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医疗
一、医疗队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本县有中医400多人、西医100多人,分散在城乡各地行医。
建国后,1951年县境中医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组织起联合诊所。1952年起,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卫生防疫站、县红十字会、县卫生协会等医疗卫生组织先后成立。区卫生所、区妇幼卫生站也相继建立,全县共有医药卫生人员291人。此外,有集体性质的西医联合诊所2个,中、西医联合诊所60个,共有西医、西药人员188人。1952年至1956年,本县中医采取传统的带徒方式共带徒1067人。在此期间,县多次对中医学徒进行出师考试,成绩合格者安排在区、社卫生院工作,现大都已成为农村医疗战线的中坚力量。在1981年晋升考试中,大部分人员获得了中医(药)师、士职称。1957年,全县有西医333人,其中县医院有西医24人,区、乡卫生院及联合诊所有西医309人。1958年本县成立30个公社卫生院。同年8月,县在韩摆渡创办初级卫生学校一所,内设护理、防疫,保健3个班,为区、乡卫生院培训了一批初、中级医务人员。1964年,全县有西医665人。1974年,县招收54名中医中药学徒,该年西医已有740人。1978年至1979年,县有18名中医学徒和社会中医通过考试被录用到全民医疗单位工作,其中9人获得中医(药)士职称。1984年,本县西医已增加到1097入。1986年底,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385人,其中,主治医师22人,医师174人,护师26人,药师15人,检验师3人,其他技师3人,护士84人,助产士30人,其他技士11人,西医士104人,护理员121人,药剂员112人,检验员54人,初级技术员381人。
二、医疗水平
(一)中医
本县中医素以家传师承和自学方式延续发展、源远流长,历代名医水平相当高明。明代李成章针灸技术高超,被百姓称颂为“神针李”;杨万里主治中医妇科;陈崇仁尤善诊脉,凡经他们治疗的病人都能药到病除。清有俞士杰医术精湛,经常为贫困百姓免费治病;朱绳武也有“神医”之称,夏晓轩擅治疑难杂症。民国年间的张秉和悬壶于六安西乡,临床经验丰富,诊断病疾有独特之处,医名在西乡广为流传;陈楹如精通内、妇两科,善于用中草药和单验方治病;刘惠清对内科比较精通,擅长针灸、推拿。1949年前后,本县城区较有名的中医有:郭玉玺(女)主治妇科,冯南生专治天花、麻疹等疾症,分别在云路街、大井拐两处行医,医术较高,前往治病就医的人很多。
建国后,人民政府极为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使本县中医医疗水平逐步提高。1953年9月,县举办第一期中医进修班,历时6个月,参加学习60余人。翌年6月,县举办第二期中医进修班(与六安地区合办),开设医史、经典著作和针灸等课程。1955年,县召开第一次中医座谈会,全县49名中医参加了会议。1956年2月,县在城关卫生院设立中医内、外科门诊,聘用了部分老中医,以提高中医门诊医疗水平。同年11月,县卫生科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针灸学习班,学员70人。是年,县成立西医学习中医领导组,并推荐一批中医参加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函授班学习,至1963年,4期共200余人参加了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本县中医理论和医疗水平。自1953年起至1965年,本县先后推荐考取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和安徽中医学院进修学校、中医学院进修班学习的12人,其中有6人已晋升为主治医师。1959年上半年,全县开展“三献”(献方、献药、献书)的采风活动。在国庆期间举办的“六安县庆祝建国十周年卫生工作伟大成就展览”上,展出了大量的实物和图书。其中,比较稀少的实物有犀角杯1只;城关老中医南生先生收藏多年的《洗冤录》1部;石板冲乡兽医秦本义家传三代的喻本元、喻本亨兄弟所著《疗马经》1部。同期还展出单、验方千余个,经整理汇编成《六安县中医验方秘方汇编》(第一册),促进了中医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965年,县人民医院始设中医门诊,到1976年,每天中医门诊病人均l0多人次。1977年,县人民医院设立新医病床,中医开始接收住院病人,和内科病房在一起,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效果较佳。1984年上半年,县人民医院正式建立中医病房,有床位42张,主以中医、中药收治病人。同期,区、乡医院也配备1至2名老中医,主以中药治疗病人。到1986年,经过临床实践,对急性阑尾炎、肺炎、菌痢、胆道蛔虫等病症采取中医治疗,治愈率甚高,临床效果良好。
单方、验方例选:
吼子草(学名农吉利,别名野百合)治疗慢性气管炎(喘息型)用法:将吼子草洗净、晒干,取全草干品60克,加水1000毫升,煎20分钟,去渣取汁,再以文火浓缩至400毫升,加糖适量为1日量,分3至4次服完。7天为一个疗程。此方在观察治疗272例中,有效245例,有效率90.1%。
橄榄膏治疗癫痫处方:青果500克,明矾60克、白糖1000克。用法:加水2000毫升煎,去渣取汁,加白糖收膏。日服3次,每次服1汤匙。服后,重者能够减少发作次数,轻者疗效显著。
伐木丸治疗黄胖病(钩虫病)处方:川朴、焦苍、陈皮各250克,针砂30克,榧子230克。制、用法:共研细末,枣肉为丸。成人每人服13粒,饭后1小时开水送服。此方疗效很好,如审症切当,效果达百分之百。
治疗腮腺炎处方:京丹O.2克,樟脑O.1克,放入膏药内,贴两腮肿处。本方治疗腮炎,轻者速效,重者3日即愈。
木鳖子治疗丝虫病处方:木鳖子7个,鸡蛋1个。用法:将木鳖子(选新鲜、质软)去壳取仁,先切后研细,再将鸡蛋从一端打个洞,倒出四分之一,将木鳖子倒蛋内搅匀,将蛋孔用潮纸封闭,文火(灰火煨)烧熟。在丝虫发作时,以热油一杯送下,待汗至足即效。治疗3次可愈。
土牛夕治疗咽白喉制法:将土牛夕(牛磕膝草根)60克,用温开水清洗晾干,切碎研成糊状,加入适量温开水,用纱布拧取汁装入喉头喷雾器内,喷于咽部。每隔2至3小时喷一次,假膜2至3日即可全部剥离脱落。重者可用此汁烫温内服1至2汤匙,1日3次。根据临床治疗观察,对伴有肾炎病人亦大有裨益。
治疗红斑狼疮处方:乌稍蛇125克、江虫10克、吉利l0克、生地15克克。用法:煎服,日服一剂,7天为一疗程,3至5个疗程即愈。
(二)西医
西医自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传入六安。主要治疗一般常见病及外伤、疥疮等病症。民国以后,县卫生院和城关几家私人医院除能诊治普通内、外科常见病外,还能施行较简单的外科手术。
建国后,县人民医院以西医治疗为主,规模逐步扩大,医疗水平逐步提高,现设有内、外、妇、儿、伤、骨、皮肤、理疗、推拿、口腔、五官、肠道等门诊以及急诊、抢救等科室,有病床200张;还设有制剂室、西药库、消毒房、供应室、手术室和检验、心电图、超声波、放射等辅助医技科室;住院部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已成为本县一所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全县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年平均治疗病人可达12472人次,治愈率达73.6%。
目前,县人民医院能施行食道癌、下叶肺部、胃、胆和不规则肝叶切除术、直肠癌手术、胸腰部结核病灶清除术,甲状腺瘤切除、乳瘤根治、子宫切除、前列腺切除等手术。1984年1O月29日,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成功地为苏埠镇陆集乡农民张代运(女、60岁)切取一巨大卵巢肿瘤,重18.5公斤。1984年4月,外科室也成功地施行了一例甲状腺瘤巨囊腺切除手术。患者郑大芝,女、54岁、农民,住本县东河口区南官亭乡中方院村。因颈部肿块28年,近3年来增大迅速,影响颈部活动入院后,经过县医院全面检查,于入院的第12天由院外科主任医师张炳德给作了左囊腺瘤切除、左右甲状腺一次切除、气管切开手术,切除甲状腺囊腺瘤重630克。手术后,患者身体恢复良好,l0天拆线,切口甲级愈合出院。
县人民医院1974年~1986年逐年诊疗人数、业务收人统计表
建国后,本县区(镇)卫生院从无到有,发展较快,医疗设备逐步增多、配套,至1986年,各区卫生院均拥有显微镜、x线机、电动离心机、吸引器、立式高压消毒器、手术床、无影灯、氧气筒、电冰箱等设备。三十铺、东河口、苏埠、独山、丁集、木厂等区还拥有心电图机;丁集、苏埠两区拥有超声波机。区卫生院已能开展阑尾、疝气等外科手术和剖腹产手术,部分区卫生院还能做胃肠钡餐摄片和肝功能检查。乡卫生院能做计划生育四项手术,部分乡卫生院能做阑尾、疝气、肠梗阻等手术。全县已基本形成有医治、有机构、有管理的卫生体制。
三、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1952年11月,县成立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由县卫生科代办。当年批拨款人民币3万元,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约2000余人。主要是党,政、群及事业单位正式干部、职工、国家教师、二等乙级以上残废军人和失散回乡的老红军、一级离休红军老干部。1953年,县编册发放医疗证2000多份,享受公费医疗人员凭证就医,一直使用到1978年。公费医疗费标准从五十年代开始到1986年一直执行每人每月1.5元。1978年底,县实行使用带处方的公费医疗证,凭证及医疗处方就诊看病。一直使用到1980年底。1979年划市时,全县享受公费医疗人员计6580人。公费医疗费标准从1969年起按每人每月2.5元标准。农村区、乡凭报表到县公管会报销。由于管理上弊端很多,造成公费医疗超支过大,年年需财政补贴。1980年起本县开始实行包干制度,将医疗费包到到各单位,逐月拨付,实行统一管理、集中使用,重病住院超支部分由公管会和各包干单位按比例共同承担。1986年,县在公费医疗管理制度上不断完善包干使用办法,实行一次性包干到单位,由单位统一管理、集中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重病住院费依据数额大小按比例批报。年底,全县享受公费医疗人员共10970人,总支出医疗费563552元,人均51.37元。
合作医疗1958年秋,本县小庙公社的小庙、大桥畈、二十铺3个大队开始试行以大队为核算单位的统筹医疗办法,社员治病药费由大队公益金支付,规定每人每月医疗费2角,超此数字社员自行解决;徐集等社、队也试办统筹医疗。
1968年《人民日报》介绍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的合作医疗经验后,次年1月,本县十里桥公社试行社、队联办合作医疗,接着石婆店、毛坦厂等公社也办厂起来。不久,全县所有社队在“合作医疗一片红”的口号声中,先后办起了合作医疗。方法是大队、生产队、社员共同筹资,即社员每人每年缴医药费1.5元,生产队从公益金中补助0.5元,合计每人每年2元。大队医疗室留1.7元,另0.3元,交公社卫生院作为重病转院治疗费用,实行社员看病免费或减费。大队医生的工资除评工记分外,还从医药费中评发一部分补助费。1970年、1972年县先后在石婆店、毛坦厂公社召开合作医疗经验交流会。1976年元月,丁集区试办区、社、队三级联办合作医疗。同年,本县选出40名代表出席省、地、县召开的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78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由乡村医生集体承包或个体开业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所代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本县有中医400多人、西医100多人,分散在城乡各地行医。
建国后,1951年县境中医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组织起联合诊所。1952年起,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卫生防疫站、县红十字会、县卫生协会等医疗卫生组织先后成立。区卫生所、区妇幼卫生站也相继建立,全县共有医药卫生人员291人。此外,有集体性质的西医联合诊所2个,中、西医联合诊所60个,共有西医、西药人员188人。1952年至1956年,本县中医采取传统的带徒方式共带徒1067人。在此期间,县多次对中医学徒进行出师考试,成绩合格者安排在区、社卫生院工作,现大都已成为农村医疗战线的中坚力量。在1981年晋升考试中,大部分人员获得了中医(药)师、士职称。1957年,全县有西医333人,其中县医院有西医24人,区、乡卫生院及联合诊所有西医309人。1958年本县成立30个公社卫生院。同年8月,县在韩摆渡创办初级卫生学校一所,内设护理、防疫,保健3个班,为区、乡卫生院培训了一批初、中级医务人员。1964年,全县有西医665人。1974年,县招收54名中医中药学徒,该年西医已有740人。1978年至1979年,县有18名中医学徒和社会中医通过考试被录用到全民医疗单位工作,其中9人获得中医(药)士职称。1984年,本县西医已增加到1097入。1986年底,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385人,其中,主治医师22人,医师174人,护师26人,药师15人,检验师3人,其他技师3人,护士84人,助产士30人,其他技士11人,西医士104人,护理员121人,药剂员112人,检验员54人,初级技术员381人。
二、医疗水平
(一)中医
本县中医素以家传师承和自学方式延续发展、源远流长,历代名医水平相当高明。明代李成章针灸技术高超,被百姓称颂为“神针李”;杨万里主治中医妇科;陈崇仁尤善诊脉,凡经他们治疗的病人都能药到病除。清有俞士杰医术精湛,经常为贫困百姓免费治病;朱绳武也有“神医”之称,夏晓轩擅治疑难杂症。民国年间的张秉和悬壶于六安西乡,临床经验丰富,诊断病疾有独特之处,医名在西乡广为流传;陈楹如精通内、妇两科,善于用中草药和单验方治病;刘惠清对内科比较精通,擅长针灸、推拿。1949年前后,本县城区较有名的中医有:郭玉玺(女)主治妇科,冯南生专治天花、麻疹等疾症,分别在云路街、大井拐两处行医,医术较高,前往治病就医的人很多。
建国后,人民政府极为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使本县中医医疗水平逐步提高。1953年9月,县举办第一期中医进修班,历时6个月,参加学习60余人。翌年6月,县举办第二期中医进修班(与六安地区合办),开设医史、经典著作和针灸等课程。1955年,县召开第一次中医座谈会,全县49名中医参加了会议。1956年2月,县在城关卫生院设立中医内、外科门诊,聘用了部分老中医,以提高中医门诊医疗水平。同年11月,县卫生科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针灸学习班,学员70人。是年,县成立西医学习中医领导组,并推荐一批中医参加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函授班学习,至1963年,4期共200余人参加了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本县中医理论和医疗水平。自1953年起至1965年,本县先后推荐考取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和安徽中医学院进修学校、中医学院进修班学习的12人,其中有6人已晋升为主治医师。1959年上半年,全县开展“三献”(献方、献药、献书)的采风活动。在国庆期间举办的“六安县庆祝建国十周年卫生工作伟大成就展览”上,展出了大量的实物和图书。其中,比较稀少的实物有犀角杯1只;城关老中医南生先生收藏多年的《洗冤录》1部;石板冲乡兽医秦本义家传三代的喻本元、喻本亨兄弟所著《疗马经》1部。同期还展出单、验方千余个,经整理汇编成《六安县中医验方秘方汇编》(第一册),促进了中医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965年,县人民医院始设中医门诊,到1976年,每天中医门诊病人均l0多人次。1977年,县人民医院设立新医病床,中医开始接收住院病人,和内科病房在一起,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效果较佳。1984年上半年,县人民医院正式建立中医病房,有床位42张,主以中医、中药收治病人。同期,区、乡医院也配备1至2名老中医,主以中药治疗病人。到1986年,经过临床实践,对急性阑尾炎、肺炎、菌痢、胆道蛔虫等病症采取中医治疗,治愈率甚高,临床效果良好。
单方、验方例选:
吼子草(学名农吉利,别名野百合)治疗慢性气管炎(喘息型)用法:将吼子草洗净、晒干,取全草干品60克,加水1000毫升,煎20分钟,去渣取汁,再以文火浓缩至400毫升,加糖适量为1日量,分3至4次服完。7天为一个疗程。此方在观察治疗272例中,有效245例,有效率90.1%。
橄榄膏治疗癫痫处方:青果500克,明矾60克、白糖1000克。用法:加水2000毫升煎,去渣取汁,加白糖收膏。日服3次,每次服1汤匙。服后,重者能够减少发作次数,轻者疗效显著。
伐木丸治疗黄胖病(钩虫病)处方:川朴、焦苍、陈皮各250克,针砂30克,榧子230克。制、用法:共研细末,枣肉为丸。成人每人服13粒,饭后1小时开水送服。此方疗效很好,如审症切当,效果达百分之百。
治疗腮腺炎处方:京丹O.2克,樟脑O.1克,放入膏药内,贴两腮肿处。本方治疗腮炎,轻者速效,重者3日即愈。
木鳖子治疗丝虫病处方:木鳖子7个,鸡蛋1个。用法:将木鳖子(选新鲜、质软)去壳取仁,先切后研细,再将鸡蛋从一端打个洞,倒出四分之一,将木鳖子倒蛋内搅匀,将蛋孔用潮纸封闭,文火(灰火煨)烧熟。在丝虫发作时,以热油一杯送下,待汗至足即效。治疗3次可愈。
土牛夕治疗咽白喉制法:将土牛夕(牛磕膝草根)60克,用温开水清洗晾干,切碎研成糊状,加入适量温开水,用纱布拧取汁装入喉头喷雾器内,喷于咽部。每隔2至3小时喷一次,假膜2至3日即可全部剥离脱落。重者可用此汁烫温内服1至2汤匙,1日3次。根据临床治疗观察,对伴有肾炎病人亦大有裨益。
治疗红斑狼疮处方:乌稍蛇125克、江虫10克、吉利l0克、生地15克克。用法:煎服,日服一剂,7天为一疗程,3至5个疗程即愈。
(二)西医
西医自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传入六安。主要治疗一般常见病及外伤、疥疮等病症。民国以后,县卫生院和城关几家私人医院除能诊治普通内、外科常见病外,还能施行较简单的外科手术。
建国后,县人民医院以西医治疗为主,规模逐步扩大,医疗水平逐步提高,现设有内、外、妇、儿、伤、骨、皮肤、理疗、推拿、口腔、五官、肠道等门诊以及急诊、抢救等科室,有病床200张;还设有制剂室、西药库、消毒房、供应室、手术室和检验、心电图、超声波、放射等辅助医技科室;住院部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已成为本县一所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全县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年平均治疗病人可达12472人次,治愈率达73.6%。
目前,县人民医院能施行食道癌、下叶肺部、胃、胆和不规则肝叶切除术、直肠癌手术、胸腰部结核病灶清除术,甲状腺瘤切除、乳瘤根治、子宫切除、前列腺切除等手术。1984年1O月29日,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成功地为苏埠镇陆集乡农民张代运(女、60岁)切取一巨大卵巢肿瘤,重18.5公斤。1984年4月,外科室也成功地施行了一例甲状腺瘤巨囊腺切除手术。患者郑大芝,女、54岁、农民,住本县东河口区南官亭乡中方院村。因颈部肿块28年,近3年来增大迅速,影响颈部活动入院后,经过县医院全面检查,于入院的第12天由院外科主任医师张炳德给作了左囊腺瘤切除、左右甲状腺一次切除、气管切开手术,切除甲状腺囊腺瘤重630克。手术后,患者身体恢复良好,l0天拆线,切口甲级愈合出院。
县人民医院1974年~1986年逐年诊疗人数、业务收人统计表
建国后,本县区(镇)卫生院从无到有,发展较快,医疗设备逐步增多、配套,至1986年,各区卫生院均拥有显微镜、x线机、电动离心机、吸引器、立式高压消毒器、手术床、无影灯、氧气筒、电冰箱等设备。三十铺、东河口、苏埠、独山、丁集、木厂等区还拥有心电图机;丁集、苏埠两区拥有超声波机。区卫生院已能开展阑尾、疝气等外科手术和剖腹产手术,部分区卫生院还能做胃肠钡餐摄片和肝功能检查。乡卫生院能做计划生育四项手术,部分乡卫生院能做阑尾、疝气、肠梗阻等手术。全县已基本形成有医治、有机构、有管理的卫生体制。
三、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1952年11月,县成立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由县卫生科代办。当年批拨款人民币3万元,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约2000余人。主要是党,政、群及事业单位正式干部、职工、国家教师、二等乙级以上残废军人和失散回乡的老红军、一级离休红军老干部。1953年,县编册发放医疗证2000多份,享受公费医疗人员凭证就医,一直使用到1978年。公费医疗费标准从五十年代开始到1986年一直执行每人每月1.5元。1978年底,县实行使用带处方的公费医疗证,凭证及医疗处方就诊看病。一直使用到1980年底。1979年划市时,全县享受公费医疗人员计6580人。公费医疗费标准从1969年起按每人每月2.5元标准。农村区、乡凭报表到县公管会报销。由于管理上弊端很多,造成公费医疗超支过大,年年需财政补贴。1980年起本县开始实行包干制度,将医疗费包到到各单位,逐月拨付,实行统一管理、集中使用,重病住院超支部分由公管会和各包干单位按比例共同承担。1986年,县在公费医疗管理制度上不断完善包干使用办法,实行一次性包干到单位,由单位统一管理、集中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重病住院费依据数额大小按比例批报。年底,全县享受公费医疗人员共10970人,总支出医疗费563552元,人均51.37元。
合作医疗1958年秋,本县小庙公社的小庙、大桥畈、二十铺3个大队开始试行以大队为核算单位的统筹医疗办法,社员治病药费由大队公益金支付,规定每人每月医疗费2角,超此数字社员自行解决;徐集等社、队也试办统筹医疗。
1968年《人民日报》介绍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的合作医疗经验后,次年1月,本县十里桥公社试行社、队联办合作医疗,接着石婆店、毛坦厂等公社也办厂起来。不久,全县所有社队在“合作医疗一片红”的口号声中,先后办起了合作医疗。方法是大队、生产队、社员共同筹资,即社员每人每年缴医药费1.5元,生产队从公益金中补助0.5元,合计每人每年2元。大队医疗室留1.7元,另0.3元,交公社卫生院作为重病转院治疗费用,实行社员看病免费或减费。大队医生的工资除评工记分外,还从医药费中评发一部分补助费。1970年、1972年县先后在石婆店、毛坦厂公社召开合作医疗经验交流会。1976年元月,丁集区试办区、社、队三级联办合作医疗。同年,本县选出40名代表出席省、地、县召开的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78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由乡村医生集体承包或个体开业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