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植树造林
一、育苗
建国前,本县林业生产主要是封山育林,松树靠飞子成林,杉树靠插条造林,毛竹靠节节生根,很少开展大面积人工造林。历史上自民国35年起断断续续设有苗圃,但成效不大。1956年,县芮草洼苗圃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三自”方针和采取国家、集体、群众“三结合”的育苗造林方法后,大规模的育苗工作才逐渐发展起来。
自1951年至1986年全县共采集各种树种208.9万公斤,育各种苗木4.62万亩,其中针叶树苗1.23万亩,阔叶树苗3.39万亩。并从外地引进优良树种10余种,如从美,国佐治亚州引进的火炬松、湿地松,从江苏泗阳县引进的意大利69杨、72杨、214杨,从江西引进的樟树和从合肥逍遥津引进的水杉,从湖北引进的池杉等,为全县加速发展林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1951年——1986年全县树木采种育苗统计表
二、造林
1951年,本县在马家洼、望成岗乡营造马尾松3000亩。从此每年冬、春季节,各级政府均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动群众植树造林。1970年春,县林业局技术干部田崇康等人在城东乡望城岗村的锅底山,采取全垦整地,深挖大垱,栽杉20亩,为在黄土丘陵地区大造杉木林走出一条新路子。1973年至1977年间,本县学习了湖南、湖北等省造林经验后,在丘陵地区采取深沟吊槽进行整地,集中造杉木林7万多亩。特别是中共张店区委于1976年从湖南参观回来后,更加重视林业,在全区大栽杉树,为本县丘陵地区大面积栽杉树立了榜样。1980年,省林业厅对群众造林实行粮款补助,促进造林事业的发展。1982年,全县实行了林业“三定”政策和“两山并一山”的改革后,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林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3年实行承包造林后,全县涌现了一大批承包荒山造林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对加速本县荒山绿化起了重要作用。造林树种,在用材林方面,主要以杉木、马尾松、国外松、竹类为主,适当发展枫香、栎等树种;经济林主要发展油茶、油桐、漆、板栗、樱桃、柿、乌桕等;薪炭林以松、栎为主。据统计,自1951年至1986年,全县造林累计面积为142万多亩。由于受到左倾错误路线干扰,政策不稳,林权不明,林界不清,本县曾先后出现几次大的乱砍滥伐现象,如1958年大办钢铁,全县各地大砍树木炼钢铁;196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无政府主义严重,乱砍滥伐无人管。加之工作上的失误,有些地方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过分强调“一刀切”的方法,违背了自然规律,以致保存率不高,实际保存面积为89.5万亩,其中1979年以后保存面积仅为23.2万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县纠正极“左”路线的干扰,落实林业政策,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保存的造林面积中,优良品种逐渐增多,其中杉木12万亩,国外松2.2万亩,马尾松44.2万亩,毛、元竹5万亩。在经济林中,有油茶3.3万亩,油桐2万亩,板栗1万亩,漆树0.2万亩,桂花1万株,四旁植树6542万株,其中有苹果、桃、李、杏、梨、柿、樱桃等果树。
在植树造林中,涌现了许多先进单位:
张店区总面积为40.7766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2.0763万亩。1986年10月,全区90%以上披上了绿装,有林面积达11万亩,其中杉木2万多亩,松杂8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2%。全区有乡、村林场52个,经营1.5万亩杉木。由于实行了基地建林场,林场管基地的办法,乡村林场越办越好,杉木林基地已成全区林业生产的骨干项目。在黄土丘陵上栽植的杉树,经过1O年来的精心管理,普遍长势旺盛,满山遍野,郁郁葱葱,不但林相整齐,而且已陆续成材,70%以上的林分已进入间伐期。全区仅林场杉树立木蓄积量就达7.9万立方米,预计产值1710万元,平均每年产值170万元。1984年和1985年,间伐557亩,出材590立方米,枝桠30万公斤,收入20多万元。1986年采伐221亩,收入33.8万元。
东河口区太平桥乡长岗村原来是一个既缺用材,又缺烧柴的地区,到1986年已变成庄庄绿化树满岗的新村。1972年,长岗村坚持自力更生,实行村、组、户三种形式的造林办法,6年时间绿化了山场和村庄,8年开始间伐。村办林场,1975年和1976年,采取深沟吊槽整地,栽杉树170亩,已郁闭成林。1985年间伐10亩,出售20立方米木材,得款5500元。10个有山场的村民组(队),营造成片杉木林70亩,长势很好,已陆续开始间伐,出售款用于公共福利事业。如杨庄村民组用1500元安电,把电送到全组各家各户。全村3“户,在四旁栽杉木、泡桐、板栗、毛竹等8万多棵,其中杉树6200棵,人均50棵。全村有成林1999亩,其中成片松林1625亩,杉木林240亩,绿化程度达95%,覆被率占40%以上。杨厚文一户,栽杉树2000棵,最大杉树胸径18厘米。1986年9月,出售木材得款1200元,并用自栽的木材盖三间房屋和制做家具等。汤存发一户,栽杉树500棵,毛竹200棵,泡桐40棵,板栗15棵,桃树20棵,杏树10棵,每年出售毛竹及各种果品收入300元,占家庭收入10%。
东河口区大山寨乡八角塘村有山场1273亩,人均山场1.1亩,从1983年开始,积极营造速生经济林,大抓板栗基地建设。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全村荒山隙地营林和四旁植树任务,共造板栗林1600亩(包括村庄零星栽植400亩)。1986年全村已有6万多棵板栗树,预计到1993年可年产板栗30万公斤左右。
徐集区高皇乡寨岗村70年代后期,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因地制宜摸索出一条治穷致富的新路子,从1980年初,该村就有70%的农户利用庄前屋后的空隙地,大力栽植樱桃果树,大户栽樱桃50棵以上,小户也栽8至10棵,其中栽20棵以上的有40户,全村共栽樱桃3000棵。长岗村民组万良武家栽樱桃50棵,1986年春结果27棵,一季樱桃纯收入达600元。刘庄村民组农民宋宏兴等4户,家有几棵特早樱桃品种,1986年提前到合肥市场出售,每公斤售价高达8元。
独山区龙门冲乡十八盘村是个以生产毛竹为主的林业专业村。全村总面积16680亩,其中山场面积15626亩,山场中宜林面积为13352亩,有林面积12020亩,其中毛竹7700亩,占有林面积64%,杉木等用材林和经济林4320亩,占有林面积36%。1984年全村总收入31.215万元,其中林业收入28.995万元,占总收入92.9%。全年出售毛竹6万根,收入18.6万元(包括竹梢絷扫把)占林业收入64%,人均纯收入为290元。1979年以来,认真落实了林业政策,全村造林3697亩,其中栽毛竹2600亩,占7%。同时抚育垦复4620亩,培育丰产园150亩。
顺河店乡凉水井村生漆生产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左倾路线的干扰,群众对生漆生产积极性不高,1980年全村仅有3个组保留零星漆树,年产生漆不足25公斤。80年代由于林业政策落实,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和庭园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漆树生产。到1986年全村插漆树1.8万棵,年产生漆达1200公斤,收入4万余元。该村凉水井村民组35户,有29户有漆树,到1986年已发展到7000棵;1985年全组开割150棵,产漆155公斤,收入5270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35元。农民邵必成家7口人,1981年承包漆树130棵,由于精心管理,当年就割漆23公斤,收入690元。此后,他又在承包27亩旱地上全部栽上漆树,1985年割漆45公斤,收入1530元,加上农业收入人均360元,盖了新瓦房,添置了缝纫机、手表等家具和日用品。
1951年~1980造林统计表
1981年——1986年造林统计表
三、引进新种
建国后,本县从实际出发,积极慎重地从外地引进了一些优良树种,改变了本县树种结构。引进的树种有:火炬松、湿地松、雪松、水杉、池杉、冷杉、柳杉、泡桐(本地原有,为了扩大发展)、毛白杨、意杨、加拿大杨、法梧、杜仲、樟树、厚朴、糖槭、马挂木、重阳木,以及从外省和本省外县引进的马尾松。引进树种,除黑松、桉树试种失败外,其余均适合栽植。
自1972年引进4000棵国外松,首先在燕山林场栽植1000多棵成功后,又于1975年在横河岭县林木良种场进行大面积造林,栽植后生长良好,遂逐步在本县推广。到1986年,国外松栽植面积已迅速发展到1.8万亩,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的狮子岗、许小河、枣树、南岳庙、骆家庵及分路口等乡,生长普遍良好。据调查,县林木良种场1975年营造的1500亩国外松,1986年平均树高已达7.5米,平均胸径19.6厘米,每亩立木蓄积量5.8立方米,其生长量之大,近乎本地马尾松的二倍和以前引进黑松的三倍。
引进树木良种试验推广统计表
建国前,本县林业生产主要是封山育林,松树靠飞子成林,杉树靠插条造林,毛竹靠节节生根,很少开展大面积人工造林。历史上自民国35年起断断续续设有苗圃,但成效不大。1956年,县芮草洼苗圃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三自”方针和采取国家、集体、群众“三结合”的育苗造林方法后,大规模的育苗工作才逐渐发展起来。
自1951年至1986年全县共采集各种树种208.9万公斤,育各种苗木4.62万亩,其中针叶树苗1.23万亩,阔叶树苗3.39万亩。并从外地引进优良树种10余种,如从美,国佐治亚州引进的火炬松、湿地松,从江苏泗阳县引进的意大利69杨、72杨、214杨,从江西引进的樟树和从合肥逍遥津引进的水杉,从湖北引进的池杉等,为全县加速发展林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1951年——1986年全县树木采种育苗统计表
二、造林
1951年,本县在马家洼、望成岗乡营造马尾松3000亩。从此每年冬、春季节,各级政府均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动群众植树造林。1970年春,县林业局技术干部田崇康等人在城东乡望城岗村的锅底山,采取全垦整地,深挖大垱,栽杉20亩,为在黄土丘陵地区大造杉木林走出一条新路子。1973年至1977年间,本县学习了湖南、湖北等省造林经验后,在丘陵地区采取深沟吊槽进行整地,集中造杉木林7万多亩。特别是中共张店区委于1976年从湖南参观回来后,更加重视林业,在全区大栽杉树,为本县丘陵地区大面积栽杉树立了榜样。1980年,省林业厅对群众造林实行粮款补助,促进造林事业的发展。1982年,全县实行了林业“三定”政策和“两山并一山”的改革后,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林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3年实行承包造林后,全县涌现了一大批承包荒山造林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对加速本县荒山绿化起了重要作用。造林树种,在用材林方面,主要以杉木、马尾松、国外松、竹类为主,适当发展枫香、栎等树种;经济林主要发展油茶、油桐、漆、板栗、樱桃、柿、乌桕等;薪炭林以松、栎为主。据统计,自1951年至1986年,全县造林累计面积为142万多亩。由于受到左倾错误路线干扰,政策不稳,林权不明,林界不清,本县曾先后出现几次大的乱砍滥伐现象,如1958年大办钢铁,全县各地大砍树木炼钢铁;196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无政府主义严重,乱砍滥伐无人管。加之工作上的失误,有些地方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过分强调“一刀切”的方法,违背了自然规律,以致保存率不高,实际保存面积为89.5万亩,其中1979年以后保存面积仅为23.2万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县纠正极“左”路线的干扰,落实林业政策,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保存的造林面积中,优良品种逐渐增多,其中杉木12万亩,国外松2.2万亩,马尾松44.2万亩,毛、元竹5万亩。在经济林中,有油茶3.3万亩,油桐2万亩,板栗1万亩,漆树0.2万亩,桂花1万株,四旁植树6542万株,其中有苹果、桃、李、杏、梨、柿、樱桃等果树。
在植树造林中,涌现了许多先进单位:
张店区总面积为40.7766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2.0763万亩。1986年10月,全区90%以上披上了绿装,有林面积达11万亩,其中杉木2万多亩,松杂8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2%。全区有乡、村林场52个,经营1.5万亩杉木。由于实行了基地建林场,林场管基地的办法,乡村林场越办越好,杉木林基地已成全区林业生产的骨干项目。在黄土丘陵上栽植的杉树,经过1O年来的精心管理,普遍长势旺盛,满山遍野,郁郁葱葱,不但林相整齐,而且已陆续成材,70%以上的林分已进入间伐期。全区仅林场杉树立木蓄积量就达7.9万立方米,预计产值1710万元,平均每年产值170万元。1984年和1985年,间伐557亩,出材590立方米,枝桠30万公斤,收入20多万元。1986年采伐221亩,收入33.8万元。
东河口区太平桥乡长岗村原来是一个既缺用材,又缺烧柴的地区,到1986年已变成庄庄绿化树满岗的新村。1972年,长岗村坚持自力更生,实行村、组、户三种形式的造林办法,6年时间绿化了山场和村庄,8年开始间伐。村办林场,1975年和1976年,采取深沟吊槽整地,栽杉树170亩,已郁闭成林。1985年间伐10亩,出售20立方米木材,得款5500元。10个有山场的村民组(队),营造成片杉木林70亩,长势很好,已陆续开始间伐,出售款用于公共福利事业。如杨庄村民组用1500元安电,把电送到全组各家各户。全村3“户,在四旁栽杉木、泡桐、板栗、毛竹等8万多棵,其中杉树6200棵,人均50棵。全村有成林1999亩,其中成片松林1625亩,杉木林240亩,绿化程度达95%,覆被率占40%以上。杨厚文一户,栽杉树2000棵,最大杉树胸径18厘米。1986年9月,出售木材得款1200元,并用自栽的木材盖三间房屋和制做家具等。汤存发一户,栽杉树500棵,毛竹200棵,泡桐40棵,板栗15棵,桃树20棵,杏树10棵,每年出售毛竹及各种果品收入300元,占家庭收入10%。
东河口区大山寨乡八角塘村有山场1273亩,人均山场1.1亩,从1983年开始,积极营造速生经济林,大抓板栗基地建设。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全村荒山隙地营林和四旁植树任务,共造板栗林1600亩(包括村庄零星栽植400亩)。1986年全村已有6万多棵板栗树,预计到1993年可年产板栗30万公斤左右。
徐集区高皇乡寨岗村70年代后期,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因地制宜摸索出一条治穷致富的新路子,从1980年初,该村就有70%的农户利用庄前屋后的空隙地,大力栽植樱桃果树,大户栽樱桃50棵以上,小户也栽8至10棵,其中栽20棵以上的有40户,全村共栽樱桃3000棵。长岗村民组万良武家栽樱桃50棵,1986年春结果27棵,一季樱桃纯收入达600元。刘庄村民组农民宋宏兴等4户,家有几棵特早樱桃品种,1986年提前到合肥市场出售,每公斤售价高达8元。
独山区龙门冲乡十八盘村是个以生产毛竹为主的林业专业村。全村总面积16680亩,其中山场面积15626亩,山场中宜林面积为13352亩,有林面积12020亩,其中毛竹7700亩,占有林面积64%,杉木等用材林和经济林4320亩,占有林面积36%。1984年全村总收入31.215万元,其中林业收入28.995万元,占总收入92.9%。全年出售毛竹6万根,收入18.6万元(包括竹梢絷扫把)占林业收入64%,人均纯收入为290元。1979年以来,认真落实了林业政策,全村造林3697亩,其中栽毛竹2600亩,占7%。同时抚育垦复4620亩,培育丰产园150亩。
顺河店乡凉水井村生漆生产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左倾路线的干扰,群众对生漆生产积极性不高,1980年全村仅有3个组保留零星漆树,年产生漆不足25公斤。80年代由于林业政策落实,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和庭园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漆树生产。到1986年全村插漆树1.8万棵,年产生漆达1200公斤,收入4万余元。该村凉水井村民组35户,有29户有漆树,到1986年已发展到7000棵;1985年全组开割150棵,产漆155公斤,收入5270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35元。农民邵必成家7口人,1981年承包漆树130棵,由于精心管理,当年就割漆23公斤,收入690元。此后,他又在承包27亩旱地上全部栽上漆树,1985年割漆45公斤,收入1530元,加上农业收入人均360元,盖了新瓦房,添置了缝纫机、手表等家具和日用品。
1951年~1980造林统计表
1981年——1986年造林统计表
三、引进新种
建国后,本县从实际出发,积极慎重地从外地引进了一些优良树种,改变了本县树种结构。引进的树种有:火炬松、湿地松、雪松、水杉、池杉、冷杉、柳杉、泡桐(本地原有,为了扩大发展)、毛白杨、意杨、加拿大杨、法梧、杜仲、樟树、厚朴、糖槭、马挂木、重阳木,以及从外省和本省外县引进的马尾松。引进树种,除黑松、桉树试种失败外,其余均适合栽植。
自1972年引进4000棵国外松,首先在燕山林场栽植1000多棵成功后,又于1975年在横河岭县林木良种场进行大面积造林,栽植后生长良好,遂逐步在本县推广。到1986年,国外松栽植面积已迅速发展到1.8万亩,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的狮子岗、许小河、枣树、南岳庙、骆家庵及分路口等乡,生长普遍良好。据调查,县林木良种场1975年营造的1500亩国外松,1986年平均树高已达7.5米,平均胸径19.6厘米,每亩立木蓄积量5.8立方米,其生长量之大,近乎本地马尾松的二倍和以前引进黑松的三倍。
引进树木良种试验推广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