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政府
一、县知事公署
清末,本地属直隶六安州。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1月14日六安辛亥光复,15日成立六安军政府分府,田毓璠为民政长。民国成立(公元1912年),改州为县,隶属安庆道,设立六安县公署,刻铜质“六安县公署”1枚。县公署设县知事一人,综理全县政务。县署内设第一科(政务),第二科(财政),第三科(教育),第四科(实业)。历任县知事有:田毓璠、程天邃、殷葆森、李民安、李铭楚、李诚、骆通、吴昆吾、李克贤、丁景炎、汪篪、罗经猷等人。原六安州衙内的书房的书房、差役一律废除。基层政权仍沿用光绪年间的乡保制。
二、县政府
民国16年3月,国民革命军(又称北伐军)第三十三军第一师独立团驻六,宣告北洋政府下台。8月,奉令改六安县公署为六安县政府,刻铜质“六安县政府印”1枚,县知事改为县长。县政府内设秘书1名,原有县署的四科改为一、二两科,各科设科长1名,科员2名至4名,录事4名。历任县长有:陈雷、周鼎、朱鹏(一说杜鹏)、邓质仪等人。民国21年春,奉省政府令划六安、舒城、霍山、霍邱4县为第五区。六安为第五区首席县。县长盛士恒为首席县长,指导督促4县政府工作。同年10月,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决定以六安为安徽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设督察专员兼六安县长,先后任职的有:秦振夫、谭齐寿、韦教儒、武庭麟、蒋炎等人。专署内设秘书1名,署员(或称科长)4名,分4科办事,技士(或称主任)2名,事务员(或称科员)6名,雇员、录事数人。署员兼任县政府职员,刻木质“安徽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关防1枚,(民国23年改为铜质)。本县基层政权实行联保、保甲制,并推行五家联环保制。民国23年6月,因专员公署移驻立煌(现为金寨县),另设六安县政府于六安。9月,专员公署迂回六安与县政府合署,内设司法科、公安局、教育科、建设科。民国26年专员公署撤销,本县设立县政府,内部机构仍旧。民国28年本县基层政权,废除联保制,实行区,乡(镇)、保、甲制。民国29年,县政府内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军事科(兼管无线电台、军民合作社)。民国30年又增设粮政科、会计室,军事科改为军法承审员,由县长兼任。民国34年,县政府内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粮政科、社会科、会计室,军法承审员仍由县长兼任,基层政权仍沿用区、乡、保、甲制,直至民国38年本县全境解放。县政府历任县长有:孙象乾、许之侠、盛子瑾、唐庆甫(后名唐晓光)、覃国光、罗培中、全无若、陈汉流、李寿林等人。
附:六安县参议会
民国34年5月5日,本县成立了临时参议会,作为本县的民意机关。临时参议会共有参议员20人,候补参议员7人,议长为潘节三,副议长侯宇澄。驻会委员有:吴希平、杨劲轩、李景轩,秘书罗履恒。参议员是由议长、副议长、国民党县部书记长共同协商,从城关知名人士和职业团体中提名通过产生的。
民国34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六安县参议会。第一届参议会有议员120人,但由于有出缺、递补等情况,所以有实任参议员139人、候补参议员108人。议长为潘节三,副议长姚尚愚<又名姚哲生),秘书罗履恒。参议员是在各乡(镇)和职业团体中选举产生的。每乡(镇)选出1人,由职业团体中选举的名额,占参议员总数十分之一。乡(镇)由乡(镇)民代表会选举,职业团体由会员或会员代表会选举。第一届120名参议员选自86个乡(镇)和商会、总工会、渔会、中医公会、教育会、农会6个职业团体。参议会每届任期2年,连选可以连任。
参议会有定期会议制度,议决全县重大事项。每次例会,国民党政府县长、县党部书记长、驻军长官都到会讲话。听取县政府各科室工作报告,议决提案等。县参议会共开8次会议(其中四、五次,六、七次合并召开)。由于时局变化,民国37年冬,长江以北地区大部分解放。县参议会在届满时,因议长潘节三提出辞呈而结束。
三、县苏维埃政府
民国18年11月12日,成立六安县第三区革命委员会,内设总指挥部;12月25日,成立六安县第四区革命委员会,开辟以王桥子为中心的河西游击根据地;民国19年4月13日,六安县第六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苏区开始进行土地分配;4月中旬,“南山暴动”后,六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下辖3个区苏维埃政府;接着七区,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6月,六霍县革命委员会及前方办事处成立,这时,本县大部苏维区发展壮大起来。
民国20年5月,六安县苏维埃政府在独山镇成立,王义中(又名余道江)任县苏维埃主席。县苏维埃政府内设土地委员会、裁判兼肃反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文化委员会、粮食委员会、武装委员会等。各委员会主席一般由县苏维埃政府常委兼任。各区、乡苏维埃政府内设机构与县苏维埃政府相同,唯乡苏维埃政府不设粮食委员会,只设粮食委员1人。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又成立八、九区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共中央有关土地政策,县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土地问答》《土地法大纲实施细则》;划定了农村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5种阶级成分;派土改工作组到区、乡指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经济建设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合作社,繁荣市场,保障军需民用;还向苏区人民提出“每个工农群众都要读书识字”的要求,乡建立列宁小学,办识字班,演唱革命歌曲,开展革命教育,废除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实行婚姻自由。在各级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各地都成立了工会、农协会、青年团(称少共)、童子团、妇女会等群团组织。还建立了反帝大同盟、经济合作社、运输队、交通队组织。
民国21年5月,恢复重建一、二区苏维埃政府,组建5区,十区苏维埃政府。在本县张家店胡小湾成立于六霍苏维埃政府,领导淠河以东的根据地建设。
四、县民主政府
民国35年1月3日,在定远县老人仓会议上成立了寿(县)六(安)合(肥)霍(邱)县民主政府,县长赵凯,后为董完白,本县为其辖区,丁集、新安、马头、东桥、木厂、三十铺、潘店等地,为其开展游击战争的主要根据地。
民国36年2月,在毛坦厂镇涂氏宗祠宣布成立舒六县民主政府,县长林杰,拥有一个独立营300多人枪的游击队,以毛坦厂为中心开辟游击区,不久,此届民主政府撤销。9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又称刘戏大军)南下时,又重建舒六县民主政府,县长仍为林杰,至民国37年12月撤销。
民国36年9月2日,刘邓大军三纵九旅三营攻克六安城,成立了六安县民主政府,
县长宋尔廉,17日奉命随军撤出,县民主政府撤销。
同年9月7日,在六安城宣布成立独山县民主政府,县长赵振华。10月进驻独山镇,不久迁驻落地岗戴家茶行,创建独山、石婆店、南岳庙、西河口一带游击根据地。11月1日,县民主政府遭国民党军队袭击而撤销。民国38年1月2日又恢复成立独山县民主政府,2月与六安县民主政府合并。
民国37年初,在本县东湖冲、金子冲一带成立六安县民主政府,县长王冲霄,以双河、张家店、椿树岗、毛坦厂、东河口等地为游击区。民国38年1月县民主政府机关迁驻张家店刘大圩子,2月12日迁驻苏家埠镇,县长张国平,领导本县东南乡解放区工作。
民国37年11月,在本县北部新解放区成立六安县民主政府,县长丁继哲。机关先设在罗管庙,不久驻木厂埠,后迁潘家圩子。领导孙家岗、罗管庙、施家桥、木厂埠、三十铺、新安、丁集等解放区工作。
民国38年1月25日,在六安城成立了六安市民主政府,市长林杰,领导城关和郊区工作。
同年2月,本县全境解放,在南部设有六合县(又称六南县)民主政府,机关驻苏家埠镇;在北部设有六安县(又称六北县)民主政府,驻木厂埠和潘家圩子;在城关设有六安市民主政府。
1949年6月26日,境内两县一市民主政府奉令合并,成立六安县民主政府,县长丁继哲。
五、县人民政府
1949年10月,六安县民主政府改称为六安县人民政府;1955年5月,又改称为六安县人民委员会,内设局级机构29个。1966年5月16日以后,本县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造反派”组织以批判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为名,揪斗各级党、政领导人,迫使县人民委员会工作陷于停顿。1967年继上海发生的“一月风暴”以后,本县“造反派”也展开全面夺权,继而发生武斗,县人委机关大楼被“造反派”一度占为据点,县人委工作陷于瘫痪。
1968年8月1日,六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内设政工、办事、生产指挥和人保4大组,领导全县2镇(城关、苏埠)30个公社革命委员会开展工农业生产和其它各项工作。
1981年12月21日,在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选举产生了县长和6名副县长,负责处理政府日常工作,至1986年底,县政府下辖局级机构40个。
六安县人民政府机构沿革表
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更迭表
清末,本地属直隶六安州。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1月14日六安辛亥光复,15日成立六安军政府分府,田毓璠为民政长。民国成立(公元1912年),改州为县,隶属安庆道,设立六安县公署,刻铜质“六安县公署”1枚。县公署设县知事一人,综理全县政务。县署内设第一科(政务),第二科(财政),第三科(教育),第四科(实业)。历任县知事有:田毓璠、程天邃、殷葆森、李民安、李铭楚、李诚、骆通、吴昆吾、李克贤、丁景炎、汪篪、罗经猷等人。原六安州衙内的书房的书房、差役一律废除。基层政权仍沿用光绪年间的乡保制。
二、县政府
民国16年3月,国民革命军(又称北伐军)第三十三军第一师独立团驻六,宣告北洋政府下台。8月,奉令改六安县公署为六安县政府,刻铜质“六安县政府印”1枚,县知事改为县长。县政府内设秘书1名,原有县署的四科改为一、二两科,各科设科长1名,科员2名至4名,录事4名。历任县长有:陈雷、周鼎、朱鹏(一说杜鹏)、邓质仪等人。民国21年春,奉省政府令划六安、舒城、霍山、霍邱4县为第五区。六安为第五区首席县。县长盛士恒为首席县长,指导督促4县政府工作。同年10月,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决定以六安为安徽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设督察专员兼六安县长,先后任职的有:秦振夫、谭齐寿、韦教儒、武庭麟、蒋炎等人。专署内设秘书1名,署员(或称科长)4名,分4科办事,技士(或称主任)2名,事务员(或称科员)6名,雇员、录事数人。署员兼任县政府职员,刻木质“安徽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关防1枚,(民国23年改为铜质)。本县基层政权实行联保、保甲制,并推行五家联环保制。民国23年6月,因专员公署移驻立煌(现为金寨县),另设六安县政府于六安。9月,专员公署迂回六安与县政府合署,内设司法科、公安局、教育科、建设科。民国26年专员公署撤销,本县设立县政府,内部机构仍旧。民国28年本县基层政权,废除联保制,实行区,乡(镇)、保、甲制。民国29年,县政府内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军事科(兼管无线电台、军民合作社)。民国30年又增设粮政科、会计室,军事科改为军法承审员,由县长兼任。民国34年,县政府内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粮政科、社会科、会计室,军法承审员仍由县长兼任,基层政权仍沿用区、乡、保、甲制,直至民国38年本县全境解放。县政府历任县长有:孙象乾、许之侠、盛子瑾、唐庆甫(后名唐晓光)、覃国光、罗培中、全无若、陈汉流、李寿林等人。
附:六安县参议会
民国34年5月5日,本县成立了临时参议会,作为本县的民意机关。临时参议会共有参议员20人,候补参议员7人,议长为潘节三,副议长侯宇澄。驻会委员有:吴希平、杨劲轩、李景轩,秘书罗履恒。参议员是由议长、副议长、国民党县部书记长共同协商,从城关知名人士和职业团体中提名通过产生的。
民国34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六安县参议会。第一届参议会有议员120人,但由于有出缺、递补等情况,所以有实任参议员139人、候补参议员108人。议长为潘节三,副议长姚尚愚<又名姚哲生),秘书罗履恒。参议员是在各乡(镇)和职业团体中选举产生的。每乡(镇)选出1人,由职业团体中选举的名额,占参议员总数十分之一。乡(镇)由乡(镇)民代表会选举,职业团体由会员或会员代表会选举。第一届120名参议员选自86个乡(镇)和商会、总工会、渔会、中医公会、教育会、农会6个职业团体。参议会每届任期2年,连选可以连任。
参议会有定期会议制度,议决全县重大事项。每次例会,国民党政府县长、县党部书记长、驻军长官都到会讲话。听取县政府各科室工作报告,议决提案等。县参议会共开8次会议(其中四、五次,六、七次合并召开)。由于时局变化,民国37年冬,长江以北地区大部分解放。县参议会在届满时,因议长潘节三提出辞呈而结束。
三、县苏维埃政府
民国18年11月12日,成立六安县第三区革命委员会,内设总指挥部;12月25日,成立六安县第四区革命委员会,开辟以王桥子为中心的河西游击根据地;民国19年4月13日,六安县第六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苏区开始进行土地分配;4月中旬,“南山暴动”后,六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下辖3个区苏维埃政府;接着七区,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6月,六霍县革命委员会及前方办事处成立,这时,本县大部苏维区发展壮大起来。
民国20年5月,六安县苏维埃政府在独山镇成立,王义中(又名余道江)任县苏维埃主席。县苏维埃政府内设土地委员会、裁判兼肃反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文化委员会、粮食委员会、武装委员会等。各委员会主席一般由县苏维埃政府常委兼任。各区、乡苏维埃政府内设机构与县苏维埃政府相同,唯乡苏维埃政府不设粮食委员会,只设粮食委员1人。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又成立八、九区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共中央有关土地政策,县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土地问答》《土地法大纲实施细则》;划定了农村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5种阶级成分;派土改工作组到区、乡指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经济建设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合作社,繁荣市场,保障军需民用;还向苏区人民提出“每个工农群众都要读书识字”的要求,乡建立列宁小学,办识字班,演唱革命歌曲,开展革命教育,废除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实行婚姻自由。在各级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各地都成立了工会、农协会、青年团(称少共)、童子团、妇女会等群团组织。还建立了反帝大同盟、经济合作社、运输队、交通队组织。
民国21年5月,恢复重建一、二区苏维埃政府,组建5区,十区苏维埃政府。在本县张家店胡小湾成立于六霍苏维埃政府,领导淠河以东的根据地建设。
四、县民主政府
民国35年1月3日,在定远县老人仓会议上成立了寿(县)六(安)合(肥)霍(邱)县民主政府,县长赵凯,后为董完白,本县为其辖区,丁集、新安、马头、东桥、木厂、三十铺、潘店等地,为其开展游击战争的主要根据地。
民国36年2月,在毛坦厂镇涂氏宗祠宣布成立舒六县民主政府,县长林杰,拥有一个独立营300多人枪的游击队,以毛坦厂为中心开辟游击区,不久,此届民主政府撤销。9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又称刘戏大军)南下时,又重建舒六县民主政府,县长仍为林杰,至民国37年12月撤销。
民国36年9月2日,刘邓大军三纵九旅三营攻克六安城,成立了六安县民主政府,
县长宋尔廉,17日奉命随军撤出,县民主政府撤销。
同年9月7日,在六安城宣布成立独山县民主政府,县长赵振华。10月进驻独山镇,不久迁驻落地岗戴家茶行,创建独山、石婆店、南岳庙、西河口一带游击根据地。11月1日,县民主政府遭国民党军队袭击而撤销。民国38年1月2日又恢复成立独山县民主政府,2月与六安县民主政府合并。
民国37年初,在本县东湖冲、金子冲一带成立六安县民主政府,县长王冲霄,以双河、张家店、椿树岗、毛坦厂、东河口等地为游击区。民国38年1月县民主政府机关迁驻张家店刘大圩子,2月12日迁驻苏家埠镇,县长张国平,领导本县东南乡解放区工作。
民国37年11月,在本县北部新解放区成立六安县民主政府,县长丁继哲。机关先设在罗管庙,不久驻木厂埠,后迁潘家圩子。领导孙家岗、罗管庙、施家桥、木厂埠、三十铺、新安、丁集等解放区工作。
民国38年1月25日,在六安城成立了六安市民主政府,市长林杰,领导城关和郊区工作。
同年2月,本县全境解放,在南部设有六合县(又称六南县)民主政府,机关驻苏家埠镇;在北部设有六安县(又称六北县)民主政府,驻木厂埠和潘家圩子;在城关设有六安市民主政府。
1949年6月26日,境内两县一市民主政府奉令合并,成立六安县民主政府,县长丁继哲。
五、县人民政府
1949年10月,六安县民主政府改称为六安县人民政府;1955年5月,又改称为六安县人民委员会,内设局级机构29个。1966年5月16日以后,本县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造反派”组织以批判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为名,揪斗各级党、政领导人,迫使县人民委员会工作陷于停顿。1967年继上海发生的“一月风暴”以后,本县“造反派”也展开全面夺权,继而发生武斗,县人委机关大楼被“造反派”一度占为据点,县人委工作陷于瘫痪。
1968年8月1日,六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内设政工、办事、生产指挥和人保4大组,领导全县2镇(城关、苏埠)30个公社革命委员会开展工农业生产和其它各项工作。
1981年12月21日,在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选举产生了县长和6名副县长,负责处理政府日常工作,至1986年底,县政府下辖局级机构40个。
六安县人民政府机构沿革表
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更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