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普活动
在科普工作中,本县始终把农村科普工作作为重点,突出“服务”二字。1956年至1964年,在农村主要宣传普及“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农业三改技术”、“增产节约、破除迷信”、“人造卫星”、“卫生防病”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受教育面达120多万人次。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工作受到冲击。1978年,县科技组织恢复活动,农村区、乡、村科技组织相继组建。至1986年底,全县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94期,计17854人次;区、乡举办培训班7622期,计295500人次;全县6000多专业户分别受到两项以上的专业技术培训。在日常农村工作中,还利用大大小小会议,不失时机地开展短时间技术培训,或以会代训,或进行专题科技讲座,每年约在200次以上,年培训面在10万人次左右。为配合科技培训工作,县科协先后编印了《专业技术培训教材》11种、12万多份发到区、乡基层。另外,每年还组织几次由农业技术干部组成的农业科技巡回报告团,深入区、乡、村宣传农业科技知识,还结合实际举办各种各类业余技校,夜校,使宣传普及科技知识经常化、制度化。
为了适应农村科普工作的需要,县科协编印了一套《农业科技知识》教材30余万字,系统地传授农、林、牧、副、渔、水利、土地、植保等多方面专业科技知识。1982年7月,又创办了面向农村的《六安科普报》,至1986年底共发行25万份,促进了本县农村科普工作的开展。
二、科技推广
(一)引进推广新技术
杂交水稻生产技术1977年引进,1984年发展到9.1万亩。1986年种植30.8万亩,单产468公斤。
配合饲料生产技术1982年7月,徐集区大岭乡建成六安地区第一座配合饲料加工厂。至1984年,本县配合饲料加工发展到36家,总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0万吨。1986年,配合饲料加工厂共44家,总生产能力可达年产15万吨。
甘兰型油菜80年代开始引进示范推广,1982年,推广面积达13300亩,每亩比白菜型多产籽40~60公斤,每50公斤多出油1.5~2公斤。1985年遇雪冻后,损失较大,后种植渐少。
片茶机械炒制1977年,县土产公司提出改变传统的片茶手工制作方法,县农机一厂承担加工机械任务,当年完成圆筒式“77——1”型片茶炒片机,后经改进,1979年推广。1984年通过鉴定。1986年此项成果在部分场、村推广使用。
短期绿肥——柽麻本县于1973年引种,在瘠薄地和岩岗隙地种植,有的在麦稻换茬时播种。部分地区还引种了田菁、泥豆,猪屎豆等夏季绿肥。目前,仍推广种植。
多年生绿肥——紫穗槐属丛生落叶灌木,是氮、磷、钾有机肥的来源之一,还可作饲料,1979年本县推广。目前仍在推广种植。
生物防治农林病虫害1977年,木厂区东桥公社街西大队,利用瓢虫治棉蚜虫,在15亩棉田上三次投放6万只瓢虫,三个星期后,在一块一亩三分田块查百株蚜虫量在280只以内。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又节省农药,减少污染,即在全县推广。本县森防站,通过10年时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白僵苗防治松毛虫的成功经验,先后在地区,省举办的技术交易会上出售技术。
高梁蔗1979年引进,在木厂区红桥大队引种,并且成功地作了熬糖、酿酒试验,后推广种植。
花生条播壅针1978年在全县推广。本厂区十字路公社有大面积连片种植。
山芋越冬保种1979年推广。具有省粮、省工、防病、早栽、增产的效果。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稀播壮秧1972年引进。1982年推广面积达14.47万亩。1986年,应用栽培面积90万亩,占水稻三分之二以上。
红麻短光照制种技术1978年推广。解决本县因纬度较高、日照较长,红麻不能结种的问题。目前,仍在推广应用。
人工栽培蘑菇1979年徐集三岔大队试验成功,1984年赴霍山学习高产经验,1986年已广泛应用。
1977年以后,本县还推广了:水稻宽行窄株栽、玉米大窝耕作法、麦田开深沟、适时烤田防治病害、水稻免耕、地膜复盖、化学除草、杂交稻稻根越冬、大麻条播、三暗三灌(暗灌、暗排、暗降、喷灌、渗灌、浇灌)技术,无土育树苗、桑苗冬季根接、幼蚕室内地火笼高温培育以及水产方面家鱼人工繁殖、河蚌育珠、阉鹅增肥、池塘分层养鱼等。工业方面引进与推广的有:植物蛋白肉、生料制醋、真空快速制酱菜、上光蜡、多维营养油、聚丙烯单丝与编织、远红外线烘烤技术、西装生产技术、四轮柴油车组装技术等。
(二)引进推广的新品种
历年来,本县推广的新品种,农作物方面有:湘矮早七号早稻,密阳23号早中稻,桂朝二号稻种,吉林1号、12号大豆,宿罗1号小麦,四楞豆,油炒豆,山东伏花生,低芥酸油菜,徐薯18山芋,大叶无杆桑,聚合草,固氮兰藻,除虫菊,密矮早柑桔,福建福顶大白菜等。林业方面优良速生树(竹、藤)种有:泡桐、苦楝、国外松、沙兰杨、池杉、油杉、意杨、芦竹、水冬瓜,川藤等。畜禽方面有:星布罗、罗斯、来杭、星杂579、S220等良种鸡;绍兴麻鸭、金定鸭、北京鸭等良种鸭以及奉化良种白鹅;拉康伯、汉普夏、杜洛克等良种猪;西德长毛兔、安哥拉兔等良种兔。水产方面有:非洲鲫鱼、尼罗罗非鱼等速生鱼。
(三)取得成功的试验项目
有提高片茶质量和产量试验,低产土壤改造试验,茶树免耕密植试验,竹子平播繁殖试验,玉米杂交当地品种提纯复壮试验,黑木耳高产试验,针、阔叶树混栽试验,油桐油菜混种试验,黑瓜子提纯复壮试验,秧套稻共生试验,杜仲不砍树剥皮试验等。
(四)农村能源
沼气利用本县于1975年开始办沼气。当时在全县抓建瓮坛型沼气池。由于采用“三合土”材料结构,池子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益,加上管理不善,这部分池子没巩固下来。
1981年县沼气办公室成立。年底,从外地引进技术开始建造“圆小浅”混凝土结构沼气池。首建6口,经使用确认这种池子结构合理,经济效益高,抗压、抗拉、抗碱等性能均达到省级标准要求,用户使用十分满意。后在全县推广,到1986年底,全县共建这种沼气池1136口,总容积6816立方米。据调查、观察:一口6立方米的沼气池在夏季基本上可以解决4至5口人之家庭每日三餐烧饭、烧菜、烧开水和照明。另外,还可积累有机肥料300担左右,可施田3至5亩,增产主粮125公斤左右。据预测,一口沼气池年均直接经济效益约100元。
省柴灶推广1984年,县沼气建设办公室改为农村能源办公室。在发展沼气的同时,全县开始推广省柴灶、太阳能利用。是年,全国改灶节柴工作会议后,国务院确定本县为全国第二批改灶试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关于大力推广省柴灶的决定,县成立了农村能源领导组,区、乡、村各级也成立了相应的改灶节柴领导组,层层建立了承包责任制。县里还成立了农村能源服务公司,加工经销节能灶底和水箱,具体做好服务工作。县政府三次请专家来传授技术,县、区、乡共举办技术培训班391期,培训技术人员7100多名,各行政村还就地选才,培训了一批改灶工匠、在推广省柴灶时,本县注意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开始推行“大丰灶”,不少农户不愿意接受。县能源办公室根据各地所用的燃料不同,及时研制了“六丰I型”、“六丰Ⅱ型”两种灶型,再配上水箱,一火两用,效果很好,受到了群众欢迎。据1986年统计,全县已有289627户改建了省柴灶,占总农户的96.4%,经国家验收全部合格。本县还建立了改灶示范点38个。所改建的灶,灶型美观,省柴省时,热效率一般都在20%以上,高的达50%左右,通过随机抽样检查测试:30户平均热效率达到37.7%,212户的完好率达到99.8%。基本上符合国家验收标准,从而通过国家验收。已改灶的户,以往平均每户每天需要烧柴5公斤,现在只需要3公斤,节省40%,即使按三分之一计算,全县每年至少可省柴草22500万公斤,价值1300多万元。农民高兴地说:“责任制解决了锅上愁,省柴灶又解决了锅下愁”。
太阳能利用1984年,本县装置了太阳灶3台,太阳能热水器3台,太阳灶示范点分布马头镇、张店、中店;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在县直机关。1986年全县装置了太阳能热水器17台。
节能水箱推广1985年,本县开始推广紫铜节能水箱,通过试验,节能效果较好,群众十分满意安装。是年,本县和浙扛省东阳县联营办了两个加工厂,年产节能水箱10079只,年终销售一空。同年,县成立农村能源服务公司。该公司一年共加工销售紫铜节能水箱6000多只。1986年底,全县已安装节能水箱20900户(只)。是年,县获中央颁发的合格证书。
三、科技咨询
1984年,经常有群众到县科协询问增产措施,询问养殖技术,有的还要求帮助选择多种经营项目。县科协于是年8月成立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基层相继建立了61个咨询服务机构,在12个区(镇)和39个分站设立农村咨询处。县科技咨询服务中心除接待农民登门咨询外,还主动深入农村讲科技,传信息。该年,共收到咨询信件500多封。1986年共接待农民咨询4.5万人次,解答回复咨询信件150多封。同期,咨询服务中心还为边远的山区专业户代购药品,物品多次。广大农民非常喜欢这种咨询服务形式。县科协对饲料加工及饲养开展的配套技术服务,于1986年12月荣获省优秀咨询项目三等奖。
四、科技情报
本县科技情报交流主要由县科技情报所负责。多年来,印发《六安县科技》与《科情》两种刊物,对外省的有价值的科技材料进行筛选刊登,并做好省、地科技资料的传递工作。随着科技形势的发展,1984年至1986年,本县组建,整顿了科技情报网络,每区有3至5人作情报员。并配合县委办,政府办办好《信息》油印刊物,每周一刊,组登科技稿件,及时刊出反馈信息,深受群众欢迎。
1980年,在“国家赴皖西自然资源结合利用考察团”指导下,本县组织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畜牧水产局、乡镇企业局和供销社等单位对全县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全面的调查研究,撰写了7篇专题文章,同时还组织有关部门对耕作制度、多种经济、农村能源、茶叶、农机、小麦、棉花、草山资源利用,低产田成因及改造措施等方面作单项调查,共撰写了报告、建议30篇,1986年,为了发展配合饲料,本县对储量较多的菜子饼的去毒及松针粉开发利用作了考察,并进行了去毒试验,取得了试验成果后,即建议大面积推广利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