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防洪排涝
本县境内的洪灾,主要集中在淠河、汲河、丰乐河沿岸地带。1950年至1953年,在淠河沿岸修筑防洪堤,共筑堤防工程长111.5公里(两岸堤长)。1957年,修筑汲河与丰乐河防洪堤,总长77.46公里。1958年至1985年间,淠河、汲河、丰乐河堤防陆续维修加固,相应做了配套工程,建成中型电力排灌站一座,各类涵闸94座,做护坡19处,长3.19公里。
一、防洪工程
(一)淠河防洪工程
防洪堤1950年,本县开始修筑淠河大堤,1952年底,建成六安城至马头集(东岸)和兴隆集至张湾(西岸)大堤,长72公里。1953年,淠河上游金杯塘至桃湾(东岸)和林湾至西峰寺(西岸)河段,河堤筑成,长33.5公里。同年,西淠河郝集至西两河口河段,河堤建成,长6公里。1954年7~8月暴雨成灾,破堤多处,当年淠西堤以柴家河埂往北至鲍家湾大埂头长11.5公里,一段退建。至此淠河堤两岸实际总长111.5公里。
涵闸1951年至1985年,本县淠河沿岸,计建涵闸11座:
段嘴闸位于新安镇迎水村,1孔,1951年建。
鲍兴闸位于木厂镇鲍兴集,1孔,1952年建。
小淠河闸位于单王乡单家埠,2孔,1957年建。
街东闸位于单王乡单家埠,1孔,1953年建,后毁坏。1983年重建3孔。
王庵闸位于马头镇龙滩村,1孔,1957年建。
新河闸位于顺河镇,2孔,1957年建。
田大岔闸位于城西乡石圹村,3孔,1985年建。
连丰闸位于城西乡徐渡村,4孔,1978年建。
魏庄闸位于顺河镇安城村,2孔,1981年建。
杨家洼闸位于新安镇鲍湾村,5孔,1983年建。
顺河闸位于西河口乡郝集村,2孔,1965年建。
护岸1955年建成苏埠河摆,1954年至1977年,西河口堤做护岸4处,长度1公里。1983年,淠河做护岸工程9处:长度1.18公里,砌石方1.02万立方米,混凝土116立方米,投资24.46万元。
(二)汲河防洪工程
防洪堤1957年7月,始建杨柳乡杨柳堤(东汲河堤),从东汲河右岸的明墩起至大堰沟止,长15.2公里,堤顶宽2~3米。同年9月,固镇乡西汲河堤建成,一段储渡堤长9公里,下段从李渡口至大堰沟,长21.5公里,堤顶宽2~3.5米,佛庵堤在东、西汲河之间,从佛庵水库至胡家楼,长13公里,堤顶宽2~3米。三道堤防断面大小不一,随地面高程和地势而定,堤顶高程最高点28.60米,最低点26.40米,一般27.50米。1958年后,又建固镇、罗集小圩堤3条,计长11.3公里,至此,汲河堤防形成,总长度58.7公里。1965年至1985年经过多次加高培厚,累计做土方140万立方米。
涵闸老堰头泄洪闸位于钱集乡,为三孔,孔径2米×3米,设计排洪流量21.2立方米每秒。排涝范围,东起彭老庄,西至丁集镇明墩庄台,南至黄旦集,北濒汲河。来水面积12.6平方公里。1985年6月动工,次年建成,投资9.1万元。
沿汲河大堤泄洪涵,自1958年起,至今建设未断,其中,以1958年至1968年建的居多,共有涵、闸53座。
(三)丰乐河防洪工程
防洪堤丰乐河是本县防洪重点之一,建国后,开始修建圩堤,1954年8月遭洪水袭击,双河大圩20多公里堤段全部浸溢,决口11处,圩内水深处达3米。当年水退后,组织民工2万余人,抢修堵决口。1957年至1958年全堤建成,堤线西从陈家河下段张家湾起,沿丰乐河经龙嘴,至张母桥河下段褚大楼止,全长18.76公里。1964年、1969年、1975年三年发洪水、三年破堤。1976年堤坝普遍加高培厚,扩大断面,新塘乡月河有1000米长堤段向后退建150~200米。丰乐河堤累计做土方130万立方米,培修后的堤坝标准:堤顶高程25.00~24.00米,顶宽2.5~3米,边坡1∶1~1∶1.5。
丰乐河堤张家湾至龙嘴段,长9.5公里,堤顶高程26.50~24.80米,堤顶宽4.0~6.0米。边坡:内坡1∶2.5,外坡1∶2.0,纵坡1/3000~1/5000。
丰乐河堤褚大楼至龙嘴段,长9.26公里,堤顶高程26.80~24.80米,堤顶宽4.0~6.0米,边坡:内坡1∶2.5,外坡1∶2,纵坡为1/3000~1/5000。
泄洪渠沟涵闸1975年~1976年,松墩圩沿25米等高线开截洪沟,金杯塘至张家湾、金杯塘至黄泥坎2条,长度5.6公里;龙嘴圩开高桥至枣树岗,松墩至黄泥坎双堤排涝渠2条,长度4.89公里。从1958年至1977年,建泄洪闸4座,涵5座,跌水2座,机耕桥1座,公路桥2座,公路涵1座,地下涵2座。1979年至1985年建防洪堤护岸6处,长1005米。
二、排涝工程
本县排涝区集中在横排头溢流坝上游库区,淠河两岸的沿河低洼地带。历史上,此处没有涝灾,1960牛横排头溢流坝工程建成后,成为淹没区。1960年起,至1985年止,涝区建成3处排涝圩堤,总长20.2公里。建成小型机电排灌站14座,排涝面积1.68万亩,恢复耕地O.86万亩。
(一)陶洪集排涝区
位于陶洪集乡境内,涝区南、西、北濒淠河,东靠山丘,与霍山县三尖铺接壤。地势东高西低,由南向北倾斜。淹没面积6298亩(其中耕地4926亩),占全乡耕地81%。淹没区地面高程51.00~53.00米之间。
1962年,在杨家湾至兴隆集筑堤,1965年全堤建成,长12.5公里。1966年开截洪沟,长3.5公里。1975至1984年破圩4起,补修数次。圩区建有小型电力排涝站5座,电力灌溉站1座,截洪沟节制闸1座,排涝闸1座,人行便桥8座。
排涝工程自1962年起,至1985年,累计做土方60万立方米,砌石3000立方米,投资20万元,排涝面积6298亩。
(二)青山排涝区
位于青山乡境内,地处陶洪集排涝区下游淠河右岸。涝区北接青山镇,东沿六、霍公路,西濒淠河,三面依山,一面临水,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排涝区面积8370亩。地面高程在52.00米以下。外圩堤工程于1964年冬开工,1966年建成;长3公里。外圩堤土方18万立方米,截洪沟2条,总长1.5公里,土方5.5万立方米。此间,建内圩5条,长4公里,土方9.6万立方米。1974年至1975年建二道圩,圈地270亩,长1.1公里。圩区建排涝站6座,排涝闸1座,人行便桥2座。
排涝工程自1964年至1985年底止,建大小圩堤7道,长8.1公里,开截洪沟2条,总长1.5公里,累计做土方48.6万立方米,砌石1600立方米,投资5万元,排涝面积8370亩。
(三)石板冲排涝区
位于石板冲乡境内,地处横排头溢流坝上游淠河左岸,与青山排涝区隔河相望。涝区跨陶冲、赵家湾村。于1960年开始筑堤,1964年秋至1965年春圩堤建成,长3公里。1975年扩建,堤长增加1.7公里,总长达4.7公里。1971年兴建截洪沟1条,长4.8公里;1978年又兴建截洪沟1条,长2.4公里。排涝区建电力排涝站2座,截洪沟建隧洞1处,长186米。沿沟建涵洞13座,节制闸1座,人行便桥3座。
排涝工程至1985年底,累计做土方36.6万立方米,砌石3000立方米,投资9.4万元,排涝面积2100亩。
一、防洪工程
(一)淠河防洪工程
防洪堤1950年,本县开始修筑淠河大堤,1952年底,建成六安城至马头集(东岸)和兴隆集至张湾(西岸)大堤,长72公里。1953年,淠河上游金杯塘至桃湾(东岸)和林湾至西峰寺(西岸)河段,河堤筑成,长33.5公里。同年,西淠河郝集至西两河口河段,河堤建成,长6公里。1954年7~8月暴雨成灾,破堤多处,当年淠西堤以柴家河埂往北至鲍家湾大埂头长11.5公里,一段退建。至此淠河堤两岸实际总长111.5公里。
涵闸1951年至1985年,本县淠河沿岸,计建涵闸11座:
段嘴闸位于新安镇迎水村,1孔,1951年建。
鲍兴闸位于木厂镇鲍兴集,1孔,1952年建。
小淠河闸位于单王乡单家埠,2孔,1957年建。
街东闸位于单王乡单家埠,1孔,1953年建,后毁坏。1983年重建3孔。
王庵闸位于马头镇龙滩村,1孔,1957年建。
新河闸位于顺河镇,2孔,1957年建。
田大岔闸位于城西乡石圹村,3孔,1985年建。
连丰闸位于城西乡徐渡村,4孔,1978年建。
魏庄闸位于顺河镇安城村,2孔,1981年建。
杨家洼闸位于新安镇鲍湾村,5孔,1983年建。
顺河闸位于西河口乡郝集村,2孔,1965年建。
护岸1955年建成苏埠河摆,1954年至1977年,西河口堤做护岸4处,长度1公里。1983年,淠河做护岸工程9处:长度1.18公里,砌石方1.02万立方米,混凝土116立方米,投资24.46万元。
(二)汲河防洪工程
防洪堤1957年7月,始建杨柳乡杨柳堤(东汲河堤),从东汲河右岸的明墩起至大堰沟止,长15.2公里,堤顶宽2~3米。同年9月,固镇乡西汲河堤建成,一段储渡堤长9公里,下段从李渡口至大堰沟,长21.5公里,堤顶宽2~3.5米,佛庵堤在东、西汲河之间,从佛庵水库至胡家楼,长13公里,堤顶宽2~3米。三道堤防断面大小不一,随地面高程和地势而定,堤顶高程最高点28.60米,最低点26.40米,一般27.50米。1958年后,又建固镇、罗集小圩堤3条,计长11.3公里,至此,汲河堤防形成,总长度58.7公里。1965年至1985年经过多次加高培厚,累计做土方140万立方米。
涵闸老堰头泄洪闸位于钱集乡,为三孔,孔径2米×3米,设计排洪流量21.2立方米每秒。排涝范围,东起彭老庄,西至丁集镇明墩庄台,南至黄旦集,北濒汲河。来水面积12.6平方公里。1985年6月动工,次年建成,投资9.1万元。
沿汲河大堤泄洪涵,自1958年起,至今建设未断,其中,以1958年至1968年建的居多,共有涵、闸53座。
(三)丰乐河防洪工程
防洪堤丰乐河是本县防洪重点之一,建国后,开始修建圩堤,1954年8月遭洪水袭击,双河大圩20多公里堤段全部浸溢,决口11处,圩内水深处达3米。当年水退后,组织民工2万余人,抢修堵决口。1957年至1958年全堤建成,堤线西从陈家河下段张家湾起,沿丰乐河经龙嘴,至张母桥河下段褚大楼止,全长18.76公里。1964年、1969年、1975年三年发洪水、三年破堤。1976年堤坝普遍加高培厚,扩大断面,新塘乡月河有1000米长堤段向后退建150~200米。丰乐河堤累计做土方130万立方米,培修后的堤坝标准:堤顶高程25.00~24.00米,顶宽2.5~3米,边坡1∶1~1∶1.5。
丰乐河堤张家湾至龙嘴段,长9.5公里,堤顶高程26.50~24.80米,堤顶宽4.0~6.0米。边坡:内坡1∶2.5,外坡1∶2.0,纵坡1/3000~1/5000。
丰乐河堤褚大楼至龙嘴段,长9.26公里,堤顶高程26.80~24.80米,堤顶宽4.0~6.0米,边坡:内坡1∶2.5,外坡1∶2,纵坡为1/3000~1/5000。
泄洪渠沟涵闸1975年~1976年,松墩圩沿25米等高线开截洪沟,金杯塘至张家湾、金杯塘至黄泥坎2条,长度5.6公里;龙嘴圩开高桥至枣树岗,松墩至黄泥坎双堤排涝渠2条,长度4.89公里。从1958年至1977年,建泄洪闸4座,涵5座,跌水2座,机耕桥1座,公路桥2座,公路涵1座,地下涵2座。1979年至1985年建防洪堤护岸6处,长1005米。
二、排涝工程
本县排涝区集中在横排头溢流坝上游库区,淠河两岸的沿河低洼地带。历史上,此处没有涝灾,1960牛横排头溢流坝工程建成后,成为淹没区。1960年起,至1985年止,涝区建成3处排涝圩堤,总长20.2公里。建成小型机电排灌站14座,排涝面积1.68万亩,恢复耕地O.86万亩。
(一)陶洪集排涝区
位于陶洪集乡境内,涝区南、西、北濒淠河,东靠山丘,与霍山县三尖铺接壤。地势东高西低,由南向北倾斜。淹没面积6298亩(其中耕地4926亩),占全乡耕地81%。淹没区地面高程51.00~53.00米之间。
1962年,在杨家湾至兴隆集筑堤,1965年全堤建成,长12.5公里。1966年开截洪沟,长3.5公里。1975至1984年破圩4起,补修数次。圩区建有小型电力排涝站5座,电力灌溉站1座,截洪沟节制闸1座,排涝闸1座,人行便桥8座。
排涝工程自1962年起,至1985年,累计做土方60万立方米,砌石3000立方米,投资20万元,排涝面积6298亩。
(二)青山排涝区
位于青山乡境内,地处陶洪集排涝区下游淠河右岸。涝区北接青山镇,东沿六、霍公路,西濒淠河,三面依山,一面临水,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排涝区面积8370亩。地面高程在52.00米以下。外圩堤工程于1964年冬开工,1966年建成;长3公里。外圩堤土方18万立方米,截洪沟2条,总长1.5公里,土方5.5万立方米。此间,建内圩5条,长4公里,土方9.6万立方米。1974年至1975年建二道圩,圈地270亩,长1.1公里。圩区建排涝站6座,排涝闸1座,人行便桥2座。
排涝工程自1964年至1985年底止,建大小圩堤7道,长8.1公里,开截洪沟2条,总长1.5公里,累计做土方48.6万立方米,砌石1600立方米,投资5万元,排涝面积8370亩。
(三)石板冲排涝区
位于石板冲乡境内,地处横排头溢流坝上游淠河左岸,与青山排涝区隔河相望。涝区跨陶冲、赵家湾村。于1960年开始筑堤,1964年秋至1965年春圩堤建成,长3公里。1975年扩建,堤长增加1.7公里,总长达4.7公里。1971年兴建截洪沟1条,长4.8公里;1978年又兴建截洪沟1条,长2.4公里。排涝区建电力排涝站2座,截洪沟建隧洞1处,长186米。沿沟建涵洞13座,节制闸1座,人行便桥3座。
排涝工程至1985年底,累计做土方36.6万立方米,砌石3000立方米,投资9.4万元,排涝面积21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