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本县工业以手工业匠铺、作坊为主,遍及城乡,经营品种单一。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宿松余坤泰迁六安创办雨伞作坊,生产“大红袍”雨伞。道光三十年,金、刘氏等所创铁锅,张子薄、传热快,颇耐用,六安人称为州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一品斋”毛笔曾在南洋工艺品赛会上,被誉为“一等工艺品”,并获工商部银牌奖。民国11年(公元1922年),河南商城人在本县独山锅棚店,利用铁砂资源炼瓦生铁,年产约85吨,后中断,民国27年又恢复生产,年产量90吨。城关刘、金、吕三家锅棚以瓦生铁生产“六安州锅”盛誉一时。六安州皮丝(黄烟)、固县寺风箱被公认为传统名产。苏埠杉木套三盆、麻布、毛坦厂杉木花板水桶、杨家湾竹席、林家湾斗笠、顺河集关小老五菜刀、马头集爆竹、手工艺品竹编画及苏埠精工雕刻,制作精细,远销省内外。
民国19年,六安革命根据地在武装斗争前哨的三区、六区,创建军需、民用两类工业,给地方红军战备及人民生产、生活用品,提供了保证。兵工厂、修械厂因设备简陋,仅能打制大刀、长矛、红缨枪之类兵器。缝纫厂、被服厂生产衣被,供给红军军需给养。民用工业由地方政府经营的有印刷厂;由集体和个体经营的有∶木器、竹篾、铁器、榨油、制陶、印染、制粉、豆腐、挂面等工厂或作坊。民国30年,国民党六安县政府曾对县办九桠树平民造纸工厂,增拨基金4000元(法币),纺织工厂增拨1.1万元(法币)。商办工业有:中兴皮革厂、皖六振兴工厂、振华缝纫漂染工厂、惠农麻织工厂、厚生麻织工厂等。民国35年,马头集文如九私人创办“中国振兴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张冠之私人开办卷烟厂。
1949年1月,本县境内兴建裕民烟厂、六安印刷厂、胜利染织厂、六安酒厂4个地属地方国营企业,县属仅利民肥皂厂一家。另有部队办的八一烟厂、劳改烟厂和公私合营同心烟厂。同年2月,皖西裕民布厂在毛坦厂试车生产。1950年,手工业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失调,不少优秀技艺和名特产品不断衰落和失传。当年全县有小业主作坊18家,从业人员219人,主要经营铁业、针织、染织、陶器、方木、雨伞等业;个体手工业者273户,从业人员453人。1951年,本县工业、手工业有所发展,县境内工业单位25个。1952年3月,县公安局接管私人砖瓦厂,更名“金星机制砖瓦厂”,1954年12月交省公安厅接办。1953年成立建华铁器社、毛坦厂新生木业社,两社共有社员27人,另有53人组成9个合作小组。1954年城关兴办民生雨伞社、友谊竹器社、红光成衣社、建国铁器社、胜利木器社、苏埠光明元木社、爱国铁器社、双河新民铁器社等34个社(组),社员604人。1955年,县境内地方国营工厂、合作性质工厂计18个,私营工厂15个,公私合营厂1个,上述厂家系地区管辖。1956年上半年,本县才拥有4个国营工厂(碾米厂2,食品、化学各1)。年底,全县手工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76个,社员4936人,年产值707万元(新版人民币,下同)。1957年底,六安酒厂、裕民烟厂、胜利染织厂、新华砖瓦厂,先后由地区下放本县管理。1958年本县工业盲目发展,在原31个工厂的基础上发展为80个工厂,近500个产品,质量低劣,比例关系失调,国民经济遭受破坏。同年1月专区铁工厂下放本县管辖,6月又收回更名六安专区中心机械厂。手工业在“左”倾路线影响下,1958~1960年的3年中,盲目转为地方国营的企业12个,下放到人民公社的企业20个。乡镇工业由1958年初47个,发展为319个,新办272个,并发动群众投资捐献金、银、珠、宝,共积资1300多万元,支援乡村大办工业,年底,生产成品60多种。1959年以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许多乡镇企业下马,只保留少量的铁、木、竹、成衣等企业,乡镇工业进入低谷。1961年,手工业社(组)恢复到897个,职工11136人;原上升为地方国营的12个企业,职工842人,仍转为合作性质工厂。1962年~1963年先后停撤了砖瓦、纺织、玻璃、酒精、炼胶、氨肥、制梭等工厂,保留化工、农机、火柴、酿酒等工厂。同年,裕民烟厂又划归地区管理。两年全县工业系统共精简职工2435人。
1966年~1970年,处于“文革”初期,无政府思潮泛滥,本县工业系统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抑制了工业生产的发展。1970年12月,本县破土开工兴建六安轴承厂,该厂于1974年11月,划归地区管辖。1977年全县社队工业企业总收入1465万元,比1975年增长4倍;全县84个公社,801个大队,共办各种工业2461个,比1975年增加1616个;社队工业企业占收入占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总收入的1O.3%;社队工业企业总产值82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县工业生产稳步健康地发展,更新产品结构,发挥地方项目优势,企业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纠正集体经济硬套“全民模式”的做法,增强企业活力,改变“吃大锅饭”的弊端,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1978年~1979年2月,二轻工业产值递增4.6%。1979年3月成立六安市,本县划交该市29个工厂,其中∶全民企业4个,二轻集体企业13个,城关镇集体企业12个,职工3561人(全民698人、集体2863人),固定资产1116.8万元。1984年经委系统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总产值1065万元。1977年,本县二轻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仅52.4万元,到1985年,全部固定资产已达220万元,相当于1978年以前的4倍。1979年~1983年,乡镇工业发展甚快,共办企业1434个,工业总产值3562.32万元,每年增长产值达400万元。1984年,更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值、利润实现翻番,全年计划总产值6000万元,实绩7470万元,超计划24.5%,比1983年增长109.7%。1985年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全县企业12306个,职工23118人,总产值12702万元,其中出口创汇42万元。1986年,开展技术改造和横向经济协作,全县企业增加到13400个,职工65340人,总产值18100万元,出口创汇117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