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体育教学
清末,六安州中学堂,六安州中央高等小学堂教学内容中体操训练已被列入必修课程。民国初期,城内的初等小学校也开设体操课程,每周为两教时。体操课内容除丢手巾等游戏外,还发一皮球,让大家争着向空中踢,以踢高者为胜,此后又增加了哑铃操,棍棒操等活动,并在低年级增加园形走步,双行走步、竞技游戏和模拟操等,尤其重视“兵式体操”训练,学生穿着统一服装,开展步伐、队形和刺杀操练。民国11年,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开设体育课,每周2节,始设专职体育教员。嗣后,县私立海峰女子初中、毛坦厂小学、在毛坦厂的省立第三临时中学、县立中学等学校相继开设了体育课,每周2节,配有专职和兼职的体育教员。体育课教学内容大多是集队、队列操练,踢毽子、跳绳、做游戏等。条件好的学校,还开展了篮球、跳高、跳远等教学活动。民国21年,俞子箴提出“改革小学体育意见”,对城区学校体育学分独立计算,增加体育经费和提高体育师资待遇及素养等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影响。此时,六安城区中、小学按《民国体育实施方案》规定:每天早晨活动20分钟,课外活动50分钟。抗日战争时期,本县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普遍开展了军训、童子军训练。
1949年后,本县中、小学教学计划中,都有固定的体育课课程,全县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毕业每周均设体育课2节。但缺乏统一教材,教学内容大都是体育游戏、队列操练、跳集体后舞(秧歌舞)等。小学一般兼职体育教师,城区规模较大的小学,如城北、城南等校及中学均配置专职体育教师,传授体育技能。部分条件好的学校设有体育场,划有跳绳区、乒乓球区、投掷区等,各区均配置体育辅导员,采取分区或分项活动的方法开展体育课教学。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课被列入学校散学必不可少的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了篮球,乒乓球、跑步、单杠、羽毛球等项目。1954年,全县试行《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体育锻炼标准》,本县地城关、城郊等学校成立了体育校际教研组,各校相继成立了体育教研组,开展了以《大纲草案》和《锻炼标准》为内容的教学和教研活动,提高了体育课教学质量。是年8月,推行“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后,全县中、小学体育课和早操、课间操,一律按广播体操内容进行教学。1956年,全县中、小学校实施《中学、师范体育教学大纲》。每学期开学前,体育教研组都组织体育教师集体备课,订立体育教学计划。此时,体育课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从初一到高三,一般是由田径占40%,体操占25%、球类占25%,武术、体育理论考试占10%。1957年,全县中、小学推行《劳动与卫国制度》(简称“劳卫制”),各校成立了体育卫生保健委员会,学生会设体育部,团委会设军体部、班级设体育委员,形成以体育教师为主体的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学校体育组织体系,指导学生开展课内、外体育活动。1959年至1961年期间,根据中央指示,全县中、小学除坚持早操、课间操外,一律不提体育锻炼指标,不搞运动量过大的体育活动。1962年开始,全县中、小学体育课教学逐渐恢复正常,各校体育教研组又继续开展活动。除集体备课外,并进一步研究课前准备,精讲多练,效果检查和作业布置等问题,以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各学校基本停课”。1971年后,全县中、小学以“学军”为内容进行体育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跑、跳,投掷、越野、游泳等知识和技能,少数中学还开展行军拉练活动。
1978年后,本县体育课教学内容逐步丰富,游泳、射击、乒乓球、篮球、足球、田径、排球等项目普遍开展。1978年秋,县教育局转发了《六安三中体育课教学计划》,突出了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力争动作规范化,并有计划地从大组教学逐步向分组教学转换。该年,县共组织和举办5次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班和集体备课学习班,参加人员200余次。1980年11月份,省体委组织县体委主任轮训班40余人来本县参观,省、地体委负责人及代表们,对毛坦厂小学体育教学给予了肯定和好评,该年,毛坦厂中学专职体育教师龚鲁泉被选为六安地区代表,出席安徽省优秀体育教师大会。1983年,本县木厂中、小学,新安中、小学,毛坦厂中、小学《体育锻炼标准》验收合格,中学获奖金500元,小学获奖金300元。至1986年,全县中、小学已把体育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进行教学和考试,并经常组织检查和组织体育教研活动。
1951年,县境各中、小学师生开始做第一套广播操、第一套少年广播操和儿童广播操。县城关各中学学生起床后,即先集体做早操。1975午后,学校开始用扩音机扩送广播操,师生们随着体操乐曲做操。同时,大部分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广播体操比赛。县体委于1973年、1982年、1983年还举办了第四、第五、第六套广播操和少年、儿童广播操领操员学习班,培训200余人。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在每天上午两节课后以班级组织进行,深受师生欢迎。至1986年底,全县中、小学生每天坚持做操一直未间断。
二、体育学校
初级体校1958年日月,县体委创办“六安县初级体育学校”,校址在青年广场(现在是行署宿舍,六安地区中级法院大楼后面,县委书记朱明章兼任校长。设有田径、球类、体操、射击4个专业。全校教职工15人,学生以县内通过文化课考试统一招收高小毕业生166人,学制3年,以培养体育骨干为主。1959年县委决定把该校并入县初级师范学校,原3个班并为2个班,目标由培养体育骨干改为培养小学体育教师。1960年秋,县初师撤销,体师班随六安初师一同撤销。
业余体校1973年,六安县体委、县教育局联合创办“六安县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业余体育设校务委员会、校长、副校长,下设教学,总务2个组,招生方法采取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学校推荐、经教练员考核合格后,报业余体校批准,业余体校以业余时间对青、少年进行专项体育运动技术训练,分设于部分体育基础较好的中、小学。校内班级设置有两种形式:一种以城乡各中、小学设班,即一所学校设一个或两个项目班,一种是以两所以上学校设一个项目班。当地学校负责人既是业余体校校务委员会成员,又是训练点的负责人。学校体育教师应聘为兼职教练员,负责该训练点的训练工作。业余体校初期设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体操、游泳等7个项目共14个班,学员295人。每个项目均设普及班和提高班,普及班学制为一年,提高班从普及班中选收,直到中学毕业为止,每半年或一年调整一次。训练时间,每周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忙、暑、寒假期间集中训练,一般15至25天。1975年6月,县业余体校改名为“安徽省六安县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县体委、县教育局对体校项目和班级作了调整,共设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武术、田径等6个项目10班,学员222人。其中,为六安地区体委代训3个班共39人。1976年8月设篮球、武术、体操、田径4个项目7个班,学员106人。同时,开始设立重点项目班。1979年3月,县、市分治后,县业余体校面向农村,在农村中、小学设篮球、田径、乒乓球3个项目9队1组,学员109人。训练工作基本上做到学员、场地、器材、教练员四固定。1981年,县在新安中学、新安小学、木厂小学、徐集小学分别设立男排、女篮、男篮、乒乓球重点项目班。1982年,六安地区体委决定本县毛坦厂小学为属地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独山中学为地属射击传统项目学校;木厂小学为地属篮球传统项目学校。1983年,省体委决定木厂小学为省属篮球传统项目学校。次年,省体委决定独山小学为省属射击传统项目学校。1984年8月,县业余体校训练点又重新调整为:苏埠镇初中为乒乓球训练点;苏埠镇一小为小篮球训练点;新安中学为田径训练点;苏埠中学为篮球训练点;木厂中学以篮球为主,增设田径训练点;毛坦厂中学以田径为主,增设篮球训练点;增设三十铺中学为手球训练点。
1976年少年儿童业余体枚班级设置一览表

1976年各校重点项目分配一览表

1979年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班级设置一览表

建国后六安县中、小学校输送体育人才情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