地区检察院一带)等较大的场地。这些广场除供大型集会外,均成为城区体育爱好者进行球类或其他体育锻炼的场所。上述广场以南门广场最大,面积达2.24万平方米,后因建筑房屋而废弃。50年代末,开展“劳卫制"达标活动,部分单位修建了简易篮球场,购置和自制了乒乓球桌。60年代后期,城区部分中学开始兴建或扩大运动场地,购置少量的运动器材。也有部分单位修建了篮球场、水泥(或木制)乒乓球台,购置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和拔河绳等运动器材。至70年代中后期,六安一中、二中、三中、师范等学校相继建成400米、300米不等的环型跑道运动场。
1979年以后,市区各学校均有大小不等的操场和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沙池等,并有单双杠、木马、平衡木、标枪、铅球、铁饼和多种球类等运动器材。至1986年底,市区各中小学共有田径场6个、足球场6个、篮球场26个、排球场16个、乒乓球室4个。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拥有一定数量的运动场地和常用的运动器材。市区现有运动场多在一中(六安第一中学,以下同)、二中、三中、五中、七中、师范、师专等学校内,尤以一中、二中运动场较大。此外还有六安市体育中心、六安地区体委等大型的运动场地。
六安市体育中心位于市球拍路中段,占地8.3万平方米,建于1983年,累计投资70余万元。已建成的设施有400米环型跑道运动场、水泥看台灯光球场各1个、训练房1幢(内设室内篮球场、排球场等)、水泥篮球场2个。
六安地区体委运动场位于皖西路北侧六安地区汽车公司东测,占地6万平方米。建于1959年,累计投资200万元。设有400米环型跑道运动场、水泥篮球场、射击场、手球场、50米游泳池各1个,训练房3幢。游泳池现已填平。
灯光球场位于云路街与解放路中段交接处,建于1958年,可容纳3000余人,设有水泥看台篮球场1个。1984年改建为临时商业市场,现已不复存在。
四、体育竞赛
民国32年(1943年),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在城区飞机场(今市体育中心)举办“皖中军民联合运动会",13县及该军参赛运动员达千余名。此为城区最早的官方组织的大型运动会。
建国后,六安城区各类比赛逐渐增多。50年代后期,城区各小学每年冬季均要举行小型的校内运动会,中学则开展一年一届的项目较全的校内运动会。60年代中期,各小学每年均派出选手参加由城区“少年之家"举办的“少年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球类等。“文化大革命"初期体育竞赛中断,“文化大革命"中后期逐渐恢复。此外,城区各类职工体育竞赛活动也时有开展,但规模及影响均不及中小学运动会。
1979年以后,市级职工体育竞赛和中小学运动会平均每年都有几次,部门间的一般性比赛更多。此外还多次派出选手参加较高级别的锦标赛。
1979年8月6日至18日,市体委、总工会联合举办了“六安市首届职工篮球选拔赛",共有24个代表队287名运动员参赛。经过99场角逐,市塑料厂代表队获得冠军,六安手扶拖拉机厂、六安汽车配件厂、六安地区粮食局车队、六安机床厂、六安纺织厂分别获得第二至第六名。1980年7月6日至18日,市体委、总工会举办了“六安市首届职工游泳运动会",共7个代表队69名运动员参赛,分自由泳、蛙泳、混合接力泳3个项目比赛,六安造纸厂、六安汽车齿轮厂、六安纺织厂分别获得团体一、二;三名。1982年3月至1984年12月,市体委、总工会、教育局等单位相继举办了“六安市职工和中学生中国象棋比赛"、“六安市职工乒乓球选拔赛"、“六安市职工中国象棋赛"、“六安市首届老年职工中国象棋赛"、“六安市首届羽毛球锦标赛"等比赛。1985年1月1日,市体委、总工会、团市委、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六安城区第一届冬季长跑比赛",分老年组、青年组和学生组,六安市区地、市、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中小学数千人参赛。自该年6月至1986年底,市体委、总工会和六安地区公路总站等单位相继举办了“六安市第二届职工乒乓球赛"、“六安市首届职工钓鱼比赛"、“公路杯乒乓球赛"和篮球、足球、围棋、中国象棋、桥牌、桌球等比赛活动。1979至1986年底,一中、二中按年度举办校运会8届;三中、四中、五中、七中、城北小学、东方红小学、三里桥小学均举办过一至三届校运会,其他学校也举办过春季远足、冬季越野、球类、田径、跳绳、踢毽子等单项比赛。
1985年3月5日,“第十届十省市(陕、冀、浙、鲁、豫、苏、鄂、皖、沪、津)青年女子排球‘育新杯’协作赛"在本市举行。此为建市以来,在市区举办的最高级别的1次比赛。
建市以来,市体育代表队参加的比赛有:1979年9月30日在本市举行的“六安地区青少年乒乓球赛",市代表队获女队团体冠军、男队团体亚军。1982年5月16日至19日,“六安地区第二届运动会"期间,市体育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7个单项团体冠军被本市囊括6个。市田径队双获男女团体冠军,12名获桨运动员共夺得金牌15块,8人10次刷新地区记录;射击队双获男女团体冠军,在6项个人和团体赛中,9人分别夺得金牌3块、银牌4块、铜牌2块,4人刷新省、地记录,其中赵卫长在普通小口径步枪10×30米卧射中,以30发288环的成绩刷新安徽省记录;篮球女队获第二名;乒乓球队双获男女团体冠军,8人共夺得金牌3块、银牌4块、铜牌1块。围棋、中国象棋均进入前3名。1984年7月,“六安地区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期间,本市运动员共夺得金牌16块、银牌15块、铜牌7块,团体总分名列第二。1985年11月,“六安地区第三届运动会"期间,市体育代表团共夺得金牌18块、银牌25块、铜牌16块,团体总分名列第一。市足球队获足球赛第一名。同年,市足球队代表六安地区参加安徽省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获足球赛第五名。1986年,在安徽省第六届运动会上,市足球队代表六安地区出赛,获第七名。
民国时期,六安城区较为常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篮球、乒乓球、田径、游泳、武术、体操、踢毽子、拍皮球等,参加者多为职员、军人、教师和学生。
建国后,50年代末期学校开展了“劳卫制"达标体育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工间操"活动。田径、游泳、武术、棋类、球类和民间传统的拍皮球、踢毽子、跳绳、跳方、斗鸡(两人单脚跳跃,单曲腿相斗)、抵棍等活动也较为常见。工厂、学校、机关、团体经常组织篮球赛。70年代起,较普遍地开展了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
1979年以后,市区群众体育发展较快,常见运动项目有跑步、体操、武术、气功、游泳、田径、球类、棋类、自行车慢骑等;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有跳绳、拍皮球、跳方、钓鱼、拔河、踢毽子等;开展最为普遍的是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每日清晨,皖西烈士纪念馆内和市体育中心田径场上均可见到许多体育爱好者,或跑步、或练拳、或击剑、或打球。“老干部之家"还组织离退休老人举行钓鱼和棋类比赛活动。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经常组织职工开展篮排球、棋类、拔河、自行车慢骑等运动。少数企业曾结合提高生产技能,举办了职工操作运动会。1983年,市总工会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武术训练班2期、气功辅导班2期,共有170余人参加。1984年12月,市总工会又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内功一指禅"气功学习班,学员20余人。
二、学校体育
民国初期,城区各学校沿用清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一年(公元1898年至1905年)在初等和高等小学堂设立的“体操课"(即“体育课"),做“普通体育操"和“兵士体操";此后,又增做哑铃操、棍棒操,并在低年级增加圆形走步、双行走步、竞技游戏和模拟操等。每周体育课为2教时,中师为3教时。民国21年(1932年)中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实行体育学分独立计算,除要求按照《民国体育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外,每天还增加晨练20分钟、课外活动50分钟。
建国后,中小学各年级每周均设体育课2节。各中学及城北、城南等规模较大的小学都配置了专职体育教师,其他小学多为兼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则按照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大纲进行。小学,每天课外活动时,教师全部出动,担任体育活动辅导员,组织和辅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1959年,城区学校开展“劳卫制"达标锻炼,中学强调班级和学生个人均要达标。一时体育运动极盛,但实际达标率并不高。1963至1965年,各小学为参加城区“少年之家"举办的历届“少年运动会",田径、球类等项目开展得也很活跃。
1979年以后,大部分小学采用十年制学校体育教材,开展跑、跳跃、投掷、球类、基本体操和器械体操等运动。体育课课时安排,五年制小学为360教时,六年制小学为432教时,均占各科总教时的7.8%。体育考核按百分制和等级制2种方法进行。1983年暑期,市体委、教育局联合举办为期1月的小学体育教师学习班,按教育部统编体育教材进行培训。同年,全市38所小学有专职教师13人,其余为兼职教师。市区中学体育教师已按国家规定比例配齐,其中大专文化程度占中学体育教师总数的85%。中学每周体育课2教时,大部分中学设立体育教研室。
1979年以来,市区各中小学平时开展“两课两操"活动,学生每天基本锻炼1小时以上,大部分学校坚持做眼睛保健操。各校还开展“达标"活动,六安三中多次被评为省地市达标先进单位。历年市区各校平均达标率:1979至1981年为45%,1982至1983年为63.1%,1984年为73%,1985年为79%,1986年为82.4%。
1980年以来,被省、地、市确定的传统运动项目保持学校为:六安一中,航模、田径,省级;六安市二中,田径,省级;六安市七中,足球、无线电测向,省级;射击,地区级;六安市四中,田径、市级;三里桥小学,田径,省级;城北小学,乒乓球,省级,篮球,市级。六安二中田径队在1982年安徽省第二届传统项目保持学校比赛中,一举夺取4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和7个四、五、六名,团体总分高中男子组获全省第一名,高中女子组获第五名,初中男子组获第六名。自1979至1986年底,本市为国内各体育院校输送的新生占全市历年大专院校录取的学生总数的15%,仅六安二中8年里考人体育院校的学生就有64人,占该校考生总录取数的20%。
1986年,“六安市体育教育研究会"成立,对市区学校体育实行“一听二看三对照"的方法,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和观摩教学。
三、体育设施
建国初,城区有老衙门台广场(今六安地区公安处西)、云路广场(云路街北侧)、棚场广场(棚场巷)、南门广场(南门农贸市场北侧)和青年广场(人民路六安地区检察院一带)等较大的场地。这些广场除供大型集会外,均成为城区体育爱好者进行球类或其他体育锻炼的场所。上述广场以南门广场最大,面积达2.24万平方米,后因建筑房屋而废弃。50年代末,开展“劳卫制"达标活动,部分单位修建了简易篮球场,购置和自制了乒乓球桌。60年代后期,城区部分中学开始兴建或扩大运动场地,购置少量的运动器材。也有部分单位修建了篮球场、水泥(或木制)乒乓球台,购置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和拔河绳等运动器材。至70年代中后期,六安一中、二中、三中、师范等学校相继建成400米、300米不等的环型跑道运动场。
1979年以后,市区各学校均有大小不等的操场和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沙池等,并有单双杠、木马、平衡木、标枪、铅球、铁饼和多种球类等运动器材。至1986年底,市区各中小学共有田径场6个、足球场6个、篮球场26个、排球场16个、乒乓球室4个。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拥有一定数量的运动场地和常用的运动器材。市区现有运动场多在一中(六安第一中学,以下同)、二中、三中、五中、七中、师范、师专等学校内,尤以一中、二中运动场较大。此外还有六安市体育中心、六安地区体委等大型的运动场地。
六安市体育中心位于市球拍路中段,占地8.3万平方米,建于1983年,累计投资70余万元。已建成的设施有400米环型跑道运动场、水泥看台灯光球场各1个、训练房1幢(内设室内篮球场、排球场等)、水泥篮球场2个。
六安地区体委运动场位于皖西路北侧六安地区汽车公司东测,占地6万平方米。建于1959年,累计投资200万元。设有400米环型跑道运动场、水泥篮球场、射击场、手球场、50米游泳池各1个,训练房3幢。游泳池现已填平。
灯光球场位于云路街与解放路中段交接处,建于1958年,可容纳3000余人,设有水泥看台篮球场1个。1984年改建为临时商业市场,现已不复存在。
四、体育竞赛
民国32年(1943年),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在城区飞机场(今市体育中心)举办“皖中军民联合运动会",13县及该军参赛运动员达千余名。此为城区最早的官方组织的大型运动会。
建国后,六安城区各类比赛逐渐增多。50年代后期,城区各小学每年冬季均要举行小型的校内运动会,中学则开展一年一届的项目较全的校内运动会。60年代中期,各小学每年均派出选手参加由城区“少年之家"举办的“少年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球类等。“文化大革命"初期体育竞赛中断,“文化大革命"中后期逐渐恢复。此外,城区各类职工体育竞赛活动也时有开展,但规模及影响均不及中小学运动会。
1979年以后,市级职工体育竞赛和中小学运动会平均每年都有几次,部门间的一般性比赛更多。此外还多次派出选手参加较高级别的锦标赛。
1979年8月6日至18日,市体委、总工会联合举办了“六安市首届职工篮球选拔赛",共有24个代表队287名运动员参赛。经过99场角逐,市塑料厂代表队获得冠军,六安手扶拖拉机厂、六安汽车配件厂、六安地区粮食局车队、六安机床厂、六安纺织厂分别获得第二至第六名。1980年7月6日至18日,市体委、总工会举办了“六安市首届职工游泳运动会",共7个代表队69名运动员参赛,分自由泳、蛙泳、混合接力泳3个项目比赛,六安造纸厂、六安汽车齿轮厂、六安纺织厂分别获得团体一、二;三名。1982年3月至1984年12月,市体委、总工会、教育局等单位相继举办了“六安市职工和中学生中国象棋比赛"、“六安市职工乒乓球选拔赛"、“六安市职工中国象棋赛"、“六安市首届老年职工中国象棋赛"、“六安市首届羽毛球锦标赛"等比赛。1985年1月1日,市体委、总工会、团市委、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六安城区第一届冬季长跑比赛",分老年组、青年组和学生组,六安市区地、市、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中小学数千人参赛。自该年6月至1986年底,市体委、总工会和六安地区公路总站等单位相继举办了“六安市第二届职工乒乓球赛"、“六安市首届职工钓鱼比赛"、“公路杯乒乓球赛"和篮球、足球、围棋、中国象棋、桥牌、桌球等比赛活动。1979至1986年底,一中、二中按年度举办校运会8届;三中、四中、五中、七中、城北小学、东方红小学、三里桥小学均举办过一至三届校运会,其他学校也举办过春季远足、冬季越野、球类、田径、跳绳、踢毽子等单项比赛。
1985年3月5日,“第十届十省市(陕、冀、浙、鲁、豫、苏、鄂、皖、沪、津)青年女子排球‘育新杯’协作赛"在本市举行。此为建市以来,在市区举办的最高级别的1次比赛。
建市以来,市体育代表队参加的比赛有:1979年9月30日在本市举行的“六安地区青少年乒乓球赛",市代表队获女队团体冠军、男队团体亚军。1982年5月16日至19日,“六安地区第二届运动会"期间,市体育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7个单项团体冠军被本市囊括6个。市田径队双获男女团体冠军,12名获桨运动员共夺得金牌15块,8人10次刷新地区记录;射击队双获男女团体冠军,在6项个人和团体赛中,9人分别夺得金牌3块、银牌4块、铜牌2块,4人刷新省、地记录,其中赵卫长在普通小口径步枪10×30米卧射中,以30发288环的成绩刷新安徽省记录;篮球女队获第二名;乒乓球队双获男女团体冠军,8人共夺得金牌3块、银牌4块、铜牌1块。围棋、中国象棋均进入前3名。1984年7月,“六安地区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期间,本市运动员共夺得金牌16块、银牌15块、铜牌7块,团体总分名列第二。1985年11月,“六安地区第三届运动会"期间,市体育代表团共夺得金牌18块、银牌25块、铜牌16块,团体总分名列第一。市足球队获足球赛第一名。同年,市足球队代表六安地区参加安徽省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获足球赛第五名。1986年,在安徽省第六届运动会上,市足球队代表六安地区出赛,获第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