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集市贸易
建国前,本县西北乡的马头集、木厂铺、单家埠、徐集、丁集等集镇,一般都是隔日逢集,有的是双日逢集,有的是单日逢集。东南乡的双河、张家店、孙家岗、毛坦厂、苏家埠等集镇都是敞集,每天都有集市,大多是逢早集。当地群众利用逢集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有买有卖,川流不息。苏家埠镇每集约2万人上下。利用庙会和节日灯会也是群众进行物资交流的主要形式。本县有昭庆寺、小华山、九公寨寺庙,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都有庙会,会期3~5天。灯会通常是在农历的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期间举行。庙会、灯会期间,赶会的群众每天不少于万人,此时小商小贩最为活跃。
1949年后,庙会、灯会逐渐减少。县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召开物资交流大会,开展物资交流,活跃农村市场。1950年,本县召开县级物资交流会8次,有28万人次参加。1952年,县在苏家埠镇召开长达8天的物资交流会,平均每天上市2万多人,成交额103万余元;还在双河、马头等较大集镇召开物资交流会,成交额共927万余元。1958年后,集市贸易受到限制。1960年后,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农民上集出售自养的家禽、鲜蛋被批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商品流通渠道堵塞,市场冷落。1962年,通过国民经济的调整,集市贸易有所恢复,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把集市贸易当作黑市场、黑交易批判。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放集市贸易的指示后,本县集市贸易再度繁荣起来,贸易点由34个到1986年发展为98个,并设有贸易货栈69个、交易所21个;上市人数1979年为20万人次,1986年上升到49万人次;贸易商品也由开始时的竹、木、茶、麻和羽毛等大宗商品发展到有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水产品、野禽野畜、手工制品等等,门类齐全,花色繁多。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逐年增长,1979年为1359万元,1980年为2825万元,1982年为3640万元,1984年为7858万元,1986年则为9968万元。
县内较大的农贸市场有:固镇羽绒市场,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每天上市场均在1万人左右,1986年8月至12月,该市场羽绒上市量75万公斤,其中固镇与六安地区畜产公司联营收购17万公斤,最高日上市量万余公斤。
苏家埠大淠塘贸易市场,日上市达2万人次,经营竹、木、茶、麻等农副产品。该市场地处湾区,离山区近,是本县竹、木交易的中心。“文化大革命”中,这里不断出现流动性的竹、木市场,有时规模很大。1979年后,市场开放,大批竹、木、大麻源源在此汇集销售,市场非常活跃。
新安镇贸易市场,于1985年兴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本县规模最大的农贸市场之一。新盖砖瓦结构营业间2000多平方米,经营竹、木、茶、麻等农副产品。
1986年全县农贸市场表
1949年后,庙会、灯会逐渐减少。县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召开物资交流大会,开展物资交流,活跃农村市场。1950年,本县召开县级物资交流会8次,有28万人次参加。1952年,县在苏家埠镇召开长达8天的物资交流会,平均每天上市2万多人,成交额103万余元;还在双河、马头等较大集镇召开物资交流会,成交额共927万余元。1958年后,集市贸易受到限制。1960年后,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农民上集出售自养的家禽、鲜蛋被批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商品流通渠道堵塞,市场冷落。1962年,通过国民经济的调整,集市贸易有所恢复,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把集市贸易当作黑市场、黑交易批判。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放集市贸易的指示后,本县集市贸易再度繁荣起来,贸易点由34个到1986年发展为98个,并设有贸易货栈69个、交易所21个;上市人数1979年为20万人次,1986年上升到49万人次;贸易商品也由开始时的竹、木、茶、麻和羽毛等大宗商品发展到有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水产品、野禽野畜、手工制品等等,门类齐全,花色繁多。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逐年增长,1979年为1359万元,1980年为2825万元,1982年为3640万元,1984年为7858万元,1986年则为9968万元。
县内较大的农贸市场有:固镇羽绒市场,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每天上市场均在1万人左右,1986年8月至12月,该市场羽绒上市量75万公斤,其中固镇与六安地区畜产公司联营收购17万公斤,最高日上市量万余公斤。
苏家埠大淠塘贸易市场,日上市达2万人次,经营竹、木、茶、麻等农副产品。该市场地处湾区,离山区近,是本县竹、木交易的中心。“文化大革命”中,这里不断出现流动性的竹、木市场,有时规模很大。1979年后,市场开放,大批竹、木、大麻源源在此汇集销售,市场非常活跃。
新安镇贸易市场,于1985年兴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本县规模最大的农贸市场之一。新盖砖瓦结构营业间2000多平方米,经营竹、木、茶、麻等农副产品。
1986年全县农贸市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